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模塊化設計范文

模塊化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模塊化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模塊化設計

第1篇:模塊化設計范文

1、防洪能力差。

2、巷道內平坡段自流排水不暢易積水,污染生活用水水源。

3、設備無自動控制且操作復雜,設備故障率居高不下。

4、巷道滲水無法完全回收利用造成的水資源浪費。

關鍵詞:泵房、防洪、模塊化、自動控制

Abstract: Luanchuan Long Yu Molybdenum Industry Co., pump house of life needs to play flood control, living area with water and production backwater of multiple tasks, through the modular design of the pumping station to resolve the following issues:1, the flood control capacity.Flat slope sections within the roadway gravity drainage is poor stagnant water contaminated domestic water water.Equipment without automatic control and operation of complex, high equipment failure rate.4, the roadway seepage can not be completely recycling the waste of water resources caused.Keywords: pumping stations, flood control, modular, automatic control

欒川龍宇鉬業有限公司小廟嶺選礦公司的ST2500型鋼繩芯膠帶輸送機(B=1200)總長1750米,是礦石運輸的必經工藝,該膠帶輸送機有1350米處于地下巷道內,2012年7月24日欒川地區突發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造成巷道730米水平段被淹,停產3天,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滿足防洪需要,兼顧巷道滲水綜合治理利用是本次泵房模塊化設計的目標。

問題

1、防洪能力差。2012年7月24日欒川地區突發洪水,造成1.75公里的膠帶輸送機巷道其中800米水平段被淹,導致停產3天。

2、巷道內平坡段自流排水不暢易積水,污染生活用水水源。機尾至機頭方向730米處屬水平段因坡度小,滲水大,地面泥濘濕滑,巷道內自流排水渠在豐水期排水能力嚴重不足,巷道滲水在流向至機尾70米處的泵坑時混入污泥,導致生活水帶有嚴重的污泥味。

3、無自動控制且操作復雜,設備故障率居高不下。設備運行時,需用潛水泵從泵池打至4m³的水箱再經多級泵打至生活水高位水池,操作復雜且極易發生引水箱被抽干,造成多級泵無水運行事故,生活水泵安裝的泵池上蓋板厚度較薄,剛性差造成

設備振動超標。

原泵房流程圖

4、巷道滲水無法完全回收利用造成水資源浪費。豐水期巷道內滲水量充沛,且比從水源地和尾礦庫回水經濟性好,因設計回水泵流量小無法全部回收利用巷道滲水。

措施

1、模塊化泵房設計時將巷道防洪作為重點,巷道正常情況下涌水量為45m³/h,2010年7月24日的洪水為欒川地區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事故涌水量為800m³/h,泵房設計事故防洪泵采用單級雙吸離心泵,防洪能力1200m³/h,可以抵御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730米-850米處滲水點集中,水質較好,在730處新建生活水集水坑,經潛水泵直接輸送至泵房生活水池,由2#回水泵輸送至高位生活水池。保證了生活用水的水質,減輕豐水期巷道內自流排水渠的排水壓力。

3、泵房及泵坑內設備控制系統全部采用液位自動控制,有效的避免了設備因控制不當造成的設備故障。具體流程如下:

3.1、生活用水:730m處泵坑液位超過設定值時潛水泵啟動,將水輸送至泵房生活水池,當生活水池水位超過設定值時,2#回水泵啟動,將水輸送至高位生活水池。當水位低于設定值時,設備停運。

3.2、生產用水:70m處泵坑液位超過設定值時該處離心泵啟動,將水輸送至泵房生產水池,當生活水池水位超過設定值時,1#回水泵啟動,將水輸送至高位生產水池。當水位低于設定值時,設備停運。

巷道內地形圖

泵房水平布置圖

4、同時啟用1#、2#回水泵確保巷道滲水全部回收至高位水池,避免了巷道滲水經泵房水池溢流管溢流到河道造成的水資源浪費。

結論

通過泵房模塊化的設計和實施,在滿足防洪需要的同時,巷道水得以全部回收利用,應對2012年7月9日欒川地區出現的突發性降水時,泵房防洪作用明顯,保證了巷道內膠帶輸送機的正常運行。

參考資料:

1、《泵站設計規范》GB/T50265-97

第2篇:模塊化設計范文

按醫院規模,提供合理購買方案

醫院PACS用戶需求的日漸成熟理性,對進行本地化定制需求的增加,以及行業標準的日漸完善,催生了EBM將PACS產品進行模塊化分解的最初想法,經過大量的市場調研工作及研發部門的精心設計,70余個PACS功能模塊應運而生。對于初次接觸功能模塊的用戶,或許不清楚該購買哪些功能,實際使用中能獲得怎樣的效果,因此,針對不同規模的醫院,EBM設計了基本型套裝;針對體驗型用戶,EBM提供了試用版和按日計費服務,便于用戶酌情選擇。

按模塊采購,縮短系統建設周期

如何簡化信息化建設的過程,縮短建設周期,是醫院管理者們著重考慮的問題之一。在這樣的情況下,EBM將PACS按使用者的需求分解為許多功能模塊,用戶可以按醫院要求選擇不同的模塊,既能夠滿足用戶的原始需求,又提供了完備的擴展能力,便于日后的更新升級,為用戶提供了最大化的自由選擇權。

根據必要性、選擇性、可擴容性等因素,這些功能模塊被進行劃分,比如初次建設PACS的醫院,可以先選擇通用模塊:用基礎模組搭配CT工作站模組、DR工作站模組或MRI\CR等各種影像設備工作站模組,配合一定數量的客戶端授權及檢查儲存。

