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體驗式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89
1 體驗式教學的理論基礎及理論體系
1.1 體驗式教學理論基礎
體驗式教學與諸多學科有密切的聯系,如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社會學、組織行為學等。相關學科成熟的理論知識,推動了體驗式教學的發展,使體驗式教學顯得更加充實;相關學科也通過體驗教學的方式,提升其理論知識學習的趣味性、直觀性,使之更容易為學習者所吸收接受。
1.1.1 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皮亞杰認為,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其心理發展是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兩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是一個通過主體的自我選擇、自我調節的主動構建過程。個體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經歷著外部環境的變化,通過認知結構的塑造和同化,不斷形成和發展新的認知結構,即適應外部環境并內化為心理活動的過程。
體驗式教學能夠更接近工作實踐場景,學生通過各種方法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在實踐過程中主動探索和總結,在體驗過程中會得到各自的認知,這些個體差異就是一種獨特的學習資源,然后通過團隊分享討論的方式,得到再一次的學習,通過共同學習使得對知識的理解更全面。學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學習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些經驗都是新知識再生的基礎,體驗式教學要重視這個“生長規律”。
1.1.2 教育學的理論依據
冷冉在《談情?知教學》中將“要使學生學會善于發問,善于探索,善于試試看”作為教會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強調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像科學家那樣思考、想象和創造。在描述“情?知特點”時,冷冉特別指出,“課堂情調要有疑問,有驚訝,有迷茫,有爭議,有笑聲,而且以愉快為基調”,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是通過好問、善問的過程中獲得的。
學習活動是情感因素與認知因素相統一的過程。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其行為導向的根本動力,所以其動機、情感、性格、興趣等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學目標如果僅僅停留在認知層面,強調認知因素的唯一性,就會忽略了情感因素,往往會造成學生認知乏力、課堂教學沉悶、師生思維固化等現象。體驗式教學主張實現學生的素質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明確學生的情感需要和認知需要的同存共進,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2 體驗式教學理論體系
體驗式教學思想源遠流長,無論是中國的儒家思想,還是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的哲學思想中就已經初見“體驗思想”的端倪。然后通過夸美紐斯、盧梭、杜威等教育家的不斷研究,為現代體驗式教學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礎。
1.2.1 夸美紐斯的直觀性原則
直觀性原則在夸美紐斯的教學理論中高居首位,因為直觀性教學可以在較大程度上降低教學的難度。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這種論述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夸美紐斯認為感官是“最可信托的仆役”,它可以使得知識一經獲得,便可以徹底理解并保存記憶,成為“心理的財產”。
1.2.2 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
盧梭明確了教育對象的中心地位,一切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都需要按照教育對象的年齡特征和個性特征來制定:“建立在年歲不同的人們的能力總量之上的,選擇教育活動是要適應這種總量的。我不想選擇在表面上可以受到良好效果的方法是容易的,但是假如那種方法不能適應學生的類型、性別和年齡特征等,我懷疑他的效果是否是真正良好的。”提倡直觀教學和實物教學,重視教學方法的心理基礎作用,強調實踐在教育過程中的影響,使學生能夠學到有用的知識并實現身心全面發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由一個被動接受者向主動探索者的角色轉變,使之能夠成為自我學習的主人。他認為,知識與經驗的形成必須經過感覺與觀察,才會產生深層次的理解。
1.2.3 杜威的實用主義學說
杜威提出“從做中學”的基本原則,反對傳統的教育以學科教材為中心和脫離實際生活,將學校里的知識獲得與社會活動聯系在一起,主張學生從那些真正有教育意義和有興趣的活動中學習。他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揭示了教育與生活的原始關聯,教育的過程要以經驗為基礎,以行動為中心。知識在行動過程中提供智力支持,不再是被動地被接受。
2 體驗式教學體系的優點
與傳統課堂相比,體驗式教學在以下方面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2.1 師生角色的定位
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在課堂中扮演的是“管制者”的角色,在這種帶有明顯強制性的知識傳遞過程中,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單一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僅僅把學生作為知識的灌輸對象。在“管制者”的角色定位中,教師被視為知識的權威,學生被視為如同一張白紙缺乏知識的人,教師只需要高高在上唱獨角戲,學生在臺下被動接受即可。而在體驗式教學體系中,則徹底改變了教師的原有角色定位,實現了由“管制者”到“組織者”的過渡;同時將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轉化為主動參與者。傳統教學模式的重心放在了“教”,而體驗式教學則聚焦在“學”,兩者表面看只是一字之差,其本質是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師如何及時地發現學生的需求、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不再是強調教師的課是否講完、學生是否管住這種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
2.2 學習效率的改善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從未教過我的學生,我只是創造了一個讓他們學習的環境。”學習的本質可以理解為獲得符號性的表征或結構,并運用這些表征或結構的過程,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習者內心活動變化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活動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遞,也要強調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無論哪一個方面出現了障礙,其必影響教學的質量。在灌輸式的課堂上,課堂氣氛比較沉悶,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學生沒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學習積極性較低,其主動實收知識的體驗被抑制或者剝奪了,長此以往形成了學生的麻木性。體驗式教學體系的目的是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能夠參與課堂的學習過程。體驗式教學重視情感對認知活動的支持,表現為寓教于樂,以“樂”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經歷教學場景,通過自身感官逐步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進一步激發其自身的主動性,從而提高了學習過程的效率。
2.3 學習效果的變化
研究表明,人的各種感官在學習時能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美國教育家西爾伯曼也認為,我們所能學到的東西是所讀東西的10%,所聽到東西的20%,所看到東西的30%,視聽結合能理解50%;與人探討有70%的效果,親身體驗有80%的收獲,給別人講授后90%的東西真正屬于自己了。由此可見,在僅僅發揮學生聽力作用的授課模式中,能夠掌握的知識相當有限,知識進入大腦后缺乏有效的自我吸收。學生個體對于知識理解存在個體差異,因為每個人的自身經驗和知識積累不同,每個人都是根據外部信息結合自身背景來實現知識構建。在體驗式教學重視學生的學習效果,除了發揮學生自身的視聽功能之外,還通過教學方法的改變,設計出親身體驗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團隊成員的討論互動形成思想碰撞,通過思考進而總結,并通過分享心得的環節來實現合作學習,使理解更全面、更豐富、更牢固。
