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寫風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虛懷千秋功過,笑傲嚴冬霜雪。一生寧靜淡泊,一世高風亮節。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麗景燭春余,清陰澄夏首。
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優美的詩句
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晴日暖風吹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
不久前收到您寄來的“祁人80年代情詩選13首”、“祁人90年代情詩選10首”、及“祁人2000年后情詩7首”,已拜讀。
您的愛情詩寫初戀,寫婚姻,寫愛情的千般旖旎、萬種風情,寫出了愛的三昧、情的哲學。愛情是最古老的詩歌主題,《詩經》的第一首《關雎》就是愛情詩,彼得拉克的《歌集》,但丁的《新生》,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集》都寫了愛情。中國和世界詩歌寶庫中,愛情詩浩如煙海,今天的詩人寫愛情詩,怎樣才能不重復別人,跳出窠臼,寫出新意呢?
當今中國詩歌處于“雙軌制”現象時期。一方面是平庸之作、媚俗之作、低劣之作泛濫成災,一方面是優秀之作、真誠之作、崇尚真善美之作不斷涌現。您的情詩屬于后者。關于愛情題材,有些詩作不是寫愛,而是寫性,性不是,可以寫,愛包括性,但性不等于愛?!跋掳肷怼睂懽鞑豢扇?,因為它往往走入了誤區。您的詩歌贊頌了愛的忠貞、愛的堅定、愛的純潔、愛的高尚,這是對那些平庸之作的有力反擊!認為愛的忠貞這一主題已經過時、已經老化的觀點是一種短視的眼光。只要讀讀您的這些詩,便可覺察到上述觀點的謬誤。
我很喜歡您的《春》《給你》?!岸嗌倌旰?,當我從遠方歸來/在茫茫人海中/即使你認不出我風干的模樣/也會看見我不變的心肝”。這樣的詩句,出人意表,然而,給人一個驚喜。“高山陷落的時候/你不會陷落/群山之中/你是最高的山峰/山峰之上/你是惟一的風景”,然后是“大海枯竭的時候”――“生命終止的時候”,“你”和“我”處于何種狀態,層層遞進,逼近巔峰。最后是“你的容顏/可以一天天老去/但在我心中/你總是四季為春/在我生命的草坪上/繁衍為綠”。這些似乎都是“老生常談”,但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彭斯有這樣的名句:“我將永遠愛你啊,親愛的,/直到海洋枯干。/一直到我所有的海洋枯干啊,/直到陽光熔化了巖石;我仍然永遠的愛你啊,親愛的,/只要生命不消逝?!鄙勘葋営羞@樣的名句:“愛不是時間的玩偶,雖然紅顏/到頭來總不被時間的鐮刀遺漏;/愛決不跟隨短促的韶光改變,/就到滅亡的邊緣,也不低頭?!敝袊糯羞@樣一首無名氏的《菩薩蠻》詞:“枕前發盡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這些都是千古絕唱,讀這些詩永遠有新鮮感。然而,再讀上面我所引用您的詩句,并沒有重復濫俗的感覺。這正是您創新成功之處。
您有一首《遺書》,寫到“倘若終有一天,假如我死去/我的愛人啊,你不要悲傷也不要哭泣/請從這一首詩中走下來/將這些詩句,拋向空中/讓我的靈魂隨你輕輕起舞……”這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32首:“如果我活夠了年歲,讓粗鄙的死/把黃土蓋上我骨頭,而你還健康,/并且,你偶爾又重新翻閱我的詩――/你已故愛友的粗糙潦草的詩行,/請拿你當代更好的詩句來比較;/盡管每一句都勝過我的作品,/保存我的吧,為我的愛,論技巧――/我不如更加幸福的詩人高明?!蹦脑妵诟缾廴耍骸罢垙倪@一首詩中走下來”,是奇想;讓愛人把你的詩句拋向空中,讓你的靈魂隨愛人輕輕起舞,也是奇想。您的詩還寫到,讓愛人帶著你的詩,猶如帶著你的身體,風雨兼程,趕回你的故鄉那間你出生的小屋,再讓她默念這首詩,讀那些句子,再把這些文字一個一個撕碎,埋進故鄉的土地,像埋進你的身體那樣。這也是奇想。這些,都是莎翁那首詩里看不到的。莎翁那首詩的題旨是另一種,你的這首詩的題旨是你自己的,可以說是別出心裁,用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歌頌了愛的崇高和永恒,有著獨特的動人處。
