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即時通信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諾盛咨詢系統對從騰訊建立第一代即時通信工具QQ到微軟的MSN,從VODAFONE的MESSENGER /KDDI的HELLOMESSENGER等即時通信的發展歷程進行了詳細的研究,認為:
1.即時消息的發送/接收、即時狀態的設定/顯示是IM軟件的功能內核,而功能內核的外面是通信層功能,可以根據需求實現對各種類型信息的傳輸。
目前的IM軟件往往不再局限于簡單的通信功能,而是捆綁或拓展了許許多多的功能,從理論上講,凡是互聯網上成功的應用均可被IM軟件一網打盡。目前比較通行的捆綁功能有瀏覽器、郵件、網絡硬盤、搜索引擎、媒體播放器、RSS/網絡日志等。基于IM軟件強大的功能,IM運營商可以開展多種業務,比較典型的有通信類業務、娛樂性業務、商務性業務、廣告業務、在線市場調查業務等等。
2.未來的即時通信工具將會呈現幾大趨勢。
1)與電子郵件整合將成為業務推廣的主流。
隨著IM在網民中的日益普及,IM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對電子郵件功能進行了替代,人們可以通過IM軟件進行即時的交互式的通訊,并且這種通訊可以以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豐富多彩的形式進行,同時,人們也可以通過IM軟件進行文件的傳送,這可以替代郵件的附件功能,此外,有許多IM軟件還支持離線消息收發,這更進一步拉近了IM軟件同電子郵件功能之間的差別。當然,電子郵件也有其自身的諸多優點,并且電子郵件的歷史遠長于IM軟件,相對也更為成熟,其用戶數目前也遠遠大于IM,因此,倘若我們不提替代一詞,而代以整合或融合或許更為準確。事實正是如此,IM軟件如今大都捆綁了電子郵件,并支持郵件到達的即時提示,這代表著一種IM與電子郵件日益融合的趨勢。
2) 多媒體化將成為必然。
IM早已不再是簡單的文本交互,現在的IM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多媒體軟件。隨著IM技術的進步,并受益于互聯網網絡帶寬的不斷拓展,音頻、視頻功能已經逐漸成為IM軟件標配,并在逐步成為主流。
3)多功能化將成為即時通信工具差異化競爭的主要工具。
IM事實上早已突破了即時通信的范疇,現在的IM,其豐富多彩的功能遠不是即時通信這幾個字所能涵蓋的。從某種意義上講,現在的IM不能再被稱為即時通信軟件,它幾乎能捆綁各種互聯網上的流行應用:它既可以是一款媒體播放器,也可以是瀏覽器、搜索引擎,也可以是網絡硬盤,或者又可以是RSS信息聚合器,等等,即時通信只是其眾多功能中的一項――當然,它是一項最為基礎和基本性的功能,也是人們仍將其稱為即時通信軟件的最后一點理由。
4) 跨平臺將是即時通信業務發展的必由之路。
日前,Skype推出了Skype 5.0版本,并將之與社交網絡Facebook進行了整合――用戶可以在Facebook界面中使用Skype的VoIP和消息功能。眾所周知,Skype和Facebook都不是典型的企業溝通平臺,但是二者的結合卻為中小型企業提供了新的統一通信功能和選擇――重要的是,它幾乎是免費的。
談到這事,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統一通信的概念。不可否認,統一通信目前是說得多做得少,它本身就是一個概念而非專門的技術,它是一種創新的提法,意在聯合所有通信的手段和方法來提高溝通效率,為企業提升生產力。化繁為簡,我們可以從組成統一通信的幾個大塊來看統一通信,包括語音通信、視頻會議、即時消息和E-mail。
單一來看,Skype就具備了以上劃分模塊中的大多數功能。Skype最初是以VoIP聞名,后來加入視頻通話功能,同樣得到大眾的喜愛。著名的有線新聞網絡CNN就通常使用Skype的視頻會議功能來代替整組視頻采訪人員的長途奔波。更新到Skype 5.0版本后,Skype視頻會議可以支持多達10路視頻通話,鞏固了Skype作為首選遠程視頻會議平臺的地位。
Skype也擁有即時通信的功能,但是,即時通信軟件成功的關鍵在于你的聯系人列表中有多少名錄,這方面Skype雖然也不差,但并非像MSN那樣成為市場的領導者。反觀Facebook擁有超過5億的用戶,已經超越谷歌成為網絡用戶停留時間最長的網絡社區。因此可以這樣說,在Facebook上加入Skype的即時通信功能,你幾乎可以聯絡到任何人。
Skype和Facebook都沒有E-mail產品。的確,Facebook有一種類似E-mail的留言功能,Facebook的聯系人之間可以互發消息,但這要求雙方在線才能收到留言提醒,或者通過轉移到除Skype、Facebook之外的第三方郵件服務客戶端進行提醒,再登錄Fcebook查看消息。
盡管美中仍有不足,但中小型企業還是能夠從二者的結盟中獲得好處,這比使用思科或微軟提供的專業的統一通信平臺要廉價得多。
1.1統一通信的發展動力統一通信迅速的發展動力來源于各大設備提供商與軟件提供商的重視,在統一通信的概念被提出以后,為了鞏固各自在其專業領域的主導地位,開拓新的企業應用市場,他們紛紛根據自身的優勢大力開發統一通信產品。首先,微軟、IBM、SAP和甲骨文等企業軟件提供商希望通過統一通信的市場進軍統一通信協作會話領域,并在他們的協作解決方案中加入了語音和視頻應用。其次,思科、西門子、阿朗、Avaya等IP電話提供商,他們希望通過將IP語音系統進行擴充,平滑地擴展為統一通信協作應用,保持住他們的企業語音通信客戶。第三,騰訊、MSN、雅虎、Facebook等互聯網通用Web消息與社區供應商,企圖在其所擁有的龐大桌面客戶群的基礎上,通過統一通信技術所整合的語音和視頻應用,增長其業務。第四,通信運營商希望通過WiFi接入、3G視頻會議、即時視頻消息等技術組成的移動協作方案來增長其業務點。
