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程序化交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程序化交易概述
(一)程序化交易簡介
程序化交易也被稱為算法交易,是指設計人員將設計好的交易策略與過濾指標編碼為計算機語言,借助于行情軟件,由預定程序進行出入市點的計算,從而使整個交易策略系統化、可復制化,實現客觀理易。當價格走勢確立時,程序化交易系統會自動發出多空信號,以最短反應時間、最優價格完成交易操作,達到獲得長期穩定收益的目的。所以程序化交易的操作方式不追求最高收益,也不追求賺取夸張收益,只是以穩健的獲利在長期的操作中實現財富的不斷積累,保持較高且穩定的年收益率。
程序化交易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程序化交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外匯、期貨、債券等市場。但是,由于我國的期貨市場起步晚,發展程度不高,所以程序化交易的應用也相對落后。目前,隨著我國經濟體系的完善和期貨市場的快速發展,程序化交易作為相對于傳統主觀交易的另一種操作方式,逐漸被各個大機構投資者、期貨公司所關注,也不斷走向成熟。
(二)程序化交易策略設計原理
一個完整的程序化交易策略主要包括三個重要的因素:入市規則、離市規則和資金管理規則。交易策略的設計以技術分析為基礎,適當加入實際的交易經驗數據、技術指標統計分析來尋找并過濾交易機會。
二、程序化交易策略研究
(一)海龜交易法策略簡介
海龜交易法則的主要交易原則是當價格上漲突破最近二十日高點時入市做多,跌破十日低點時平倉離市;反之,價格跌破二十日低點時入市做空,突破近十日高點時平倉離市。把握趨勢、管理風險、堅定不移、簡單明了是海龜交易法的核心,更是交易策略成功的基礎。
可以看出,海龜交易法則的一個特點是用不對稱的參數進行交易,即用二十日高點的大參數作為入市信號、十日低點的小參數作為離市信號。這樣可以在不丟掉行情的情況下,避免離市的時候較大的浮盈回吐。但是,使用不對稱的出入市參數也會增加虧損的信號,降低整個交易策略的成功率。
(二)海龜交易法的歷史收益率檢驗
因為海龜交易法適合于交易具有較高流動性的品種,因此選擇日均成交量達200萬手左右的螺紋鋼期貨進行檢驗。
選取螺紋鋼期貨上市(2009年3月27日)至2015年1月5日的歷史數據,按照海龜交易法進行復盤模擬交易,對年收益率、風險盈利比及贏利虧損次數進行統計。
從2009年3月27日至2015年1月5日,共有46次可交易機會,其中19次交易獲利,占總交易機會的41.3%;27次交易虧損,占總交易次數的58.7%。全部交易總盈利金額為26023440元,總虧損為6286970,風險盈利比為24.16%,總回報率為413.93%。具體交易時間及盈虧金額見表1:
表1 全部交易情況匯總表
盈利交易匯總 虧損交易統計
編號 交易時間段 獲利金額 編號 交易時間段 虧損金額
1 20090504~20090630 124710 1 20091109~20091127 -66630
2 20090715~20090814 495320 2 20091228~20100107 -82300
3 20090901~20091016 92470 3 20100118~20100222 -38260
4 20100316~20100419 5280 4 20100906~20100909 -127720
5 20100423~20100720 927180 5 20100928~20101011 -106920
6 20100723~20100823 91520 6 20101101~20101117 -92400
7 20101213~20110217 183690 7 20110406~20110415 -123460
8 20110221~20110406 209280 8 20110503~20110506 -102510
9 20110711~20110805 140940 9 20110616~20110704 -32440
10 20110914~20111114 1399210 10 20110808~20110810 -54600
11 20120423~20120531 780900 11 20111201~20120213 -48160
12 20120711~20120914 1864160 12 20120215~20120221 -157620
13 20121210~20130220 1570800 13 20120309~20120405 -144280
14 20130226~20130326 6600 14 20120406~20120416 -163240
15 20130703~20130829 450500 15 20120620~20120626 -81780
16 20130906~20131128 1141290 16 20120919~20120920 -117700
17 20131223~20140327 5501140 17 20120927~20121031 -200250
18 20140505~20140625 1634410 18 20121119~20121205 -143520
19 20140814~20141014 9404040 19 20130401~20130513 -920
20 20130516~20130617 -91830
21 20131202~20131213 -346320
22 20140408~20140415 -273060
23 20140710~20140718 -519300
24 20140721~20140728 -493000
25 20141023~20141127 -1045090
26 20141204~20141218 -791160
27 20141230~20150105 -842500
匯總 共交易19次 26023440 匯總 共交易27次 -6286970
從以上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全部交易中盈利的次數較少,但盈利金額要遠大于虧損金額,符合海龜交易法賺大虧小、跟蹤趨勢的總體思想。
從上述對交易法的介紹可以看出,海龜交易法是一種追逐大勢的趨勢跟蹤策略。但是當市場行情處于橫盤震蕩而并不具備大趨勢時,僅僅依靠此交易法會導致不斷入市、止損,造成連續的虧損。所以在下文對交易策略進行優化時,要選取一些確認趨勢的指標,過濾掉震蕩行情所造成的假突破,對全部交易機會進行篩選,提高策略總回報率。
(三)交易策略優化與歷史數據檢驗
1.加入移動平均線(MA)進行優化。移動平均線(MA)是指將一段時期內的價格平均值連成的曲線,用來顯示價格的歷史波動情況,進而反映價格未來發展變化趨勢的技術分析指標。
為滿足海龜交易法追逐大勢的要求,本文選取60日均線為主要參考指標,對全部交易進行過濾。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出現做多信號(上漲超過二十日高點)同時上漲突破60日均線時再入市,反之,出現做空信號(下跌突破二十日低點)同時下跌突破60日均線時再入市;第二,出現做多信號(上漲超過二十日高點)并且多條均線組合形成多頭排列或黃金交叉時再入市,反之,出現做空信號(跌破二十日低點)并且均線組合形成空頭排列或死亡交叉時再入市。
結合以上兩個方面,對全部交易進行過濾。統計結果顯示,經過MA優化,從2009年3月27日至2015年1月5日,46次交易機會減少為32次,其中15次交易實現盈利,占全部交易的46.87%;17次交易虧損,占全部交易的53.13%。優化后的交易共實現盈利22628760元,總虧損為4136900元,風險盈利比為18.28%,總回報率為546.99%。
可以看到,經過優化,有10次震蕩行情中的假突破被過濾掉,4次有效突破被過濾。風險盈利比下降5.88個百分點,總回報率提高超過133%,所以優化是有效的。