3 體驗式教學的實踐難點
3.1 配套的實驗條件
體驗式教學強調模擬場景的真實性,這是體驗式教學的本質特征,學生自身行為的參與需要通過心理上起作用,創建適當的實驗情境與學生參與熱情密切相關,即虛擬地經歷某件事,從感情上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才能對體驗對象有切實感受,促進直接經驗的形成,所以適宜的教學條件是體驗式教學有效開展的基礎。現有教室的空間設計、設備安排不能滿足體驗式教學的需要,戶外體驗自身隱含的風險性更是扼殺了開展體驗式教學的可能性。
3.2 體驗式教學團隊的建設
體驗式教學的魅力在于滿足體驗者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個體遇到新奇事物或處在新的外界條件下所產生的注意、操作、提問的心理傾向,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個體尋求知識的動力。教師應當創設滿足學生好奇心的環境條件,把學生的好奇心引向強烈的智力活動。為了實現以上目標,體驗式教學需要準備大量的實驗材料,需要準備包含相關知識和教學要點的理論材料,需要根據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學生特點設計出不同的體驗方案,這些僅憑一人之力很難達到理想效果,需要有意愿的教師不斷加入其中。
3.3 課堂引導和控制
課堂設計要以整個團隊的學習目標為主旨,課程項目要有課操作性和針對性,能夠實現課程目標。與傳統教學相比,教師從講授者變成了引導者,淡化了“教”的角色,使課堂的主體成為學生本身,給他們更多的體驗空間。由于各種原因會造成活動項目出現偏離的現象,需要教師有足夠的經驗把活動推動到預定的軌道。體驗式教學的項目具有靈活性的特點,將生硬刻板的文字轉變為學生們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往常枯燥的學習過程充滿樂趣,但是如果在課堂上教師缺乏及時的控制,很容易使學生學習僅僅停留在體驗的層面上,缺少了對知識的凝練,從而流于膚淺。
4 體驗式教學體系的設計
通過體驗式教學的課堂實踐活動,筆者設計出體驗式教學體系。這個體系注重提升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系統思維能力、環境適應能力,體系中的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是為了以上目標而設計,在實施過程中非常注意細節的掌控。該體系通過以下模式進行構建。
4.1 課堂展示
課堂展示環節由學生們以3-4人的小組為單位,進行“1+6”的課堂展示活動。其中的“1”指的是每個成員進行時間為1分鐘的自我營銷,是課堂展示的第一個環節。“營銷無處不在,營銷就是一切”,通過深入地自我分析,在有限的時間里提煉出自身的優勢與同學們進行分享,是一個彼此借鑒學習的過程。每個學生演講的時間的誤差控制在10秒鐘之內,即50秒到70秒之間。“6”指的是第二個環節,進行時間為6分鐘的小故事演講,團隊共同參與。這個環節分三個部分進行:第一個部分講故事,第二個部分結合相關原理進行分析,第三個部分從自身出發談個人感受。每個學生演講的時間的誤差控制在30秒鐘之內,即5分半鐘到6分半鐘之間。通過自我營銷和講故事的模式,在心理攻略、語言表達和行為方式上有所領悟,也能在成就自我等層面找到突破點。
課堂展示之后,教師要對學生的展示內容,從內容設計、展現形式、語言表達、互動效果和團隊協作等方面進行評價總結,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認識,并強化教學效果。
4.2 情景模擬
該部分一個學期組織3-4次的相關活動,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結合相關專業知識,通過模擬工作中的情景,對事件或事物發生與發展的環境、過程的模擬或虛擬再現,讓學生理解教學內容,設計可供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體驗式培訓游戲。教師在其中充任導演的角色,首先要做好準備工作,熟悉情景發生的全過程,對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狀況要有針對性的方案;在情景運行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不僅要掌控課堂氛圍,還要引導學生熟悉規則、盡快進入角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情景結束之后,要對出現的結果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心得分享,并進行點評;在課后要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總結,分析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和完善。學生在其中是演員,扮演情景中的角色,理解該角色的定位,使用該角色的語言、行為、態度等來應對出現的狀況,讓學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獲取知識和提高能力,突出操作性、講究趣味性、注重實效性。課后要求學生進行書面總結,督促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并鞏固學習效果。
二、《會計模擬實驗》教學現狀(一)《會計模擬實驗》教學內容比較簡單當前,很多高校《會計模擬實驗》課程內容基本都是讓學生根據制造企業經濟業務編制記賬憑證、登記會計賬簿和編制財務報表。從實訓內容涉及行業來看,沒有與學生就業和實習單位實際情況相匹配,缺乏供學生個性化選擇的商品流通企業、金融企業以及建筑施工企業等行業模擬實驗資料。從業務內容處理流程來看,基本上只反映了單一制造企業會計核算流程,未強化數據流程控制和業務財務崗位體驗。從實驗資料完整度來看,只包含單一企業簡單核算內容,忽視了外幣業務、債務重組、合并報表、投融資管理、稅收籌劃以及財務分析等內容,以致會計模擬實驗教學內容簡單,學生實驗完畢都不能真正掌握各項業務的處理流程,影響會計模擬實驗教學效果。
(二)《會計模擬實驗》教學方式單一目前高校會計模擬實驗教學基本上都是教師模擬演示,學生按照模擬企業經濟業務資料進行填鴨式會計核算實驗操作。這種實驗教學方式單一,學生也只是掌握基本會計業務核算,一般未進行會計業務角色分工和輪崗,無法讓學生充分體驗所有崗位職責和業務流程,更不可能體驗會計業務流程控制的作用,不能激發學生會計模擬實驗的學習興趣。
(三)《會計模擬實驗》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目前大多數財經院校的《會計模擬實驗》評價主要以學生平時考勤和完成的記賬憑證、賬簿和會計報表等資料進行逐項打分考核,表面看來,這種評價體系公平合理,但實際上只是強調了會計學生的核算技能,根本無法全面反映學生會計模擬實驗的能力和水平。同時,由于會計學生往往都要利用課余時間才能完成會計實驗項目內容,從而無法避免少數學生的作弊行為,也會嚴重影響其他學生會計實驗積極性,影響會計模擬實驗教學評價效果。由此可見,目前高校會計模擬實驗教學還存在內容簡單、模式單一以及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制約因素,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用人單位對會計信息的多樣化和及時性需求越來越強烈,對會計人員綜合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求會計人員具有一定會計理論水平,而且還必須具有一定的財務業務流程控制管理能力、財務分析能力和內外部門間溝通能力。因此,很有必要在《會計模擬實驗》教學中引入體驗式教學進行會計業務體驗、崗位轉換和會計業務流程處理,提高學生業務流程控制管理能力、財務分析能力和溝通能力等,滿足用人單位對會計人才的高素質要求。三、《會計模擬實驗》引入體驗式教學的必要性(一)滿足用人單位對會計人員的高素質要求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信息瞬息萬變,用人單位不但需要及時的貨幣信息與非貨幣信息,而且需要單位內外部門之間快速溝通協調,以便單位快速決策。由于單位絕大部分信息來自于財會部門,因此,用人單位自然而然會要求財務人員具備及時提供多樣化信息的高素質需求。而《會計模擬實驗》是學生學習了會計專業基礎課和一些專業課之后的一門綜合知識集成實驗課程,也最能體現會計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因此,很有必要在《會計模擬實驗》中引入體驗式教學模式,引導會計學生進行業務流程控制、崗位角色轉換、稅收籌劃和財務分析探索,將會計課程理論教學與實驗有機結合,加強會計、稅收、內部控制和財務分析等知識高度融合,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會計人才。(二)培養學生業務流程管理和溝通能力由于應用模擬企業場景進行會計體驗教學,既克服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枯燥,縮短會計學生與實際崗位之間的距離,又能發揮教師引導和學生主體參與作用,讓學生積極思考會計業務處理、業務管理流程等,從而既培養會計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又能夠通過業務流程控制管理,不斷增強團隊溝通協作能力。(三)提升《會計模擬實驗》課程教學效果在《會計模擬實驗》教學中引入體驗式教學模式,既充分尊重會計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增強《會計模擬實驗》課程教學內容吸引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積極主動體驗和理解各種業務操作流程,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會計業務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有助于提升《會計模擬實驗》課程教學效果。(四)增強實驗教師體驗式案例設計能力《會計模擬實驗》由于知識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強,對《會計模擬實驗》實驗老師的知識面、實踐經驗和知識綜合應用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在《會計模擬實驗》中引入體驗式案例教學模式,必然要求實驗教師不僅具備扎實過硬的財務會計理論知識和企業實踐經驗,還能夠綜合運用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等理論知識進行業務流程梳理與優化,增強會計模擬實驗體驗式案例設計能力。
