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處理工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噴涂廢氣、漆霧、有機廢氣、吸附、催化燃燒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harm of spraying waste ga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ste gas of paint spraying, spraying waste gas of paint mist and organic waste gas treatment technology, analysis of various treatment technology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introduces a mature spraying governance process.
Key words: spraying waste gas, mist, organic waste gas, adsorption, catalytic combustion
中圖分類號:X7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1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工廠企業在生產或加工配件時都使用到噴涂工藝,噴涂廢氣污染源分布廣泛,由于涂料中含有一定比例的溶劑和稀釋劑,在噴涂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揮發性有機物,同時在噴漆的時候會產生大量的漆渣、粉塵、臭氣、異味等,尤其是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三苯(苯、甲苯、二甲苯)會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使人產生眩暈、惡心等癥狀,嚴重時還會導致障礙性貧血。噴涂廢氣不僅對工作人員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同時也污染了周圍的大氣環境。隨著國家環保法規、節能減排措施的日益完善和加強,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選擇合適噴涂廢氣處理工藝,減少有機廢氣排放,已經成我們急需討論的問題。
2來源與性質
噴涂廢氣來源于汽車、摩托車、自行車、輪船、飛機、家具設備、機械設備、建材等行業噴涂工序中,包括噴涂、流平和烘干三個步驟。由于涂料中添加有機溶劑,故有有機廢氣排放,主要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機污染物。除了有機廢氣外,由于油漆或光油在高壓作用下霧化成微粒,部分未能全部到達噴漆物表面的油漆顆粒隨氣流彌散形成漆霧,故噴涂廢氣中還含有漆霧顆粒物。漆霧顆粒微小,絕大部分在10µm以下,而且黏度大,易黏附在物質表面。
3 處理工藝流程
3.1 工藝分析比較
由于噴涂廢氣不僅含有有機廢氣,還有漆霧,漆霧會影響到后續有機廢氣處理的運行和治理效果,故在凈化有機廢氣之前必須去除漆霧,然后才能進一步去除廢氣中的甲苯、二甲苯、非甲烷總烴等揮發性有機物。
3.1.1漆霧處理方法
目前國內外漆霧處理方法有過濾法、低溫冷凝法、油吸收法、水吸收法等,較多采用的是過濾法和水吸收法。
3.1.1.2 過濾法
主要采用濾層阻留漆霧和顆粒物,濾料可以采用玻璃纖維棉、爐渣等,也可以組合使用,過濾材料視污染程度定期更換或清理漆塊后重復使用。過濾措施能去除大部分的漆霧,對有機物也有少量的吸附,但容易堵塞。
3.1.1.2水吸收法
包括噴淋水洗、霧化洗滌、無泵水幕處理、水旋式處理等。噴淋水洗采用噴嘴組成的噴淋室,將水霧化來沖洗漆霧,水過濾后重復利用,該方法效果差,噴嘴易堵塞;霧化洗滌采用螺旋進氣,在高級霧化作用下,氣液充分接觸,廢氣中的細小顆粒物、未凝固的涂料顆粒及少量有機廢氣被吸收;無泵水幕噴漆室和無泵水激噴漆室是利用高速排風誘導提水,將排風系統和排水系統合二為一,形成無泵的水循環系統,由于漆霧經過水幕、水簾以及氣水通道與水幕強烈攪拌,形成多級凈化過程,提高了凈化效率;水旋式噴漆室主要是靠在柵格上的水旋器來分離空氣中的漆霧,當含有漆霧的空氣直接被吸入水旋器與柵格板下的水面撞擊后,同水一起以漩渦運動流入水旋器,漆霧和空氣分離。目前廣泛采用的主要是水幕、水旋及水激式噴涂設備,均能取得較好的凈化效果,但因甲苯、二甲苯等有機物不溶于水,對該類有機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甚微[1]。
3.1.2有機廢氣處理方法
經過除漆霧處理后的噴涂廢氣主要含有揮發性有機物,處理有機廢氣的方法主要有取吸附、燃燒法、等離子電離法、冷凝回收法、吸收法等方式。
3.1.2.1吸附法
吸附法是目前廣泛使用的有機廢氣處理技術,將有機廢氣通過活性炭床,其中的有機污染物被吸附劑吸附,廢氣得到凈化后排入大氣。當炭吸附達到飽和后,通入熱空氣加熱炭層,對飽和的炭床進行脫附再生,脫附吹脫放出的有機污染物需做進一步處理。
主要的吸附劑有活性炭、活性炭纖維,焦炭粉粒等。活性炭和活性炭纖維具有密集的細孔結構,內表面極大,吸附性能好,化學性質穩定,耐酸堿,耐水,耐高溫、高壓,不易破碎,對空氣阻力小等特點,因此被廣泛采用。
活性炭吸附法凈化率可達95%以上,適合低濃度情況,需要提供能量進行脫附再生,脫附出來的高濃度污染物需要進行再處理,若無再生裝置,設施運行一定時間后需更換新炭,運行費用太高。
3.1.2.2燃燒法
對于可燃性的有機廢氣,可以采用燃燒法進行處理,通過燃燒使有機廢氣在變成二氧化碳和水。燃燒法分直接燃燒法、熱力燃燒法、催化燃燒法三種。
(1)直接燃燒法:該法適用于高濃度、可燃性有機廢氣的處理。可以在一般的鍋爐、廢熱鍋爐、加熱鍋爐及放空中對廢氣進行燃燒,燃燒溫度大于1000℃。該法簡單、成本低、安全,適用于生產波動大、間歇性排放廢氣的情況。但該法在燃燒不完全時仍有一些污染物排放到大氣中,且用火焰燃燒的熱能無法回收。
(2)熱力燃燒法:該法適用于低濃度、可燃性有機廢氣的處理。燃燒時需加輔助燃料,燃燒溫度為720~820℃。
(3)催化燃燒法:該法適用于處理有機廢氣和消除惡臭。催化燃燒法操作溫度較普通燃燒法低一半,通常為200-400℃(一般低于800℃)。在催化劑的作用下,有機廢氣中的碳氫化合物可以在較低的溫度下迅速的氧化,生產二氧化碳和水,同時發出燃燒熱。催化燃燒法凈化率可達95%,適合于處理高濃度、小風量且廢氣溫度較高的有機廢氣,合適的設計工藝可以在只需要補充少量能源情況下維持燃燒,并且可以產生富裕能量,可以徹底分解污染物,運行費用低。但是噴漆廢氣中的“三苯”濃度一般低于300mg/m3,因此采用催化燃燒法處理噴涂廢氣不太適合[2~4]。
3.1.2.3等離子電離法
等離子電離法主要是通過脈沖電暈的技術,將有機廢氣中的有機物分化成空氣中的無害物質。適合于處理低濃度(〈1~1000ppm〉)、劇毒劇臭的有害氣體,以及操作簡單。但該技術還不夠成熟,在處理有害氣體時還是有其欠缺的地方,如不能完全徹底地把有害氣體轉化為無害氣體,副產物較多;且在氧等離子體下產生大量的臭氧;能耗較高;脫除效率較低等。
關鍵詞:工業廢水;厭氧處理;工藝
工業廢水一直以其污染物濃度高,環境危害大,可生化性差,較難處理而著稱,環保人士更是投入較大精力在工業廢水處理的研究上面,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推出了許多微生物的厭氧處理方法,有些目前已經淘汰,有些一直沿用至今,目前市場上面仍舊使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水解酸化、上流式厭氧污泥床反應器(UASB)、IC反應器、膨脹顆粒污泥床反應器(EGSB)、ABR等。
水解酸化,適用于BOD5濃度不是很高的廢水。水解酸化是利用厭氧微生物在無氧條件下,以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和氮、磷等污染物質為營養物質,通過自身的生命代謝活動將污染物分解、酸化成小分子有機酸的工藝過程,是污水處理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工藝;
厭氧發酵過程包括三階段:水解-酸化-產甲烷階段。而水解酸化工藝的原理就是通過控制污水在水解酸化池內的水力停留時間(HRT)而將厭氧發酵反應過程控制在水解與產酸階段,即在無氧條件下,利用厭氧水解細菌和產酸細菌將污水中的有機物經過一系列復雜反應分解成脂肪酸及其他產物,并合成新細胞的過程。污水進入到水解酸化池后,厭氧細菌可將難降解的有機物分解成易降解的有機物、長鏈有機物斷成短鏈有機物,以利于后續好氧微生物的處理。
特點:
①水解酸化工藝可提升原污水的可生化性,從而減少反應的時間和處理的能耗。
②對固體有機物具有降解功能,從而減少系統的污泥產生量,同時兼有污泥消化池功能,故實現污水、污泥一次性處理。
③反應迅速、水力停留時間短,故池體體積小,節省占地與投資費用。
④兼有初沉池作用,且對污染物的去除率要好于初沉池。
⑤抗有機負荷沖擊能力強,保證出水水質穩定。
⑥受溫度影響較小,在較低溫時仍能保持較高的去除率。