2.加入指數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MACD)進行優化。因為移動平均線MA產生的買入賣出信號比較頻繁,所以為使發出信號的要求和限制增加,避免假信號的出現,使用MACD對全部交易信號進行再次過濾。
指數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MACD),由正負差(DIF)和異同平均數(DEA)兩部分組成,DIF是快速平滑移動平均線與慢速平滑移動平均線的差,DEA是DIF的9日平滑移動平均。
本文主要依據以下三個方面對交易信號進行篩細:第一,當DIF、DEA均位于0軸之上時,意味著此時為多頭市場,過濾掉全部做空交易信號,反之,當DIF、DEA均位于0軸之下時,意味著此時為空頭市場,過濾掉全部做多交易信號;第二,當處于多頭市場時,DIF向上突破DEA是買入信號,當處于空頭市場時,DIF向下突破DEA是賣出信號;第三,當DIF上穿0軸線時為買入信號,當DIF向下跌破0軸線時為賣出信號。
綜合以上三項指標對全部交易進行過濾,結果顯示:經過MACD優化,從2009年3月27日至2015年1月5日,46次交易機會減少為25次,其中11次交易實現盈利,占全部交易的44%;14次交易虧損,占全部交易的56%。優化后的交易共實現盈利23712100元,總虧損為3425140元,風險盈利比為14.45%,總回報率為692.29%。
可以看到,經過優化,有13次震蕩行情中的假突破被過濾掉,8次有效突破被過濾。風險盈利比下降9.71個百分點,總回報率增加額達到278.36%。所以運用MACD進行優化,結果優于使用移動平均線MA。
3.綜合使用MA與MACD進行優化。結合以上兩次優化過程,在使用移動平均線進行優化的基礎上,加入MACD進行再次優化,最終統計結果顯示:通過使用MA和MACD綜合優化,從2009年3月27日至2015年1月5日,46次交易機會減少為18次,其中盈利和虧損的交易次數各占一半,共實現盈利20448730元,總虧損2755270元。綜合優化后的風險盈利比為13.47%,總回報率為742.16%。
優化后,有18次假突破信號被過濾掉,10次有效突破被誤過濾。在僅僅使用MA進行優化的基礎上,風險盈利比下降4.81個百分點,總回報率提高195.17%,所以優化有效。
三、對程序化交易策略的客觀評價
與傳統的主觀交易相比,程序化交易策略的入市和出市規則都是十分嚴謹和精確的,可以避免人的情緒波動對交易的不利影響,交易行為可復制,但靈活性較差。當實際價位在比較相近的兩個價位之間不斷震蕩、波動時,可能會出現交易信號時有時無的情況,頻繁、盲目的持倉就可能造成重大損失。所以本文選用2~3個指標來確認交易信號的出現。這樣的策略可以增加交易成功的幾率,降低交易風險,實現穩定的收益,但也會造成交易的嚴重滯后,錯失最優價位。
【關鍵詞】創設情景收集資料選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3-0272-02
在全新的新育思想指導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構建了“五階段五中心”的基本問題解決的中學化學探究教學模式的一般程序,它具有操作性強的特點,其內容如下。
1 呈現化學問題。以創設問題情境為中心
呈現化學問題,是模式的第一個要素和實施環節。在這一階段中,學生必須得到一個明確的任務,或者在某一情境中自己發現問題;教師必須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形成問題意識。因此,教師要把學生的學習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問題情境,在教學實踐中提出一些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
1.1直接提問,激發興趣,引導探究
有趣的問題往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活學生的思維。一個恰到好處的問題能夠很快地引起學生的興趣。一個具有挑戰性鼓舞性問題能馬上激活學生的思維細胞,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并迅速將其帶人愿意學習的思維境地。例如,在學習鹽類水解時,可由家中蒸饅頭談起并提出問題:“面發了酸了怎么辦?”(學生答:加堿。)“這里說的堿的化學成分是什么?”(學生答:碳酸鈉。)“屬于哪一類物質?”(學生答:鹽類。)“它的酸堿性如何?可以用哪些實驗加以驗證?”進而教師可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他們會從實驗中發現“為什么碳酸鈉溶液會呈堿性…‘其他鹽的酸堿性怎么樣”等問題的答案,這樣一來矛盾就自然地交到了學生手中,起到了激發興趣、引導探究的作用。
1.2利用實驗.發現問題,引發探究
化學實驗的直觀性、生動性和變化性使其自身充滿了探究的懸念,易引起學生問題意識和探究興趣,這是教師經常采用的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利用化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的適用范圍很廣,例如:元素化合物和有機物性質及其反應產物的驗證性研究;按一定要求制備,驗證物質性質的實驗設計(裝置、藥品、操作);證明概念、理論或習題的有關實驗探究;聯系實際解決生活問題,創新實驗探究等等。
1.3通過一些探究性習題創設問題情境
所謂探究性習題,也稱探索性試題,其特征是題目本身沒有給出明確的結論,或是得出結論的方法,只是提出了可能,需要經過觀察、分析、猜測、比較、歸納等科學方法,才能得出結論的一類新型試題。利用探究性試題創設問題情境的關鍵是教師身邊有良好的探究性試題,本文在第三章中的紙筆測驗對其做了較為詳細的論述。
1.4結合生活、生產和當前科技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
緊密聯系生活、生產和當前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激發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意識,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的實踐性和深刻性。
2 學生的信息搜索階段。以收集資料為中心
學生明確探究任務之后,就要根據問題情境的要求收集相關資料。收集資料的方法很多,可以查閱課本,可以網絡查詢,可以通過圖書館借閱相關書籍,也可以咨詢專家與伙伴協商交流。
搜集信息的過程和質量決定著問題解決的最終效果,如果資料收集不全或者收集的資料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就會導致問題解決的失敗。收集資料的能力對于問題解決來說很重要,特別是對于陌生的具有創造性的問題而言,更是舉足輕重。學生收集資料的過程并不是簡單地找出問題解決所需要的信息,同時還要對這些信息進行精制和組織,以利于問題解決過程中信息的提取和遷移。對資料的精制和組織就是把獲得的資料與已有的知識用適當的線索聯系起來,形成網絡化認知結構。精制和組織的方法有:找出新資料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知識的聯系,如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并列結合關系;對學習材料列提綱,作圖解或畫概念圖;理解新信息的涵義,對其進行分類和概括等。
3 解決問題階段。以選擇策略為中心