四、加強《會計模擬實驗》體驗式教學的對策(一)加強高校與企業溝通合作,促使會計模擬實驗場景接近現實《會計模擬實驗》體驗教學強調真實會計環境的模擬與體驗,這就非常需要會計職業界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因此,高校應加強與企業的聯系,進行多種形式的溝通與合作,讓會計教師與學生走進企業,將企業會計實踐者請進高校,共同交流,合作組建會計仿真實驗基地,促進會計模擬實驗教學場景更接近現實。(二)積極創設會計仿真模擬情境,激發學生體驗興趣會計體驗教學實質上是將會計學生置身于企業模擬經濟業務環境現場體驗,增加工作環境的“真實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樂意主動接受會計知識。因此,真實教學情境對會計學生非常重要,學生只有在企業真實市場管理環境中才能真正理解會計模擬實驗的意義,不斷發現財務會計問題,并通過分析找到解決會計業務流程、角色轉換以及稅收籌劃等問題的有效辦法。
【關鍵詞】體驗 教學模式 三維目標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6-0072-02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是促進每個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發展,其根本途徑是通過轉變教師的教學模式、教育理念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學習平臺。所以,教學模式的選擇與應用對于學生的發展尤為重要。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習者通過主動參與、積極體驗來獲取知識。這一特點與新課改提出的“要關注學習過程,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為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關注教與學的過程,關注學生主體性和創造性的發揮”相契合,運用這一模式對現有的基礎教育教學進行改革,有助于三維目標的實現,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助于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
一 相關概念界定
1.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為實現特定的教學目的,將教學的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組合起來并具有相對穩定的結構,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學范型。它是由教學思想、教學目的、教學程序、作用方式、教學策略五部分構成。
教學模式是聯系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梁。它是教學理論的運用,并對教學實踐起直接的指導作用,對于教學思想的貫徹具有重大意義。
教學模式在實踐方面的功能,具體包括指導、預見、系統化和改進等。它的理論功能表現為:通過對教學實踐中某一類具體教學活動的概括加工,所提出的框架,對實踐和試驗在理論上進一步系統化、規范化,為教育理論的研究不斷提供各種素材。
2.體驗式教學模式
關于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定義,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見解,筆者在查閱、分析了大量的文獻之后,形成了自己對體驗式教學模式的理解。
體驗式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為學生營造一種體驗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它以學生的自我體驗為主要學習方式,力求在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中達到認知過程和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有關的知識內容,領悟知識,選擇行為方式,實現自我教育。
二 體驗式教學模式應用研究
1.體驗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在國外,體驗式學習起源于杜威的“經驗學習”。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提到“經驗”包含主動和被動兩個方面:“在主動方面,經驗就是嘗試;在被動方面,經驗就是承受結果。”①由此可見,杜威提到的“經驗”同現代的“體驗”在本質上是相似的:既具有行動過程性又具有結果性。德國心理學家勒溫的體驗學習模式是由具體體驗、觀察與反思、抽象概念與歸納的形成和在新情境中檢驗概念推論所組成。他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個體的即時體驗是學習、生命以及性格的核心。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建構了學習和認知發展模式,這個模式可以看成是他的體驗式學習模式。他認為“活動是學習者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和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徑。”②庫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又加以哲學、心理學和生物學的最新成果,于1984年推出了《體驗式學習——讓體驗學習成為學習和發展的源泉》一書,認為“學習是體驗的轉換并創造知識的過程”。③
在國內,陳鶴琴在“活教育”思想中提出: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他依據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原理,結合本人的教育經驗,提出了17條“活教育”的教學原則:凡是兒童能夠做的,就應當教兒童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你要兒童怎么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鼓勵兒童去發現自己的世界;積極的鼓勵勝于消極的制裁;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比較教學法;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積極的暗示勝于交際的命令;替代教學法;注意環境;分組學習;教學游戲化;教學故事化;教師教教師;兒童教兒童;精密觀察。陳鶴琴提出的這17條教學原則不僅強調要讓兒童通過實際的體驗來獲取知識,也強調教師要在真實的環境中教育兒童。他認為只有在“做”中教才能使教不致于落空,只有在“做”中學才能使兒童更感興趣。只有教、學與“做”密切結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思想也在強調學生體驗的重要性。陶行知認為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是以做為中心。”④ 由此可見,陶行知特別強調要讓學生在“做”中獲取知識,塑造個性,獲得自身的全面發展。
新課標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并且強調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勤于動手等,本質上也就是我們強調的要重視學生的體驗學習。
2.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基礎教育教學中的價值
傳統的教學理念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在這種觀念影響下,教師大多采用“滿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學模式。這種被動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得到發揮,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久而久之,很多學生產生了厭學的傾向。為了改善目前的教學現狀,就要選擇一種合理的教學模式應用于當前基礎教育的課堂。體驗式教學模式關注學生的個人體驗,讓學生在自己體驗的過程中獲取知識、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而且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展示自己的平臺。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保證,他們對于學習過程的掌控也就更為積極熱情,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獲得的不僅是一些確定的知識技能,而且在自己的探索、體驗過程中也摸索出了學習的方法,了解了獲取知識的過程。而且整個學習過程是學生自己體驗的,所以整個學習過程也是學生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過程。