已建設PACS的醫院,如需要功能升級或者采購高端產品模塊,可以選擇:DICOM排版打印、ECG、骨科測量、攝影工作站、影像融合等模塊。

如果想增加聯機數或增加接入許可,可以選擇:128 Connection模組及5000 Studies模組,同時用戶也可以自定義檢查量及licences數量。

EBM PACS共計被細分為70余個功能模塊,這些模塊既相互獨立,又可以隨意進行組合,可針對不同醫院的不同應用需求提供高彈性的采購選擇。

按需求采購,節約系統建設成本

第3篇:模塊化設計范文

1設計流程

首先,收集各種型式、不同起吊噸位、跨度和起升高度等因素制約下的成功產品案例,將其劃分成相應的模塊,對模塊進行相應的編碼,并將數據儲存在數據庫中;然后,提取典型模塊的形位尺寸,將其變量化后得到可以參數化驅動的模板;最后,根據用戶需求信息在模塊庫中查找需要的模塊,如果找不到相匹配的模塊,則選取相應的模塊模板通過參數化和優化后得到的新模塊經組合形成所需產品。門式起重機廣義模塊化設計流程見圖1。

2廣義模塊化設計實現的關鍵技術

2.1模塊庫的建立按照傳統模塊化設計的思路對門式起重機進行功能結構分析,劃分的功能結構框圖見圖2,根據相應的功能結構建立對應的產品庫和模塊庫。收集典型的結構型式和以往成功的實例,經優化后形成較完善的模塊庫,這一過程對于廣義模塊化設計是十分重要的,但往往會因設計水平和時間的關系影響模塊庫中模塊質量和模塊類型,以致影響整個廣義模塊化設計的應用范圍和應用效果。

2.2模板庫的建立模板庫的建立過程實際上是利用數據驅動參數化模型庫中的幾何模型或程序,進行模型重構的過程。參數化模型庫的建立通常是通過編程或在CAD軟件內通過參數化建模來實現,在CAD軟件內部進行參數化建模時,一般應首先進行零件或裝配體的初始幾何建模,然后將控制模型形狀與位置的尺寸變為參變量。在模塊庫建立的基礎上,對模塊經特征提取、參數提取和參數化驅動設置后便形成了模塊模板,在SolidWorks軟件中建立模板庫的過程見圖3。

2.3模塊的編碼模塊的編碼[5]是在遵循唯一性、完整性、簡潔性、易于計算機處理的原則下,用字母和數字作為代碼來描述產品與模塊的總體信息、從屬關系、接口信息、結構特征信息等相關信息,便于用計算機輔助模塊選擇、組合和管理。圖4為模塊模板的信息編碼。模塊的從屬關系信息與模塊的結構特征信息主要用于模塊的選擇;模塊的接口信息用于模塊的組合;其他信息用于模塊的管理。

2.4數據庫的建立與訪問Access數據庫是一個小巧的數據庫管理系統,功能簡單但相當完善,可以完成諸如查詢、增加、刪減、排序等對數據的操作功能,滿足設計系統中數據庫對數據管理的要求。ADO基于通用數據訪問技術,用ADO訪問Access數據庫的主要步驟有:引入ADO動態鏈接庫、與數據源的連接、數據操作和關閉數據源。

2.5參數化設計過程目前,幾乎所有的三維CAD系統都支持參數造型功能,在SolidWorks軟件中以鉸座為例來說明參數化設計過程。如圖5所示,選擇220這個尺寸,在名稱欄輸入相應的參數符號D1以代表220這個具體值,當重新建模時,根據輸入的D1值來替換220以實現參數修改。以"D1@草圖2"這個尺寸為例,用來驅動SolidWorksAPI語句為:swPart.Parameter("D1@草圖2").SystemValue=D1/1000。當外界對D1賦予新的數值時,SolidWorks將按輸入的參數重新生成新圖形。還可以通過添加方程式,修改部分主要參數控制其他相關的從動尺寸,從而實現快速設計。

2.6工程圖優化技術在對模板庫的模塊模型按用戶要求重新生成后得到的是三維圖形,最終是要把三維圖變成二維圖紙來滿足生產的需要,但模型驅動后直接生成的工程圖往往存在位置不準確、比例不協調和尺寸漂移等問題,因此需要對工程圖進行合理的調整以滿足生產的需要[6]。

3設計系統的實現

建立VB程序與SolidWorks連接,創建一個SolidWorks的應用對象,連接函數如下:通過這個函數就打開了SolidWorks的接口,可以調用它的API函數,然后以Access作為數據庫,利用ADO數據庫訪問技術,以三維軟件SolidWorks為平臺,建立門式起重機的廣義模塊化設計系統,系統界面見圖6。

4結語

第4篇:模塊化設計范文

關鍵詞:模塊化設計;幾何思維;產品設計方法

1 產品形態的幾何化思維

塞尚說過:“自然界的物體,都可以還原簡化為正方體、球體、圓錐體、圓柱形的構成”,也就是說立體幾何中的基本形,是構成世間萬物的基礎。[1]現代社會,運用幾何形態、幾何原理進行產品造型的例子隨處可見,工業產品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大批量生產。模塊化組合出的產品也需要參照幾何形態的特征,不同的幾何形態所連接的方式和接觸面都是不同的,所以幾何思維是在模塊化設計中必不可少的。

幾何形態是經過嚴格定義和精準計算出來具有一定規律的形體。按其特點不同,可以分為三大類:柱體、椎體、球體。[2]這些基本的幾何形態,在模塊化的使用中都可以利用面與角度等關系,再賦予模塊化的功能,使得體塊的銜接更完整,并且根據幾何形態設計的模塊化產品更加規整,組合方式更為有序。

2 運用幾何思維的模塊化設計方法

2.1 幾何模塊重復法

每個幾何體都有特定的線、面和接觸的點,想要做成完整的模塊化產品,就需要找好接觸面的特征,將規律運用在重復的單一模塊中,使得單一重復的模塊可以適合各種形體的連接。幾何模塊重復法只需按照幾何體的規律特征,重復排列幾何模塊即可,并且有很好的擴展性。整體性問題解決之后,就可以按照之前確定的功能模塊和適合的模塊整合方法,將功能劃分在重復幾何體上。

英國設計師Jack Godfrey Wood和Tom Ball hatchet設計了一個BUILD模塊化擱架系統,就是以單一標準幾何模塊重復組合,排列出完整的擱架系統,并且能夠符合不同的使用方式,可以將其變成書架、隔斷墻,形狀結構完全用戶自己定制。而且拼成擱架之后,所有單元的底面都在同一水平線上。使得產品在不規則排列造型的同時更好地實現功能(如圖1)。