1.2統一通信的概念由于各大廠商都是根據自身優勢開發統一通信產品,從自身利益的角度提出解析統一通信,統一通信至今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統一的概念。思科提出,“統一通信進一步發展了IP通信的概念,通過使用SIP協議和移動解決方案,真正地實現了各類通信的統一和簡化,不受位置、時間或設備的影響。”北電指出,統一通信是利用先進的技術打破當前通信手段(如電子郵件、實時短信、電話和多媒體會議)中以設備和網絡為中心的限制,使人們只要通過最常使用的通信工具和應用,就能便捷高效地與同事、客戶及合作伙伴溝通。在《統一通信技術和標準化需求研究》報告的基礎上,CCSA于2010年公布了《統一通信業務需求》標準,給出了統一通信的概念,指出,“統一通信是融合CT應用和IT應用的綜合解決方案,通過對用戶多種通信方式的融合,使用戶可以利用一個集成環境進行通信,并訪問其所需的應用,以方便用戶使用并豐富其體驗”。
2統一通信技術研究
2.1統一通信解決方案簡介目前,包括思科、微軟、甲骨文、亞美亞、中興和華為在內的各大軟件提供商和設備提供商都提出了自己的統一通信解決方案,并不斷在其解決方案中增加新的內容或采用新的技術。其中,思科的統一通信解決方案以呼叫管理器CallManager為核心,集成了會議系統MeetingPlace、統一消息系統unityMessaging、客戶服務中心系統(CiscoIPCC)和個人通信系統PersonalCommunicator等。該方案集成了語音、視頻、Web協同、傳真和Email等通信方式,并通過PC界面集中管理和使用多種通信手段。通過與多家硬件廠商合作,微軟建立了以MicrosoftOfficeCommunicationsServer(OCS)為核心的統一溝通解決方案,其中,OCS服務器融合集成了基于狀態的實時即時通信、語音、視頻和數據協作應用,能夠為微軟應用環境的用戶擴展應用體驗。在該方案中,他們通過ActiveDirectory實現統一通訊錄功能,通過Exchange完成語音郵件、傳真、電子郵件管理及UC相關特色功能,通過用戶端、中間層、服務器端三個層面的API實現與第三方應用的集成和提供二次開發功能。在已有產品線的基礎上,Avaya整合了北電企業通信解決方案功能,形成了Avaya新的統一通信解決方案AvayaAura。該方案基于SIP協議和開放標準,通過會話管理功能集成了通信控制與應用功能,實現了應用與網絡的分離,能夠為用戶提供消息、話音、視頻、在線狀態、Web應用等通信功能。華為的統一通信解決方案eSpaceUC通過協作軟件和客戶端集成了即時消息、IP語音、社交網絡、呼叫中心、音/視頻/數據會議等多種業務功能。其中,協作軟件能夠提供即時消息、狀態呈現、企業通訊錄和一號通等業務功能,通過PC客戶端和移動客戶端將業務提供給用戶,并通過企業服務網關將業務開放給第三方應用。
2.2統一通信相關技術簡介從廠商所提出的統一通信解決方案可以看出,統一通信技術并不是指一門技術,而是多種通信技術的綜合。在統一通信所涉及的技術中,最重要的是融合多種應用、多種業務和多種通信手段的架構,是一種集成眾多通信方式的平臺。統一通信所能采取的典型網絡架構有思科的SONA架構、IPNGN架構和ITU的NGN等。從體系架構方面來說,目前的統一通信一般被分為應用層、網絡層和終端層3個層面。應用層即統一通信服務平臺層,集成了基礎語音、即時通信、多媒體會議和協同辦公等多種應用系統。網絡層主要完成統一通信用戶的接入,統一通信信令和用戶數據的接入、路由、交換和傳輸功能。終端層是各種終端設備的集合,包括普通電話、SIP話機、PC/PAD客戶端和移動客戶端等。全網IP化技術統一通信基礎中的基礎,正是由于該技術的成熟,使得IT技術和CT技術的融合成為可能,為通信功能的軟件化提供了技術支撐。呼叫會話控制技術是統一通信的核心,基于SIP協議的呼叫會話控制功能為統一通信中的會話類業務提供了統一控制的機制,如思科統一通信中的CallMa-nager、IP多媒體子系統(IMS)中的呼叫會話控制功能(CSCF)和亞美亞的AvayaAura等。此外,還有統一通信所集成的眾多通信方式所涉及的多媒體通信技術、業務開放與通信功能服務化所涉及的SOA技術和WebService技術等。
2.3統一通信的基本業務功能統一通信是業務與應用整合和融合的平臺,是解決企業業務系統集成,簡化運行和提高效率的重要方式,因而必須具備一些最基本的應用和業務功能。從統一通信的概念及各廠商的統一通信解決方案可以看出,統一通信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協同,其所包含的最基本應用有即時通信、IP語音、多媒體會議等,每一種應用整合和融合多種業務功能,如鑒權認證、即時通信、通信錄、狀態呈現、語音通信、即時消息、電子郵件等。鑒權認證是任何通信系統都需要具備的功能。統一通信系統一般采用統一的身份管理機制,以便消除企業中多種應用系統、多種終端號碼和編址方案對業務整合所帶來的困難。統一通信用戶只有在通過鑒權認證之后,才能使用統一通信所提供的各種業務和應用。即時通信系統能夠提供即時消息、通訊錄和狀態呈現功能,是用戶體驗協同通信的基礎。其中,即時消息是當前網絡上非常流行的實時通信方式,它通過互聯網建立的網絡虛擬環境,實現實時互動信息交換,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除了能夠實現一對一消息發送、消息群發、群組聊天等常用功能外,即時消息還具有定時消息發送、文件傳輸、用戶狀態通知等功能。狀態呈現是協同通信的基礎,它提供了用戶狀態的實時查詢與訂閱功能,通過狀態呈現功能,用戶可以自身的狀態,可以查詢其他用戶的狀態,從而根據狀態選擇合適的通信方式進行溝通,在用戶被訂閱后,當用戶狀態發生改變時,其變化能夠被及時通知給訂閱者。IP語音是統一通信的基本業務功能,與傳統的語音通信系統不同,IP語音不再以程控交換技術為技術平臺,而是通過IP技術為基礎,通過軟件實現語音、傳真、數據和視頻等多種通信功能,它除了提高最基本音/視頻呼叫之外,還提供呼叫保持、呼叫轉移、呼叫等待等眾多補充業務,能夠與現有局域網無縫集成,能夠在應用層集成電子郵件與語音信箱等應用。