3.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基礎教育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第一,創設激發學生體驗的教學情境。體驗式教學模式實施的成效取決于教學主體與教學情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使教學活動的雙方完全融入到教學情境中,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是體驗式教學模式實施的起點。在教學活動進行之前,教師要精心設計一個體驗式的教學情境。體驗式教學情境的設計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年齡階段及這個階段的認知特點。比如小學階段的學生,其認知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抽象邏輯思維開始發展,在為他們創設體驗式教學情境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環境的創設是否與這些特點相適應。其次,要考慮教學內容的特點及性質。教學內容不同,設置的教學情境也就不同。為一堂英語口語課設置的體驗情境與為一堂自然課設置的體驗情境是大相徑庭的。再次,教師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為學生設計體驗情境。合適的情境設置既可以讓學生理解到情境與自己所學知識的關系,也可以讓學生通過體驗情境獲得比教學目標更高層次的發展。
第二,重視教師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的指導。體驗式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較,其優勢在于它可以讓學生主動自由地深入情境進行學習。在體驗的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最大的發揮。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那么學生很容易在體驗的過程中迷失學習目標。所以,在體驗式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指導極其重要,它是體驗式教學成敗的關鍵。
為了避免學生在體驗式學習的過程中迷失學習目標,教師在教學進行之前要向學生說明教學目的是什么。此外,教師自己也要參與到整個體驗式教學過程中去,教師自己參與進去更容易了解學生的問題出在哪里,能夠及時地對學生偏離教學目標的行為進行糾正,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
第三,鼓勵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交流合作。注重合作精神的培養也是這次新課標提出的一個要求。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知識是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傳遞,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很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的發揮,也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體驗式教學模式通過創設一個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情境來進行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關系,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當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遇到難題時,教師要鼓勵他們通過合作協商來解決,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會使學生迸發出更多智慧的火花,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之間建立了友誼,久而久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與人交往的技巧。
第四,教師要重視活動后的總結。在體驗式教學活動結束時教師要做好總結,強化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實施的時候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就是教學過程很精彩,但學生無所得。為了避免這樣的弊端,教師在體驗式教學結束時應做好總結工作。在總結的時候,教師要鼓勵每個學生說出這節課自己的收獲是什么,然后對學生的發言進行分析總結。教師的總結不能是就每個學生發言的泛泛評論,教師的總結應該有所側重,要強調教學的重點。此外,對于學生沒有達到的學習目標,教師要通過回顧活動過程幫助學生理解。
注 釋
①〔美〕約翰·杜威著.民主主義與教育(王承緒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3
②張建興.皮亞杰的教育心理學思想對教育改革的影響[J].教育科學研究,2002(9):15
時代的發展促使了社會對人才使用的選擇。當前社會更需要具有創新意識、能獨立思考、勇于有根據的懷疑、具有尊重事實、大膽想象的拉學和科學精神的人才。這些要求實際上在對人的知識提出要求外,還對人在心理層面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即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而在過去,包們對“雙基”尤其對知識很重視,給經以超人的尊重,對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甚少。實際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知識后面更有價值的東西。因為只有具有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人才會尊重事實而不崇拜權威,勇于懷疑而不盲從經典,大膽創新而不裹足不前。因此在新的《物理課程標準》中提出了三大課程目標,其中有一項就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為我們當前的教學工作展現了一種新思維:即在教學過程中開展“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從事相關活動,建立感性認識,并在此基礎上表達感受、態度,和進行價值判斷,從而領悟知識,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它既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過程。開展體驗式教學對學生將會產生不同于往的感受,有三大特征:
1.親歷性:這是體驗的是本質的特征。
2.個人性:各個主體間存在種種差異,其主體性水平不一,興趣愛好各異,對事物的前理解不同,故其體驗也各不相同。但正是這種個人性,又恰恰能促使學生認識交流和分享的必要性。
3.緘默性:體驗是主體的親歷,意味著到場,主體從體驗中獲得的豐富的內心感受,對其它的另一主體而言,有些成分是可以用言語表達的,而有的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如對物理世界的和諧存在的體驗。
由以上的三大特征可以看出在物理教學中采用“體驗式”教學,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知識和情感聯系起來。“體驗式”教學的本質就是親歷、實踐,接受物理信息面對面的刺激,從而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反應,使學生達到從感性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化,認同和領悟物理知識。筆者認為物理教學中可在下列的一些環節中引導學生進行體驗:
一.體驗“物理現象、物理量”的存在
物理學其中就包含了對物理現象的規律的研究。在課堂上演示或直接到室外觀察一些物理現象將會把一些原本離學生較遠或平常常風而末觀察、思考的物理情景展現在學生面前,那么從這些物理現象中引伸出來的物理概念就更易于被學生的情感接受,并且還使學生受到一些美妙的物理世界的熏陶,感受物理世界的和諧,真正體會“物理就在身邊”。當然,這個過程還有其它多種方式,如:學生動手體驗、多媒體展示等。一般來說課堂上開展的體驗活動要注重直觀性和新奇性。
1.直觀性:即所進行的體驗活動,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如在課堂上體驗“撬棒”在工作時的情況時,學生每人利用身邊的一些文具設計一個用撬棒橇動物體的實驗。那么學生可能有的用鉛筆作為橇棒,將書本作為重物,有的用米尺作橇棒,將放倒的板凳作為重物等進行實驗,學生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想象,進行了實驗,并且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橇棒的支點在哪、利用橇棒要作有什么用處等。
2.新奇性。物理上有許多奇異的現象,而奇異的現象對學生產生的強烈的心理情感是學生學習興趣的良好動力。因為體驗完奇異的現象后,將使他們帶著“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的疑問去學習。如在學習直流電動機前,可先安排學生進行直流電動機的安裝的實驗(這與原課本的順序不同)。學生在這節課中積極地對照課本中的圖紙動手,將原本很簡單的幾個部件安裝起來后通電,電動機轉了起來,情緒高漲。這節課后,學生對電動機原先的那種神秘感去掉了,對電動機的結構在“情感”得到了認同,同時學習有關電動機的愿望也得到了加強。
二.體驗物理研究的過程