選擇恰當的策略是問題解決中很關鍵的一步。從本質上講,問題解決就是要通過合理策略的選擇和運用,以縮短問題初始情境和目標情境之音質差距。這是解題的實質性步驟,常用策略有以下幾種。
3.1雙向推理。雙向推理即充分利用已知條件進行順向推理,重視運用未知條件進行逆向推理。教學實踐表明,順向推理易被學生接受和掌握,逆向推理都難以踐行。在進行逆向推理時,主要采取確立“子目標”的辦法,幫助我們明確思維方向。一旦建立了子目標,我們就把難以捉摸的“總目標”轉化成了與已知條件的關系更接近的從而容易解決的“子目標”,子目標成了我們的思維方向。在運用子目標時,一定要防止把子目標(未知條件)當成已知條件來思考。
3.2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解題時,要注意克服定勢,進行發散思維。所謂定勢是指問題解決過程中,只考慮一種思路,一條道走到黑,鉆牛角尖。實驗發現,中等生和學困生解題往往只考慮一條思路,當這一條思路走不通時,就感到束手無策了,而尖子生總是考慮幾條不同的思路,并最終在多次嘗試失敗之后找到一條正確的思路。因此,我們解決問題時,要思維靈活,從多種解度看問題,從多種途徑尋找答案,這就叫發散思維。與發散思維密切相關的一個問題是,必須善于評價自己的思路,找出自認為比較好的一條,集中精力地優先加的考慮。我們稱這種思維叫集中思維。發散思維只有和集中思維結合起來才是高效的創造性思維。
3.3類比遷移。類比遷移指運用先前已解決問題的現在知識去指導新問題解決。這種解決問題的策略,實際上是利用學生早已熟悉的事物,通過類比去同化新知識的學習,從而將陌生的新知識,新問題變成為學生所熟悉的可解問題。
1.大量城市農民工回流返鄉,成為農村勞動人口向城鎮遷移的主力。現今,大中型城市的人口規模達到了頂峰。城鄉人口流動格局正在出現新的變化。根據調查,近幾年來東部地區吸納外出農民工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中西部省份吸納農民工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同時農民工回流的比例正在逐漸上升。從回流的農民工的職業選擇看,他們傾向于進行工商業等非農業生產。從生活區域選擇看,他們更愿意選擇到人口相對聚集、生活方式相對多樣化的城鎮。
2.東部沿海的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產生大量的農村勞動人口需求。由于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不斷上升,并且大中型城市的城市轉型、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在產業轉移過程中,中小企業由于其規模和企業自身需要等角度,更愿意就近轉移到城鎮。我國的城鎮數量龐大,周邊農村環繞,可以就近吸納大量農村勞動人口,是承接現階段產業專業的主要載體。
二、高等職業教育的顯性優勢
1.高職院校與產業行業對接緊密。在高職院校的辦學背景看,大部分高職庨有自身明顯的產業行業特征,絕大部分高職院校都與某一產業、行業甚至是企業緊密相關。高職院校的辦學也與產業行業緊密結合,一方面是依托產業行業辦學,另一方面是為某一產業行業的人才培養和產業行業發展服務。
2.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以培養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的基本的培養模式,突出高技能是高職院校有別于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重要特征。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具備一定技術能力一線勞動工人,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面向一線、具備較高技能和一定管理能力的人才。高職院校在職業技能培養上,具有較多的資源,包括師資力量、實驗實訓設備、企業行業合作支持等。同時,高職院校的辦學模式靈活多樣、校企合作、學校行業合作緊密。
三、農村勞動人口城鎮化轉移對高職教育的需求
1.地方產業扶持需求。主動的農村勞動人口城鎮化遷移,地方產業的聚集與發展是最有利的誘導因素。在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歷史中,先有產業再有城市、城鎮的例子很多。在我國產業轉移和城鎮依托產業加快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城鎮產業也在蓬勃發展。城鎮產業同時具有地域特性,以浙江省為例,城鎮之間的產業區分明顯,且產業特征明顯,出現了如紐扣鎮等城鎮。但是由于地理因素、產業企業規模等限制,城鎮產業的知識需求、智力需求、技能需求更加迫切。地方城鎮產業尋求高職院校的服務和支持,促進地方城鎮產業的聚集與發展,通過經濟的發展吸納周邊附近農村勞動人口是最有效的途徑。從農村勞動人口的需求看,地方城鎮產業的發展和繁榮,必定帶來對勞動人口的需求,農村勞動人口在比較農業勞動和產業勞動的經濟回報差上,會主動參加到地方城鎮產業行業企業中去。
2.職業技能提升需求。工商業勞動比農業勞動能帶來較高的經濟收入,這是農村勞動人口城鎮化遷移的主要因素,但是工商業勞動的職業技能要求較高。農村勞動人口普遍文化程度較低,缺少職業技能。沒有職業技能的農村勞動人口進入城鎮后,不但自身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不能滿足生活所需,而且會成為城鎮的不穩定因素。從城鎮經濟社會的角度看,沒有職業技能的農村勞動人口進入城鎮,不但不能為城鎮產業企業和社會發展帶來貢獻,同時也會給城鎮社會管理帶來較大的負擔。要實現真正的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就必須使農村勞動人口進入城鎮就業前具備一定的職業技能,以滿足農村勞動人口城鎮化的經濟基礎。高職院校是職業技能的輸出高地,除了滿足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技能教育外,也具備了對廣大農村勞動人口的職業技能培訓提升的能力。近年來,各高職院校也在開展更加靈活多樣的職業技能輸出,農民學院等職業技能輸出載體與平臺在不斷發展與創新,可以滿足農村勞動人口的職業技能需求。
關鍵詞:網絡探究性學習 任務驅動式教學 項目驅動教學
一、引言
C++作為功能強大的程序設計語言,已成為計算機界公認的優秀應用開發工具。具有語音簡潔、靈活性強、代碼效率高等優點,是C語言的一個超集。我校大部分非計算機專業開設了C++程序設計語言課程,該課程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對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和科研起到一個學習工具和平臺的作用。
筆者多年來一直從事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C++課程的一線教學工作,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有切身體會。筆者認為,應轉變傳統教學觀念,依據建構主義理論,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教學觀,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從教學、實踐、網絡自主學習等多方位進行新教學模式的一體化打造。
二、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內容多,課時少。C++程序設計語言課程基本概念抽象,語法規則嚴謹。內容覆蓋了標識符、運算符、流程控制、函數、作用域、數組、指針、類、對象等知識點,與之矛盾的是課時安排少,課堂講授非常緊張,學生時常處于似懂非懂的狀態,來不及充分理解消化。