2.2 相似模塊連接法

不同的幾何體雖然外形不同,但是細分其中的面與面或者線與線之間的關系卻有相似之處,相似模塊連接法,是借助模塊外形結構的幾個相同的塊面特征,使得模塊之間緊密連接。產品不同的功能模塊可以附加在不同的幾何模塊上,由于不同幾何體的外形不同,所以更能凸顯功能的區分,以適應不同的需求。但是一個相似模塊卻有幾個接觸面可以與其他模塊完美拼接,所以不同的相似模塊也可以達到產品的完整性。

西班牙Pottery Project設計工作室設計了一款Ma-ce-ta花盆,采用模塊化設計,可以大大節省花盆空間。Ma-ce-ta花盆由Ma、ce、ta三種基本花盆模塊組成,每個模塊都采用多面幾何體構成,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拼接在一起使用。模塊化設計讓用戶可以根據家里空間的大小靈活擺放花盆。三種基本的花盆模塊可以組合成不同的拼接方式,所以擺放可以更加靈活(如圖2)。

2.3 子模塊載體法

產品想要實現不同功能,就可以設計不同的功能模塊,但是這些功能模塊并不是單一存在的,這需要一個主模塊作為載體存在,將不同的模塊連接在主模塊上,達到可以實現很多功能的效果。子模塊的設計可以更加自由,只是針對設計的功能。但是子模塊載體法必須使得子模塊和主模塊之間的連接緊密,并且在主模塊上預留出子模塊的結構位置,使拼接完成后產品整體性完好。

谷歌模塊化手機Ara是近年谷歌向外界展示的以多個不同模塊組成的智能手機,是由主模塊和多個不同模塊組成的手機。Ara手機最為重要的組件是由谷歌自行設計的包括通訊模塊和備用電池在內的鋁制手機骨架,而包括屏幕、處理器和電池在內的零部件都將能以模塊形式接入,最終組成一部完整的手機(如圖3)。

3 結語

本文主要介紹了幾何思維的模塊化設計方法,通過對幾何形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產品的模塊建立可以先從幾何形態入手。總結出了運用幾何思維進行模塊化設計的幾何模塊重復法、相似模塊連接法、子模塊載體法等方法,并且舉例分析產品,歸類說明了不同幾何思維的模塊化設計方法所適用的范圍以及給產品帶來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程強.面向可適應性的產品模塊化設計方法與應用研究[D].湖北:華中科技大學,2009.

[2] 金曉姣.產品造型設計方法歸納分析與演變研究[D].遼寧:沈陽理工大學,2012.

[3] 尹翠君.模塊化產品藝術設計方法的研究[D].湖南:湖南大學,2004.

[4] 孫明陽.汽車造型模塊化設計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4.

[5] 李國喜,吳建忠.基于功能-原理-行為-結構的產品模塊化設計方法[J].湖南:國防科技大學學報,2009.

第5篇:模塊化設計范文

對模塊化的定義以及模塊元件的定義進行闡述,并對模塊元件的結合方式進行總結。同時論述模塊化產品的設計原則、設計方法以及目前模塊化的市場應用前景,以不同的企業應用為例進行對比總結,最后得出模塊化產品的優點以及發展趨勢。

關鍵詞:模塊化設計;產品設計;設計方法

中圖分類號:

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10008301

1 模塊化產品設計方法

在模塊化產品設計的過程中,通過分析得出模塊化設計原則,以作為設計的依據,方法如下:

(1)模塊化設計的產品必須滿足所有需求:依據文獻、調查,及訪談獲得使用者需求的重要資料,將其整理后,根據使用者需求項目進行模塊化設計,以利用不同單元模塊搭配組合,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2)依據功能需求進行分割,設置模塊化單元:將可合并的功能加以整合成為獨立的單元,進行單元模塊設計,并考慮單元模塊間的連接,制定標準化尺寸,一次為單元模塊設計的依據。

(3)可排列組合的模塊單元:設計的模塊強調可靈活排列組合,能適用于各種空間環境,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且考慮各模塊設計風格的一致性,其各系統的單元均能互換使用。

2 模塊化導入產品設計分析

產品開發程序分為十個階段:(1)確認顧客需求。(2)建立目標規格。(3)概念產生。(4)概念選擇。(5)概念測試。(6)設定最終規格。(7)專案計劃。(8)經濟分析。(9)建立競爭產品標桿。(10)模型與原型。

由以上活動可以看出在概念發展階段主要是了解客戶需求,并將客戶需求轉換為產品目標規格,并建立產品概略外形及概略的產品組裝流程圖,最后產生數個產品雛型,經過專案團隊評估分析,以找出最佳的產品雛型。所以在產品概念階段既導入模組化設計有以下的缺點:

(1)模組化設計會限制設計及創新的自由度,設計初期應集思廣益,主動尋找好的產品創意,針對不同的市場與顧客需求,權衡考量設計可能會產生的各方面影響,如一開始既受限于模組化的框架,不利于產品創新的發展。

(2)產品設計初期,設計變更所影響的產品架構幅度較大,反復的設計變更導致于產品架構與功能模組之間也不斷地跟著變動,如此變動造成在產品開發初期花費太多時間于模組化過程中,導致產品開發時間過長,延遲產品上市時間,不利于產品取得市場優勢。

系統層級設計階段主要是根據產品概念發展階段所產出的產品雛型,定義產品的結構,產品子系統與構件之劃分以及產品系統的最終組裝方案等,在此階段產品架構定義明確,不容易產生大變動的設計變更,所以在系統層級設計階段根據產品架構定義產品模塊,界定模塊界面,避免花費太多時間于大幅度及重復地模塊化變更,以縮短產品開發之時間。

3 模塊化產品設計原則

產品的構成是由許多的零件在空間上進行裝配而成,但一產品的組成少則十幾個零件,多則上千上萬個零件,如何將這些零件依產品之架構分成不同之模塊,模塊的范圍如何界定,在模塊化過程中應依據哪些準則,基于上述之問題本研究提出之模組化設計的原則如下。