2.4統一通信技術的基本特征統一通信技術的基本特征是融合、動態、開放和統一管理。融合特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分別是網絡側融合和終端側融合。網絡側融合一方面指的是統一通信系統將多種通信方式進行整合,形成一個統一的通信平臺,通過該平臺,用戶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各種通信方式;另一方面指的是固定和無線的融合,無論用戶使用的是固定網絡上的終端還是移動終端,都可以訪問到統一通信平臺所提供的服務。終端側融合指的是在統一通信的客戶端軟件上集成了各種通信方式的快捷方式,用戶通過一個任意終端上的軟件就能發起呼叫,如通過電子郵件發起語音、視頻和即時通信等。動態性體現在通過統一通信平臺實時呈現終端的在線狀態,用戶可以靈活選擇不同的溝通方式,在選擇了溝通方式后,各種通信方式也可以隨時進行切換。例如,當用戶的狀態變化時,用戶可以切換接入方式后,繼續進行應用層面的內容交互,用戶在進行即時通信的同時,可以隨時發起語音、視頻等呼叫,不影響當前通信方式。開放性體現在統一通信采用開放的軟件平臺,該平臺上融合了當前的各種通信方式,并通過開放的業務接口將通信能力以服務的方式開放給第三方應用,實現與企業內部現有的業務系統集成。統一管理也是統一通信的基本特征。在統一通信中,必須實現用戶號碼、用戶接入方式和實時狀態信息等數據的統一管理。而統一通信系統也需要通過統一管理功能完成用戶身份的鑒權和認證,用戶狀態的感知和識別。
3統一通信的發展方向
從統一通信的概念、解決方案及其基本業務功能可以看出,與其他通信技術不同,統一通信技術是指一系列通信產品、服務和技術的集合。在統一通信的演進過程中,其概念和內涵在不斷被豐富,其實現方式也在不斷進步,應用場景在被不斷拓展。從目前統一通信的發展情況來看,統一通信至少可以被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面向企業用戶的統一通信,其基本特征是設備提供商通過一個統一的軟件平臺集成多種通信方式,企業用戶在該平臺上通過簡易的操作就可以發起各種通信會話,聯系到想要聯系人員,從而提升溝通的效率,提高企業的ROI。在該階段,各個廠家的系統都按照各自的優勢開發自己的產品,各個統一通信系統間難以互通,難以融合。第二階段是面向業務流程的統一通信,其基本特征是將統一通信服務平臺與企業內部的各種辦公流程聯系起來,通過通信驅動企業工作流程,提高辦公的效率,取得較大的ROI。在該階段,通過與業務流程的融合,使得統一通信能夠在教育、醫療、金融和制造等行業發揮更大的作用,也使得統一通信逐漸“滲透”至各行各業。第三階段是面向業務流程分析的統一通信。本階段是在協作應用的基礎上,通過統一通信的分析模型,分析業務流程中各個階段的關鍵要素,提高協作效率、決策速度和響應能力,進一步增強企業生產力、員工效率和ROI。目前,統一通信正處在其發展的第一階段,強調的是在系統內對各種通信方式融合的加強以及功能的完善。隨著統一通信應用滲透到企業內部日常辦公、會議、培訓、客戶服務等各個環節,系統之間也將進入融合,統一通信將逐漸進入第二個階段,在本階段,統一通信將走向更深層次的融合,而由于基于SOA組件模型的體系架構具有松耦合性和良好的互操作性,使之可以在本階段的統一通信中大行其道,用于實現統一通信與企業原有應用系統的集成,實現業務流程的編排和優化。移動性拓展解決方案也是統一通信的一個重要方向,主要目標是PC桌面的用戶體驗向iOS、Android等平臺轉移。云計算是當前業內的熱點,統一通信服務也開始呈現出成規模地朝云架構上轉移的趨勢,如華為提出了基于“云-管-端”的統一通信架構。
4結束語
關鍵詞:即時通訊軟件 專業化 ICQ QQ 貿易通 阿里旺旺
一、即時通訊的概念
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簡稱IM)是一個終端連往一個即時通訊網路的服務,允許兩人或多人使用網路即時的傳遞文字訊息、檔案、語音與視頻交流。即時通訊不同于e-mail在于它的交談是即時的。大部分的即時通訊服務提供了presence awareness的特性——顯示聯絡人名單,聯絡人是否在線上與能否與聯絡人交談。即時通訊比傳送電子郵件所需時間更短,而且比撥電話更方便,無疑是網絡年代最方便的通訊方式。目前中國最流行的有QQ、MSN、GoCom、POPO、UC、LAVA-LAVA等,而國外主要使用ICQ、MSN。在當今社會,即時通訊軟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滲透蔓延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也由此引發了即時通訊軟件業內連年的廝殺與混戰。
二、即時通訊的發展歷程
ICQ是即時通訊當仁不讓的鼻祖程序。1996年,四位以色列的年輕人開發出了極具傳奇色彩的ICO“壞小子”,這個可供網上尋呼的“小玩意”,使得IM的概念由此誕生,并創造了因特網時代的又一個新的神話,或者,我們可以說是,ICQ開啟了一個IM新的網絡時代。IM應用憑借其實時在線交互的特性迅速風靡全球。不久之后,美國在線公司收購ICQ,投入4億多美元的重金,使之不斷發展,臻于完善。目前,全球ICQ的用戶已經逾1.5億,在全球擁有廣泛的用戶支持,但缺乏中國本土化支持仍是其最大缺點。
在眾多實力公司爭相效仿ICQ的過程中,中國的QQ憑借其良好的地緣優勢,迅速脫穎而出。QQ是中國國內即時通訊的龍頭老大,用戶數量穩坐其位。與其他中文通訊軟件相比,騰訊QQ以其漂亮的界面、合理的設計、良好的易用性、強大的功能,穩定高效的系統運行,贏得了用戶的青睞。