你的詩《最美》,是在情人節寫給妻子的。正式標明給妻子的詩,這是惟一的一首。內容是夫妻生活的詩,這也是惟一的一首。要從柴米油鹽和鍋碗瓢盆里發現詩意,并不容易。而您發現了,不是發現了“泰國辣椒,澳洲龍蝦”,而是從“人間百味”中“發現”了愛情。人們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或者把婚姻比作“圍城”,企圖突圍而出。而您不是,您恰恰相反?!澳懔艚o自己碗里的/叫做甜蜜/你放在我碗里的/叫情”,多么美好的詩句!“這個日子/坐在我對面的這個女人/在我的眼里/最――美!”俗語說: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您把這首《最美》當作這三組愛情詩的殿軍,唱出Finale,恐怕也有深意存焉。
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描寫春節的詩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4、清明節——農歷三月初三。
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
中秋月
【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8、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描寫重陽節的詩句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在《庭桔》中又用“漸漸”來描繪霜雪的融化,新穎而形象。孟浩然在詩中運用疊字的地方非常多,收錄于《全唐詩》的孟浩然詩句共有266首,而用到疊字的就多達39首,54處。疊字的運用使詩歌顯得新穎而具有表現力,同時,也賦予了詩歌復沓美,抑揚頓挫,層疊起伏地精練了詩的語句,造就了詩歌優美的神韻。虛詞的運用是孟浩然詩歌的又一重要特點,有時在一個五言聯中就用到四個虛詞。而他的虛詞使用非常到位,能非常準確地表達他的思想,更加細膩地抒發他的情感。例如在他的五言聯“上人亦何閑,塵念都已舍”中,“亦”“何”“都”“已”都是虛詞,準確而生動地表現出上人拋開紅塵,逍遙出世的境界,詩人的贊美之情溢于言表。孟浩然對虛詞的使用在他的作品中多有體現。實詞是表現詩歌內容的主要構成,在篇幅固定的情況下,虛詞的增加自然會造成實詞的減少,對詩歌內容的表達也會減少,孟浩然詩風平淡也源于此。但是要指出的是,虛詞和實詞運用數量的不同,還會造成詩歌語言在氣勢、韻律和節奏上的不同。
二、孟浩然詩詞的結構藝術
語言結構的不同是一個作家獨特語言風格的重要表現,孟浩然詩歌的語言也有他自己的風格和特點。孟浩然的詩句中經常使用多個動詞構成句子,有時在一句五言詩中會同時使用三個動詞。如在他的《早發漁浦潭》中,“飲水畏驚猿”就使用了“飲”“畏”“驚”三個動詞,還將“飲水”前置,使用了倒裝句的方式。動詞在詩句中高密度地使用,充分而又準確地表現出了吟誦對象的靈動和幻化,可以更加細膩而生動地塑造事物形象。使用倒裝句也是孟浩然詩歌的一個特點。他的倒裝句豐富多樣、變化多端。他常常把句中的某些名詞前置,而改變成別的假性句式。例如,他在《姚開府山池》的“館是招賢辟”中將“館”和“樓因教舞開”中的“樓”字前置,形成了假性句式,讓詩句變得更有力量,更具變化性。而將賓語前置,用定語作為賓語的句式更是孟浩然詩句的一大特點。他在《自洛之越》中將“山水尋吳越”中的“山水”提到句首,而將原來的定語“吳越”用作賓語,形成了一個主謂賓完整的假性句式。他有時候會將一句話的某一部分前置,單獨成句,然后與剩下的部分形成一個完整的句子。如《送吳宣從事》中將用作賓語的“平生一匕首”前置,然后與剩下的部分“感激贈夫君”形成一個完整的詩句。而《醉后贈馬四》中的“四海重然諾”本來是定語,現在被放在句首,而將主語留下,又省略了系動詞和標語,形成了一個主謂賓完整的假性句式:“四海重然諾,吾嘗聞白眉”(意思是我聽說白眉也就是馬良是天下最講信用的人),這種句式在詩中也很少見到。當然,這是我們按照現代語言的語法方式來進行分析的,孟浩然在當初作詩之時未必是如此構思,我們只是為了把問題分析得更簡潔明了。然而,把要強調的部分前置,將其放在突出位置,用倒裝句的方式來加強語氣,也使詩句更有力量,變化更多。這種句式在孟浩然的詩作中運用得非常廣泛、精妙絕倫。
三、孟浩然詩詞的創作藝術