(1)單一功能化:模塊單一功能化應是產品模塊化設計的第一步,一產品按照其功能可以區分為不同的系統,例如自行車依其功能性不同可分為五大系統包含車架系統、制動系統、車輪系統、傳動系統及轉向系統,而這五大系統既可分為五個模組。

(2)標準化:也可以稱之為重復化,就是同樣的零組件重復出現在不同的產品上。在產品開發過程中重復使用現有零組件,可以分攤開發的成本,降低新零件數量,縮短整體開發時程。標準化分為內部標準化及外部標準化。

(3)規格化:也可稱之為參數化或數據化。模塊化設計強調模塊可搭配變換,所以模塊與模塊之間鎖固方式的相關參數(例如螺栓大小、螺栓孔數量、螺栓孔距離等),及模塊實體的相關參數,須建立系統化標準規格,唯有如此才可以確保模塊在組裝的時候,彼此之間能夠正確穩固的結合、安裝。

(4)可拆解化:產品元件之間的接合可分為永久接合及可拆式接合,模組化設計強調模組可搭配變換,所以模組與模組之間鎖固方式不可使用永久接合方式,應以可拆式接合為主。

4 模塊化產品設計流程

產品開發分為數個不同階段,本研究依據產品開發流程,在系統層級階段導入模組化設計,本研究所提出之產品模組化流程如下:

(1)建立產品結構:設計者在此階段提出產品的架構與主要功能。個別的組成元件與其主要的功能需求予以決定,并傳遞到下一個步驟。

(2)選擇元件:設計者選擇符合上一步驟定義所需要的元件。

(3)取得組裝關聯:分析并定義出產品元件之間的設計關聯性。

(4)驗證組裝關聯:檢查產品元件間的設計關聯性,是否滿足整個產品的主要功能需求,這些關聯是否合理,是否有矛盾的現象。

(5)確認:確認所有選擇的元件是否都有被使用到。如果必要的修改已經完成,則視為所有的元件都已滿足所定義的需求。

(6)建立產品架構:當所有的元件都已經被選擇,且彼此間的關聯性已被完整定義,此產品的架構即定義完成。

參考文獻

[1]童時中.模塊化原理設計方法及應用[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

第6篇:模塊化設計范文

關鍵詞:分層模塊化設計;文檔管理系統;MVC;面向對象;模塊獨立性

中圖分類號:TP3文獻標識碼:A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1.03.010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Method of the Use of Layered Modular

WANGHui-e1, WANG Xin-ping2, XUE Ting-ting3, WANG Chao4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271016,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research activity process of unified management,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scientific data, greatly convenient researchers, the document management system is develop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an object-oriented ideas,taking the stratified modular desig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odule independence namely coupling and cohesion between modules, and data exchange process, then get the document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layered modular design, while the MVC design patterns, introducing entity class, database access class, business class, make the whole document management system in environment with good structure, prominent scalability,and easy to maintenance

【Key words】Layered modular; Document-management system(DMS); Model-view-controller (MVC); Object-orient; Module independence

0引言

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軟件開發方法不斷涌現,但是模塊化的設計思想并沒有被遺棄,以其獨特的編程方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發展。分層模塊化設計是傳統軟件工程中提出的軟件設計方法,目的是運用“分而治之”,“逐步求精”的思想,把一個龐大的系統分成若干各模塊,然后根據系統的層次關系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系統。以文檔管理系統為例,來闡述分層模塊化設計的原理與過程。

1需求分析

面向對象的系統分析就是把系統的設計過程看成是把系統所要求的問題分解為一些對象,以及對象間傳送消息(message)的過程。面對初始無頭緒、沒重點的分析過程,可以將模塊化與面向對象分析結合在一起,以功能模塊劃分用例,不僅實現了面向對象方法所提出的將數據和處理數據的過程結合為一個整體,增加面向對象分析的可操作性,又體現了模塊化中使得每個模塊完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特定子功能的思想,最終建立起簡潔、準確、可理解的正確模型。

圖1DMS功能模塊圖

2模塊化設計

采用分層的模塊化方法,首先將系統劃分成幾個大模塊,然后再對大模塊進行劃分,如此下去,直至分解到功能明確、易于實現的原子模塊為止,這樣就能形成結構層次清晰的模塊化結構樹,實現了對系統的分層的模塊化設計[1]。每個模塊就是相對獨立,達到高內聚低耦合,模塊的增、刪不會影響整個系統的運行。各模塊之間的數據調用都是通過對應的接口來實現[3]。這種結構的設計思想完全遵循面向對象的設計方法,將各個類內部的屬性和方法進行封裝起來,內部接口都采用類方法來實現。

下面以文檔管理系統為例具體闡述面向對象軟件開發過程中分層的模塊化的運用。(采用Visual Studio 開發,單機版)

2.1

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采用MVC模式,將整個系統劃分為視圖層、模型層、控制器層三大模塊[2]。該三大模塊相互獨立,其中視圖層為單機版窗體,模型層代碼只與數據庫相關,控制器層包含事件中的具體操作方法,而并不依賴于從數據庫中檢索數據的方式。

2.2

進一步將MVC中的模型層劃分為實體層、業務層和數據訪問層[4],然后給出各模塊的具體設計。

2.2.1實體類

在該文檔管理模塊中,將實體對象的屬性單獨拿出組成程序的“實體類”放進命名空間為EL的實體層中。例如文檔對象(Doc)對應的數據庫中表是Files(Fno,Title,Author,Parentno,Pno,Path, IsDir,Createtime)那么對應的實體類做如下定義:

class Doc

{ private intfno;

public int Fno

{

get { return fno; }

set { fno = value; }

}?????? }

圖2項目的實體-對象模型

各個實體對象將自己的屬性封裝在不同名的類里面放在實體層中,這就是對實體的模塊化處理。

2.2.2業務類

把對象與主界面或控件之間的調用關系使用的方法歸到“業務類”放進命名空間為BLL的業務層中。該層中的方法通過調用數據訪問層獲取需要處理的數據, 進行處理后將結果封裝成實體層中的對象, 如果是多個對象則將這些對象存進一個動態數組集合中,然會返回[1],如上述“文檔實體”(Doc)的業務類 BizDoc。

class BizDoc

{

//取出所有信息

public static List GotDocInfo()