MSN是即時通訊領域的又一領軍人物。MSN在全球約有5000萬用戶,在中國用戶量則位居第二。事實上,MSN更多的偏重于辦公階層用戶,其簡單的操控性讓我們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它的使用要決。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功能就是把漢字做成彩色的表情圖片,在占用資源上比同類軟件優勝、穩定性超強、語音與視頻質量上佳。因此MSN成為企業職員們相互通信的首選工具,且用戶群體還在日益擴大。專家分析,資本的介入,加快了行業的發展,導致了競爭的加劇,并將催化即時通訊市場走向細分。
飛信的到來似乎如期而至。飛信是中國移動推出的一項業務,可以實現即時消息、短信、語音、GPRS等多種通信方式,保證用戶永不離線。實現無縫鏈接的多端信息接收,讓您隨時隨地都可與好友保持暢快有效的溝通,亦掀起了一場專業化勢頭顯著的“飛熱”。
根據易觀國際近期《2008年第2季度中國即時通信市場季度監測》顯示:2008年第2季度中國即時通訊市場九個主要IM產品(QQ\阿里旺旺\MSN\飛信\等)總注冊賬戶數達到13.3億,同比增長25%,其中活躍賬戶數達到4.25億,同比增長13%,最高同時在線賬戶數達到5351萬,同比增長40%。從這一連串的數字中,我們就能深刻體會即時通訊發展之迅猛,用戶數量連年呈幾何級數遞增,確實,我們必須承認,即時通訊給了我們無限的可能性和前所未有的便捷。
三、即時通訊的專業化
2003年10月,著名的電視商務服務商阿里巴巴開發了“貿易通”(阿里巴巴將其命名為A liTa lk),這是為商人度身定做的免費商務溝通軟件。“貿易通”的發展源于阿里巴巴公司的定位,阿里巴巴是全球領先的B2B電子商務公司,也是阿里巴巴集團的旗艦業務。阿里巴巴通過旗下三個交易市場協助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的買家和供貨商從事網上生意,三個交易市場形成一個擁有來自24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4,500萬名注冊用戶的網上社區。
國內引入EIM概念的時間并不長,大多數人印象中“EIM”不過就是用在企業里的聊天工具,充其量也就是個傳傳文件,發發消息的小玩意。前幾年國內軟件廠商們雖然下了大力氣來宣傳,但由于免費的IM server隨處可得,企業對于IM的應用也不是很清楚,所以IM軟件實際的贏利情況并不是很樂觀。更有人說,“EIM不過是雞肋”。難道這就是EIM的宿命?
暫且不妨先把目光放得遠些,看看地球那一邊美國人是如何操作的。
來自美國的數據
行業研究機構Radicati Group公司在2003年做過一項預測。標題為《2003-2007年間的即時通訊市場趨勢》的預測報告稱,越來越多的即時通訊用戶相信,繼電話和電子郵件之后,即時通訊服務正在全球迅速普及,而且將迅速成為個人間實時通訊的有機組成部分。據Radicati預測,全球的即時通訊服務賬戶將由目前的5.9億增長到2007年的14.39億,這將使每天發送的即時通訊消息數量由目前的5820億增長到2007年的13800億,而即時通訊軟件市場將由2003年底時的680萬美元大幅增長至2007年的2570萬美元。其中企業領域增長顯著,賬戶數量將由目前的6000萬增長到2007年的3.49億,增長幅度高達600%。Motorola與Dell等跨國大企業已經開始部署EIM系統。
有了市場的需求,廠商們自然是殺得熱火朝天。Yahoo,Aol,Msn等CIM的巨頭迫不及待的推出自己的EIM解決方案。
看來“EIM是雞肋”的說法似乎可疑,但又有聲音道“咱們是有中國特色的,憑什么老跟著歐美轉。”此話不無道理,讓我們再來看國內EIM的先行企業。
“國產”案例
浦發銀行已經實施了全套Office System,其中Live Communication Server的應用目前還只體現在以即時信息方式通知,例如IT部門告知大家新增了什么IT功能、新的辦公應用,再比如提醒員工及時更新病毒代碼等等。
2002年初騰訊了企業可免費下載的EIM產品BQQ,到2003年9月收費版本RTX之前,BQQ注冊企業用戶已達到了8萬多家。RTX后,付費購買的企業也在增加。在2003年11月,騰訊還推出了包含有IBM實時技術QuickPlace的RTX 實時協作版。TCL集團、青島可口可樂等公司都已經成為RTX的用戶。
關鍵詞:即時通訊 人 自由
還記得以前穿街過巷的郵遞員在吆喝:“某某某,信。”在那個時候,人們的主要通訊工具主要還是靠書信。如今,電話和網絡已經非常普及,成了人們日常比不可少的通訊工具。即時通訊隨網絡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是能夠即時發送和接收互聯網消息等的現代化業務。通過即時通訊工具除了發送文字,還能發送圖片、視頻、音樂等等,這些都是傳統書信和電話所不能的。
那到底什么是即時通訊呢?即時通訊,instant massaging,簡稱IM,在朗文當代英語詞典上的解釋是:a type of service 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 that allows you to quickly exchange written messages with people that you know(互聯網上提供的一種服務,可以使你與認識的人快速交換文字消息)。是指能夠即時發送和接收互聯網消息等的業務。即時通訊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聊天工具,它已經發展成集交流、資訊、娛樂、搜索、電子商務、辦公協作和企業客戶服務等為一體的綜合化信息平臺。是一種終端連網即時通訊網絡的服務。即時通訊不同于e-mail在于它的交談是即時的。大部分的即時通訊服務提供了狀態信息的特性──顯示聯絡人名單,聯絡人是否在在線與能否與聯絡人交談。IM一直“被認為是現代交流方式的象征,是迄今為止對人類社會生活改變最為深刻的一種網絡新形態”。