對于初中生而言,對物理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知識的探究。而他們的探究的目的是通過這個過程深刻理解科學知識、體會科學方法,重在培養科學精神和研究能力,這今后的進一步科學研究奠定基礎。在進行物理研究過程的體驗過程中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注重過程,理解研究方法。對物理知識的探究,是一個理性的研究過程,它有一個科學的研究程序。在學生體驗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對程序的操作。因此不能太在意學生在此過程中得到了什么樣的結果,而應該是學生研究的過程。探究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六個過程:提出問題―――猜想假設―――作計劃―――搜集事實與證據(即實驗和記錄數據)―――檢驗與評價―――表達與交流。
2.對體驗活動的過程的交流與評價。體驗具有個人性,學生在此過程中得到的感受與形成的個人價值觀是有區別的。學生在活動中和在活動后進行交流,有益于相互補充,互相提高,同時也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的精神。如在探究的“作計劃”的過程中,學生互相交流各自的計劃,可以互相糾正對方計劃中的問題,并且制定出較為合理的計劃。在此過程中學生發現了自己的缺點,對對方的優點有了了解,從而知道了團隊精神在研究過程中的重要性。對于學生的探究活動,教師要給予積極的評價,激勵他們以較強的自信心進行整個過程的探究。3.對于日常生活中的發現或思考進行探究。課外,學生能觀察到各種物理現象,很多時候也會對這些現象進行一些思考。如果有什么想法或猜想要確定的話,這就需要進行一個探究活動,這對于學生來說,是將所學轉化為所用。將課內學到的研究方法應用到日常思考的問題的研究中去,這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和研究的習慣。因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主動地進行課外的探究活動,養成研究的一種習慣。在《新課程解讀》中,就有研究棉花與塑料泡沫的隔熱(或保溫)能力的課題的案例,這個課題學生在課外可能已經思考過了,當然他們也可以自己在課外進行研究。
三.體驗物理知識的“真實性”
物理世界里很多物理量都存在一定的聯系,物理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為了找出這些量之間存在什么樣的定性和定量的關系(或者說某一個物理量與哪些物理量有什么樣的關系)。因此就針對某一物理量而言,就可能有多種途徑去測量或計算出來,那么這樣測量出來或計算出的量是否都真實呢?這個問題許多學生可能是存在這個疑問的,書面的計算問題是解決了,但是在情感上不一定會認同。另外由一些物理知識可以推出一些奇怪的物理現象,這些現象真實存在嗎?因此在對知識的認同上,也可以通過一定的課堂設計,讓學生去體驗知識的“真實性”。
1.體驗物理知識的“和諧存在”。如一金屬塊(如鐵塊),現給你測力計、細線、燒杯和適量的水,要求測出該金屬塊的體積。學生裝在學習了浮力后,解決這個問題還是比較簡單的,只須用浮力知識里學過的稱重法即可,步驟如下:(1)將金屬塊用細線系在測力計下面,在空氣中測出它的重力G;(2)再將該金屬塊浸在水中,得到此時測力計的示數F`;則F浮=G—F`,物體的體積為:V=(G—F`)/ρ水g。這個數據是經過一定的測量,再經過用物理知識邏輯推繹出來的,這個結論真實可靠嗎?上述過程如果是一道單純的計算或者是實驗設計題,學生問題是解決了,但是這個過程不能幫助學生真正地理解物理量之間的邏輯關系,同時情感上沒有得到真正的認同,針對這個情況就可以設計一個檢驗知識“真實性”的實驗,利用兩種方法來測量這個金屬塊的體積:(1)用上述的“稱重法”;(2)用量筒。最后將這兩種方法直接或間接測量出來的數據進行對比,結果相同了,學生也認同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僅得到了結論,也感受到了物理量的和諧存在與內在聯系。
2.體驗由物理理論推論出來的物理現象。如在家庭電路中,結合前面學的電學知識可以推出當零線中的保險絲熔斷后,原來工作的燈泡將停止發光,此時用測電筆去測量燈泡的兩個接線頭,則電筆中的小燈泡將都發光。學生對此在情感上不能認同。針對這個情況,就可以在課堂上利用一些裝置演示或學生上來進行現場測量。這樣就加強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實用性的認識。
四.體驗創造過程
創造是具有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人的一種能力的展現,也是進行“體驗式”教學最后的著落點。因此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建立進行創造體驗的平臺。當前在這方面可進行兩個層面的體驗:
1.心理層面的體驗。這是為他們進行第二個實踐層面體驗所做的前準備。在此過程中,應讓他們對創造有所認識,如觀看“小發明、小制作”錄象,也可組織他們參觀一些創造展示會。學生在此過程中必定會有這樣的問題:“發明者是怎樣想到發明的?”、“這些創造中用到的知識自己知道嗎?”等等,并且由此而想到,自己為什么沒有能發明或創造出來。這就為他們進行創造在心理上作了個準備。
1、中學語文實現體驗式教學,轉變教學思想是基礎體驗式教學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性位置。而傳統的教學思想,則將學生放在了被動接受的地位。兩者間的沖突,成為了體驗式教學無法在中學語文中充分開展的重要原因。如果使用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思想指導體驗式教學,就會使得課堂死板、失去活力,嚴重阻礙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課堂氣氛活躍不起來,體驗式教學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失去意義,教學活動最終又回到了原點上。因此,要在中學語文實現體驗式教學,轉變教學思想是基礎。中學語文教師應該重新認識中學語文教育,重新定位語文教育中自己和學生的關系。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參與者。在知識的教授上,不再是一味的填鴨式教育。而是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動腦、親身體驗的方式,主動學習掌握知識。它是一種主動的學習方式。在體驗式教學里,學生和教師不再是單純的“教”與“學”的關系,兩者都是教學活動的共同參與者,合作者。兩者不再處于“教”與“學”的對立面,而是“教”與“學”的伙伴。
2、中學語文實現體驗式教學的策略
2.1活躍課堂氣氛。體驗式教學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將學生從被教被學的地位解放出來,讓學生成為學生的主人。也就是說,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想學,求學。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課堂一向較為嚴肅、死板和壓抑,再加上教師嚴厲的教學風格。這些都很容易讓學生對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對課堂和學習產生厭惡感。因此,建立一個活躍的課堂氣氛,促使學生走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是必要的。如何建立一個活躍的課堂氣氛:語文教師應該同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朋友關系。以朋友伙伴的身份同學生進行交流,消除師生間的隔閡。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勇于表現自己,敢于表達自己。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講故事或引入當前社會較為熱門的話題,使得課堂教學具有趣味性和時代特色。引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
2.2巧設情景。情景教學,是體驗式教學的重要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多媒體技術開始引入了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引入,使得語文課堂的情景教學更為豐富多彩。下面,就簡單的列舉了兩種方法:
2.2.1語文課的教學會涉及到很多的名家名著。這些名家名著,有些思想內容較為深刻,中學生不一定能夠理解透徹。這時候,語文教師就可以選擇一些名家名著改編的電視或電影,組織學生進行觀看。值得注意的是,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選擇與原著符合度較高,內容較為嚴謹的影視資料。通過觀看的形式,使得學生對課本產生一種直觀的感受,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觀看結束,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中,抽取學生或是簡述觀后感,或是闡述通過觀看視頻資料對課文產生的新的看法或想法,或是指出視頻資料與課文內容不一致的地方等。
2.2.2中學語文的課本內容或多或少的具有一些故事性的內容。針對這些故事性內容,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進行再現,并允許學生進行大膽的改編和創造。在組織學生進行情景體驗的時候,不同教學時間的情景體驗有著不同的意義。一種是在教授課文前的情景表演。這種方式主要是幫助學生建立起自覺預習的習慣,是評價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手段。另一種,則是在課文教授完畢之后的情景表現。這種方式則主要是考察的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它是一種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高中化學;教學體會