//以文件名、作者、刊物號、日期為查詢標準(省略)

//添加、刪除、修改一條記錄(省略)

}

2.2.3數據庫訪問類

把不同對象調用數據庫訪問的方法封裝形成“數據庫訪問類”放進命名空間為DAL的數據訪問層中,該類用以封裝對數據庫的連接和訪問, 可以直接對數據庫進行增、刪、改和查詢操作,在查詢時返回的數據集為Sql-DataReader 或DataSet 類型[1]。例如上述“文檔實體”(Doc)的數據訪問類:

class DalDoc

{

//從數據庫中查出所有的信息

public static SqlDataReader GetDoc()

//以文件名、作者、刊物號、日期為查詢標準(省略)

//添加、刪除、修改一條記錄(省略)

}

簡單介紹程序運行的原理:

圖3各類之間關系

業務類通過調用數據庫訪問類獲取需要處理的數據, 進行處理后將結果封裝成實體類中的對象, 如果是多個對象則將這些對象存進一個動態數組集合中,然會返回[1]。

通過MVC模式的模塊化設計,使得實體對象、數據庫訪問功能、業務執行模塊在MVC各層中實現了良好的封裝,提高了可讀性、重用性,更有益于后期的測試與維護。

2.2.4以業務類為例闡述模塊化設計

在該文檔管理系統中有三個業務類:BizDoc、BizDu、BizPub,以BizDoc為例介紹將該模塊進一步劃分為各功能明確、易于實現的原子模塊:查詢所有信息,以文件名Title、作者Author等為查詢條件查詢,增加、刪減、修改。部分代碼如下:

using DalD;//導入實體層的命名空間

using DOC;//導入數據訪問層的命名空間

class BizDoc

{ public static List GetDInfo_sele_title(Doc d)//[1]

{List list = new List();

SqlDataReader dr = DalD.DalDoc.GetD_sele_title (d.Title);//[3]

while (dr.Read())

{ Doc doc = new Doc();

//此處省略

li.Add(doc);}

return list;

}

public static List GetDInfo_sele_author(Doc d) // [2]

{ List list = new List();

SqlDataReader dr = DalD.DalDoc.GetD_sele_author(d.Author);//[4]

//此處省略}

}

(1)模塊獨立性模塊對數據的存取只限于該模塊內部涉及的數據,其它模塊不能直接存取該數據。借用面象對象編程即所謂封裝。在該業務類方法中BizDoc.GetDInfo_sele_title(Doc d)[1]與GetDInfo_sele_author(Doc d)[2]是完成不同的任務的,前者實現以Title為查詢標準的功能,后者以Author為查詢標準,兩個模塊之間并沒有實質的聯系,可以獨立的存在并運行,即使以Title為查詢標準的子模塊被刪除或修改后也不影響以Author為查詢標準的子模塊,符合低耦合的要求;在[1]內部只做了一件事情,該模塊內的處理元素屬于一個整體,完成單一的功能,就是高內聚。

(2)模塊間數據傳遞 如果涉及的數據屬其它模塊,則必須通過接口實現數據的存取。BizDoc.GetDInfo_sele_title(Doc d)[1]通過接收從界面傳過來的參數保存到對象Doc d,BizDoc.GetDInfo_sele_title(Docd)[1]調用DalD.DalDoc.GetD_sele_title (d.Title)[3]方法實現到數據庫中的查詢,獲取符合條件的信息,然后原路返回,最終在窗體中顯示出來。

3總結

面向對象中引入模塊化設計思想具有以下優點:提高了需求分析的可操作性和正確性;提高了代碼重用性[3];利于后期的測試與維護;有利于實現項目組的分工合作。這種模塊化設計思想不光可以用該文檔管理系統的開發中,在其它管理系統的開發過程中都可以采用這種設計模式。因此在開發的過程中調整開發思路,采用正確的開發方法,才能使開發的軟件更科學、更規范、更有效。

致謝

在寫作的過程中得到了泰山醫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的馬華(教授)的 指導,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參考文獻

[1] 李光明,蔡福俊,李紅強.分層的模塊化設計在HIS 中的應用[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8,29 (22 );5901-5902

[2] 馬華,韓忠東,孫靜,張西學. .NET 中基于代碼隱藏的擴展MVC設計模式研究[J]. 微計算機信息(管控一體化),2010,26(9-3);226-227,217

[3] 張志杰. 基于分層結構的管理信息系統架構設計[J]. 計算機技術與發展,2010,20(10):147-149、153

[4] 李光明,蔡福俊,李紅強.基于Caché 的系統分層模塊化設計研究與實現[J].微型電腦應用,2010 ,26 (3 );27-28

第7篇:模塊化設計范文

關鍵詞:知識;組織設計;模塊化

如今環境的變化速度已大大超出了傳統戰略[3]的可調控范圍,組織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在日益降低。擁有智力資本的智能型人是推動企業創新的關鍵[4]。

一、模塊化

在產品和企業組織模式設計中,模塊化已經被廣泛的運用。以技術模塊化原理為方法的企業組織設計在得到了普及和應用的同時,也使得企業組織管理更加復雜 。一個系統能否模塊化取決于該系統的可分解性[5],如果把技術模塊化的手段直接運用到企業的組織設計之中,往往會容易出現模塊化危機。

二、基于知識的模塊化方法

基于知識的模塊化組織其結構是組織自身、關系選擇、運行設計,信息反饋等每個環節的有機銜接,并不是各個因素的簡單結合。一旦組織單元的合作動機不明晰,出現盜取核心知識或中途撤出等情況,企業間的知識交流就不能高效地運轉,也將會導致其他組織單元的知識外泄。在這些情況下,知識模塊必須對各因素進行逐個分析,重新考慮在組織設計中涉及的各個模塊的平臺開發,運行程序,協調機制,信息反饋機制等因素,明確組織設計的目標以提升設計的效果。