即時通訊是一個終端服務,允許兩人或多人使用網路即時的傳遞文字訊息、檔案、語音與視頻交流。即時通訊按使用用途分為企業即時通訊和網站即時通訊;根據裝載的對象又可分為手機即時通訊和PC即時通訊,手機即時通訊代表是短信,PC即時通訊有如:YY語音、QQ、MSN、新浪UC、阿里旺旺等應用形式。
即時通訊一般分三種情況:一是共時共地的,例如現在的網絡聊天;二是是共時異地的;還可以是異時異地的,對方不在線也能發送消息。
就拿目前在中國最受歡迎的一款即時通訊工具騰訊QQ來說,1999年2月,騰訊自主開發了基于Internet的即時通信網絡工具——騰訊即時通信(Tencent Instant Messenger,簡稱TIM或騰訊QQ)。經過十幾年時間的發展,現在騰訊QQ注冊用戶超過10億,活躍用戶5.2億,1億人同時在線。騰訊QQ成為中國最大的即時通信服務網絡。
即時通訊從最開始出現在人們面前到如今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溝通的工具,它的迅速發展也給我帶來了思考。我們冷靜下來面對這個一開始就存在的問題:人類交流的狀況由于即時通訊的發展而變的更加便捷、準確了嗎?即時通訊這一新鮮事物的出現到底帶給我們的是使人類更加自由,亦或是變得不自由呢?當即時通訊手段變成了有力的壓迫工具時,生活與其中的現代人怎樣才能保持自由?
自由的一般意義可定義為人的一種狀態,即他的行動不受除自己意志和及天性外的任何限制。
自由一詞就其本意,指的是沒有阻礙的狀況自由是一種免于恐懼、免于奴役、免于傷害和滿足自身欲望、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舒適和諧的心理狀態。自由既有為所欲為的權力又有不損害他人責任義務。
康德說:"自由就是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嗎?"如果我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如果這就叫做自由,康德說,這種思想就太膚淺了,所以他反過來講了一句很偉大的話,康德說:"自由是我不要做什么就能夠不做什么",這才是真正的自由。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不是自由,乃是野蠻魯莽,放縱,就如:我要燒國旗就燒國旗,要鋸旗竿就鋸旗竿,要打你就打你,要殺你就殺你,這一類行為,并不是自由,而是無法無天,是亂來。但是,當你發現你生活中有什么事情你做錯了,你說:"我不做了,我不要再做了!"而你果真就能不做了,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歸根結底,自由是在人明確一項行動能夠給自己帶來什么后,享有的自己決定這項行動,成為行動原因的一種能力。
那么即時通訊到底對人類的自由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我們將在下面做一些探討。
即時通訊對人的自由的影響可以從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來闡述:
從身體方面分析,即時通訊使我們更加自由。
第一:即時通訊的產生和發展使空間和距離的概念縮短了,它克服了人類行為的空間和距離障礙,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人的空間自由。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更方便、快捷的交流和生活方式。我們可以不僅僅是用打電話、發郵件的方式來溝通。即使是遠隔萬里,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即時通訊的一個工具來“面對面”交流,就像是騰訊QQ軟件中的視頻就可以做到。
第二:即時通訊代替了觸摸——這一建立關系的最直接方式。使我們身體上更加的自由。
我們可以不用出門去商店就可以看到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需要觸摸到實物就可以選擇,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與店家交流,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的方便,這些阿里旺旺就可以做到。
從心理方面看,即時通訊使我們變得不自由了。
第一:即時通訊的產生帶來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手機問世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心理疾病——強迫癥,同樣,強迫癥現在不僅僅存在于手機中,很多人離不開人人,離不開QQ,離不開微博,離不開又何來自由一說。即時通訊的強迫癥也越來越成為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
第二:缺少了面對面,也就缺少了準確度和信任。
即時通訊交流相對于傳統交流方式的最大的不同就是是否是面對面,即“在場”與“不在場”。“在場”與“不在場”是指言語交往生活中受話者的真實狀態。
“在場”是一種直接的人際交流,雙方對話的時候,不用處處交代背景材料,甚至不必把話說完,但又不影響意義的理解。而“不在場”則是一種間接交流,首先要求對話者交代相關的背景材料,其次要求說話者說的具體、準確。