上流式厭氧污泥床反應器,簡稱UASB。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在高質量濃度有機工業廢水的處理中得到日趨廣泛應用。反應器具有工藝結構緊湊、處理能力大、處理負荷高、處理效果好以及投資費用省等優點。反應器構造包括厭氧污泥反應床、污泥懸浮層、沉淀區和三相分離器等部分。污泥床位于整個UASB反應器底部。污泥床內具有很高的污泥生物量,容積一般占反應區容積的30%左右,生物降解量可占到整個反應器的70%-90%,對反應器處理效率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污泥懸浮層位于污泥床上部,占據反應區容積的70%左右,其中的污泥濃度要低于污泥床,主要由高度絮凝的污泥組成,一般為非顆粒狀污泥,擔負著反應器有機物降解量的10%-30%。三相分離器是反應器中最重要的設備,安裝于反應器頂部,將反應器分為下部的反應區和上部的沉淀區。它的作用是完成氣、液、固三項分離,將附著在顆粒污泥上的氣體分離,收集反應區產生的沼氣,通過集氣室排出反應器,使分離區的懸浮物沉淀下來,回落于反應區,有效地防止厭氧污泥流失,保證反應器中足夠的生物量,降低出水中懸浮物的含量。UASB反應器處理工藝是目前研究較多、應用日趨廣泛的新型污水厭氧生物處理工藝,具有其他工藝難以比擬的優點:一是可實現污泥的顆粒化,二是生物固體的停留時間可以長達200d,三是氣、液、固的分離實現了一體化,四是通常情況下不發生堵塞。
IC反應器是新一代高效厭氧反應器,由上下兩層UASB反應器串聯而成,廢水在反應器中自下而上流動,污染物被細菌吸附并降解,凈化過的水從反應器上部流出。反應器按功能劃分自下而上分為5個區:混合區、第一厭氧區、第二厭氧區、沉淀區和氣液分離區。IC反應器具有容積負荷高、節省投資和占地面積、抗沖擊負荷能力強、緩沖PH值等優點。UASB與IC反應器在運行上最大的差別表現在抗沖擊負荷方面,IC可以通過內部循環自動稀釋進水,有效的保證了第一反應室的進水濃度的穩定性。其次是它僅需要較短的停留時間,有效降解可生化性好的廢水。
膨脹顆粒污泥床反應器(EGSB)是第三代厭氧反應器,于20世紀90年代初由荷蘭Wageingen農業大學的ettinga等人率先開發的。其構造與UASB反應器有相似之處,可以分為進水配水系統、反應區、三相分離區和出水渠系統。與UASB反應器不同之處是,EGSB反應器設有專門的出水回流系統。EGSB反應器一般為圓柱狀塔形,特點是具有很大的高徑比,一般可達3~5,生產裝置反應器的高度可達15~20米。顆粒污泥的膨脹床改善了廢水中有機物與微生物之間的接觸,強化了傳質效果,提高了反應器的生化反應速度,從而大大提高了反應器的處理效能。具有有機負荷高、抗沖擊能力強、占地面積小等優點。
關鍵詞:城市污水;處理工藝;工藝流程;污水處理
一、引言
城市污水處理技術作為對中國的觀點現狀環境研究的一個分支,也有一大堆的進展,但仍落后于中國的城市發展水平。近年來,雖然在研究,一些設備和技術的發展,但總體上主要是一些借鑒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經驗和設備。
二、一級城市污水處理工藝
(一)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提出絮凝吸附的基礎上絮凝沉淀動力學和生物吸附理論,活化強化一級處理城市污水0。加強中除去污染物,包括污泥絮凝,吸附和生物代謝三種過程中的作用,這兩個前主要作用。這個過程的特征是不沉淀的污泥和生物原水進入混合反應器中同時進行(吸附絮凝池),在機械攪拌下兩者混合后,經過充分的絮凝吸附反應中,一個大的絮凝的污染物吸附的絮狀物進入出水進入沉淀池,固 - 液分離,并在沉淀池流出物是最終的流出物。
(二)強化混凝沉淀法
目前在一些工業水處理和廢水處理用強化混凝沉淀法。由于需要大量的投加混凝劑和出水水質往往戲劇性的變化,限制了它的應用在城市污水處理領域中,一般只用在城市污水的處理。近年來,隨著許多新的,高效的,廉價的混凝劑廣泛出現和自動化技術,混凝和生物廢水處理,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進行比較。
(三)應用及發展趨勢
在我們的國家,污水處理的現狀,污水處理率一直不高,和基本措施,以解決城鎮生活污水污染的主要建設生物處理工藝為二級城市污水處理廠,但它需要大量的投資及經營成本高。該國許多地區,尤其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和中小城市,是要申請一個低投入,高污染物去除城市污水強化一級處理工藝。根據我們目前的水處理,混凝沉淀強化一級處理工藝在我國更經常的發展狀況。在目前的發展階段,治療過程中專注于高效,低成本的絮凝劑和絮凝劑的研究和應用,同時與其他類型的無機混凝劑絮凝劑協同效應,以及主要的處理工藝設備選型優化等研究。
三、二級市政污水處理工藝
(一)序批式處理
SBR處理該批次的活性污泥法,它由一個或多個曝氣反應細胞組合物,污水分批進入池的活性污泥法純化后,將上清液排出池來完成一個運行周期。水每個工作周期序列完成后,將反應沉淀物,工藝排放物4。SBR工藝的特征在于,在一定的同質化調整功能,可緩解水質,水量的波動所引起的系統的不穩定。過程很簡單,較少的處理結構,曝氣反應池集曝氣,沉淀,在一個污泥回流,省去初沉池,二沉池和污泥回流系統,污泥量少,易于脫水,控制一些工人藝條件,以實現更好的除磷,但也有連續在線分析自控儀器及高的缺點。
(二)脫氮除磷工藝
A2 / O工藝是厭氧)缺氧)好氧生物脫氮除磷工藝,該工藝可用于BOD5,SS,氮,磷有很高的去除效率,所謂的生物脫氮除磷工藝。 A2 / O工藝將分為厭氧生物反應器,缺氧和好氧段。在厭氧段,回流污泥中聚磷菌釋放磷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已部分拆除。進入好氧,PAO加劇吸收磷,高磷污泥,污泥的方式,除磷排出; BOD5得到進一步去除,而NH3ON是硝化作用,通過與硝酸鹽液體回流的方式來NHxON在缺氧反硝化進行混合,因而生物脫氮除磷工藝具有相同的功能。
(三)應用及發展趨勢
主要的市政污水處理,以去除懸浮物,溶解性有機物,氮和磷。對于20萬噸以上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最適合的過程是活性污泥法及其變形主要是一個完全混合曝氣活性污泥法和氧化溝工藝。 5萬至20萬噸城市污水處理廠,除了這兩種類型的進程,但也可用于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藝)日處理能力。日處理能力更在1萬?5萬噸城市污水處理廠能技術,近年來,不斷產生新的技術,但活性污泥的整體應用仍然占主導地位。去除有機碳的目的:活性污泥法,氧化溝,SBR工藝,生物濾池,曝氣生物濾池,接觸氧化,可根據不同的需求進行劃分。 ?除了碳氮的目的:A / O法,氧化溝,交替運行的氧化溝,SBR工藝,CASS工藝,UNITANK工藝。 ?除碳脫氮除磷的目的:A2 / O法,交替運行的氧化溝,SBR和工藝品。國內和國際二級處理工藝的電流組合,存在的主要問題的發展趨勢:的處理系統,污水處理工藝研究過程的模塊化,污水,零排放研究,污水處理系統對照研究綜合治療的研究和開發的集成研究儀器的污水處理系統。
四、三城市污水處理工藝
(一)一般過程
常規三級處理過程是一個生物處理后增加絮凝,過濾,消毒等常規方法中,有砂濾法,膜過濾,反滲透,UV消毒,氯,臭氧消毒。一般來說,這些污水處理的單位成本相對較低,在經濟上更可行。
(二)MBR技術
MBR技術也被稱為膜生物反應器技術,利用選擇性膜分離和效率,而使用的有效性和徹底性,將被刪除,最大限度地生物處理的自來水工程的有害物質。膜生物反應器工藝,其特征在于通過膜分離系統,而不是傳統的活性污泥法二次沉淀罐,減少了傳統工藝的大部分處理單元,節省了大量的投資,并能與常規的水處理工藝大體相似。污水處理設備中的停留時間短,高對COD,NH3ON去除,生活雜用水水質標準,出水水質。
(三)LM深度處理工藝
LM先進的處理工藝是一種新型的生態處理工藝的基礎上,增加一個改良和高效曝氣瀉湖濕地兩個深加工單位,水的出水水質達到生活雜項標準厭氧池加好氧池。其過程是:生物厭氧池、封閉好氧池、開放式好氧池、澄清池、濕地、紫外線殺菌器、水庫,或者通過接觸氧化池及生態有氧氧化池,而不是一個封閉的游泳池,打開好氧池。 LM采用了先進的處理工藝是污泥,運行成本低,易于管理,而且還具有美化環境的功能。該方法更經濟相比其他的水處理工藝。
(四)狀態和使用的發展趨勢
使用目前的常規處理工藝比較一般,在這個階段MBR的方法我們的三級處理工藝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水處理在北京長安街回活細胞。對于我們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傳統治療過程中更方便,應用技術比較成熟,通常在選擇過程中仍然選擇傳統的處理工藝。
五、結論
目前國外廣泛的研究主要是生活污水,通過微專上處理和反滲透技術,以滿足標準返水。濕地系統已被廣泛應用在國外,我國也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因為環境污染加劇,降低了巨型淡水資源,筆者相信,三級處理工藝將越來越受到重視。
參考文獻:
[1]陸雍森.環境評價[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0.