三、基于知識模塊協調的組織運行機理

模塊化組織治理是模塊化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組織協調過程。基于知識模塊的組織的運行機理是指該組織采取并行分布式運行方式,實現知識管理的鏈接,凸顯共享知識庫的作用。知識的共享與創新是通過知識鏈上知識的流通與管理環節來創造的。知識模塊的運行是通過知識的鏈接作用,為單元提供缺口知識資源,通過團隊的效應以實現知識合作的目標。

知識鏈的構建是通過把分散于不同時點和不同業務職能的知識進行重新排序組合,在時間和空間上實現連續分布。組織運作過程依托的知識共享平臺是依靠具有強大的知識創新能力的知識工作團隊,實現知識資源跨越邊界、地域的動態性重組來實現知識重組與創新的。基于知識模塊的組織運行機理如下。

(一)明確共同目標

基于知識的模塊化組織的有效運行首先依賴于知識共享平臺的有效運行。組織目標的實現是通過知識模塊的共享與協作關系實現的,組織的激勵機制,文化氛圍會影響知識的共享成果,進而影響組織目標的實現。

(二)建立團隊

基于知識模塊的組織運作過程中,所有單元根據合作目標,建立每個具體的知識合作工作團隊,相應形成基于動態契約信任網的運行模式。發起的組織單元及合作伙伴根據需要,組成協調委員會,協調組織整體運作、積極引導與構建職能子網絡、監督各單元的合作行為等,對組織的整體運行過程實施調控。組織契約的關系是建立在合作伙伴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的,通過建立動態信任網,對組織成員進行制約與激勵,使組織運行良好。這里需要說明,決策權的下放使更多的組織成員參與,將有利于吸收更多新知識,并應用于產品或服務中。

(三)推動充分溝通

研究表明,跨部門整合、活動重疊性和團隊有效性等組織根植型隱性知識,可顯著提升企業突破性創新績效。相互依賴催生的非正式契約關系也可以使企業的知識獲取成本更低。基于知識的模塊化組織,必須保證最大程度地實現合作人員的溝通與交流,在促進共享合作順利開展的同時,培養協調發展和認同共生的文化理念,形成合作人員自覺的價值取向。

(四)促進知識共享

在基于知識的模塊化組織中,實現知識合作的過程所需要的共享知識多為隱性知識,多存在于每位人員頭腦中,一方面要培養員工的知識集成能力,知識集成能力是對知識的獲取、共享和組合的能力。另一方面,應通過培養創新文化與知識共享的氛圍,形成協調共生的理念,在團隊進行知識創新活動過程中也會吸收組織中有利于其知識創新活動的相關知識。

四、基于知識模塊協調的結構設計

基于知識的模塊化組織實質上是一種具有自組織特征的內部知識聯盟,其核心目標是學習和創新。組織結構作為企業知識的載體,不同的組織結構特征會促進或制約組織單元的知識整合,也影響著組織內不同團隊或成員間的知識分享。這種組織系統有利于知識創新和共享的社會協調系統,在這個技術系統內,知識得以更新,組織的活力能夠得到最大的激勵,資源得以最佳配置。基于知識模塊的組織設計結構如圖1所示:

基于知識模塊的組織設計結構具有以下特點:(1)具有明確的網絡核心組織。具備關鍵性核心知識能力,通過管理協調配合合作活動開展。(2)實現優勢資源互補。通過選擇具有強大創新能力的機構進行合作能夠做到強強聯合,優勢互補。(3)實現研發國際化。設計基于知識模塊的組織要利用各種信息技術,隨著知識的國際交流頻繁,組織設計也必將加強與國際相關知識管理組織的合作,實現研發的國際化。

五、結語

基于知識的模塊化組織結構是一種全新的組織結構。這種結構是知識經濟法發展,信息不斷流通的產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是競爭激烈,優勝劣汰的,企業必須擁抱創新,促進知識的共享交流,實現同步共贏。基于知識的模塊化組織設計能適應知識經濟所需的動態型學習組織需求,有利于組織成員進行交流合作,從而建立一個鼓勵知識集成、傳播和創新的機制。(作者單位:天津商業大學)

參考文獻:

[1] De Visser M et al. Structural ambidexterity in NPD processes: A firm-level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differentiated structure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Technovation,2010,30( 5 /6) : 291 299.

[2] 羅珉.組織設計思想演變與發展軌跡探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0( 4) : 16 -24.

[3] 王成慧.速度經濟與企業競爭戰略的選擇[J].經濟導刊,2010( 8) : 92 -93.

第8篇:模塊化設計范文

模塊化設計實際上即為根據汽車內部特有的功能進行統一的劃分,并進行各個功能模塊的組合配置,期間是緊密聯系的,內部的各個零件并不會因其變動而變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會根據設計初期的模型進行實時配置組裝。以下即為進行模塊設計的一、二環節分別是進行總裝零件模塊化以及整體化設計。

2 車身造型模塊化設計的原則

(1)藝術審美。審美以及內部架構是造型特有的屬性。審美在造型中占據關鍵地位,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進行科學合理架構的初步設計,同時也應進行特有美感的實時傳遞。

(2)整體協調。造型特有美感的體現是在其整體性協調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如果尚未形成和諧的整體,同樣也不能形成相對較好的審美價值。然而在一定情況下,應進行其內部各個元素的科學應用以實現其整體協調。

(3)靈活適配。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進行各個功能模塊的靈活應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組合效果的實際應用與產生,并進行目前相應流程的設計優化,以此使得其更加有價值。另外,對于舊的模塊進行實時淘汰,并進行新模塊的設計與實現,以此使得其設計成果的更加顯著。

(4)面向用戶。對于造型設計而言,應進行用戶實際需求的遵循。社會的大步向前邁進以及科學技術的穩步提升,促進造型也具備更為嚴格的要求。對于造型的高級化也會進行實際應用。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進行將其面向用戶,以為用戶所服務。

(5)綠色經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進行造型設計時應符合以下要求,即回收率方便以及回收利用率高等特點。相應的能夠進行現有成本的實時掌控。

3 汽車模塊化裝配內容及模塊化裝配設計

3.1 汽車模塊化裝配內容

汽車裝配涉及諸多零部件,主要包括車門、后軸以及儀表等,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根據車的類型進行相應作業的適當簡化,以此確保其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的同時,也應遵循各項指標進行實際生產。