在即時通訊中,受話者不在場,但在說話者意識中,對方又仿佛在場,造成一種對話語境的錯位感,從而帶來一定意義解讀的困難。而我們又習慣于按照“面對面”的方式來處理對話,有可能就會在交流過程中出現誤解或錯誤。
因為受話者的不在場,缺少了人際交往中的面對面,也就意味著在交流中不可能會看到對方的全部,這個交往過程有可能就是虛偽的。對方傳遞給你的信息也有可能是假的。
第三:即時通訊信息的公開化會使人更加不自由。
大部分的即時通訊服務提供了狀態信息的特性──顯示聯絡人名單,聯絡人是否在在線與能否與聯絡人交談。如果你的即時通訊軟件在線,你就不得不經受來自熟悉、不熟悉、甚至是陌生人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不僅僅如此,很多的即時通訊軟件提供了使用者的個人信息,比如手機號碼,籍貫,家庭住址,生日等等。這些信息會被很多人看到,甚至被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搜集、利用。在你的私人信息被公開的時候,你的自由也在一定意義上被侵犯。
在信息化、網絡化的世界里,空間距離的意義變得原來越小,人也越來越來渺小,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作為世界和社會關系的主體——人。更多高科技產品的產生式為了讓人類更加的自由,我們為了追求自由創造出了即時通訊,但是即時通訊卻反過來影響了我們的自由。
有了看似便捷的即時通訊,人們很容易舍棄最原初的交流方式——面對面對話,同時也一起舍棄了鮮活的觸摸、聲音、眼神,我們不再“在場”,情感的流動趨于緩慢,甚至停滯。面對永恒存在的交流鴻溝,我們要做的不是沉溺于虛假的“面對面”之中,而是“手挽手”“, 親臨現場”,關愛彼此。
參考文獻:
[1]李樹琴.段素革 譯.巴蒂斯塔·莫迪恩 著[M].哲學人類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2]史蓉蓉.虛假的“面對面”——即時通訊對人際交流的影響[J].科技創新導報.2009
[3]盧媛.即時通訊與人的自由[D].成都理工大學.2011.
[4]郭旭光.網絡聊天[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
【關鍵詞】即時通訊軟件專業化ICQQQ貿易通阿里旺旺
一、即時通訊的概念
即時通訊(Instantmessaging,簡稱IM)是一個終端連往一個即時通訊網路的服務,允許兩人或多人使用網路即時的傳遞文字訊息、檔案、語音與視頻交流。即時通訊不同于e-mail在于它的交談是即時的。大部分的即時通訊服務提供了presenceawareness的特性——顯示聯絡人名單,聯絡人是否在線上與能否與聯絡人交談。即時通訊比傳送電子郵件所需時間更短,而且比撥電話更方便,無疑是網絡年代最方便的通訊方式。目前中國最流行的有QQ、MSN、GoCom、POPO、UC、LAVA-LAVA等,而國外主要使用ICQ、MSN。在當今社會,即時通訊軟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滲透蔓延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也由此引發了即時通訊軟件業內連年的廝殺與混戰。
二、即時通訊的發展歷程
ICQ是即時通訊當仁不讓的鼻祖程序。1996年,四位以色列的年輕人開發出了極具傳奇色彩的ICO“壞小子”,這個可供網上尋呼的“小玩意”,使得IM的概念由此誕生,并創造了因特網時代的又一個新的神話,或者,我們可以說是,ICQ開啟了一個IM新的網絡時代。IM應用憑借其實時在線交互的特性迅速風靡全球。不久之后,美國在線公司收購ICQ,投入4億多美元的重金,使之不斷發展,臻于完善。目前,全球ICQ的用戶已經逾1.5億,在全球擁有廣泛的用戶支持,但缺乏中國本土化支持仍是其最大缺點。
在眾多實力公司爭相效仿ICQ的過程中,中國的QQ憑借其良好的地緣優勢,迅速脫穎而出。QQ是中國國內即時通訊的龍頭老大,用戶數量穩坐其位。與其他中文通訊軟件相比,考試吧QQ以其漂亮的界面、合理的設計、良好的易用性、強大的功能,穩定高效的系統運行,贏得了用戶的青睞。
MSN是即時通訊領域的又一領軍人物。MSN在全球約有5000萬用戶,在中國用戶量則位居第二。事實上,MSN更多的偏重于辦公階層用戶,其簡單的操控性讓我們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它的使用要決。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功能就是把漢字做成彩色的表情圖片,在占用資源上比同類軟件優勝、穩定性超強、語音與視頻質量上佳。因此MSN成為企業職員們相互通信的首選工具,且用戶群體還在日益擴大。專家分析,資本的介入,加快了行業的發展,導致了競爭的加劇,并將催化即時通訊市場走向細分。
飛信的到來似乎如期而至。飛信是中國移動推出的一項業務,可以實現即時消息、短信、語音、GPRS等多種通信方式,保證用戶永不離線。實現無縫鏈接的多端信息接收,讓您隨時隨地都可與好友保持暢快有效的溝通,亦掀起了一場專業化勢頭顯著的“飛熱”。
根據易觀國際近期《2008年第2季度中國即時通信市場季度監測》顯示:2008年第2季度中國即時通訊市場九個主要IM產品(QQ““阿里旺旺““MSN““飛信““等)總注冊賬戶數達到13.3億,同比增長25%,其中活躍賬戶數達到4.25億,同比增長13%,最高同時在線賬戶數達到5351萬,同比增長40%。從這一連串的數字中,我們就能深刻體會即時通訊發展之迅猛,用戶數量連年呈幾何級數遞增,確實,我們必須承認,即時通訊給了我們無限的可能性和前所未有的便捷。
三、即時通訊的專業化