一、從化學教學現狀透析體驗式教學的必要性
化學這一課程起步晚,學生接觸時間相較于其他學科較少,化學本身是一門涉及物質內部反應的學科,學習起來不易理解,且不能在短時間內知曉其根本奧妙,大自然物質組成紛繁復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說出個所以然的,學生所學的基礎知識都是經過前人的大量實驗研究總結得出來,對于很多知識學生只能記憶,這就使得化學的學習變得繁瑣,眾多化學反應式,物質特性都需要學生一一記憶,知識學習過于死板,出現了學生對化學課吃不透,不想學這種屢見不鮮的現象。教師因為習慣了傳統課堂,仍然靠著套路講解的方式傳道授業,對著書本知識按部就,沒有清楚系統的教學方案,沒有激發學生主動探究主動思考的意識,忽視化學實驗的作用,明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疑惑在哪里,與學生之間搭不起一架通行的“橋梁”,這就導致化學課堂經常是老師說什么,學生記什么,最終學生所學到的知識都是零散的瑣碎的,沒有完整規范的知識體系,對化學這門課還是“兩眼發黑”。從現狀來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其實踐能力非常必要,針對此,我們要引入體驗式教學,改革傳統的教育方式,響應國家對教育改革的號召。
二、如何進行化學體驗式教學
1.通過具體實例引發學生主動思考
教師可選取貼近生活貼近現實的素材進入課堂,用身邊最常見的東西解釋說明客觀的理論知識,在解釋說明前可讓學生自發思考:“我們幾乎都用過的東西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效果呢?”一旦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由于是身邊存在的事物學生就會有強烈的求知欲與好奇心,這時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大膽猜測發揮想象,探索其中奧妙。例如,教師可以帶進課堂一張發黃的紙,提問學生為什么紙會發黃,紙發黃是幾乎每個人都遇到過的現象,卻不太有人真正了解其所以然,學生面對再熟悉不過的場景卻不知道什么道理,自然被吊足了胃口,這時老師引入化學知識,這是因為紙張漂白一般都用二氧化硫(即雄黃),二氧化硫漂白的原理是生成不穩定的化合物,而不像臭氧,漂白粉(次氯酸鈣和次氯酸鈉)那樣氧化漂白,由于紙張邊緣與空氣接觸充分,因此時間久了會發黃,這與所看到過的實驗,二氧化硫使品紅溶液,紅布條褪色,而加熱溶液時紅色復現是一個道理。像這樣用專業的理論解釋常見的現象,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使之在學習過程中留下深刻印象,久而久之,學生會越來越關注身邊的化學現象,嘗試解釋客觀規律,這對于提高學生自信心與求學心有很好的作用。
2.帶領學生做實驗
化學是一門非常注重實驗的課程,奇特的化學反應通過文字描述出來難以產生直觀的體驗,學生無法想象出反應到底是什么樣子,面對生硬的文字當然難以激發興趣。一些簡單的實驗我們完全可以當堂進行演示,選取個別同學親自體驗,有條件的話可以人人進入實驗室動手操作,親自觀察總結其中反應,而不是硬背書本給出的結果。例如“液中星火”的實驗,具體過程如下:取一個大試管,向試管里注入5毫升酒精,再沿著試管壁慢慢地加入5毫升濃硫酸,不要振蕩試管。把試管垂直固定在鐵架臺上。這時,試管里的液體分為兩層,上層為酒精,下層為濃硫酸。用藥匙取一些高錳酸鉀晶體,慢慢撒入試管,晶體漸漸落到兩液交界處。不久,在交界處就會發出閃閃的火花。如果在黑暗的地方進行,火花就會顯得格外明亮。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觀察其一點一滴的變化,過后解釋其原理,在實驗快進入尾聲的時候可以關閉教室的燈,使實驗結果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眼前,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化學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用生動的實驗反應加深學生印象,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充分利用實驗教學
化學課不可能每堂課都做實驗,那么在有限的實驗次數里,如何發揮其最大作用呢?教師可以為學生劃分組別,將實驗任務布置下去并規定時間,進行小組競賽,看哪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手法最標準,步驟井然有序,化學反應最成功,收尾最為達標,這樣學生在實驗前自然會做足準備,查閱相關資料,揣摩實驗內容,對理論知識有完整清晰的脈絡,知曉化學實驗到底是怎么回事,也能意識到不動手做實驗只是看書本圖片是行不通的,做完實驗的收尾即清理試驗臺可以培養學生善始善終的文明意識,使實驗達到最佳效果。在試驗完成后,讓學生說出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容易出錯的地方,對順利完成的學生進行獎勵,對失敗的學生進行鼓勵,最后老師進行總結歸納,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我們身邊就有許許多多的化學反應,老師通過布置課后作業,使學生利用簡單易得的事物自己進行基本實驗,然后記錄總結過程,在動手動腦中找到樂趣,認識到化學的趣味性。
三、高中化學實施體驗式教學的價值
如果說傳統教學是圍著老師轉的話,那么體驗式教學就是圍著學生轉,以學生為主體為其量身定做教學方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感受,著眼于學生的成長成才之上,做到真正服務學生,服務于教育事業,這不僅是為了響應國家的課改需求,更是順應時展潮流的必然舉動。當今社會是注重個人能力的,缺乏實踐能力的人容易被社會淘汰,理論若不能運用到實踐,則與空話無異。在各個領域,我們都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所以化學方面也是一樣,學生會背元素周期表,能寫出各式各樣的化學方程式,卻解釋不了最普通常見的化學現象,操作不了最基本的實驗,這樣的化學學習是喪失現實意義的。體驗式教學就是基于這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在強化了實踐性的同時,豐富了理論知識,邊學邊做,使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逐漸成為具備優秀素質的新時期人才,這也是我們國家最需要的人才。只有不斷在實踐中開拓創新才能有所作為,為社會發展作貢獻,實現自我價值,為此需要應用體驗式教學這種新式教學方法推動人才培養。高中化學的教學現狀及社會發展的需要使化學體驗式教學進入我們的視線,無疑這種教育方式是大勢所趨,是未來我國教育主要的改革方向。高中化學只是其中的一個分支,相信在體驗式教學的帶領下,化學教育會越加成熟。
作者:趙國富 單位:莆田市秀嶼區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1]倪江紅.體驗式教學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蘇州大學,2014.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德育;中職生;心理健康課程
Abstract: to twentieth Century since the thirty or forty's, many scholars begin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and the value of experience type teaching method, it has become a research field with a full of vigour, so this article from this perspective in application of classroom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experience type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experience.
Keywords: experiential teaching; moral education;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course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一、體驗式教學的自我解讀
近年來,很多學者對體驗這一詞匯進行了研究:體驗是個人對愿望、要求的感受、是一種情感[裴娣娜,《發展性教學》,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5頁.];體驗是意義的建構、價值的生成,理想于對世界的理解與超越[張華,體驗課程論:一種整體主義的課程觀,《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12期.];體驗是指主體內在的知、情、意、行的親歷、體認與驗證。[沈建,體驗性:學生主體參與的一個重要維度,《中國教育學刊》,2001年第4期.]南京師范大學朱小蔓教授在《體驗教育:共青團、少先隊最適應的教育模式》一文當中這樣寫道:“許多教育家、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很多事情、很多書本知識離開學校后就會忘記,但有些東西是忘不掉的,忘不掉的是那些最值得紀念的東西。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畢業以后很多年,學校里教的知識漸漸淡忘了,還有一些東西是忘不掉的,這些忘不掉的東西才是教育。這是很有哲理的,這些忘不掉的東西其實是最刺激、最沖擊你的人物、事件、情感,他們和知識一起積淀下來,構成、內化為人的素質。素質教育是一個過程,它是把教學過程中所學的東西漸漸積淀、漸漸內化、漸漸變成穩定的品質,朝著一定的方向強化、積淀、內化,然后穩固為品質。[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12頁.]