關鍵詞:小城鎮;污水處理;工藝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城市污水處理現狀
1.污水整體處理能力較低低,各地分布不均勻
盡管近年來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發展很快,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也有較大提高,目前達到43.8%,但和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截止2006年底,我國335個地級市中,只有243個城市建有不同規模的城市污水處理廠,仍有92個地級市在其轄區內沒有一座污水處理廠。因此,我國的城市污水處理事業任重而道遠,要實現“十一五”期末主要污染物同比下降10%的目標,必須大力發展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同時,我國的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呈現地區分布不均的空間格局,城市污水處理廠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目前東部地區有城市污水處理廠585座,污水處理能力4264萬t/d,占全國污水處理能力的65.5%,而中部和西部地區的污水處理能力僅占全國的18.8%和15.7%。
2.污水資源化率不高,污泥利用率低
在我國,目前城鎮生活污水再生利用量僅占污水處理量的4.6%,我國的污水資源化還有很大前景,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的缺水地區。污水處理廠形成的污泥由于含有寄生蟲卵、病原微生物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有惡臭,含水量高,不易填埋,如不妥善處理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污泥又是養分種類豐富的復合肥料,只要經過處理,利用污泥施肥對作物生長十分有利。我國有些地區已經開始試驗性開發利用污水處理廠的污泥,并取得了很好的環境和經濟效益。目前,我國污泥利用率并不高,僅有20%,還有將近2.8%的污泥直接排向了外環境,造成了二次污染。
3.污水處理設施運行負荷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歷年來,我國的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平均運行負荷率在65~70%左右,還有一定的提高空間,造成運行負荷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城鎮生活污水收集系統建設滯后,管網配套工程覆蓋率低,污水不能全部收集進入污水處理廠,這是全國各地普遍存在的現象;城市污水處理設施設計規模過大,導致管理運行費用過高,或者是設計處理規模超過了實際的處理需求,造成“大馬拉小車”的現象,直接導致污水處理運行負荷率不高。
4.污水處理廠運行費用高,處理費征收不到位
2006年,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費用達101•6億元,而征收的污水處理費為37•0億元,僅占運行費用的36•4%,其余只能依靠政府補貼。這主要是由于在一些已建成污水處理廠的城市沒有開征污水處理費,或者是污水處理收費標準和征繳率低導致的。
二、城市污水的來源及處理原因
城市污水通常由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城市降水徑流三部分組成,是一種混合污水。生活污水是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排水,經由居住區、公共場所、廚房、浴室等生活設施排出,其中有機污染物占約60%,如蛋白質、脂肪、糖類等;無機污染物占約40%,主要是泥沙和雜物等,此外還有洗滌劑以及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卵等。工業廢水是從工廠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廢水,是城市污水中有毒污染物的主要來源。降雨徑流是由城市降雨或冰雪融水形成的。工業廢水因使用原材料及生產工藝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其排放必須經由工廠處理達到相關標準,降雨徑流則可以通過污水管道、雨水管道分別敷設的方法加以控制。因此,這里討論的A2/O工藝處理的城市污水,主要針對的是城市生活污水。 城市污水凈化處理后,可以排放水體,成為水體的補給水,也可以重新加以利用,而回用是最合理的出路,既可以節約和利用有限寶貴的淡水資源,又可以減少污水的排放量,減輕水污染。城市污水經二級處理和深度處理后回用的范圍很廣,可以用作工業冷卻水,也可以用作園林綠化、澆灑道路、沖洗廁所等。為使城市污水能夠循環利用,就必須針對所要處理的城市污水類型的特點,采用相應的廢水深度處理工藝,執行相應的水質標準。
三、污水處理工藝選擇準則
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中對污水處理的工藝選擇提出了四條準則:
1.城市污水處理工藝應根據處理規模、水質特性、受納水體的環境功能及當地的實際情況和要求,經全面技術經濟比較后優選確定。
2.工藝選擇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包括:處理單位水量投資、削減單位污染物投資、處理單位水量電耗和成本、削減單位污染物電耗和成本、占地面積、運行性能可靠性、管理維護難易程度、總體環境效益等。
3.應切合實際地確定污水進水水質,優化工藝設計參數。必須對污水的現狀水質特性、污染物構成進行詳細調查或測定,作出合理的分析預測。在水質構成復雜或特殊時,應進行污水處理工藝的動態試驗。
4.積極審慎地采用高效經濟的新工藝。對在國內首次應用的新工藝,必須經過中試和生產性試驗,提供可靠設計參數后再進行應用。
四、污水處理工藝處理
城市污水是城市下水道系統收集到的各種污水,是一種混合污水,一般氨氮超標比較常見一點,下面就分析系 高濃度氨氮廢水處理工藝原理及技術特點。
4.1高濃度氨氮廢水處理工藝
氨氮(NH3-N)即氨態氮,就是以氨的形態存在于水中的氮。氨氮都是以銨鹽(NH4+)和游離氨(NH3+)兩種形態存在,其比例高低取決于廢水的PH值。當PH值高時,游離氨的比例就高,PH值低時,銨鹽的比例就高,銨鹽和游離氨的比例隨著廢水PH值的變化而變化。本工藝正是利用氨氮的這一特性通過加堿提高廢水的PH值,使固氨轉化成游離氨,然后用空氣將游離氨吹脫。但傳統的吹脫最多只能將70%左右的銨鹽轉化成游離氨。即使用上二次吹脫法去除氨氮也只能達到90%,最終達標還要續接A/O法,同時傳統的吹脫法的氣水比高達2000:1,能耗大、成本高。
本工藝最大的技術突破就是開發出了一高效復合藥劑,它含有大量的0、H、OH、CH、CH2等原子和離子活性基團,在催化作用下藥劑可以輕而易舉地剩余氨水中的銨鹽最大限度的轉化成游離氨;同時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氨和其它混合氣體中氨的分壓,大大加快游離氨從剩余氨水中釋出的解吸過程和解吸的傳遞速率,使轉化的游離氨能夠快速充分地與剩余氨水分離,實現氨水或硫胺的回收。藥劑還具有強氧化還原作用,它可以在設備(如反應器或藥槽)物理作用的配合下,將游離氨和其它含氮物質一起先轉化成NH3、NH、NO、NO2,再經過還原作用變成無害的N2。經過藥之后的廢水,NH3-N指標可以降到15mg/l(國家一級排放標準)以下;酚、氰指標亦可去除90%左右,COD可以降低50-60%。完成藥之后再續氣浮、微電解、強化絮凝和曝氣氣生物過濾,即可使COD和多項指標達到一級排放標準。
4.2高濃度氨氮處理流程設計