2003年10月,著名的電視商務服務商阿里巴巴開發了“貿易通”(阿里巴巴將其命名為AliTalk),這是為商人度身定做的免費商務溝通軟件。“貿易通”的發展源于阿里巴巴公司的定位,阿里巴巴是全球領先的B2B電子商務公司,也是阿里巴巴集團的旗艦業務。阿里巴巴通過旗下三個交易市場協助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的買家和供貨商從事網上生意,三個交易市場形成一個擁有來自24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4,500萬名注冊用戶的網上社區。
阿里巴巴“貿易通”出現的意義在于,第一次將網上即時通訊技術應用于商務領域,使即時通訊走出了單純聊天的框架,真正實現商務價值,是一款完全在辦公環境中應用的網上即時通訊服務。“貿易通”具有QQ“MSN的常用功能,其用戶群是企業及其員工,還整合和阿里中文站的全部操作,包括阿里助手、客戶管理系統、商友速配等實用功能。“貿易通”強大的功能和鮮明的定位,使得電子商務和即時通訊服務完美結合,標志著即時通訊走上了商業化應用的發展方向。
而目前“貿易通”升級版的“阿里旺旺”則發展勢頭更為明顯,其用戶已經超過一億。這是繼考試吧QQ之后,我國第二個用戶過億的即時通訊平臺。這樣,在全球用戶過億的即時通訊中,中國獨占兩席,另兩個分別是微軟公司的MSN、雅虎公司的雅虎通。根據著名調研機構iResearch的《2008年第二季度即時通訊市場研究報告》表明,2008年1-7月份阿里旺旺-淘寶版月度覆蓋人數上超過MSN,僅次于QQ;在網上交易市場上,阿里旺旺的市場率位列第一。截至目前,旺旺“群”總數已超過250萬,再次刷新互聯網上商務性及時交流社區的總規模數。依托于阿里巴巴平臺創立的阿里旺旺,兼具了淘寶旺旺和貿易通地多重優點,對客戶需求了解也有著天然優勢,已成為商務人士進行即時交流的首選。同時報告顯示,阿里旺旺的品牌知名度比第一季度上升6.4%,使用者對阿里旺旺商務特性中“便捷的商務功能”認知度遠遠高于其他IM。
“同比2007年1月的2千多萬注冊用戶,旺旺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里,實現了連翻五番的神話,快速高效的完成了破繭成蝶地蛻變”。阿里軟件市場總監王冠雄表示,“在競爭激烈的IM領域中,作為最有價值的即時通訊平臺。”
2009年5月,阿里旺旺攜手前程無憂,推出“亮燈計劃”。從一個單純的在線通訊工具成功滲透到商務人士的求職方面,當然,這是一個新的起點,旺旺的上升空間還十分之大。旺旺已經不僅僅定位于IM軟件的角色,而是提升到一個IM平臺,盡可能地滿足用戶的各種需求,富有鮮明的專業化應用特點。
早在5年前,就有業內人士預測,新的國際資本將為即時通訊軟件指明下一個熱點,即商務應用。賽迪顧問也認為,未來中國即時通訊市場將會逐漸向綜合化、專業化、互聯互通和安全化發展,從而帶動市場持續快速的增長。從ICQ到貿易通到阿里旺旺,我們用心記錄著IM從大眾化到專業化一步步的發展歷程。
參考文獻:
關鍵詞:消費心理;網絡;營銷策略
電子商務平臺為網絡消費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商品信息展示和多功能的商品信息檢索機制。而網絡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行為與傳統的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行有很大的不同。
一、消費者網上消費的類型及心理因素分析
網絡營銷中,不同類型消費群體的心理影響因素有很大的區別。
(一)信賴型的消費者心理
來自2017年CNNIC的《第39次互聯網絡發展統計報告》調查顯示:目前中國的網民主體仍舊是30歲及以下年輕群體,網民低齡化的年齡結構,使得網上消費呈現一定的年輕心態。
1.追求時尚和新穎的消費心理
青年人的特點是熱情奔放、思想活躍、富于幻想、喜歡冒險,這些特點反映在消費心理上,就是追求時尚和新穎,喜歡購買一些新的產品,嘗試新的生活。在互聯網背景下,消費者在電腦屏幕前輕輕一按鼠標,幾秒鐘之內就可以獲得成千上萬條有關所需要產品的品牌、價格、形狀、功能、特征等信息,輕而易舉地找到“新、奇、美”的商品。
2.表現自我和體現個性的消費心理
30歲以下青少年的自我意識日益增強,強烈地追求獨立自主,因此,在購買商品時,他們不僅僅是追新逐異,而且要求在消費中反映他們的個性。
3.滿足方便、快捷的消費心理
現代化的生活節奏使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珍惜閑暇時間,以購物的方便性為目標,追求時間和勞動成本的盡量節省。2017 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第三十九次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調查數據表明, 基于方便快捷進行網絡購物的人數占網上消費總人數的66.4%。
4.躲避現實干擾的消費心理
現代消費者更加注重精神的愉悅,希望在購物中能保持心理狀態的輕松和自由。但店鋪式購物卻常常對消費者構成干擾和妨礙, 而網上消費能夠彌補這些不足。
(二)非信賴型的消費者心理
作為一種購物方式,網絡購物有強大的生命力,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不足也影響了消費者的心理,制約了他們的行為。
1.交易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互聯網是一個開放和自由的系統,顧客在進行電子支付或進行銀行結算時,如果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一旦網絡被黑客攻破,消費者的個人資料和信用卡密碼都有可能會被竊取盜用,造成巨大損失。2015年CNNIC在對網民不進行網上交易原因的調查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交易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占調查人數的61.5%,更有70.1%的網民爆出在最近半年內用于上網的電腦受到過病毒或黑客的攻擊。