語言是思想的傳遞者,是用來表現內心世界的,孟浩然的詩句中運用到很多的語言技巧,充分地表達了他的思想和內心,也體現了語言的魅力。運用比興手法增強語言氣勢、增加語言的感染力,也是孟浩然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他在《秋登蘭山寄張五》中開頭就以“北山白云”起興,進而引發對隱者的描繪。暗用陶弘景“嶺上有白云”的意境,又寫到隱者的“只可自怡悅”,格調新穎,意境優美,是首難得的佳作。在《贈蕭少府》中這樣寫少府的清明廉潔:“欲知清與潔”,然后用明月比興:“明月在澄灣”,貼切新穎,歌頌之情流露其中。運用暗用比興的敘述方式,將正義與比興巧妙融合,堪稱絕妙。他的《臨洞庭上張丞相》中,前四句描繪了洞庭湖的美麗景色,用洞庭湖的浩瀚與洶涌表達了詩人的廣闊胸襟和博大情懷,比興之妙不言而喻。后面則使用兩個比喻句:“欲濟無舟楫”和“徒有羨魚情”,用無船渡河和無鉤釣魚表達了仕途坎坷,為官無門,空懷一身抱負卻不能施展,無法報效國家的惆悵與苦悶,也含有希望得到張說的舉薦,能入仕為官的意思。比興,讓詩句顯得婉約含蓄而寓意深遠,是一種巧妙的詩歌語言藝術。孟浩然在詩歌創作中還經常用夸張和想象,寓實于虛,使詩句更加真實,具有感染力??鋸埡拖胂笫窃姼柚胁豢扇鄙俚囊环N表達方式。夸張和想象一般都是言過其實、虛幻縹緲的,但是孟浩然卻將它們化虛為實。“云夢掌中小”是孟浩然在《登望楚山最高頂》中的名句,意思是站在望楚山的頂上,看到云夢澤只有手掌般大小,是為了襯托出望楚山之高。其實唐代時期云夢澤早已經不復存在,那孟浩然又是怎么看到它像手掌般大小的呢?這就是一種化虛為實的手法,用以襯托所描寫的對象,加強語氣。“鯤飛今始見”是他《曉入南山》中的句子,意思是在南山上終于看到了傳說中的鯤飛。而實際上,鯤只是傳說中的一種動物,現實中根本沒有,這其實是孟浩然運用化虛為實的方法把它描繪成親眼所見,來加強詩句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四、孟浩然詩詞的思想藝術
(艾青《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艾青先生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創作于1937年12月28日的夜晚。當時的中國,正陷于最深重的苦難之中。這首詩用寒冷和不幸的圖景與低沉的調子打動人們,并喚起人們追求光明的決心。這幾行詩句描寫了北方原野上的寒風,給每個讀過這首詩的人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首先,詩人把寒風比作悲哀的老婦,一下子就使讀者感到一種蒼涼悲哀的情緒,“緊緊跟隨”“伸出”“拉扯”這些動作,都從老婦的角度寫,讓人感到寒冷北風的無法逃避?!昂涞闹缸Α辈粌H寫出了寒風的尖利,也寫出了它的冰冷,使人不寒而栗。而“土地一樣古老的話”“絮聒”則賦予了寒風沉重的歷史感,暗示了這場民族災難的深重。自然的風從來都在大地上來來去去,它僅僅是空氣的流動,而在富有愛國使命感和歷史責任感的詩人筆下,風卻被賦予了古老哀傷的感彩,透過這些描述,我們看到的是人民的苦難。形象中富有深重的歷史感,使這些詩句成為中國新詩中最精妙的語言。
笑聲
寂靜被亮銀的笑聲/裂為碎片。
一、推敲“煉字”之傳神
一首詩詞當中,常常有一個或幾個耐人尋味的關鍵詞,這些往往就是“詩眼”和“詞眼”,它既與語言有關,又與內容有關,有“一字遞情,千古傳誦”的美贊。對這些字詞的理解,往往會影響到對整首詩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命題者通常喜歡考查對關鍵詞的理解,簡稱“煉字”題。??嫉摹盁捵帧睂ο笥校簞釉~、形容詞、數量詞、疊詞、擬聲詞等等。此類字詞,各有傳神之處。
如動詞,多常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能使意象化靜為動,形象生動,賦予畫面動態感,使意境特點更加鮮明。比如2012年湖北卷:“賈島注重用字推敲,請對第三聯中的‘藏’‘透’二字作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藏”字,運用擬人手法,描繪人行之跡很快便為大雪覆蓋的邊塞雪景,寫景生動,頗有畫意;一個“藏”字,已包含大雪紛飛、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蘊。“透”字,極為傳神地展現了林間朔風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時還隱含風急、天寒、衣單等內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形容詞的妙處在于能夠繪景摹狀,化抽象為具體,化無形為有形,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觸其物,如歷其境。