1、廢水首先排入調節池進行水量和水質調節。調節池有效容積為30m3,可以容納兩天以上的廢水量。處理機組計劃兩天運行一次,每次運行一個白班(8小時)。
2、調節池出水通過水泵提升進入快速反應器。泵前投加堿液將PH值調至10.5-11.0。反應器出水口安裝PH值自動檢測儀,以準確測定進入塔的廢水PH值是否符合技術要求。
3、廢水進入塔之前投加藥劑。塔用蒸汽對廢水加溫至600C。同時用鼓風機進行曝氣。塔相關部位裝有金屬溫度計測量水溫。
4、從塔分離出來的NH3通過離心抽風機引入密封的氨水回收罐進行氨回收。
5、塔出水自流到過渡槽,再從過渡槽用泵進行第二次提升。
6、塔出水自流到混沉槽時,投加混凝劑和助凝劑攪勻后沉降。沉降后的上清液排入生化處理調節池。
7、經過公司生化系統進一步處理后,達標排放。
4.3高濃度氨氮廢水處理裝置及設備
1、廢水貯存池兼事故池;
2、反應器:主要用于調節廢水中的PH值;
3、塔:用于去除廢水中的游離氨;
4、混沉槽:廢水進行混凝沉淀后,上清液達標排放,污泥進入干化池;
5、污泥干化池:用于污泥干化;
6、化驗室:用于安裝化驗設備作水質分析。
4.4水質監測
進水指標和出水指標:
設計進水指標:NH3-N :50000mg/l左右;
氰化物:2000mg/l左右。
設計出水指標:NH3-N
氰化物
[關鍵詞]熱處理 退火 正火 淬火 回火
中圖分類號:TG1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1-0119-01
引言
21世紀是一個科技化信息化的時代,鋼鐵熱處理的手段也有了很多方面的進步。鋼鐵處理方式對于工業發展有重要意義,我們需要不斷學習研究鋼鐵熱處理的方式,這樣更能促進我國工業水平的提升,加快我國經濟的發展。
1.鋼鐵熱處理工藝的簡介
熱處理就是將固態金屬或合金采用適當的方式進行加熱、保溫和冷卻以獲得所需組織結構的工藝。不管是哪種熱處理,都是分這三個階段,不同的是加熱溫度、保溫時間和冷卻速度不同。熱處理工藝的特點是不改變金屬零件的外形尺寸,只改變材料內部的組織與零件的性能,所以熱處理的目的是消除材料的組織結構上的某些缺陷,更重要的是改善和提高鋼的性能,充分發揮鋼的性能潛力,這對提高產品質量和延長使用壽命有重要的意義。鋼的熱處理種類分為整體熱處理和表面熱處理兩大類,常用的整體熱處理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2.鋼鐵整體熱處理工藝的具體步驟
2.1 退火
退火就是將金屬或合金的工件加熱到適當溫度(高于或低于使材料發生組織轉變的臨界溫度),保持一定的時間,然后緩慢冷卻的熱處理工藝。退火工藝的特點是保溫時間長,冷卻緩慢,可獲得平衡狀態的組織。退火是為了細化組織,提高性能,降低硬度,以便于切削加工;消除內應力;提高韌性,穩定尺寸;使鋼的組織與成分均勻化,也可為以后的熱處理工藝作組織準備。退火操作方法:將鋼件加熱到Ac3+30~50度或Ac1+30~50度后,一般隨爐溫緩慢冷卻。目的:1.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與壓力加工性能;2.細化晶粒,改善力學性能,為下一步工序做準備;3.消除冷、熱加工所產生的內應力。應用要點:1.適用于合金結構鋼、碳素工具鋼、合金工具鋼、高速鋼的鍛件、焊接件以及供應狀態不合格的原材料;2.一般在毛坯狀態進行退火。退火常在零件制造過程中對鑄件、鍛件、焊件接進行,以便于以后的切削加工或為淬火作組織準備。
2.2 正火
將鋼件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30-50℃,保溫適當時間后,在靜止的空氣中冷卻的熱處理工藝稱為正火。正火能細化組織,改善鋼的性能,獲得接衡狀態的組織。正火與退火工藝相比,主要區別是正火的冷卻速度稍快,所以正火熱處理的生產周期短。退火與正火同樣能達到零件性能要求時,盡可能選用正火。大部分中、低碳鋼的坯料一般都采用正火熱處理;而一般合金鋼坯料常采用退火,若用正火,由于冷卻速度較快,使其正火后硬度較高,不利于切削加工。正火目的:1.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與壓力加工性能;2.細化晶粒,改善力學性能,為下一步工序做準備;3.消除冷、熱加工所產生的內應力。 應用要點:正火通常作為鍛件、焊接件以及滲碳零件的預先熱處理工序。對于性能要求不高的低碳的和中碳的碳素結構鋼及低合金鋼件,也可作為最后熱處理。對于一般中、高合金鋼,空冷可導致完全或局部淬火,因此不能作為最后熱處理工序。
2.3 淬火
將鋼件加熱到臨界點以上某一溫度,保持一定時間后以適當速度冷卻以獲得馬氏體或貝氏體組織的熱處理工藝稱為淬火。要獲得馬氏體組織,鋼的冷卻速度必須大于臨界速度(所謂臨界速度是獲得馬氏體組織的最小冷卻速度),所以淬火與退火、正火在工藝上的主要區別是冷卻速度更快。鋼的種類不同,臨界冷卻速度不同,一般碳鋼的臨界冷卻速度比合金鋼大。所以碳鋼加熱后要在水中冷卻,合金鋼在油中冷卻。冷卻速度小于臨界速度得不到馬氏體組織,但冷卻速度過快,會增大鋼中內應力,引起鋼件的變形,甚至開裂。 馬氏體組織是鋼經淬火后獲得的不平衡組織,硬度高,塑性、韌性差。馬氏體的硬度隨鋼的含碳量提高而增高,所以高碳鋼、碳素工具鋼淬火后的硬度要比低、中碳鋼淬火后的硬度高。相反,含碳量低,馬氏體的塑性,韌性就較好。淬火目的:淬火一般是為了得到高硬度的馬氏體組織;有時對某些高合金鋼(如不銹鋼、耐磨鋼)淬火時,則是為了得到單一均勻的奧氏體組織,以提高耐磨性和耐蝕性。 應用要點:1.一般用于含碳量大于百分之零點三的碳鋼和合金鋼;2.淬火能充分發揮鋼的強度和耐磨性,但會造成很大的內應力,降低鋼的塑性和沖擊韌度,故要進行回火以得到較好的綜合力學性能。
2.4 回火
鋼件淬硬后,再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下的某一溫度,保溫一定時間,然后冷卻到室溫的熱處理工藝稱為回火。淬火后的鋼件硬度高、脆性大,直接使用常發生脆斷,一般不能直接使用,必須進行回火。根據回火溫度的不同,回火可分為低溫回火、中溫回火和高溫回火三種。低溫回火 :淬火鋼件在250℃以下的回火為低溫回火。低溫回火主要是消除內應力,降低鋼的脆性,一般可保持鋼件的高硬度,如鉗工用的鋸條、銼刀等。中溫回火 :淬火鋼件在250℃~500℃之間的回火為中溫回火。淬火鋼件經中溫回火后可獲得良好的彈性,如彈簧、壓簧、汽車中的板彈簧等。 高溫回火:淬火鋼件在高于500℃的回火為高溫回火。淬火鋼件經高溫淬火后,具有良好綜合力學性能。一般中碳鋼和中碳合金鋼常采用淬火后高溫回火處理。回火目的:1.降低或消除淬火后的內應力,減少工件的變形和開裂;2.調整硬度,提高塑性和韌性,獲得所要求的力學性能;3.穩定工件尺寸。 應用要點:1.保持鋼在淬火后的高硬度和耐磨性時用低溫回火;在保持一定韌度的條件下提高鋼的彈性和屈服強度時用中溫回火;以保持高的沖擊韌度和塑性為主,又有足夠的強度時用高溫回火;2.一般鋼盡量避免在230~280度、不銹鋼在400~450度之間回火,因為會產生回火脆性。
3.鋼鐵表面熱處理方式
火焰加熱表面淬火
操作方法:用氧-乙炔混合氣體燃燒的火焰,噴射到鋼件表面上,快速加熱,當達到淬火溫度后立即噴水冷卻。應用要點:(1)多用于中碳鋼制件,一般淬透層深度為2~6mm;(2)適用于單件或小批量生產的大型工件和需要局部淬火的工件。
感應加熱表面淬火
操作方法:將鋼件放入感應器中,使鋼件表層產生感應電流,在極短的時間內加熱到淬火溫度,然后噴水冷卻。應用要點:(1)多用于中碳鋼和中碳合金結構鋼制件;(2)由于肌膚效應,高頻感應淬火淬透層一般為1~2mm,中頻淬火一般為3~5mm,高頻淬火一般大于10mm。
表面淬火目的:提高鋼件表面硬度、耐磨性及疲勞強度,心部保持韌性狀態。
4.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鋼鐵熱處理工藝的簡單介紹和熱處理的具體步驟分析,使我們能夠了解到鋼鐵熱處理的精華,希望能夠能夠促進鋼鐵的處理方式的進步,加速工藝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馮廣財.熱處理行業中綠色制造技術淺談[J]. 中國科技信息. 2011(07).