那么,體驗式教學筆者認為它是意在喚起學習者對相關知識或者理論的體驗,而不是直接作用于認知層面,強迫其了解、理解、記憶。是使學習者伴隨著某一種體驗,產生情感,觸動心靈,感受沖突,引發思考,自主探究,獲得成長。
二、傳統學習方式和體驗式學習方式的區別
體驗式教學較傳統教學呈現出顯著的不同,其特點總結如下:
三、體驗式教育在德育課堂上的應用
(一)鑄就團隊式、協助式學習
傳統意義上的德育課堂講求個人學習,教師教授知識,學生理解記憶,實現教學標準化,達到完整體統傳授知識為目的,體驗式的教學強調團隊式學習,即在整個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你所做的并不只是給自己做的,而是對整個團隊來講都是很有意義的。這種學習模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成就感,進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比如,在心理健康教學過程中,關于提高中職生創造力一節,我采用了團隊式學習,把同學分為四組,提前給每一個人準備好工具和材料,在規定的時間內看哪組能根據現有材料做出某種用品,同學們進行互評,提出優缺點及改進的方法。這種教學模式,看起來普通,但卻有它的奧妙所在,在整個制作過程中每個同學手中的物品必須要加以利用,哪怕是一塊紙片,一只筆,這樣學生的參與意識會得到加強,因為只要有一個人不參與,整個活動根本無法開展,學生也會感受到自己在團隊中的重要性。
(二)創設生活情景,引起學生共鳴
在進行心理健康課程的每節課的設置中,情景的創設很重要,比如情景體驗法,角色扮演法等都是教師通過設置模擬場景,讓學生們進行參與或觀摩,達到問題由學生解決的目的。例如:在心理健康課程中的人際交往這一節中,關于如何掌握“拒絕策略”,可以創設出兩難情景,如好朋友在上課時間邀約出去玩,上課的時候同坐要和你聊天等等......這些情景都來源于生活,通過學生的角色扮演來演繹沖突并消減沖突,引發學生思考,并把所學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其實不止心理健康課程,很多德育課內容都可以進行情景的創設。比如,心理健康或職業生涯規劃、公關禮儀、職業道德與法律等關于交往禮儀一節中,可以讓學生模擬打電話,接電話,接待等情景,或把教室模擬成面試場地,學生扮演面試官及面試人員,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感悟職場禮儀的重要性。這種學習模式便是直接式的學習,學習是一個根植于體驗的連續過程,知識不斷從學生的體驗中產生,并且在體驗中加以檢驗。[ [美]庫伯著,王燦明等譯:《體驗學習——讓體驗成為學習和發展的源泉》,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33頁.]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必須首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教學已經不同以往,如要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即學生吸收課堂所學,就必須要轉變教學方法,這就是為什么學生相比較之下,寧可愿意看一部電影,因為電影中有情節,有他們喜歡的內容,我們的課堂也可以創造情節,把生澀的書本內容轉變為生動有趣的故事或活動。
(三)加大情感投入,點燃快樂支點
一堂優秀課堂的標準到底是什么?這真的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它至少是能讓學生擁有快樂的情緒,最終學到知識的課堂。
在體驗式的德育課堂,快樂要貫穿于課堂的始終,讓學生充分體驗自主學習的愉快心情,利用課堂上的活動及良好氛圍,刺激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原始的學習沖動,使學生由對學習的趣味,上升為學習的樂趣,最終到達樂學的程度。布盧姆曾經說過:“回顧一下情感領域,它實際上是一個‘潘多拉魔盒’。不打開這個盒子,就是否定這些塑造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的強大動機力量的存在。布盧姆在這里揭示了情感對人的發展的巨大作用。這對中職的德育課堂來說是及其重要的。中職生作為應試教育下的弱勢群體,其內心的壓力已經達到了底線,中職生并不是學習方面存在先天不足,而是他們本身對現行的應試教育存在不適應感,受到學校、老師、家長的壓力及否定性的評價已經讓他們難以喘息。所以,針對他們的德育課堂,必須要進行大比例的情感投入,激發并激勵他們,讓他們那些主觀的,帶有新意的想法表達出來,給他們一個釋放的空間。比如,在心理健康課堂上,首先要讓學生認識自己并接納自己,給學生時間及空間擺正自己的位置,客觀的認識自己,在以往的教育中。他們根本不能也不敢認識自己,他們所了解到的自己就是那一張張醒目的可憐成績單。再比如,關于人生目標一課,不要一味的強迫他們必須樹立人生目標,而是要通過體驗式教學模式,如“金雞獨立”的活動,賞識學生的堅持到底,讓他們知曉人生擁有焦點的意義是重大的。所以,每一節的德育課堂,都應該加注情感教育,不管的鼓勵他們,相信他們并讓他們也相信自己,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效果。
總之, 體驗式教學所創造的環境和氛圍能夠愉悅學生的心情, 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 通過生動的主題活動使得學生的心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這種心情的改變使得學生變得更加開放和放松, 更樂于參與學習, 從而更好地達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目的,也解決了德育課無法開展下去的困擾。
參考文獻:
[1]胡尚峰,田濤.體驗式教學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
[2]朱海娟.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12).
[3]李雪微.快樂德育課—— —淺談中職德育課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4).