如2012年安徽卷:“請賞析‘軟紅光里涌銀山’中‘軟’‘涌’二字的妙處?!逼渲小败洝钡拿钐帪椋阂杂|覺寫視覺,生動地寫出了夕陽余暉可感可觸、柔和溫暖的獨特美感。又如2012年四川卷:“本詩第二聯中的“空”字極富韻味。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眳⒖即鸢福骸翱铡弊旨葌魃竦孛枥L出貪夫倦聽卻不得不聽的矛盾之態,又形象地表達出了貪夫徒勞無奈、難以排遣的惆悵之情。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形容詞當中的顏色詞也是考查的重點,常常能表現詩人的心情,增強畫面感,渲染氣氛。例: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疊詞的妙處為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起強調作用。例: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聲聲慢》)擬聲詞妙處為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例: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數詞的精妙之處準確傳神,突出強調內容。例:“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齊己《早梅》)
“煉字”題一般的答題模式:1.找出該字。(已經給出就直接分析)2.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如果字表意義淺顯,可以省略此步驟)3.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狀。4.點出該字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烘托了怎樣的意境,達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例:王維《過香積寺》“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問: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參考答案:① “詩眼”分別是“咽”、“冷”。②山中的巖泉由于巖石的阻攔,發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③ “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
二、品讀“煉句”之精妙
詩歌的語句具有跳躍性、含蓄性的特點,所以要欣賞詩,首先必須要了解“詩家語”的特點,發揮聯想和想象,讀懂難以理解的詩句。省略句和倒裝句就是難句中的常見典型。
1.省略句
詩句中的省略,可以留給讀者大量可供聯想、想象的空白。古人喜用實詞表達意象,并省略虛詞在彼此間的連綴。如“洛城一別四千里”(杜甫《恨別》)省略了介詞 “自、在、之外”,可翻譯為“自洛陽一別我已在四千里之外”?!案≡朴巫右狻?(李白《送友人》)省略了比喻關聯詞“如”,可翻譯成“游子如浮云”。有時動詞也會省略,如“風”“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吹”“下”“曬”“落”,翻譯時譯成什么動詞則要視上下詩句內容而定。表示人與景、人與物的關系或行為的動詞也往往省略,如“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 “足跡”與 “板橋、霜”之間就省略了動詞“踏”和“印”。省略還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兩個事物只出現一個而省略另一個。一是詞的省略,如“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古詩十九首》),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二是句子的省略,如“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木蘭詩》),上句省略了“坐我東閣床”,下句省去了“開我西閣門”。在意象并置的詩句中省略往往最多,如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陸游《書憤》),全聯大多由名詞構成,省去了表方位、處所、關系的虛詞和人物活動的動詞,做到沒有一個“閑”字。