2.邏輯強,難度大。隨著教學的深入,特別是涉及函數、數組和指針等內容時,對學生的要求不僅停留在基本概念和語法規則上,更多的則是側重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即算法的理解,難度較大。
3.重理論,輕實踐。C++程序設計語言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掌握一門程序設計語言,作為后續專業課或科學研究提供一種學習工具,用以解決實際問題。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課時少,上機實踐時間有限,學生僅通過課內驗證性實驗來提高實際編程能力顯得不太現實。
三、多方位一體化教學模式打造
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提出了一種多方位一體化教學模式,通過對課題講授、上機實踐、課后學生自主學習拓展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以期全面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具體方案如下:
1.開展任務驅動式教學。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參與到任務的完成中,通過對任務的分析,找出其中已掌握的知識、未掌握的知識,并選擇合適的解決辦法完成新知識的掌握,進而完成知識的建構。其過程包括:教師分析教學內容教師設計任務教師布置任務師生分析任務師生探索實踐任務完成情況評估探索小結。如對于字符串逆序問題,教師可先提出教學內容,加以分析設計,布置任務,學生則在明確的任務下開展分析和探索,通過定位字符串的首尾兩個指針p1,p2,將對應的字符交換,再修改兩個指針位置(p1++,p2--),直至p1
2.引入項目驅動式實踐。經過長期一線教學,筆者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注重習題訓練,而忽視實踐強化,實踐儼然成為C++課程教學的一個難點和薄弱環節,很多學生往往因為實踐環節的欠缺而無法通過等級考試。因此,課題組采用項目驅動式實踐教學方法,將工程實踐思想引入實際教學。
所謂項目驅動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一個或多個項目為主線來展開教學,把相關的知識點融入到項目的各個環節中去,層層推進項目。通過對問題的深化或功能的擴充,來拓寬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個完整的項目解決方案。如在課程開設之初教師給出一個綜合項目:定義一個字符串類STR,統計字符串中的單詞個數,該項目涉及數組、函數、指針、字符串、類等多章節內容。在后續教學過程中,學生帶著這種強烈的求知欲學習各知識點,逐步推進,陸續完成各知識點的學習,最后經過綜合處理,直至給出完整的求解答案。實踐證明,該方法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大大鍛煉了學生的綜合項目實踐能力,教學效果良好。
3.網絡探究式學習。WebQuest教學模式是1995年由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伯尼·道奇博士和湯姆馬奇創立的,也稱為“網絡主題探究”。在這類教學模式中,呈現給學生的是一個特定的情境或者任務,通常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一個需要完成的項目,課程計劃中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因特網資源,并要求他們通過對信息的分析和綜合來得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網絡探究式學習通常由引言、任務、過程、資源、評價和結論六個基本模塊組成。
本課題組根據網絡探究式學習的原理和步驟,設計并制作了真實教學案例。通過實踐,我們發現學生對于網絡探究這一新穎網絡教學模式非常感興趣,學習積極性很高,不僅學到了知識,還提升了團隊精神和創新能力。學生可根據教師事先創設引導的教學情境,結合給出的教學任務、過程和提供的網絡資源一步步完成知識的搜集、加工、處理和吸收轉化。如“求解百雞百錢問題”案例,學生很容易根據提供的算法資源理解需設置的各變量,及各變量之間存在的數學關系,再結合流程控制語句的在線學習資源輕松掌握選擇語句和循環語句的使用規則和要點。整個webquest自主學習下來一個簡單實用的小程序就能基本編寫出來了。實踐證明,實際教學效果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
課題組成員通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試點了該多方位一體化教學新模式,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該模式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更強化了其動手編程及工程項目實踐能力,試點班級江蘇省等級考試通過率和優秀率得到大幅提高。在2012年省春季等考中,10401013/4班通過率達60%,優秀率達45%;10401051/2班通過率達50%,優秀率達40%。
四、總結
作為高校教師,應不斷提升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教育實踐能力,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改革,不斷詮釋高等教育的內涵。筆者認為,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C++課程,不僅引導學生學習編程技術,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新的思維方式,使其更具邏輯性、周密性和抽象性,學到的更多是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體現教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精華思想。最后,課題組成員還需大膽實踐,不斷改進,積極進行其他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嘗試與改革。
參考文獻:
[1]王芳,張曉如,潘克勤.提高計算機等級考試C++通過率的幾點嘗試[J].井岡山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8,29(12):33-35.
[2]王冬,鄧儼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改革研究[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0,(9).
[3]段旭,潘舒.任務驅動教學法在VB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科技信息,2010,(30):245-245.
[4]姚慶玲.“項目教學法”在計算機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實踐中的實踐與探索[J].安徽冶金科技職業學院學報,2009,19(1):69-72.