傳統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往往不注重引導學生體驗。課堂上教師“灌輸式”地講解,學生“被動式”地接受,學生個性得不到發揮,教師教學實效低下。本文擬結合小學英語教學實例,深入分析體驗式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引導學生體驗,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體驗式教學
新課改強調學生通過親自體驗,親歷知識的形成,從而獲得深刻的感悟。由此可見,體驗式教學在課堂上尤為重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更要結合新課改理念,優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注重引導學生體驗學習,從而促進學生語言發展,豐富學生語言感知。
一、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入境體驗
入境體驗在小學英語學習中尤為必要。教師可以結合英語教材內容,創設與學生學習特點、生活認知等相近的教學情境,帶動學生入境體驗的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的入境感知。例如:在學習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中的Unit8“HappyNewYear”這一單元時,教師以教學情境來促進學生入境體驗學習,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本節課的內容是關于中國的新年,為此教師與學生一起打造教室,粘貼對聯、貼福字、剪窗花等,營造出新年氛圍。課堂教學開始,教師播放新年快樂歌,并與學生一起互動,帶動學生一起入境體驗的情緒。師:HappyNewYear.Canyoutellmewhat’syournewyear’swish?WhatdoyouknowaboutChineseNewYear?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問題徹底點燃了學生體驗學習的興致。學生快樂地與教師分享著自己所知道的新年信息,并結合教室環境進行作答;同時,學生還高興地說出自己的新年愿望,如buynewclothes,happyeveryday等。由此可見,情境創設對于帶動學生的體驗興趣非常有效。
二、豐富體驗方式,促進學生感知
在實施體驗式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豐富學生的體驗方式,以促進學生更好地感知英語的學習內容,強化學生的體驗興趣,從而增強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一)任務體驗,促進體驗感知
任務體驗方式,是指教師通過設計英語任務,引導學生融入任務中并自己完成任務,從而獲得深刻的語言學習感受,促進感知。但教師需要注意,在設計問題時要注重任務與教學的融合,注重任務與學生英語水平、英語興趣相符合等,以充分刺激學生參與任務并完成任務。例如:在學習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中的Unit2“Afterschool”這一單元時,教師設計任務,引導學生體驗學習,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任務活動:請同學們以小組合作形式,對班上五名同學進行調查,調查他們今天下午放學后想要做的活動。語言幫助:Whatwillyoudoafterschool?在調查結束后,學生需要將被調查者的姓名、放學后的活動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出來,然后由小組發言人用英語來介紹調查的成果,如:Mikewillplayfootballafterschool.Bettywillplaytabletennisafterschool.這個任務較為簡單,學生很快融入其中。另外,學生在做任務時,可以引導學生來調查教師,與學生互動對話,從而更為有效地監控學生的任務完成過程。
(二)活動體驗,豐富語言學習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少不了一定的英語活動。而小學生缺少的正是“展示自我”的活動。因此,教師可以滿足學生的這種想要自我表現的心理,設計豐富的活動來引導學生參與活動,這樣不僅能讓學生獲得深刻的體驗,同時還能豐富學生的語言學習,從而促進學生自我發展。例如:在學習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中的Unit4“Seeingthedoctor”這一單元時,教師設計角色模擬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看醫生”是生活中的情景,教師以此為素材來設計相應的情景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表演情景。情景活動要求:學生需要自主找搭檔、設計對話,將看醫生的過程展現出來,突出主題;最后比一比哪一組的對話設計得最精彩、表演得最棒。這樣的情景活動廣受學生歡迎,使學生的語言變得靈活、生動起來。另外,教師除了設計情景活動,還可以設計主題英語角活動,如以譯林版小學英語5B中的Unit8Birthdays為主題,舉辦“生日”主題英語角,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談談生日的意義、自己是如何慶祝生日等。這樣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驗到不一樣的英語學習,從而促進學生更加喜愛英語,樂于融入英語課堂。
三、注重體驗評價,激發學習熱情
在實施體驗式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評價,以激發出學生更強的學習熱情。在實施評價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實施差異化評價,并以鼓勵為主,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習熱情。例如:在對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中的Unit2“Afterschool”這一單元進行評價時,教師側重激勵評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節課教師主要設計調查任務,引導學生在任務中完成體驗學習。教師在評價時,主要對學生的任務完成過程進行評價。如有的學生雖然英語水平不好、發音不標準、英文不流利,但他們勇敢地利用英語來進行調查交流,教師可以這樣評價:Youhavemadeagreatimprove-ment.Youreallydoagoodjob.Practiceandyouwillspeakfluently.在這個評價中,溫暖鼓勵人心的話語讓學生備受感動,從而催生出更加強烈的學習熱情。
總之,積極的體驗在英語學習中尤為必要。教師要開拓教學思路,主動引導學生體驗,豐富學生感知,利用體驗式教學來引領小學英語課堂走向高效。
作者:蔣冰冰 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北校區
參考文獻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知識的產生
數學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其抽象性,而小學低段學生認知特點又以直觀為主,這其間就需要情境來過渡,才能讓學生從生活直觀過渡到數學抽象知識學習中。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教學內容而采用故事、角色扮演、多媒體等多種方式來創設情境,從而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知識的產生,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1.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直觀情境
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創設情境,目的是要讓學生從生活直觀中去感知和了解數學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如在“平均分的認識(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同樣結果是重點,教學中創設情境如:出示準備春游食品的情境圖。以小精靈聰聰的身份說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們正忙著準備春游食品呢!我們來看一看,他們都準備了哪些食品?然后教師引導:我們來幫助二(1)班小朋友準備春游食品好嗎?請各組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①討論分配方案。突出每種食品“應該每份同樣多”。②動手分一分。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進行分一分活動,由此來引入“平均分”的概念。
2.結合學生認識,創設元認知情境
小學低段的學生數學知識體系意識較弱,在學習中教師需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而在學生原有知識基礎上創設情境,由情境而引導學生從舊知過渡到新知探究中,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如“我長高了”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你們想知道你的身高是多少,你的兩手伸開有多長,你的步長是多少,教室的門寬是多少,窗戶寬是多少嗎?怎樣做才可以知道這些答案呢?”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想知道答案,這就自然引入到測量身高的探究活動中。在活動中教師又以問題“你的身高是多少?我們怎樣做才可以知道?我們班誰最高,誰最矮?哪個高度的人最多?你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我們很清楚地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來引發學生進行討論,然后引導學生用測量工具測量身高并進行記錄和統計,讓學生在活動中鞏固對長度單位的實際感知,鞏固測量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讓學生在交流中體驗知識的構建
小學低段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構建需要建立在直觀感知上,同時,學生在對數學知識解構的過程中,因記憶力較差,雖然他們能快速地理解知識,但遺忘速度也快。而要解決這一問題,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小學低段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和解構知識,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知識構建。
1.提出問題,小組合作探究
在小學數學低段教學中要讓學生對知識有進一步的感知,合作探究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在合作探究中,為更好地讓學生明確探究的目標,掌握探究的步驟和方法,教師要注重用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如在“一位數除整十、整百、幾百幾十數的口算”的例題教學中,教師先用幻燈片出示例題:240箱貨物,李阿姨運了3次,平均每次運多少箱?然后提出問題:“要求李阿姨平均每次運多少箱?該怎樣列式”學生獨立列式:240÷3,教師再以問題“為什么這樣列式”引導小組討論,討論后教師追問:“240÷3等于多少?你是怎樣想的?”最后再引導學生總結,這樣層層遞進的問題讓學生在思考中逐漸深入知識內部,通過討論增強了體驗,促進了學生的知識構建。
2.教師講授,促進知識構建
當然,由于低段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不強,在課堂探究中,為更好地豐富學生的體驗,討論后要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及時借助幻燈片、板演等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總結,精講釋疑,這樣才利于學生的知識構建。如“除法的估算”的教學中,教師出示教科書第13頁主題圖,同時出示例題2,然后引導探究:要求“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大約運多少箱”(列式是:124÷3)中“大約”是什么意思?怎樣進行除法估算?分小組進行討論,然后匯報討論結果。
第一種方法 第二種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學生討論后,教師引導對以上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進行比較,然后總結:①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都正確。②兩種結果雖然有微小的差異,但都接近準確值,不影響問題的合理解決,可以說,這樣的差異在本題的解決中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這樣才能讓學生從過程轉移到方法的掌握中,從而構建知識。
三、課后實踐,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知識的應用
數學是和生活有著緊密聯系的,小學低段的數學和生活的聯系更為緊密,這也就決定了小學數學低段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結合生活案例來引導學生應用知識,這樣才利于學生的體驗生成。同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數學和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這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1.創設課堂應用問題,引導學生應用知識
課堂練習中,除了常規的必做題和選做題外,教師也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安排一些實踐性問題,引導學生在操作中獲得技能的培養。如在“近似數”的教學后,教師以學校的學生人數來引導學生應用近似數來表達,如二年級學生304人,可說大約300人。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說出近似數,有的學生就說到了“我今天花了9.8元買學習用具,可以說是大約10元”。
2.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