2.倒裝句
有不少的詩句為講究押韻和平仄,使語言精妙、耐人尋味,其詞語排列常顛倒了現代漢語的順序。在理解的時候,重新調整一下語序,句意的理解會輕松很多。常見的倒裝句有:主語后置如“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凄凄鸚鵡洲”(崔顥《黃鶴樓》)意為“晴川漢陽樹歷歷,鸚鵡洲芳草凄凄?!?賓語前置如“清輝玉臂寒”(杜甫《月夜》)應為“清輝寒玉臂”。主賓換位如“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葉夢得《水調歌頭》)應為“黃花報霜信” 。定語后置 如“一夜飛渡鏡湖月”(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應為“一月夜飛渡鏡湖” 。狀語后置如“雙燕歸來細雨中”(歐陽修 《采桑子》)應為“雙燕細雨中歸來”。因果倒裝如“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是因為平野遼闊,所以才感受到星星顯得格外低垂;是因為大江奔流,才覺得月亮也隨江流在涌動,所以應該是“平野闊星垂,大江流月涌”。
只有讀懂詩句,方能品讀出“煉句”的精妙之處?!盁捑洹敝饕疾橹髦季?、具有隱含信息的語句,描寫精彩的語句以及上述的特殊句式。
“煉句”題常見的答題模式: 1、描述詩句描繪的意境2、抓住最突出的一點(或詩眼或寫法)簡析。3、分析該句的效果作用、表達的情感主旨。
例:2012江蘇卷溫庭筠《夢江南》“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云斜。”問:請簡要賞析這首詞的結句。參考答案:碧云在空中飄忽不定,最終消沉在天邊,結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飄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寧。以景結詞,委婉含蓄,蘊味悠長,而又情景交融。
三、賞析風格之神韻
“風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經歷、藝術素養等造成的不同的創作特色。每個詩人在寫詩過程中形成了自己韻味獨特的語言風格,有的樸實無華,有的華美絢麗,命題者通過考查考生對詩歌語言特色的把握,也同時考查了考生對作家語言風格的了解。
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析整首詩表現出來的整體語言風格。而一首詩的語言風格往往和詩人的總體語言風格相一致,因此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詩人的語言風格,如陶淵明的詩清新自然,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王昌齡的詩雄健高昂,李商隱的詩朦朧隱晦,溫庭筠的詩綺麗香艷,李清照的詞纏綿婉約,杜甫的詩沉郁頓挫,李白的詩豪邁飄逸,杜牧的詩清健俊爽,王維的詩詩畫一體,高適的詩悲壯蒼涼,陸游的詩悲壯沉郁等等。同時還要牢記不同類型的詩的常見風格。如宮廷詩:纏綿婉轉,山水詩:清新優美,田園詩:恬淡溫馨,邊塞詩:悲涼慷慨,諷喻詩:沉郁激憤,詠史詩:雄渾壯闊,懷古詩:幽深綿長,送別詩:意蘊深遠。當然詩歌的語言風格也遠不是這些詞語所能全部概括的,平時要多積累。
解答這類題目一般要考慮以下三個步驟: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呂小妹
(南京市江寧區秣陵初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1111)
摘 要:本文以《醉花陰》教學為例,在“文本背景處”、“教學重點處”、“語言精美處”三個方面對這首古詩進行了拓展,來探索古詩教學中拓展的基本形式,淺談拓展的基本要點,努力提高拓展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拓展形式;基本要點