2.產品質量、售后服務得不到保障
在傳統營銷中如果產品質量存在問題,顧客可以找到銷售商要求退貨、調換或保修,而網上交易進行的大多是異地銷售,當顧客發現商品有質量問題時,退貨和保修就成了問題。CNNIC的歷次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對這一問題的關注程度在持續增加,從2000年的28.3%增長到2015年的55.7%。
3.不能滿足消費者的某些特定心理
雖然網上購物可替代部分人際互動關系,但它不可能滿足消費者個人社交動機。此外,虛擬商店也無法使消費者因購物而受到注意和尊重,消費者無法以購物過程來顯示自己的社會地位、成就或支付能力。
二、提高網絡消費者滿意度的營銷策略
網絡消費者的特殊消費心理給企業的經營理念帶來了新的挑戰, 這就要求商家必須轉變營銷觀念,建立一套適合網絡消費者需求的運作機制。
(一)美化網上商店
網上商店無法向傳統商店那樣,通過地點的選擇與利用門面、招牌、櫥窗設計及外部燈光使用等要素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和產生心理聯想, 因此,網上商店的外部形象設計能否滿足消費者尋新求異的心理,是吸引消費者登錄瀏覽商店、產生和形成購買行為的基礎。由于網上商店所經營的多數商品消費者只能通過視覺或聽覺來感知商品的相關信息,所以產品的特點介紹越詳細,產品展示D片越清晰,用戶的興趣才有可能越高。要注意簡化流程操作,讓用戶心情愉悅地進行每一步操作,并快速得到他想要的結果。
(二)提高網絡購物的安全度和信任度
在網上交易系統和程序中,應當利用好現有的安全技術,如加密技術、防火墻技術以及認證技術或利用虛擬專用網來防止或減少信息被竊取和篡改的可能性。增強消費者對網站的信任度。大量的調查表明:網站備案信息、經營資質展示、完整的聯系方式、權威的網絡安全認證標志等信息,能夠增強用戶的認可程度;在產品/服務展示的同時,展示該產品/服務客戶的服務評價、使用體驗等。
(三)建立良好的退換貨品機制
對C2C網站來說,應在網站醒目處告知買家,貨品的售后服務由賣家來承擔。同時對那些有售后服務承諾的賣家,應該加強管理,保障買家權益。對B2C網站,主要是大型電器零售店的網上商店,要將網上銷售與傳統銷售的售后服務等同這個概念傳達給消費者,以消除消費者的顧慮。
(四)利用即時通信,開展深層次的顧客服務
目前,我國網民對即時通信的使用率已經非常高,2016年達到77.2%,用戶規模達到7.3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利用即時通信,可以使得瀏覽同一商品的用戶互相交流,有助于顧客對商品的快速了解,增加網上購物的樂趣;如果顧客反復查看某種商品,顯得有些猶豫不決時,虛擬導購小姐或者虛擬產品專家可以及時彈出一個對話窗口,利用即時通信給顧客必要的介紹,這樣有助于用戶的購買決策,提高訂單成功率。
參考文獻:
[1]姜旭平.網絡營銷[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人民網輿情監測機構于2013年底的《2013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顯示:2013年眾多網友從微博的公眾意見平臺,轉向更為私人化的微信朋友圈。微信用戶增長迅速,移動互聯網開始成為社會輿論的新信源。
自2011年1月21日,微信針對iPhone用戶的1.0測試版以來,僅僅過了3年時間,微信用戶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第一大用戶群。有資料顯示,截至2013年11月微信注冊用戶量已經突破6億,其中,海外用戶超過1億。成為亞洲地區最大用戶群體的移動即時通信軟件。
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在談到微信誕生的意義時,認為微信是騰訊的一次顛覆性的自我革命,是唯一一個完全基于手機來開發的應用,“很多人說騰訊是最早拿到移動互聯網門票的公司,指的就是微信,很多朋友都用了。微信的確是唯一一個在手機上開始做的,并且是以手機為主的,這在以前是不多見的。以前一般都是在傳統互聯網上做好,換掉屏幕,轉到手機上,所以這個路徑跟之前完全不一樣”。“它充分利用手機和PC的區別,就是把人們用計算機的終端變成人隨身的一個器官”,從而消除了在線、離線的概念。
談到微信朋友圈的影響時,馬化騰甚至認為微信是一個讓騰訊微博的競爭對手新浪微博絕望的應用。騰訊的微博雖然活躍量跟新浪微博差不多,但是始終沒辦法突破,最麻煩的是新浪微博也沒突破。所以就發現讓新浪微博絕望的不是微博,是微信,特別是加了朋友圈之后。私密社交比公開社交有意思,很多話不喜歡公開講,私下講很好。
事實上,隨著微信的普及,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用戶數量快速增長。人們開始使用微信產品時對于陌生人加入朋友圈的戒備心理開始消減,微信的朋友圈已經具備了公眾傳播的媒體屬性。從目前來看,微信的朋友圈人數還沒設置上限,如果朋友圈人數達到一個相當大的數量,其大眾傳播加人際傳播的屬性與微博無異。只不過其粉絲數量和轉發數量是隱藏的,信息的分享更加隱蔽而已。
微信目前的注冊號分成兩種,一種是針對普通用戶的個人微信號,還有一種是針對個人和企業認證用戶的公眾號。普通個人用戶通過朋友圈用戶數量的增長可以使微信變成小眾、甚至大眾媒體,一些公眾微信號的訂閱和服務用戶已經超過百萬,其大眾傳播屬性和影響力已經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