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課標音樂教學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高中音樂教學教學方法改革創新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向前推進,我國中學音樂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我國普通高中音樂課程始于20世紀50年代,1996年全國統一在高中開設了藝術欣賞課,頒布了《普通高中藝術欣賞課教學大綱》,改變了高中音樂教育長期空白的狀況,體現了德、智、體、美要全面發展和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思想。音樂教學作為高中教學的一部分,提高音樂教學質量,是全面提高高中生素質的一個重要環節。
國家教育部于2003年頒布了《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規范了高中音樂課程的課程性質、課程定位、課程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等各個方面的標準,為提高高中音樂教學的質量和水準設立了新的目標,是新時代對廣大高中音樂教師的音樂教學提出的新挑戰。
當前普通高中音樂教育相對滯后,現行普通高中音樂教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作為高中音樂教師,我們要根據高中音樂教學的現狀,改革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與時俱進,轉變思路,不斷完善教學方法。
一、教師要主動轉換教學理念
首先,教師要認清當前的音樂教育環境和教育模式。隨著國家經濟的迅猛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現在的高中生通過電視、網絡、電臺、手機等媒體對音樂的感知與理解比以前更加全面,對國內國外的通俗音樂、民族音樂等都有了多方面的接觸,許多高中生曾學習過鋼琴、小提琴等樂器,接受過家教式的舞蹈、歌唱等方面的專業訓練。高中生基本掌握了一些音樂方面的初級專業知識,音樂的整體素質比以前有了明顯的提高。針對這種教育環境的轉變,高中音樂教師要開拓思維,與時俱進,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完善自己的教學模式。
其次,高中音樂教師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注意避免音樂課程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避免音樂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而缺乏綜合性和選擇性,避免內容的繁多與書本知識的過于偏重,使音樂教學不脫離生活及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
再次,教師在音樂的教學中要善于根據時代的要求培養全面了解音樂藝術的學生,要加強音樂教育教學的建設,完善音樂課程體系,推進學生美育的全面發展;要更新教學觀念,在時代精神的指引下提高我們音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二、教師要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
1.加強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
以計算機、網絡為主的現代化多媒體教學已被廣泛運用。網絡、多媒體具有技術、功能上的多種優勢,傳統的音樂課教學方法與現代化多媒體技術相結合,不僅能有效地提高音樂課的教學質量,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音樂課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一步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比如音樂欣賞雖然有一些配套的音樂磁帶,但這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欣賞需要,為了讓音樂欣賞更加吸引學生,教師應用DVD錄像和制作多媒體課件,在課件制作中插入視頻,這樣不僅能滿足學生的欣賞需要,而且能增強課堂效果。
2.加強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主體。
普通高級中學音樂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具備一定的音樂專業知識和素質,因此教師應從審美的角度教會學生如何欣賞、鑒別和創造音樂美,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審美態度、良好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從而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提高素質的最終目的。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生對音樂的反饋,鼓勵學生發言,師生互相點評,要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次序,使學生在掌握節奏、樂理等知識的基礎上,將意志品質升華到一定高度。
3.拓展音樂教學的空間和交流的平臺,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學校應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增加學生參與的機會,比如可以舉辦才藝展示比賽,一年一度的合唱比賽,主持人大獎賽,十佳歌手比賽,器樂、舞蹈比賽等。這些課外活動能增加課堂學習的連續性,教師在課堂中結合這些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和動員,可以為參賽學生進行輔導,使學生課堂內外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也更加滿足了他們的需要。
眾所周知,課堂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重要場所,設置交流環節、提供交流平臺,是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自主學習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并加以引導,如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選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具有時代氣息的、反映學生生活的音樂作品(比如校園歌曲),在課堂播放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聆聽,相互交流,感受樂曲的意境,從比較中有所發現,從發現中有所提高,讓學生在感受成功中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三、教師要主動更新教學計劃
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需要適當增加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增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要增加樂理部分的內容。基于學生要學習樂理知識的愿望,以及他們對樂理知識了解和掌握不全面的現狀,教師要適當增加部分樂理知識,如節奏,曲式結構,音的長短,音名和唱名等。這些樂理知識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欣賞音樂、學唱歌曲等。二要增加部分流行音樂及通俗音樂的素材。我們的音樂教材內容中的曲目都是一些比較經典和嚴肅的音樂,流行音樂和通俗音樂相對較少,因此很多學生對于音樂課沒有興趣。加入這部分內容是時展和學生求知的需要,可以增加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在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拘一格,讓學生學會欣賞自己的音樂。書本上往往都是一些名家的作品,這些作品固然優美,欣賞價值很高,可是學生往往覺得它們離實際生活很遠,因此在教師教學中應播放校園音樂活動或比賽的錄像,增加部分本校學生演出視頻的欣賞,讓學生通過欣賞、分析身邊人的作品,縮小與音樂的距離,提升自信心。
四、結語
普通高中新課標的實施,為音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廣大音樂教育者要充分發揮音樂教學特有的審美功能、教育功能和社會功能,使之成為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成為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導向。高中音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任重道遠,筆者愿同廣大音樂教育者一起努力,譜寫音樂教學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馮蘭芳.對普通高等學校音樂欣賞課程的探討[J].中國音樂教育,2005,(10):28.