在古詩詞教學中,巧妙地拓展,能夠拓寬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空間,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增加學生的積累,加深學生的文化底蘊,努力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要讓一首首古詩在課堂里面變得豐富多彩,拓展就是古詩詞教學的“春風”。所以,依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我們應該重視在古詩教學中巧妙地拓展?!蹲砘帯肥且皇字闹仃栐~,為李清照早期和丈夫趙明誠分別之后所寫,它通過悲秋傷別來抒寫詞人的寂寞與相思情懷。教學中不僅僅要把握詞人內心的“愁”情,還要通過對這首詞的學習,讓學生掌握詩詞鑒賞的方法、全面了解李清照其人其作。為此,在這首詞的教學中,可進行如下拓展:
一、在文本背景處拓展
白居易曾說過:“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痹娫~常常是作者的經歷、思想、情感的外觀。因此,我們要學習一首古詩,就要對作者的時代、人生經歷、思想感情等“寫作背景”有所了解,這有助于我們準確理解古詩的內容及所抒發的情感。教學這首詞時,可對文本的背景進行這樣的拓展:
1、當時李清照丈夫趙明誠在山東萊州做官,李清照留在老家青州居住,愛情深篤的夫妻卻過起了“牛郎織女”的生活。李清照,形單影只,居室寂靜,再不聞評詩論文,再沒有歡聲笑語。她的生活孤獨寂寞、空虛無聊,更多的是對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李清照就寫了這首詞給丈夫趙明誠,以寄相思之苦。
2、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只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nbsp;
——《瑯嬛記》
上面的兩則材料是李清照寫作《醉花陰》的背景。閱讀往往是需要知人論世的,尤其是古詩詞閱讀,因大多年代較遠,思想深邃,內涵豐富,如果不做一點相關背景的拓展和延伸,學生可能很難體會作者的深層情感。因此,圍繞文本拓展和延伸相關的背景資料,可以擴大學生視野,幫助或輔導學生介入閱讀情境,拉近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
二、在教學重點處拓展
《醉花陰》這首詞的教學重點之一是作者以花喻人寫愁,以物寫瘦的方法使用,如果將這一方法講解到位,本詩的主題學生自然而然就把握了,為此,在這一環節上,可做如下拓展:
1、出示一組寫愁的詩句,比較詩人寫愁方法的不同。
(1)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李白)
(2)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杜甫)
(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4)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秦觀)
引導學生分析古人是如何寫愁的,李白寫愁,說愁是有長度的,可以衡量的;杜甫寫愁,從一片飛花的飄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況背后是萬點落紅,愁是有數量的;李煜說,愁像一江無窮無盡無休無止綿綿不盡的春江之水;秦觀說飛紅萬點愁如海,不僅有數量,還有深度。有如此眾多的寫愁高手站在李清照的面前,李清照如何寫愁才可以在文學史中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呢?她是如何寫愁思的?繼而引導學生分析,李清照寫愁的藝術特色: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p>
作者以花喻人,黃色的不止外形上淡雅、清秀,與作者相思而消瘦的體態相近,而且在品格的傳統象征意義上,它象征高潔、淡泊,也酷似作者芳華和清品的精神,這樣的比喻,正比較恰當的反映了當時作者由于離開丈夫而孤獨、愁悶的生活和內心情感。
2、再出示一組以物寫瘦的詩句,讓學生品析體會本詩手法的精妙
學生分析出以花喻人,以物寫瘦的手法之后,教師再出示一組以物寫瘦的詩句,比較同樣是以物寫瘦的詩句與詞句相比哪一個更好?