基金資助:
關鍵詞:3D虛擬;教學設計;氧化工藝流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1-0233-02
微電子技術專業是我院最早成立的專業之一,為我國的微電子產業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人才。目前,本專業是省重點專業群核心專業,建成了中央財政支持的微電子技術綜合實訓基地,該實訓基地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總投資近700萬元,為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但是,在《集成電路制造工藝》這門專業核心課程的理實一體化改革過程中,我們仍然遇到了一些的問題:一是氧化、光刻、刻蝕等核心工序設備每臺都要50萬以上,所以實訓設備臺套數較少,學生操作訓練不足;二是集成電路制造設備存在高溫、高壓、有毒氣體等危險因素,用電、耗材成本也很高。針對上述情況,我們自主開發了“集成電路制造3D虛擬車間”。這個軟件利用3D虛擬仿真技術完全再現了生產車間的設備和環境,學生可以通過鍵盤和鼠標控制虛擬員工完成全部集成電路制造核心工序的工藝操作,相當于一個RPG游戲,課程知識融入到這個游戲中,學生玩游戲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通過這個工藝軟件可以幫助學生體驗生產車間的環境,熟悉核心工序的工藝流程,掌握工藝操作的具體規范。本文以氧化工藝流程的教學設計為例介紹這個軟件在教學中的應用情況。
一、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集成電路制造工藝》這門課是微電子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是融工藝原理和操作技能為一體的理實一體化課程,本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氧化、光刻、刻蝕、摻雜、薄膜五大工序,每個工序又分為:工藝原理、工藝流程、工藝實訓三個教學模塊。本次課是氧化工序的工藝流程模塊,設置為2課時。
2.學情分析。授課對象是微電子技術專業高職二年級學生,他們在知識基礎、能力狀態、學習心理特征、可能存在困難等方面的情況如下:(1)知識基礎: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集成電路制造基礎知識,學過氧化原理和工藝概述,對設備的系統構成有一定了解。但還未接觸實際工藝流程,需要進一步學習。(2)能力狀態:對公式、流程、原理等理論內容學習起來比較吃力,但實踐操作能力較強。(3)心理特征:對學習對象有很大的選擇性,對于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能夠認真投入,對不感興趣的東西則“不想聽”。(4)存在困難:從往屆學生的反映看,對著文字和圖片來學習氧化工藝操作和設備運行知識,他們覺得抽象、煩瑣、枯燥,教學效果差。結果導致后面的現場實訓不敢動手,工藝流程操作的一次成功率較低。另外,設備內部的運行情況就算在企業現場也無法觀察,這是教學上的一個難點。
3.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參照國家半導體芯片制造工職業資格標準,設定本課題的知識、技能、素質三維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學生能熟記氧化工藝流程和操作方法,了解氧化設備運行情況;(2)技能目標-學生能選擇正確的氧化工藝流程并完成操作;(3)素質目標:學生具有嚴格遵守凈化室規章制度和工藝規范的意識。本次課的教學重點是:能正確完成氧化工藝操作。教學難點是:了解氧化設備運行情況。
二、策略選擇
1.項目教學法。本次課采用項目教學法,設置創設情境、確定任務、實施任務、考核評價、拓展提高五個教學環節,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當成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幫助者。
2.信息化教學。為了克服傳統教學中工藝操作方法和設備運行情況不夠直觀、信息量太過豐富不易掌握等制約因素,我們緊緊圍繞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集成電路制造3D虛擬車間開展教學,在每個教學環節充分運用信息化教室、課程網站等信息化環境和多媒體課件、動畫、視頻等數字化資源,優化教學過程。
三、實施過程
課前回顧和預習:通知學生課前登陸《集成電路制造工藝》課程網站進行理論知識回顧,通過查看多媒體課件和化學反應動畫,知識的復習顯得快速高效。要求學生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整理氧化工藝的詳細工藝流程,通過課程網站發給老師。教師網上檢查學生作業的遞交情況。
1.創設情境。新課的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情境,利用信息化教室功能,學生登陸課程網站觀看氧化環節的視頻,初步了解更衣室、風淋室和凈化車間的情況,配合教師的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進行集成電路制造3D虛擬車間的演示,教師通過廣播系統演示軟件操作方法,介紹更衣室規范要求和凈化車間工作環境和設備,引出工藝操作這一學習主題。
2.確定任務。教師總結點評學生上傳的作業,整理出正確的氧化工藝流程,明確學習任務。
3.實施任務。氧化工藝的全部流程可以分為“更衣室”、“清洗”、“氧化”、“測試‘四個環節。每個環節又包含多個工藝操作步驟。以氧化環節為例介紹學習的流程:氧化環節包含輸入系統、貨架取片、上料、下料四個工藝操作步驟,學生利用集成電路制造3D虛擬車間來完成學習任務,登陸軟件選擇教學模式,經過更衣室環節后,進入凈化車間,選擇氧化區域進行練習。在練習過程中,教師指導單個工藝操作的學習方法:(1)查看主菜單里面的工藝文件,了解工藝規范;(2)觀看企業視頻,學習操作要領;(3)進行虛擬操作,完成技能訓練;(4)如果做錯會有信息反饋,學生重新練習。氧化環節的貨架取片、上料下料等操作也是用這樣的方法學習的,其余工藝環節的所有操作訓練均可在虛擬車間完成。在練習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討論,教師巡回指導,完成一個環節之后,學生總結操作要領,教師進行點評。這種學習方式教學內容呈現生動有趣,真正寓教于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專注度明顯提高。3D虛擬車間里面還整合了很多的數字化資源:比如清洗機構、氧化傳片、測試傳片的動畫,克服了設備內部運行情況在企業現場也難以觀察的困難,實現了對難點的突破。