3.2 汽車模塊化裝配設計

3.2.1 儀表板模塊設計

以傳感器、儲物盒、控制面板、儀表以及CD等為主的各個設備是儀表板的主要內容。

(1)儀表板模塊分裝設計要求

以下即為進行儀表板組裝過程中所應考慮的主要因素:①基于實際情況進行儀表梁相應孔數和精確位置的實時記錄;②進行現有工作模式的翻轉;③儀表板內部各項數據信息應與規定的各項指標相一致;④控制面板耐損耗程度;⑤對于實際要求應進行實時滿足,并進行各項重力的承載;⑥在兩端進行定位銷的實時安裝,以使得車身更加安全、牢固,為今后的相關操作奠定基礎。

(2)儀表板總成助力機械手設計要求

以下即為設計儀表板內部機械手過程中所應考慮的主要因素:①對目前的抓取機械手的模式進行實時查看與調整,基于實際情況進行以管梁式或是銷孔抓取的實際應用;②進行室內的準確核對,為進行下一環節奠定基礎;③將三點定位進行實際應用,進而為旋轉過程中的抓取奠定基礎;④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確保其中的速度保持一致,并將機械手進行最大程度的移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報警裝置的實時提醒。

(3)儀表板模塊設計優點

儀表板模塊設計優點:①減少員工室內作業頻次,降低車內遺留件、面漆劃傷等風險;②總成上線,可保證儀表板模塊與車身的定位精度;③可以在上線前,利用電檢設備檢測電路是否異常并及時進行處理;④采用機械手抓取儀表板總成的方式,可降低員工勞動強度。

3.2.2 動力總成及前懸架模塊設計

(1)動力總成及前懸架模塊組成部件

該模塊的兩大主體是前懸和動力總成,前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控制器、動力拉桿和前穩定桿,動力總成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起動機、轉向泵和變速器。以上所描述的兩個模塊紛紛進行組裝,進而為該模塊的實際應用奠定基礎。

(2)總裝裝配工藝對動力總成及前懸架模塊組裝基本要求

以下即為基本要求:①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進行托盤和動力總成的實際定位,由于車型在內外部構造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實際定位過程中應基于實際需求,進行目前定位形式的初步應用;②對于上述操作應進行牢固固定,以確保安全性;③將托盤進行全方位的旋轉,為后期的各項操作奠定基礎。

3.2.3 后釉總成模塊設計

(1)后軸總成模塊組成部件

后軸總成模塊主要包括后軸總成、后減震器總成、后手制動拉索總成、后制動器總成等。

(2)總裝工藝對后軸模塊化設計基本要求

以下即為基本要求:①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針對后軸進行各個環節的查詢與牢固操作,以確保其安全性;②將工裝設備進行全方位的旋轉,為后期的各項操作奠定基礎;③應進行充足時間空間的考慮,進而為其獨立工作提供保障;④進行吊點方位的精確計算,并為下一環節的運載組裝奠定基礎。

3.2.4 前懸架總成模塊與后懸架總成模塊裝配設計

(1)總裝工藝對前懸架總成模塊與后懸架總成模塊基本要求

以下即為基本要求:①基于實際情況進行后托盤以及RGV間距的實時調整,并進行實際需求的實時滿足;②對于托盤以及工裝均進行各項指標的實時調整,以確保其牢固性;③應確保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使得浮盤軌道和地面保持在同一高度;④對于車輛擺臂而言,應是其保持運行間距相一致;⑤ 對于RGV的實際應用來講,應進行各項設定,最具代表性的即為遭遇突況等,車輛會自動停止前行,相應的會伴隨著警報聲音的發出。

(2)前懸架總成及后懸架總成合裝

在RGV托盤進行該環節的組裝的實際應用,首先進行車身車位的精確比對,并借助RGV進行實際情況的調升,相應的也應進行浮盤的調整,并實際配置相應的模塊。

3.3.5 車門模塊設計

(1)車門模塊組成部件

以密封條、揚聲器、后視鏡以及玻璃升降即為車門的主要組成部分。

(2)傳統車門裝配方式與模塊化車門裝配方式對比

在早期,進行車門配置時,進行是在車身和門在統一板塊上進行相應零部件的實時組裝。而模塊化的現代裝配實際上在原有模塊的基礎上進行內部螺絲的卸下與安裝,并將其統一放置在門吊上,借助鏈條特有的驅動能夠實現其完美組裝。

以下即為模塊化車門配置方式的優勢所在:①工作人員擺脫傳統以彎腰以及躺下等為主的多樣化配置方式;②對于內部各項操作的裝配均能實時掌握,以此確保制造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③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于以開關門等為主的操作均一一簡化,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車身的安全;④基于實際情況進行相應利用率的實時提升,進而為后期的各項操作提供便利。

(3)總裝工藝對車門模塊化設計的基本要求

①基于實際情況應進行門鉸鏈的初步設計,要求內部結構是可拆卸式的,現如今,以螺栓和軸進行拆卸的兩種類型。在實際操作中并不存在任何零件,同時加工的力量也應當適當,以免造成車身劃傷等現象的呈現,確保車身的安全。②將車門為最大角度的情況,應進行內部空間的充分考慮,為下一環節的安裝奠定基礎,8mm-10mm即為標準空間距離。

第9篇:模塊化設計范文

【關鍵詞】設計基礎教學 模塊化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本項目為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教學改革項目。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1-0025-01

設計初步課程是建筑學專業本科一年級的基礎課,課程的設置旨在使一年級學生對建筑進行初步的了解,掌握基本的表現技法,并建立起初步的建筑空間感,在整個建筑學教育中起到啟蒙作用。我校的設計初步課程分為《設計初步(上)》和《設計初步(下)》兩部分,分別在上下兩個學期完成。《設計初步(上)》內容重在指導學生認知建筑及進行基本的建筑表現技法訓練,《設計初步(下)》則是指導學生進行簡單的小型建筑設計實踐。設計初步課程對于后期建筑設計理論和方法的學習起著奠基作用,而網絡的興起使當代的知識傳播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教師或教材已不再是學生們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甚至也并非重要的來源,尤其是在建筑學基礎教育這一課程特點鮮明的領域;而在當代大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學生們,綜合知識結構和汲取知識的能力與方式也發生了較大變化;更重要的是,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也使建筑設計的思考與實施過程都呈現出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狀態。建筑基礎教育需要承載的任務也必然隨之變化。為了改善這一現狀,我們進行了一些探索。