[關鍵詞]新課標音樂教學和諧
課程標準是音樂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教師們沐浴在這暖暖的春風中,開始關注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思維因之活躍,觀念隨之更新,教學活動隨之豐富多彩地展開,其靈魂就在于教學的語言技巧,教學語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興致勃勃。
1 教學語言流利動聽
一個優秀的音樂教師,應該具有駕馭語言的高超技能:親切舒緩的語氣、抑揚頓挫的語調、張馳相問的語速、強弱適當的音量。使教學語言給人以一種強烈的流利動聽、富有磁力的語感美的刺激,為教學增輝添彩。
1.1 準確簡練。教學語言是知識信息的載體,它離不開知識性這一原則。只有飽含知識的教學語言,才能使學生獲取知識。因此它要求教師自身對知識的掌握要準確,表達更要準確簡練,如果用詞不當,邏輯混亂,就會造成詞不達意、語無倫次,從而影響知識信息的有效傳遞。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增強知識傳授的透明度。
1.2 生動形象。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給人的感覺是和諧的,音樂需要和諧。音樂教師要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進行描述,便于在學生大腦里形成表象,有利于學生把這種音樂形象同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知進行聯系和想象,去深刻地理解音樂,從而發揮教學語言的直觀作用。教師講得引人入勝,學生學得津津有味,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都保持高水平,學習效果必然提高。
1.3 幽默風趣。有人把幽默比作教學語言中的鹽,它可以吊出語言中的百味,可以調節學生的聽課情緒,減輕學生的疲勞強度,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形成愉快和諧的教學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同時,要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離不開形象思維的支持,而幽默又往往以形象思維為特征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也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借助。當然,幽默不同于庸俗的說笑,它來自敏捷的思維和豐富的學識,因此,表現幽默和風趣更需要教師具有很高的語言修養。
2 教學設計豐富多彩
2.1 新課導入新奇多樣。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精心設計的導入就象歌劇中的序曲、樂曲中的前奏一樣,能引導學生進入音樂特定的情景中,開拓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從而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當然,導入沒有固定的模式,為了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新課導入要求新奇多變:從舊知識導入,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明確學習的目標;運用直觀演示導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為學生搭建過渡的橋梁;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引入,使其有一種親切感;懸念式引入,可以在思想中激起波瀾,產生學習的強烈愿望;講故事引入,變學生好奇為濃厚的興趣……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不會感到“老生常談”,始終保持一種全新的精神面貌來接受學習。
2.2 環節過渡自然巧妙。音樂課的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審美過程,是學生對教師的教學,由感知、感受、感動到最后形成一定的審美觀念、趣味、理想、情感和能力的過程。同時它更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它的每一個環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并隨著教學內容的一步步深入而展開在教學活動中。它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自然巧妙的過渡,讓人聽著、看著不會感到牽強和別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2.3 組織教學靈活多變。課堂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一群活潑好動的學生,上課前的準備無論怎樣充分,也難以預料課堂上會發生的各種情況。所以教師要靈活機動的搞好課堂組織,發揮組織技能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建立和諧的課堂氣氛和及時調整課堂結構與內容。也就是說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隨機應變,因勢利導,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
3 勤學多練基本功
樂器的演奏和伴奏是音樂教師特有的教學基本功,它要求教師的樂器演奏能力要過硬,只有過硬的演奏技巧,才能給學生帶來中動的音樂形象。
3.1 歌曲伴奏。課堂上歌曲的伴奏可以分為教師范唱的伴奏和學生演唱的伴奏。教師自彈自唱在課堂教學中經常用到,無論對作品的詮釋,還是隨時隨地的對學生預以糾正,都起到重要和及時的作用,同時還會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對歌曲的認知更直接、更貼切。教師可以根據歌曲的特點選擇伴奏的音型,假如旋律變化不大,可以采取“帶旋律”的伴奏,節奏與曲凋變化較大,速度要求較快,則采用“不帶旋律”的伴奏。學生演唱則以“帶旋律”的伴奏為主,便于學生演唱時找到音高和節奏,幫助學生完整地表現歌曲。
3.2 樂曲范奏。樂曲的范奏是提供給學生直觀的現場音響媒介,學生聆聽教師的范奏,不僅能夠感知器樂曲的音響,初步體念旋律、節奏、樂器的音色和性能,而且能夠感知教師范奏的姿勢、演奏的方法、演奏氣質、演奏風格,提供學習的“摹仿源”,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力。直觀形象的視聽結合欣賞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音樂情感!
4 修煉扎實教學功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歌唱教學占相當大的比重,在此教師在教學中的范唱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它對激發學生唱歌的興趣,幫助其掌握音樂的情緒,理解歌曲的內容的著重要的作用。
4,1 準確生動。準確生動的范唱,能較好地揭示歌曲的內容,讓學生清楚的認識歌曲的節拍、節奏、調式、調性、速度、力度及歌曲情緒,感受和理解歌曲風格與歌曲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同時教師正確的發聲、咬字、吐字的口形與歌唱的姿勢有利于學上的模仿,幫助學生較快的學會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