4.考核評價。最后一個教學環節是考核評價,學生選擇考核模式進入,完成全套工藝流程。在考核模式中系統會有相關問題提出,學生作答。如果答錯則會扣分,并會將正確答案顯示在左下方。在工藝流程中如果選錯流程,那么也會顯示’步驟錯誤”并做正確提示。學生完成考核之后,可以即時看到得分和用時;通過軟件統計分析,教師可以看到學生整體的掌握情況和每個知識點的正確率,獲得及時的信息反饋,最后做總結點評。
5.拓展提高。在前面實施任務過程中,學生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技能訓練上了,要求他們關注車間墻壁上的工藝規范、員工守則、管理條例甚至急救方法等信息,在虛擬車間中實現環境育人,有利于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
四、效果特色
1.教學效果。通過課堂教學調查問卷發現,采用信息化教學的12級學生在“學會知識”、“掌握技能”、“激發興趣”三個方面的正面評價比例遠高于采用傳統教學的11級學生。本次課之后的實訓環節的一次成功率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關鍵詞] 課程體系項目化教材教學情境
近10年的發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不僅在數量上擴大了數倍,而且在教學平臺建設、專業設置改革、課程模式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積極的進展與成果。教材是課程建設中一個微觀的、操作層面的問題,但卻反映了課程建設深層次的矛盾,傳統的畜牧獸醫專業高職教材已不能適應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更滿足不了基于生產過程開發的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實施的要求。基于生產過程開發的項目課程教材能有效克服人才“培養”與“使用”脫節的現象,更符合高職教育規律,符合服務于區域畜牧業經濟的專業培養方向。筆者通過對本區域內畜牧行業企業認真調研,與同事、同行深入教學研討,借鑒兄弟院校教材開發教學經驗,結合自己的高職教學經驗,認為基于生產過程的項目化教材開發應考慮下述幾個方面:①課程體系的構建是教材開發的前提;②課程標準是教材開發的依據;③生產過程分析是教材開發的關鍵。
一、課程體系的構建是教材開發的前提
1.根據本行業調研構建課程體系
筆者通過對本地區畜牧業的工作領域及其工作崗位調研與分析,明確了各個工作領域及完成崗位工作任務對專業人才的技能要求主要有六個方面:家禽生產技能、禽病防治技能、牛生產技能、牛病防治技能、豬生產技能、豬病防治技能。綜合六大技能,構成了工作崗位兩大專業核心能力:動物生產能力、動物疫病防治能力。按照工作崗位能力培養、職業資格證書獲取和后續課程開設的要求,將畜牧獸醫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為:4門專業平臺課程,3門專業核心課程和3門專業支撐課程(見表1)
2.依據課程體系配套教學資源
按照重新構建課程體系,配套相應的教學資源,如教學計劃和課程標準的擬定、校內外實訓基地和實訓室的建設、教材和教學課件的開發、授課計劃和教案的撰寫等。其中與重構的課程體系配套的基于生產過程的項目化教材開發是配套教學資源的重點與難點工作內容之一。
傳統的高職教材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①符合高職教育特色的教材缺乏;②教材編寫的依據不充分;③教材內容不能很好體現本區域畜牧業經濟發展特點,更新慢,不能及時反映畜牧業新技術、新方法、新理論、新材料;④教材缺乏對職業氛圍構建的要求。
二、課程標準是教材開發的依據
課程標準規定了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組織等課程要素,提出了教學建議和課程評價。是編選教材、組織教學、課程評價與考核等課程建設的基本依據。是加強課程建設,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課程標準一般由本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相關行業專家、課程專家和骨干教師,通過對課程所包含的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進行深入分析,參照課程教學目標、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的相關要求、學生的基本素質等,遵循系統性、發展性和實用性原則編寫的。因此,在開發教材時,要根據課程標確定教材內容,把握教材的深度與廣度。
三、生產過程分析是教材開發的關鍵
1.依據工作崗位確定教材項目
深入規模化、標準化畜牧行業企業調查,了解企業崗位設置,各個崗位應完成的工作任務以及完成各種工作任務所必須的專業技能。通過對各個企業崗位設置分析,確定畜牧行業企業所必須的生產崗位設置,將這些崗位整合成教材體系的教學項目。例如,筆者通過對本區域內養禽行業企業調查,通過這些企業生產崗位設置情況分析,確定了養禽行業必須的崗位設置,并整合成教學項目見表2。
2.將工作任務整合成學習任務
參照工作任務確定學習任務就是將工作任務整合成學習任務。由工作任務到學習任務必須經過整合過程,在進行任務整合時必須充分考慮如下幾個方面。(1)必須明確完成工作任務所必需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2)必須結合國家畜牧獸醫行業職業標準;(3)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專業技能培訓為重點等職業教育規律,(4)注意學生獲取職業資格證書所必備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
3.按照工作過程設計教學情境
通過對完成工作任務的工作過程分析,一般認為完整的工作過程由明確任務(獲取信息)、制定計劃、做出決定、實施計劃、檢查控制和評定反饋等6個步驟完成。按照完成工作任務的工作過程,將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情境設計成任務分析、獲取信息、制定計劃、實施操作、檢查評定和復習考核等6個步驟。為了便于在教學中進入設計的教學情境,在編寫教材時,根據設計的教學情境設置每個學習任務的欄目。筆者認為教材中的每個學習任務應設計任務分析、相關知識、制定計劃、實施操作、檢查評定和復習考核6個欄目比較適宜。