關鍵詞:焦化廢水;工藝;微生物
中圖分類號:X703 文獻標識碼:A
引言:焦化廢水是煤在高溫干餾以及煤氣凈化、化學產品精制過程中形成的廢水,成分復雜,含有大量的酚類、油、聯苯、吡啶、吲哚和喹啉等有機污染物,氰化物、氨鹽、硫氰化物和硫化物等無機化合物,現在成熟的處理焦化廢水主要辦法有物理法、化學法、生化法和物化法等;而目前大多數焦化廠主要綜合采用生化法和物化法處理焦化廢水。
1.焦化廢水特點及處理方法
1.1焦化廢水的來源
焦化廠是以煤為原料生產焦炭的工廠,同時生產化工產品和煤氣,生產過程一般可分為煤的準備、煉焦、煤氣凈化和回收以及化學產品精制等步驟。焦化廢水的來源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來自裝入煉焦爐的煤:主要是煤的運輸、破碎和加工過程中的除塵洗滌水,焦爐裝煤或出焦時的除塵洗滌水,焦炭轉運、篩分和加工過程的除塵洗滌水。這類廢水主要含有高濃度懸浮固體(煤屑、焦炭顆粒物),一般經澄清處理后可重復使用。其二是產生于焦化生產過程中的生產污水、蒸汽等。
1.2焦化廢水的特點
不同焦化廠的焦化廢水因煤原料和副產品回收工藝的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種類和含量會存在較大區別。通常,焦化廢水有機物、氨氮濃度較高,所含有機物種類繁多,以酚類化合物、多環芳香族化合物、氮硫雜環化合物及脂肪族化合物為主。
根據焦化廢水的所含污染物類型,可設計針對性強的物化組合工藝。M.K.Ghose等的研究表明,在焦化廢水COD、BOD和氨氮分別為692.11mg/L、80.60mg/L和454.95mg/L時,經蒸氨吹脫、沸石吸附、多介質過濾和活性炭吸附組成的物化組合工藝處理后,出水COD、BOD和氨氮分別可達到15mg/L、7mg/L和42mg/L。
焦化廢水屬高濃度有機廢水,完全采用物化處理成本高,因此在實際應用中物化處理工藝多用于廢水預處理以改善生物處理段的進水水質和用于生物出水深度處理使廢水達到排放標準。
2.生物處理技術的研究
2.1厭氧水解
對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在好氧生物處理前先通過厭氧水解酸化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已成為水處理界的一個共識。目前國內焦化廢水處理工程中采用厭氧水解工序的尚不多見,有的工程公司甚至直言不需要采用厭氧水解或認為厭氧沒有效果。本方案認為,水解酸化技術應用于高濃度焦化廢水主要有以下好處:(1)提高廢水的可生物降解性:水解酸化菌耐高濃度酚毒害的能力遠遠高于好氧細菌,并可將苯環打開,有利于后續的好氧降解。(2)本身可以降解COD。(3)厭氧本身無需氧氣供給,為節能工藝,能耗低,減少運行費用。同時后續好氧負荷降低,能耗也低。
圖4-2 焦化廢水COD、BOD5的厭氧水解降解曲線
圖4-2焦化廠焦化廢水COD、BOD5的厭氧水解降解曲線。可見,(1)厭氧水解對焦化廢水COD、BOD均具有較好的降解作用,反應4小時,COD、BOD分別由1676 mg/L和832mg/L 降低到914 mg/L和496mg/L,去除率分別為45.5%和40.4%。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廢水的COD逐步降低,反應進行到8小時, COD降低到887mg/L,至反應48小時,COD降低到774mg/L。(2)厭氧水解去除COD、BOD的速率表現出先快后慢的規律。在厭氧水解反應的前4小時,微生物優先利用易降解有機物使廢水的COD、BOD5大幅度降低,隨著更多的復雜大分子有機物被轉化為易降解有機物,廢水的BOD5 又得到提高,當反應時間延長至22小時,由于水解產生的小分子有機物亦被微生物利用,廢水的BOD5 又開始降低。(3)檢測表明,隨著厭氧水解反應時間的延長,BOD5/COD升高,反應8小時就達到最高值。
2.2曝氣生物濾池
曝氣生物濾池是生物接觸氧化作用和物理過濾相結合的廢水處理技術。有人研究了以粉煤灰陶粒為濾料的上流式生物濾池處理焦化廢水的效果,在氣水比0.5~1、水力負荷為0.05~0.2m3/(m2·h)、進水COD820mg/L的條件下, COD的去除率達90%以上,但硝酸菌的生長會受到較高的COD和氨氮濃度的抑制而使氨氮去除效果受到影響,在進水氨氮濃度為160mg/L時、水力負荷為0.1 m3/(m2·h)條件下,氨氮的去除率僅達到45%。
2.3復合生物反應器
復合生物反應器是指生物反應器中同時存在附著和懸浮兩相生物。復合生物反應器中污泥濃度保持較高,能提高抗沖擊負荷能力和對毒性物質的適應能力。
3.焦化廢水組合處理工藝
3.1 傳統工藝
焦化廢水的傳統處理工藝流程為“調節、除油—A/O(缺氧/好氧)生物處理—混凝沉淀”。為了降低廢水中有毒物質對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大多傳統工藝中常常采用在調節池或缺氧池中加1~3倍稀釋水以降低有毒物質的濃度。
傳統處理工藝中盡管加入了大量的稀釋水, 出水COD或氨氮不達標仍是當前含氮綜合化工廢水、焦化廢水處理的難題。有的在正常情況下出水氨氮濃度可降低到25mg/L以下,但硝化系統比較脆弱,一旦發生水質沖擊,恢復氨氮處理效果的時間長達半個月以上。
總結起來,傳統處理工藝主要存在有如下不足:需要在調節池大量稀釋水,浪費珍貴的水資源(在水資源匱乏地區更不可取)。池容大,基建投資高。加入大量稀釋水后,大大增加了廢水處理量,相關的處理設備及構筑物也相應增大。耗電大,運行成本高。處理設備增大,相應的電耗也急劇增加。抗水質沖擊能力差。
3.2目前焦化廢水處理現狀
國內焦化廠的廢水處理系統主要采用一級處理和二級處理,采用三級處理的還很少。一級處理是指從高濃度污水中回收利用污染物,其工藝包括氨水脫酚、氨氣蒸餾、終冷水脫氰等。二級處理主要指焦化廢水無害化處理,以活性污泥法為主,還包括強化生物處理技術如生物鐵等。三級深度處理指在生物處理后的水仍不能達到排放標準時或者要求污水回用時所采用的再次深度凈化,其主要工藝有氧化塘法,化學混凝沉淀、過濾法,活性炭吸附法等。
目前,國內大部分焦化廠采用成本相對較低、技術成熟的生物處理方法為焦化廢水處理工藝的主體。根據統計結果及筆者調研,目前國內焦化廢水的處理現狀是:
各焦化廠的廢水水質有較大差別,經蒸氨處理后的焦化廢水COD一般仍在1000~3000mg/L,少數低于1000mg/L,但有的高出5000mg/L。
國內焦化廢水處理的主流工藝為預處理—生化處理—后處理,大部分生物處理采用A/O脫氮工藝,在去除有機物的同時去除廢水中的氨氮。
預處理多采用除油措施以降低廢水中的油類,為微生物生長創造有利條件。
后處理多采用混凝沉淀以降低最終出水的懸浮物和有機物,少數焦化廠采用碳濾、沸石過濾或氧化等物化技術,使得最終出水水質明顯優于普通固液分離技術,但處理成本高。
因此,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對環保工作要求的提高,不加稀釋水、耐水質沖擊能力強、運行費用低的高效、實用、穩定的焦化廢水處理技術仍是目前水處理界的研究熱點及生產企業的企盼之一。
4.結語
總之,我們應根據焦化廢水的特點,深入研究先進的處理技術,尋求既高效又經濟的處理方法,降低運行費用,提高達標率,改善環境質量,減輕焦化廢水對各地水體的污染,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這既是當前經濟建設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也是未來技術攻關所需要面對的的重點。 生化法具有廢水處理量大、處理范圍廣、處理成本低、無二次污染等優點,是焦化廢水處理的最主要方法;而物理化學法是對生化法的有益補充。利用多種方法的協同作用處理焦化廢水, 可發揮各自的優點,有助于更進一步地提高處理效率。因此,多種方法的有機組合、聯用是焦化廢水處理技術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制漿;造紙;廢水處理;工藝
Abstract: The paper industry is a large amount of water in the traditional,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 pollution is also caused by water pollu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our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aper mill wastewater,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stewater with different process, for different process were compared.