“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秦觀《如夢令》
“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 (程垓《攤破江城子》)
在比較中得出,李清照詞中這個比喻與詞的整體形象結合得十分緊密,例如,下片寫菊,并以菊喻人,卻始終不見一“菊”字。詞人用“東籬把酒”這樣的典故與“暗香盈袖”的描寫,突出詠菊的話題,“菊”的色、香、形態,俱現筆端。清代陳廷焯《云韶集》評價說:“無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調,元人詞曲往往宗之。” 這三句共同創作出一個凄清寂寥的深秋懷仁的境界。尤其是簾卷西風,時令與環境氣氛做烘托,使人馬上想到一副西風瘦菊的畫面。很有意境美。
三、在語言的精美處拓展
在一段時間的詩歌教學中,我也感覺教給學生的知識是支離破碎的,于是我將古代詩歌賞析的方法進行了歸納,從學生的反饋來看,他們的思路清晰了,方法會用了,不再有畏懼感了。
分析題型,明確考點
在考試中,常常出現的詩歌賞析題型大致有以下幾種:
1. 這首詩側重寫一個“______ ”字。
2. 這首詩含蓄地抒發了作者______的情感。
3. 某句詩中的某個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里。
4. 詩的某兩句,最為讀者稱道,請你從修辭手法(表現手法)運用的角度,作一點賞析。
5. 某句詩極為生動傳神,寫活了詩歌情境。請對詩句表現的情境加以描述。
6. 對某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或正確的)一項是:()
第1、2兩題很顯然是考詩歌的內容和情感;第3題考查對詩歌中的某個字的賞析,是考學生對詩歌語言的理解;第4題考詩歌的表達技巧;第5題考詩歌的意境,也是考查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第6題是一道選擇題,但選項依然是從以上幾個角度來出題的,沒有脫離考點。
通過對這些題型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詩歌賞析的考點:1.明情感內容:理解古詩內容,把握詩人情感;2.賞修辭語言:能對古詩語言從修辭角度作一點賞析;3.析表現手法:能對古詩中顯著的常見的表現手法及作用作一點分析;4.聯想想象:對古詩中的意境能展開聯想想象,描繪出來。
把握內容,了解情感
在這幾個考點中,把握詩歌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是賞析的基礎。脫離了這一基礎,其他賞析都是空談。通常有以下幾個技巧:
看詩題,緊扣關鍵字理解內容。從題目中的一些關鍵字可以看出詩歌大致有以下幾個類別:懷古詩,標題中有古跡、古人名,或在古跡、古人名前冠以“詠”,或在古跡、古人名后加“懷古”“詠懷”等;詠物詩,以物象為題,或用“詠(題、贈、贊)+物象”為題;寫景詩,分為一般寫景詩和山水田園詩;戰爭詩(邊塞詩),題目中常出現“塞”“征”“軍”等字眼,如《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出塞》《從軍行》等;行旅詩和閨怨詩,表達離愁別緒或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送別詩,標題中有“送”或“別”等字眼……
看作者,理解詩歌風格或派別。如邊塞詩沉郁蒼涼,婉約派纏綿細膩,陶淵明的樸素自然,王昌齡的雄健高昂,李白的豪邁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商隱的朦朧隱晦,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維的清新明快,高適的悲壯蒼涼,蘇軾的豪放曠達,李清照的纏綿悱惻,陸游的悲壯愛國……當然這些是詩人的主要風格,并不是說豪放派詩人只能寫豪邁的詩篇,婉約派詩人只能寫“凄凄慘慘戚戚”之類的詩。如豪放派代表詩人蘇軾就寫過“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這樣讓人心碎的詩句;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也曾寫過“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樣讓人熱血沸騰的壯美詩句。
看注釋,理解創作背景。注釋中對詩句里一些詞的解釋和對作者的簡介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理解詩歌內容,使得我們了解詩人寫作詩歌的背景,揣測詩人當時的情感。這里不再舉例。