參考文獻
[1]鮑潔.建設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標準框架體系[J].職教通訊,2007(2)
【關鍵詞】程序化健康教育;熱性驚厥;依從性
文章編號:1009-5519(2007)15-2279-02 中圖分類號:R72 文獻標識碼:A
我們對102例熱性驚厥患兒進行程序化健康教育并與一般健康宣教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2年10月~2004年10月,我科收治熱性驚厥患兒102例,其中男58例,女44例,年齡4個月~7歲,抽搐誘發體溫
1.2 方法
1.2.1 分組方法:將102例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9例,教育組53例,兩組間在年齡、性別、病因、病情狀況以及誘發因素等資料經統計學檢驗,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2 教育方法:兩組教育者均為管床護士,對照組進行一般健康知識宣教。教育組按整體護理程序對患兒及家長實施程序化健康教育。具體方法如下:(1)評估。管床護士全面收集患兒的資料,認真進行護理體檢,并確立護理診斷。(2)制訂健康教育計劃,根據對患兒個體的評估和確定的的護理診斷,制定合適的健康教育計劃。(3)實施。教育者首先與患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兒家長的信任和配合,然后根據評估情況因人施教。(4)評價。通過教育―評價―反饋―再教育的過程,不斷評估教育內容和方法是否適合教育對象,以便隨時修訂教育計劃[2]。評價貫穿于教育過程的始終,評價健康教育效果不僅要對護理人員的工作進行評價,更重要的是對患兒得到的實際效果評價,對出院前1天教育者再進行全面評估,并制訂出切實可行的出院指導。
1.2.3 教育形式:對照組采用個人宣教和工休座談會形式,教育組主要采用一對一的個案教育形式。口頭講解結合示范操作,使家長掌握熱性驚厥的發病機理、治療原則、預后以及家庭護理等知識,并提供健康教育的小冊子及有關書籍。最后對患兒家長采取提問,對不能正確回答的健康教育知識,再講解1次,以鞏固教育效果。
1.2.4 教育內容:對照組教育內容:(1)向患兒家長講解熱性驚厥的發病機理、治療原則、發熱可能持續的時間,使家長對疾病有初步了解,減輕家長緊張、焦慮的負性情緒。(2)指導家長學會觀察體溫變化,識別并報告體溫升高的早期表現和體征。熱性驚厥好發于病初體溫驟升時,通常30~60分鐘肢端發涼的過程體溫上升快,體溫每升高1℃,脈搏加快15次/分鐘,故應及時測體溫或脈搏,并結合頸部皮膚灼熱感估計是否高熱。(3)掌握常用退熱方法,說明退熱藥物的作用、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宣傳溫水擦浴、酒精擦浴的好處和方法。(4)飲食指導。給予清淡、易消化、高熱量、高蛋白飲食,鼓勵多飲水或喜歡的果汁飲料等。(5)糾正家長的認識誤區。患兒發冷時予保暖,以減輕寒戰。患兒一旦四肢暖和應解松衣被,以利散熱。(6)預防復發的健康教育。(7)發作時的緊急處理。向家長宣教熱性驚厥患兒應備好必要的急救物品和藥品[3]。當患兒在家中發生熱性驚厥時,家長不要驚慌,應讓患兒平臥,頭側向一邊,并按壓患兒的人中穴,解開衣領,用軟布包裹筷子放于上、下磨牙之間,防止舌咬傷,及時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以防窒息。一般數秒鐘或數分鐘即停止,然后迅速送往醫院搶救治療。(8)教育組除以上常規宣教外,再根據護理診斷制定相應的健康教育內容。
1.2.5 評定方法:(1)健康知識評定:兩組患兒均在出院前1天應用自行設計的熱性驚厥相關知識(病因、發病機理、誘因、臨床表現、治療原則、護理要點、心理護理、用藥知識、急救知識、預防原則10項內容,每項10分)問卷調查測試,得分80分以上為好,60~80分為較好,60分以下為差。(2)依從性評定,兩組患兒均在出院后應用自行設計的出院指導內容(即:預防呼吸道感染,退熱藥和抗驚藥的使用辦法、掌握驚厥的現場急救方法、注意事項,合理飲食)問卷調查,5項都能完全按要求去做的為完全依從,否則不依從。(3)復發率統計評定。所有入組患兒均隨訪2年,統計復況。
1.2.6 統計學方法: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其余計數資料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處理,以P
2 結果(見表1、2、3)
3 討論
程序化健康教育將護理程序運用于健康教育之中,護理程序作為一種科學的確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工作方法,為護士提供了一個符合邏輯的、科學的健康教育活動的工作程序框架,并能在較短時間內有針對性地對患兒進行健康教育[5],將健康教育的操作體系從一般知識的宣傳轉變為以患兒為中心的個性化的教育計劃的設計、實施和監測評價,體現了個性化服務的理念,能有針對性地與患兒家長溝通交流及實施教育。通過有目的、有步驟、有評價地進行健康教育,使教育計劃不斷得到補充和修訂,使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逐步過渡到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程序化健康教育是運用系統方法實施計劃性、連續性、全面整體護理的一種實踐模式,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活動,促使人們自覺地采納有益健康的行為和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程序化健康教育還有利于建立護患間互動平臺,改善護患關系,提高護士的自身價值,提升護士及醫院的形象,值得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蔣 莉,蔡方成.熱性驚厥預后與防治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9,14(1):52.
[2] 劉 巖.運用護理程序提高護士的健康教育能力[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9):714.
[3] 桂紅民. 熱性驚厥復發的危險因素及家庭護理[J]. 實用護理雜志,2002,18(5):43.
[4] 李玉芬,張寶華.內科患者健康教育效果量化評價方法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4B):15.