Key words: pulping; papermak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
中圖分類號:[R123.3]
目前,我國造紙工業廢水排放量及COD排放量均居各類工業排放量的首位,造紙工業對水環境的污染為嚴重,它不但是我國造紙工業污染防治的首要問題,也是我國工業廢水進行達標處理的首要問題。噸紙排水量一般在100~200m3/t,最低已達到22m3/t紙(中華紙業),最高超過250m3/t紙,在造紙廢水中,不僅含有大量造紙原料(約有20%原料)隨廢水流失,而且含有大量化學藥品及其他雜質,所以如果造紙廢水不經處理任意排放,會對水體造成極大的危害。
一 造紙廢水的來源與特點
1.1 蒸煮工段廢液
黑液中所含的污染物占到了造紙工業污染排放總量的90%以上,且具有高濃度和難降解的特性,它的治理一直是一大難題。黑液中的主要成分有3 種,即木質素、聚戊糖和總堿。木質素是一類無毒的天然高分子物質,作為化工原料具有廣泛的用途,聚戊糖可用作牲畜飼料。
1.2中段水
制漿中段廢水是指經黑液提取后的蒸煮漿料在篩選、洗滌、漂白等過程中排出的廢水,顏色呈深黃色,占造紙工業污染排放總量的8%~9%,噸漿COD 負荷310kg 左右。中段水濃度一般在1,000~1,500mg/L,BOD 和COD 的比值在0.20~0.35 之間,可生化性較差,有機物難以生物降解且處理難度大。中段水中的有機物主要是木質素、纖維素、有機酸等,以可溶性COD為主。其中,對環境污染最嚴重的是漂白過程中產生的含氯廢水,如氯化漂白廢水、次氯酸鹽漂白廢水等。次氯酸鹽漂白廢水主要含三氯甲烷,還含有40 多種其他有機氯化物,其中以各種氯代酚為最多,如二氯代酚、三氯代酚等。此外,漂白廢液中含有毒性極強的致癌物質二噁英,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
1.3、白水
白水即抄紙工段廢水,它來源于造紙車間紙張抄造過程。白水主要含有細小纖維、填料、涂料和溶解了的木材成分,以及添加的膠料、濕強劑、防腐劑等,以不溶性COD為主,可生化性較低,其加入的防腐劑有一定的毒性。白水水量較大,但其所含的有機污染負荷遠遠低于蒸煮黑液和中段廢水。現在幾乎所有的造紙廠造紙車間都采用了部分或全封閉系統以降低造紙耗水量,節約動力消耗,提高白水回用率,減少多余白水排放。
這些污水中含有的主要污染有以下幾種:
A、懸浮物:包括可沉降懸浮物和不可沉降懸浮物,主要是纖維和纖維細料(即破碎的纖維碎片和雜細胞)。
B、易生物降解有機物: 包括低分子量的半纖維素、甲醇、乙酸、甲酸、糖類等。
C、難生物降解有機物: 主要來源于纖維原料中所含的木質素和大分子碳水化合物。
D、毒性物質: 黑液中含有的松香酸和不飽和脂肪酸等。
E、酸堿毒物: 堿法制漿污水ph值為9~10;酸法制漿污水ph值為1.2~2.0.
F、色度: 制漿污水中所含殘余木質素是高度帶色的。
二 廢水處理工藝
2.1物理化學法
物理化學法包括對懸浮物、粒子、色度和有毒化學物的沉積、浮選、吸附、篩選、凝固、氧化、臭氧化作用、電解、反滲透、超濾和納濾等。
2.1.1 氣浮和沉淀
采用氣浮或沉淀方法,通過投加混凝劑,可去除絕大部分SS,同時去除大部分非溶解性COD及部分溶解性COD和BOD5。其典型的處理工藝流程如下:
污水篩網集水池氣浮或沉淀排放
氣浮和沉淀均為物化處理方法,處理效果與選用的設備、工藝參數、混凝劑等有關,其COD去除率一般高于制漿中段水的COD去除率,通常能達到70%~85%。對噸紙污水排放量>150m3、濃度較低的中小型廢紙造紙企業,通過氣浮或沉淀處理,出水水質指標可達到或接近國家排放標準。。
2.2生物處理
2.2.1 活性污泥法
Knudsen等人報道通過二級活性污泥工藝處理廢水對于BOD、可溶性COD有很高的去除效果; Hansen等人報道改進的活性污泥床工藝處理廢水,COD、BOD的去除效果分別從51%上升到90%,70%上升到93%。Chandra報道通過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如假單孢菌、檸檬酸細菌、腸道細菌等)的生物降解可有效去除廢水中的色度、BOD、COD、酚類和硫化物等。施英喬等人研究發現,活性污泥法處理過程的厭藝處理廢水, COD、BOD的去除效果分別從51%上升到90%,70%上升到93%。Chandra報道通過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如假單孢菌、檸檬酸細菌、腸道細菌等)的生物降解可有效去除廢水中的色度、BOD、COD、酚類和硫化物等。施英喬等人研究發現,活性污泥法處理過程的厭氧、缺氧、好氧環境抑制了引起污泥膨脹的絲狀菌的繁殖生長,同時證明了活性污泥法的優勢。
2.2.2厭氧處理
1980年以前,厭氧工藝基本不用于制漿造紙廢水的處理,認為更適合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厭氧過濾、上流式污泥反應器(UASB )、流化床、厭氧塘以及厭氧接觸反應器等厭氧工藝現已被用于制漿造紙廢水的處理。Chen和Horan研究報道用UASB工藝處理制漿造紙廢水,廢水停留時間為6h,廢水中的COD、硫化物的去除率達66%和73%。
2.3物化與生化處理相結合
物化加生化處理方法的典型工藝流程如下:廢水篩網調節沉淀或氣浮A/O或氧化溝二沉池排放A/O(缺氧—好氧)處理工藝,通過缺氧段的微生物選擇作用,只是對有機物進行吸附,吸附在微生物體的有機物則在好氧段被氧化分解。因此A段停留時間短,約在40~60min。由于A段微生物的篩選和對有機物的吸附作用,能有效地抑制O段絲狀菌生長,控制污泥膨脹。當廢水經過混凝沉淀或氣浮處理后,A/O工藝的有機負荷為0.5kgCOD/(kgMLSS·d)時,其COD去除率可達90%左右。寧波中華紙業有限公司的廢紙造紙廢水的COD在1500~3000mg/L,經混凝沉淀加A/O生化法處理,出水COD為60~100mg/L,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排放標準的要求。
2.3化學處理
為降低外排水的COD、色度等指標,進一步去除廢水中的污染物,必須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深度處理,其中有
2.3.1 化學氧化法
對于大多數常規方法不能奏效的難降解污染物,化學氧化法常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而高級氧化法由于明顯的優勢近年來得到廣泛研究。以H2O2和微電解法聯用對生化處理后的中段廢水進行深度處理,脫色率達98%以上,CODCr去除率達78%,效果良好。
高級氧化技術是利用活性極強的羥基自由基(HO・)有效降解水中污染物的化學反應。高級氧化技術是深度處理廢水的有效途徑,它是利用強氧化劑把污染物氧化成較易生物降解或較易吸附除去的終產物或中間產物。該方法具有反應時間短,易于自動控制,無二次污染等特點。