抓意象,體會意境,把握情感。明代人張潮說:“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詩文。”可見景物給人的感受之不同。詩人在詩中就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所用意象中。如用表達高雅之意;“楊柳”中的“柳”與“留”諧音,因而寄托了作者的離愁別緒;見落日而生惆悵之情;見大漠而有蒼涼之慨;落花讓人感傷;歸雁讓人思鄉……這些意象營造了古詩獨特的意境,也為我們賞析詩歌提供了思路。
看題干,捕捉有效信息。不要小看了題干,它往往能給我們一些暗示,讓我們在答題過程中少走彎路。
弄清要點,準確答題
修辭語言類題型的答題要點是:1. 準確指出修辭手法;2. 結合詩句和具體的詞語,分析描繪了什么內容;3. 說出這種修辭手法抒發了什么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如:
臺城(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注:①韋莊,晚唐京兆杜陵 (今陜西西安)人。②臺城,古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附近。
問題:詩的第三、四兩句,最為讀者稱道,請你從修辭手法運用的角度,作一點賞析。
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較熟悉的古詩中一些修辭手法的運用來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紅杏枝頭春意鬧”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等。在分析修辭手法的作用時,絕對不能離開詩句去獨立分析,或是空洞地分析,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詩句來作答?!杜_城》這首詩的三、四兩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這是比較好判斷的,不過分析的時候我們應當緊緊扣住“無情”二字,這兩個字寫出了臺城柳不管王朝更迭,不管人間興亡,不解詩人感慨,依舊枝繁葉茂,煙籠長堤。實際上反襯了詩人對歷史衰敗的無奈,角度巧妙,耐人尋味。當然,除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之外,這兩句還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我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分析。
表現手法類題型的答題要點是:1、準確指出表現手法;2、結合詩句和具體的詞語,分析描繪了什么內容;3、說出這種表現手法抒發了什么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
依然以《臺城》為例,可以出這樣的問題:
請你從表現手法運用的角度,對詩歌的三、四兩句作一點賞析。
古詩中常常運用的表現手法有借景抒情(如《錢塘湖春行》)、借古抒懷(如《赤壁》)、托物言志(如《石灰吟》)、欲揚先抑(如宋趙希桐的《次蕭冰崖梅花韻》)、以動寫靜(如《鳥鳴澗》)、虛實相生(如《觀滄海》)、用典(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比興(如《關雎》)等等。《臺城》的三、四兩句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借什么樣的景?在春風中搖蕩的臺城柳枝繁葉茂,煙籠十里長堤,完全不管人間興亡,不解詩人感慨。抒什么樣的情?依然要抓住關鍵詞分析?!盁o情”表達了詩人的無限傷感之情,“依舊”深寓歷史滄桑之慨。
聯想想象類題型的答題要點是:1. 抓住詩中所描寫的主要景物;2. 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將景物串接成一幅畫面;3. 恰當地運用一些修辭手法,使內容生動形象。如:
蘭溪棹歌(唐?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注:①蘭溪,在今浙江蘭溪縣西南。棹(zhào)歌,船歌。
問題:“半夜鯉魚來上灘”一句極為生動傳神,寫活了詩歌情境。請對詩句表現的情境加以描述。
很多學生可能會這樣回答:半夜時分,鯉魚競相跳上岸邊,表達了詩人歡快的心情。這僅僅是對詩句的簡單擴寫,沒有聯想和想像,也沒有運用一些修辭手法,語言干癟。我們可以展開聯想和想象,詩人在船上聽到灘頭嘩嘩的聲音,聯想到連日春雨,蘭溪水漲,聲音更加急驟,似乎時不時聽到魚兒逆水而行時發出的潑刺聲,詩人不禁想到,這該是撒歡的鯉魚趁著春江漲水,奔灘而上了。我們可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通過一些富有表現力的動詞,著力表現魚兒的活潑:魚搶春(新)水,調皮地涌上溪灘,搖鰭擺尾啪啪蹦跳。蘭溪山水充滿了蓬勃生機,令人蕩漾起歡樂(歡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