關鍵詞:水質理化檢驗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檢測項目 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1(a)-0201-01
長期以來,教學如何適應社會需要的問題,一直受到人們關注。水質理化檢驗的多數檢測項目都有多種測定方法,實際應用較多的是哪種方法?我們要重點講授哪些方法,才讓用人單位覺得學生“好用”?因為我校主要培養的是面向基層的專科層次的學生,故此,我們對云南省地州級和縣市級疾病控制中心的檢測項目和“水質理化檢驗”之間的適合度進行了調查,以期為原有課程體系注入新的社會信息,為教學課程的設計提供依據。
1 調查方法
本文調查對象為云南省7個地州級和30個縣市級疾病控制中心。調查方法為填寫調查表。
2 結果與分析
2.1 適當增減教學時數
教學計劃的安排主要根據現在水質理化檢驗使用的教材提供的分析方法的比例來制定的[1]。經過本次調查對比結果見表1:教材與調查結果分析方法的比例的比較。
表中調查結果顯示:光度分析所占比例最多,占34.1%,與參考資料中基本一致[1]。所以光度分析是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教材中的容量分析占19.4%,與調查結果的9.1%相差較大,應適當減少容量分析的教學時數。離子選擇電極法調查結果占9.1%,與教材中的2.8%相差較大,應增加離子選擇電極法的教學時數。
原子吸收法、原子熒光法在實際應用當中正在日漸增多,建議增加教學時數。
火焰光度法、極譜法、液相色譜法在本次調查的單位中均未使用,應作為了解內容。
2.2 加強試劑配制練習
調查顯示,除極少數單位、極個別檢測購買試劑盒外,其余試劑均自配,所以,教學中應加大試劑配制和相關計算的練習。
2.3 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2006年12月29日,衛生部、國家標準化委員會2006年第12號文件,批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及檢測方法國家標準。標準自2007年7月1日起實施。而現在的教材幾乎都是舊國標,教學時必須及時更改。如對渾濁度的要求,從舊國標不超過3度,特殊情況不超過5度,提高到不超過1NTU,特殊情況不超過3NTU。耗氧量(以O2計)不超過3 mg/L,水源限制,原水耗氧量>6 mg/L時為5 mg/L[2]。
3 建議
3.1 根據調查結果修訂教學大綱、調整教學目標、取舍教學內容
原大綱、目標和內容不適合云南水質理化檢驗的現狀,專科層次的學生大部分都將在最基層工作,教學必須依據社會的需要培養實用性人才。
3.2 試劑配制與計算要適當增加
我校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畢業生主要面向醫院檢驗科,而醫院檢驗科基本都是購買試劑盒,與本專業不同,基層疾控中心大多試劑要自己配制,這是提高檢驗質量的根本。
3.3 根據調查結果完善實驗室建設
學校的教學與實踐的適合性直接影響到學生畢業后的操作能力,因此,學校根據調查結果逐步完善實驗室,購買的儀器與社會的實際應用越接近,用人單位越“喜歡”。
參考文獻
【關鍵詞】電子商務規劃與應用課程 “虛實結合、三位一體” 立體式 項目化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3c-0129-02
電子商務規劃與應用課程是高職電子商務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傳統教學設計的弊端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實踐教學以模擬和驗證為主,針對性和時效性不強,學生很難真正產生企業工作的職業技能、真實感受和應變能力;以知識為本位,注重傳授科學知識和理論,教學內容的設計不能較好地體現職業性和實用性;教學方法上以教師、教材為中心,學生多數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學習積極性不高。這些問題影響了電子商務規劃與應用課程的教學質量,無法滿足高職電子商務專業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必須進行改革。
一、課程教學設計的理念
針對上述教學設計弊端,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對電子商務規劃與應用課程進行改革,課程設計以培養學生“網絡貿易活動能力、網上創業策劃能力和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方案的規劃設計能力”為核心,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模式進行工作項目和工作任務設計,基于完整的職業行動和崗位工作任務設計、序化教學內容,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以“虛實結合、三位一體”的立體式項目化教學設計實現課程的教、學、做一體化。
二、“虛實結合、三位一體”立體式項目化教學設計方案
(一)校企合作,設計雙線并行的課程項目。課程團隊與行業企業深入研討、密切合作,在教學設計上確立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主體的課程教學目標,通過課內“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策劃”和課外“網上創業策劃”兩個全真項目雙線并行的課程項目,把項目運作所需知識和技能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把課堂教學與崗位操作有機結合,項目實施貫穿整個課程教學活動過程,實現對學生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方案的規劃設計能力、網絡貿易活動能力和網上創業策劃能力三項職業能力的培養。其中,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策劃項目為課內項目,以真實企業――廣西南寧正海商貿公司的電子商務應用為背景,要求學生為該公司設計電子商務應用的策劃方案。課內項目由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內一起完成,項目的實施涵蓋課程所有的教學內容,滿足課程教學的培養目標。網上創業策劃項目為課外項目,要求學生選擇校企合作企業產品或自行選擇產品,在校園電子商務平臺“天天來店”網站上進行網上創業策劃。課外項目由學生在課外獨立完成,項目的實施是課程能力目標――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方案的規劃設計能力的遷移,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網上交易和網絡營銷能力。
(二)根據課程職業能力培養目標,基于崗位工作任務設計和序化教學內容。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體系,基于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的真實工作流程,創設真實企業背景下的教學情境,序化教學任務模塊,使課程設計更加貼近企業應用。
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策劃項目要求學生能夠針對中小企業經營特點和目前的網絡營銷環境,以團隊為單位,為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進行方案策劃(包括行業調研分析;企業電子商務交易模式及建站方案選擇;電子商務安全方案、資金流方案、物流方案設計;網站注冊備案等),撰寫可操作性強的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策劃書。具體如表1所示。充分體現電子商務領域的前沿技術和發展思路,為學生的專業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注重學生對電子商務項目規劃等方面知識的學習,分階段分層次地將電子商務領域的最新理論、方法、技術融入其中,保證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和前瞻性。
(三)依據課程設計理念,創新“虛實結合、三位一體”的立體式項目化教學模式。在課程教學中,使用“三位一體”教學系統開展立體式項目化教學,虛實結合,仿真全真并用,使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電子商務應用實踐。
“三位一體”是指以使用國家助理電子商務師實驗平臺、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如阿里巴巴網站、淘寶網站等)和校園電子商務平臺“天天來店”網站三種教學系統有機結合的模式開展項目化教學。“虛實結合”是指虛擬仿真和真實全真實訓平臺結合應用。具體來講,電子商務規劃與應用課程融人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理念,采用仿真電子商務教學軟件(即國家助理電子商務師實驗平臺),模擬電子商務企業業務流程,建立具有虛擬現實效果和仿真實訓效果的教學環境。利用該平臺,學生可進行認知性電子商務應用操作訓練,通過仿真環境下電子商務企業的實際過程進行業務操作,切實感受現代電子商務企業的具體工作流程和業務走向,真正認識電子商務企業中的各個工作環節和職能,為從事真實的電子商務應用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利用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充分應用互聯網絡資源,學生可以根據真實企業項目背景完成課內項目的實踐操作訓練;與阿里巴巴(中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廣西南寧正海商貿公司、廣西南寧梭爾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構建“天天來店”工作室,結合校園電子商務平臺“天天來店”網站,在校內營造真實的電子商務工作環境和完整的電子商務體驗環境,通過公司化的運作機制吸引和引導學生參與真實電子商務項目的策劃、運營和管理工作,完成課外項目的實戰操作訓練,實現學習與工作情景一體化。具體如圖1所示。
(四)采用項目教學五步法組織課程教學。在每一項目教學中,課程采用五步法進行組織設計,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深度融合,即提出任務-討論學習-應用訓練-成果展示-評價提煉。具體如圖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