三 結語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展,制漿造紙廢水處理和資源化技術日新月異。傳統的廢水處理回用技術不斷被革新和發展,同時,出現了許多更新的、更先進的技術。對于黑液的處理,堿回收仍是最經濟、最有效的途徑。除了漂白段廢水由于對厭氧菌毒性高,不適宜采用厭氧法處理外,各種不同工藝生產的制漿造紙廢水均可采用厭氧和好氧法,厭氧法與好氧法結合處理效果更佳,可以充分利用兩種方法的優勢性。廢水和資源是對立統一的,廢水可以被認為是有待于開發的資源,只要技術過關、措施得當,廢水完全可以轉化為資源。
參考文獻:
自1906年美國伯明翰的 Thomas Watts Coslett首創磷化技術以來,鋅系磷化技術﹑鐵系磷化技術﹑改良的鋅系磷化技術﹑無鎳磷化技術以及氧化鐵系磷化技術在金屬表面預處理領域中的應用越來越廣 。汽車﹑家電的一些零部件涂裝的前處理一般都采用磷化處理技術,盡管磷化處理技術在生產上已獲得廣泛的應用,但其處理工藝具有耗能多﹑重金屬離子含量超標﹑含有致癌物質﹑廢水廢渣排放多等缺點,對環境及人們的生活造成極大的危害 。由于在環保性及使用成本方面的優勢,新型的環保、節能、低排放、低使用成本的金屬表面硅烷處理技術成為人們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鋁合金研究成果硅烷處理
中圖分類號:TU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課題國內外現狀
硅烷化處理是以有機硅烷為主要原料對金屬或非金屬材料進行表面處理的過程。硅烷化處理與傳統磷化相比具有以下多個優點:無有害重金屬離子,不含磷,無需加溫;硅烷處理過程不產生沉渣,處理時間短,控制簡便;處理步驟少,可省去表調工序,槽液可重復使用;有效提高油漆對基材的附著力;可共線處理鐵板、鍍鋅板、鋁板等多種基材。
目前硅烷技術在歐美的普通工業, 如家用電器﹑汽車零部件﹑ 機械及電信設備等領域得到應用, 并將逐步取代鐵系和鋅系磷化。 德國凱密特爾公司和美國依科公司的硅烷表面處理技術已在歐洲和美國獲得廣泛應用。 2003年, 硅烷化處理技術在德國寶馬汽車公司進行了試驗 測試結果達到了寶馬的測試指標 隨后硅烷化處理技術在歐美一些國家的汽車公司進行了整車或車身零部件的測試。
二、研究主要成果
1.作用機理
硅烷含有 2 種不同的化學官能團,一端能與無機材料(如玻璃纖維、硅酸鹽、金屬及其氧化物)表面的羥基反應,另一端能與樹脂生成共價鍵,從而使 2 種性質差別很大的材料結合起來,起到提高復合材料性能的作用。硅烷化處理可描述為 4步反應模型:(1)與硅相連的 3個 Si─OR基水解成 Si─OH;(2)Si─OH之間脫水縮合成含 Si─OH 的低聚硅氧烷;(3)低聚物中的 Si─OH 與基材表面上的 OH 形成氫鍵;(4)加熱固化過程中伴隨脫水反應而與基材以共價鍵連接。為縮短處理劑現場使用所需的熟化時間,硅烷處理劑在使用前需進行一定濃度的預水解。
水解反應
在水解過程中,硅烷間會發生縮合反應,生成低聚硅氧烷。低聚硅氧烷過少,硅烷處理劑現場的熟化時間延長,影響生產效率;低聚硅氧烷過多,則使處理劑渾濁甚至沉淀,降低處理劑穩定性及影響處理質量。
3. 成膜反應
成膜反應是影響硅烷化質量的關鍵步驟,成膜反應進行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涂膜耐蝕性及對漆膜的附著力。因此,硅烷化前的工件表面應除油完全。硅烷化前處理最好采用去離子水,進入硅烷槽的工件不能帶有金屬碎屑或其他雜質, 處理劑的 pH等參數控制也十分重要。
三、硅烷處理與磷化處理的比較
1.工位工序
硅烷化處理在操作工藝上有所改進,現有磷化處理線稍加改造即可投入硅烷化生產。傳統磷化工藝和硅烷化處理比較列于表 1。由表 1 可知,硅烷化處理與磷化處理相比可省去表調及磷化后 2 道水洗工序。因硅烷化處理時間短,故原有磷化生產線無需設備改造,只需調整部分槽位功能即可進行硅烷化處理:①預脫脂、②脫脂、③水洗保留,④水洗改為脫脂槽,⑤ 表調、⑥ 磷化改為水洗槽,⑦水洗改為硅烷化處理,⑧備用。在改換槽位功能的同時,可提高鏈速進行生產,提高生產效率。
2.處理條件
傳統磷化處理后的沉渣、含磷及磷化后廢水處理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涂裝生產企業。隨著國家對環保及節能減排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在未來的時間里,涂裝行業的環保及能耗問題將會越來越突出。硅烷化處理在此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3.處理方式
工件處理方式,是指工件以何種方式與槽液接觸達到化學預處理之目的,包括全浸泡式、全噴淋式、噴淋浸泡組合式、刷涂式等。它主要取決于工件的幾何尺寸形狀、場地面積、投資規模、生產量等因素的影響。例則幾何尺寸復雜的工件,不適合于噴淋方式;油箱、油桶類工件在液體中不易沉入,因而不適合于浸泡方式。
4.全浸泡方式
將工件完全浸泡在槽液中,待處理—段時間后取出,完成除油或硅烷化等目的的—種常見處理方式,工件的幾何形狀繁簡各異,只要液體能夠到達的地方,都能實現處理目標,這是浸泡方式的獨特優點,是噴淋、刷涂所不能比擬的。其不足之處,是沒有機械沖刷的輔助使用。并且像連續懸掛輸送工件時,除工件槽內運行時間外,還有工件上下坡時間,因而使設備增長,場地面積和投資增大,并目工序間停留時間較長,易引起工序間返銹,影響硅烷化質量。
5.全噴淋方式
用泵將液體加壓,并以0.1—0.2Mpa的壓力使液體形成霧狀,噴射在工件上達到處理效果。優點是生產線長度縮短,相應節首了場地、設備。不足之處是,幾何形狀較復雜的工件,像內腔、拐角處等液體不易到達處,處理效果不好,因此只適合于處理幾何形狀簡單的工件。并且能有效的減小首次投槽費用。
6.噴淋_浸泡結合式
噴淋_浸泡結合式,一般在某道工序時,工件先是噴淋,然后入槽浸泡,出槽后再噴淋,所有的噴淋、浸泡均是同—槽液。這種結合方式即保留了噴淋的高效率,提高處理速度,又具有浸泡過程,使工件所有部位均能得到有效處理。因此噴淋結合式前處理即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處理工序,設備占用場地也相對較少,同時又可獲得滿意的處理效果。在硅烷化處理中可考慮脫脂工序采用噴淋一浸泡結合式。
7.刷涂方式
直接將處理液通過手工刷涂到工件表面,來達到化學處理的目的,這種方式—般不易獲得很好的處理效果,在工廠應用較少。對說大型、形狀較簡單的工件,可以考慮用這種方式。
8.工藝流程
預脫脂─脫脂─水洗─水洗─(純水洗)─硅烷處理─烘干─噴粉。
四、發展趨勢
近年來人們在硅烷的選擇、成膜工藝和硅烷的改性上已經有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金屬表面硅烷化處理已經開始應用于多種金屬的腐燭防護。未來一段時間內,對于防護性硅烷膜的研究將主要集中一下幾個方面:
1、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鋁、鋅等金屬或合金方面,而在其他材料比如碳鋼等工程金屬材料,尤其是應用于高溫環境下的金屬材料,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2、在功能有機硅烷溶液中加入添加劑比如表面活性劑,或者硅烷與其他材料組成的復合涂層也是金屬表面功能有機硅烷化處理研究的新方向。