1.重視技法訓練的傳統教學思路

我校的設計初步課程目前采取的教學方式是以建筑表現技法的基礎訓練為核心,配合一些建筑理論介紹的傳統教學思路。這種教學思路深受源自法國巴黎美術學院的“布扎”建筑教育體系的影響。“布扎”教育體系對中國現代建筑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已在中國建筑學教育體系中成功實踐了幾十年,為我國培養出一了大批優秀的建筑設計師。這種傳統教學思路也是我國應用最為廣泛的教學方法,它注重培養學生基本的建筑素養,通過大量的技法練習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建筑基本功。

然而,隨著建筑領域對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這種教學思路的一些弊端。低年級學生的對建筑的認知較為感性,思維主要受具體形象支配,缺乏抽象化的建筑思維和建筑空間想象,而這正是設計初步課程的培養重點。但傳統的教學思路過分側重于技法訓練,對于建筑思維和空間意識的培養著力不足,也缺少系統的建筑理論講解,導致了許多學生在后期的設計課程中不會運用建筑的形態構成規律,甚至所設計的建筑形式是對一些具體形象的模仿,有些學生則片面追求建筑形象的新奇,對建筑空間及功能上的組織理解不深。另一方面,當今的建筑行業蓬勃發展,建筑理論和表現方法與以往相比都產生了新的變化,尤其是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日益完善,打破了徒手繪圖的壟斷地位,在繪制施工圖和效果圖方面已經成為一個主要手段。

2.注重建筑設計基礎的模塊化教學思路

2.1模塊化教學思路的整合與生成

為了順應建筑領域新的發展和變化,并彌補傳統教學體系的漏洞,我們結合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經驗,在分析研究國內外一些重點院校的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一種新的教學嘗試——模塊化教學方法。所謂模塊化就是將有一定關聯性的教學內容整合成獨立的多個模塊,針對各個模塊的多個教學內容展開訓練。傳統的設計初步課程安排較為散亂,條理不夠明晰,不利于學生接受和理解。而對于培養學生建筑觀有著極為重要作用的形態構成和建筑空間認知,在原有教學體系中涉及較少。

2.2模塊化教學思路的可行性

模塊化教學思路課程的安排分為兩學期,每學期8周,每周8學時,符合我校現有的教學安排。模塊化教學思路并非摒棄了傳統的教學內容,而是在涵蓋了現有教學體系的重點授課內容的前提下,加入空間限定、小品建造等新內容,并將這些課程安排得更具條理性和類型性,突出強調了對建筑空間的理解和認知。重新整編的課程內容更適合當今建筑學的新發展,旨在培養出基本技法與建筑思維全面發展的學生,為其后的設計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清晰的脈絡也更易于使學生逐步的學習、理解。

2.3模塊化教學思路的邏輯性

模塊化教學思路中各模塊并不是單一、孤立的。它們相互間環環相扣,具有緊密的邏輯關系。模塊設置按照“認知——技法——空間——實踐”的線索進行六大模塊的設置,每個模塊都要有各自重點強調的內容,它們是經過基礎知識要點歸納整合而成,模塊內涵蓋多個教學要點,一個教學要點有時會在多個模塊中被反復強調,因而它們之間由于建筑入門教學的綜合性而具有了邏輯性和連續性。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關系是逐層遞進、密不可分的,前一個模塊是后一個模塊的鋪墊和基礎,后一個模塊是前一個模塊的深入和發展。

3.評價方法及效果預期

為了平衡結果和過程的評分比重,在近幾年的課程改革嘗試中,我們引入了新的評價體系(表格1)。由單一的任課老師在期末依據作業質量給出成績,改為在不同的設計階段分別由學生之間互評,任課老師評價,督導教師審定的多重評價體系。評價內容也從單一的模型成果,轉變為分析報告、制作過程、答辯等階段性成果,豐富成果展示內容,加強師生間的交流。

結語

設計初步課程模塊化教學目的是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按照類型掌握各個模塊的知識要點,在練習基本技法的基礎上,結合形態構成和空間限定的重點訓練,奠定堅實全面的建筑設計基礎。當然,模塊化教學思路也尚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對形態構成內容的設置深度不夠,建造實踐也因缺乏相關的木工車間、模型車間、數字模型等教學基地而無法快速全面完成。模塊化教學方法的完善還需更多的時間和努力,也許一個完美的設計基礎訓練模式根本就不存在。真正有意義的應該是教學研究改革的過程,教師通過這個過程提高,學生通過這個過程成長。

參考文獻:

[1]趙魏巖.必要的轉變——建筑學基礎知識的結構不良性及其教學活動研究[M].建筑設計及基礎[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2]高.建筑模型制作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討論[J].華北水利水電學報(社科版),2012,(4)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免费的一级毛片| 三个黑人强欧洲金发女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 天堂草原电视剧在线观看图片高清|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奇米影视久久777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欧美激情国产一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 japanese日本护士xxxx10一16|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明星xxxx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高清| 沉伦柳淑云漫画3d| 国产成人刺激视频在线观看| 中国老人倣爱视频| 波多野结衣在公众被强| 国产我和子的与子乱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浮力影院地址第一页|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完整版| a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东北老头老太露脸|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蜜桃| 最新版天堂资源8网| 午夜激情电影在线观看| 18禁强伦姧人妻又大又|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18| 亚洲精品在线不卡| 韩国免费特一级毛片| 天天影院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 6080yy成人午夜电影| 日本无遮挡漫画| 亚洲综合久久1区2区3区| 香港三级绝色杨贵妃电影| 天天射天天操天天| 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男生女生一起差差差视频| 国产成人cao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