3、后續涂層的研究,硅烷膜層只是作為金屬基體的暫時性保護涂層或者中間涂層,通常都需要進一步涂裝,找到與硅烷膜結合良好的后續涂層將成為將來的研究人點。
五、存在問題
工藝設計上幾點注意事項:
在工藝設計中有些小地方應該十分注意,即使有些是與設備設計有關的,如果考慮不周,將會對生產線的運行及工人操作產生很多不利的影響,如工序間隔時間,溢流水洗,工件的工藝孔,槽體及加熱管材料等。
1. 工序間隔時間
各個工序的間隔時間如果太長,會造成工件在運行過程中二次生銹,最好設有工序間水膜保護,可減少生銹。生銹的工件,嚴重影響硅烷化效果,不能形成完整的硅烷膜,所以應盡量縮短工序間的間隔時間。工序間的間隔時間若太短,工件存水處的水,不能完全有效的瀝干,產生串槽現象,特別在噴淋方式時, 會產生相互噴射飛濺串槽,使槽液成分不易控制,甚至槽液遭到破壞。因此在考慮工序間隔時,應根據工件幾何尺寸、形狀,選擇—個恰當的工序間隔時間。
2. 溢流水清洗
提倡溢流水洗,以保證工件充分清洗干凈,減少串槽現象。溢流時應該從底部進水,對角線上部開逆流孔溢流。
3. 工件工藝孔
對于某些管形件或易形成死角存水的工件,必須選擇適當的位置鉆好工藝孔,保證水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充分流盡。否則會造成串槽或者要在空中長時間瀝干,產生二次生銹,影響硅烷化效果。
六、參考文獻
[1]胡虎,榮光,張天鵬.金屬表面硅烷化處理在汽車零部件行業中的應用[J] .電鍍與涂飾,2009.28(9):70-73
[2]王錫春.硅烷在涂裝前處理工藝中的神奇應用[J] .上海涂料,
2010.4(28):24-28
[3]趙貞, 張文龍 ,陳宇,等.偶聯劑的研究進展和應用[J].塑料助劑,2007.3(34):4-10
【關鍵詞】中水處理;石灰軟化處理
【中圖分類號】R1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2)09-0192-01
1、工藝流程
來水進入中水池,經提升泵升壓后,進入污水石灰深度處理站,在壓力混合器完成添加助凝劑和混凝劑后進入澄清池內,石灰乳添加在進水管的出口處,在澄清池中實施軟化反應、絮凝澄清過程。石灰乳的加入量利用澄清池第二反應室入口的PH值控制。
澄清池出水,經氣水分離,進入雙室過濾器,在雙室過濾器中實現過濾過程。雙室過濾器為二個過濾單元的疊加,每個過濾單元可以獨立運行。雙室過濾器的出水濁度
雙室過濾器出水進壓力式混合器,在壓力式混合器中添加硫酸和二氧化氯,調節至出水pH=7.0~83。壓力式混合器出水進入的軟水池,經提升泵送至電廠用水部分。
澄清池排泥需根據流量累積或澄清池內第二反應室所測泥漿濃度進行排泥,排泥時間需在調試時確定。澄清池排泥進入泥漿池內,經泥漿泵打至污泥濃縮池內進一步泥水分離,分離后的濃漿被排泥泵送至脫水機,脫水后的泥餅由汽車外運,分離出的水由地溝進入廢水池。
2、系統說明
2.1 澄清池
2.1.1 原水經進水管到第一反應室,一反應室進水口同時加入石灰乳、絮凝劑、助凝劑在第一反應通過攪拌與水混合,水流向上提升(15cm-20cm/s提升速度),由第一反應室頂部形成均勻礬花,均勻分散進入第二反應室,第二反應室液流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向下,到達第二反應室底部,流速降低,進入分離區,另外大部分進入第一反應室底部,被攪拌提升到第一反應室再次攪拌充分混合。分離區內清液向上流,泥漿下沉,分離區上升流速小于0.8mm/s,利于沉淀形成。在分離區內清液與泥漿分離,泥漿層達到一定濃度,沉淀到池底,由中心傳動刮泥機刮入中間泥斗,通過自身水壓將泥漿排出池底。
2.2 污泥濃縮池系統
通過泥漿泵將泥漿池內的泥漿輸送至污泥濃縮池,進行泥水分離后,清水溢流至地溝回收到廢水池,泥漿由排泥泵輸送至脫水機系統進行脫水。濃縮池的進泥漿量必須穩定,
2.3 過濾器系統:
2.3.1 過濾器運行周期控制
過濾器運行周期,根據調試確定。當澄清池正常處理水量運行,出水濁度≤15毫克/升時,過濾器出水濁度應≤5FTU,當過濾器出水濁度>5毫克/升即為失效,以此確定運行周期。正常運行時過濾器運行周期按時問控制。過濾器出口設有濁度儀,當運行周期內出水濁度超標,濁度儀報警,此時,可人為發訊強制解列,進行反洗。
2.3.2 需要說明其他問題雙室過濾器設備較大,承壓較低,操作時嚴防憋壓,在過濾器內設壓力保護,即壓力達到O.18MPa,持續一分鐘以上時,說明反洗排水閥未打開,自動停反洗泵。過濾器處于備用狀態時,排氣閥呈開啟狀態防止壓縮空氣進氣閥關閉不嚴,產生憋壓。
2.4 加藥系統
2.4.1 石灰加藥
a石灰貯存及計量系統
本系統使用高純度消石灰粉。外購消石灰粉采用汽車罐車運輸,配有氣力卸料系統,通過密閉管路系統將石灰粉輸送到石灰貯存箱。貯存箱上部設布袋除塵器,防止灰塵外溢。當卸料時,石灰貯存箱下部設有振動電機,保證下料通暢。
b石灰乳的輸送及配制:(本系統采用石灰濕法計量)
石灰乳的配制采用體積計量,確保石灰乳的濃度穩定。在消石灰貯存箱下部設置石灰計量斗,計量斗的上下設氣動插板閥。在計量斗的下方設石灰乳配制箱,配制箱與石灰乳攪拌箱之間設石灰乳輸送泵和水力旋流捕砂器。當石灰乳攪拌箱液位處于低位時,石灰乳輸送泵啟動向攪拌箱送乳,當攪拌箱液位處于高位時,停輸送泵并沖洗水力旋流捕砂器和排渣,輸乳完成。配乳系統開始進行配乳操作,即利用在石灰乳配制箱內添加一定體積的軟水和消石灰粉,配制成5%左右濃度的石灰乳,當配乳完成后待用。
2.4.2 凝聚劑加藥系統
凝聚劑選用固態聚合硫酸鐵,設聚合鐵配制箱,采用人工投藥。進水至指定的液位后,啟動循環泵攪拌一定的時間配成一定濃度的溶液(以鐵計)。然后通過輸送泵送至攪拌箱。利用輸送泵自動保持攪拌箱的液位,即低位啟動輸送泵,高位停泵。聚合鐵的加入量一般為5-10mg/1(以鐵計),調試時選定最佳值。
2.4.3 助凝劑加藥系統
助凝劑溶液配制,采用自動配制。料斗中的粉狀藥劑經定量供料裝置送入混合器中,與水進行完全混合后進入溶液箱中,混合液經多次攪拌后混勻投加濃度的溶液,最后進入貯液室內,經計量泵投加至加藥點。
2.4.4 二氧化氯加藥系統
雙室過濾器過濾的出水,采用二氧化氯進行殺菌處理。選用復合型二氧化氯發生器,連續投加在過濾器出口處的壓力式混合器。利用壓力式混合器出水在線余氯儀自動調節二氧化氯加入量;
2.4.5 加酸調PH值系統
在雙室過濾器之后的壓力式混合器前部設加酸調PH,利用壓力混合器出水在線PH表自動添加,保持出水PH=7.0~83。
2.5 壓縮空氣系統
壓縮空氣作為站內氣動閥門的氣源,兼作雙室過濾器反洗用的備用氣源。根據系統內氣動閥門的數量及連續操作啟動閥門的數量計算壓縮空氣罐容量。
2.6 廢水回收系統
雙室過濾器的反洗排水、濃縮池上清液、脫水機的排水及其他雜用排水,都排至廢水池,通過廢水回收泵送到澄清池回收。在廢水池高位時,啟動廢水回收泵,當廢水池水位達到低位時,停回收泵,為保持澄清池穩定運行應根據系統運行工況適當調整廢水回收泵的流量,盡可能使廢水回收泵連續運行。
根據廢水池的沉泥情況,定期啟動廢水池排泥泵,將廢水池中的污泥送到濃縮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