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測繪工作經驗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0引言
房屋面積測算的主要任務包含成套房屋建筑面積測算、共有建筑面積的測算、分攤。目前各地方房屋面積測算執行的主要標準為《房產測量規范》GB/T17986.1-2000和地方性的計算細則。本文總結多年來面積測算實際工作經驗,在《房產測量規范》相關規定的前提下,對房屋共有面積的理解,給出合理的共有建筑面積分攤方案,對房產測繪工作起到指導性作用。
1 共有建筑面積計算與分攤現有依據
《房產測量規范》中對共有建筑面積的內容、計算方法和分攤方法做出了簡單的規定,隨著房地產的發展,新型的建筑設計不斷出現,特別是綜合性建筑設計,現有的計算依據已不能滿足要求。規范中明確房屋面積計算基本單位為“幢”,分攤計算按住宅、商住和多功能綜合樓分別處理,但并沒有對“幢”給出界定標準,共有建筑面積如何劃分沒有明確的規定,即如何界定幢共有建筑面積、功能區共有建筑面積、層共有建筑面積等。加之我國南北建筑差異巨大,理解不盡相同,同一建筑物的分攤方法不同,得出不同的計算結果。下面以一棟具有代表性的商住樓,用不同的分攤方法進行計算,對計算結果進行分析,給出科學的貼近實際使用功能的共有建筑面積分攤計算方法。
2 案例計算分析
2.1案例說明:該樓為6層商住樓,由主樓和1層裙房組成,主樓1層和裙房均為商業用房,1層樓梯間與商業用房不通,裙房與主樓由伸縮縫分開。應用面積計算軟件繪制的分層分戶圖如下:
2.2 共有建筑面積分攤計算:
方案一:主樓和裙房按一幢計算,一層樓梯間面積全部分攤給住宅(俗稱誰使用誰分攤),外墻作為幢共有面積分攤。
方案二:主樓和裙房按一幢計算,一層樓梯間由一層商業和住宅共同分攤(誰受益誰分攤,同時兼顧連帶關系的原則),二層以上樓梯間由住宅分攤,外墻作為幢共有面積。
方案三:主樓和裙房按二個計算單元計算,一層樓梯間由主樓一層商業和住宅共同分攤(誰受益誰分攤,同時兼顧連帶關系的原則),二層以上樓梯間由住宅分攤;主樓外墻由主樓共同分攤;裙房作為獨立計算單元計算,只分攤自己的外墻面積。
2.3 數據分析
從上表數據統計看出,三種不同分攤方案,各類房屋分攤系數差異較大,最終計算的建筑面積不同。
分攤計算結果顯示,方案一住宅的分攤系數最大,是因為一層的樓梯間面積28.22O全部分攤給了住宅,商業僅分攤了外墻面積。方案二的分攤方案考慮了上述問題的存在,但忽略了幢的劃分是否合理,裙房和主樓為相同的功能區,與住宅共同分攤28.22O樓梯間。方案三的分攤就很好的解決了幢(計算單元)、功能區和誰受益誰分攤兼顧連帶責任,共同承擔的原則。從計算資料也反映出計算結果與總建筑面積的一致性,如裙房分攤后的建筑面積(99.70+78.86+79.95)=258.51O與總建筑面積相等,說明分攤前后的總建筑面積一致。
3 幢的劃分
幢系指一座獨立的,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層數的房屋。實際分攤計算中,可按下列劃分:
a)結構和功能不同的房屋,可分別設幢;
b)底部一層或幾層為獨立使用的整體,上部為多個塔樓組成的房屋,可按一幢處理,但塔樓應按多個功能區處理;若底部具有獨立的權屬分割界線,且可獨立使用,與相應的塔樓對應,可分別設幢;
c)僅地下室(半地下室)相連,地上為多幢獨立的房屋,按多幢處理,地下室可獨立設幢;
d)僅以連廊相連的房屋,按多幢處理。
4 共有建筑面積的計算與分攤
共有建筑面積根據其服務對象可分為幢共有建筑面積、功能區共有建筑面積、層共有建筑面積和其它共有建筑面積;按分攤與否分為可分攤的共有公共面積和不可分攤的共有公共面積。
4.1 可分攤的共有建筑面積
a) 一般包括:幢內的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室外樓梯、垃圾道、變配電室、設備房、公共門廳、門廊、門斗、過道、地下室公共設施用房、值班警衛室等,以及其它在功能上為整幢、功能區、某一層或幾層服務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積,以水平投影面積計算。
b) 共有建筑面積還包括套與公共建筑之間的分隔墻,以及外墻(包括山墻)水平投影面積扣除套內墻體以外的剩余墻體的建筑面積。
c) 幢內共有的突出屋面的水箱間、電梯機房、樓梯間等共有建筑面積。
4.2 不可分攤的共有建筑面積
a) 獨立使用的地下室、半地下室、變配電房、水泵房、車棚、車庫等;建在幢內或幢外為他幢和多幢服務的警衛室、管理用房、公共設施用房等。
b) 專用于人防工程的地下室,以及為人防地下室服務的公共設施。
c) 層高在2.20 m(含2.2 0m)以上的技術(結構)轉換層、避難層(室)、架空層以及架空層中用作公共休憩、綠化等公共空間部分建筑面積。
d) 住宅區內的消防通道、獨立建筑物之間的架空通廊建筑面積。
e) 無明確使用功能的、空置的備用設備用房。
總結:
科學的嚴謹的技術操作規范是面積計算的有力保證,本文是近十年來沈陽市房產測量實際工作的經驗總結,為沈陽市的房產面積測量工作提供依據,并制定地區性操作細則以作為規范的補充。文中有不當之處,望界內同仁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 《房產測量規范》GB/T17986.1-2000
[2] 呂永江 《房產測量規范與房地產測繪技術》―房產測量規范有關技術說明
關鍵詞:北盤江 航道聯測 數字化測圖
1.前言
作為“十一五”期間西南水運出海中線通道(貴州段)航運擴建工程中的重點整治河段,北盤江壩草灘至壩韋灘尾40.3km中整治重點灘險26處。工程實施建設前,設計部門通過搜集大比例尺地形圖和相關資料,作為航道擴建設計的依據。在基礎資料收集前期階段,測量單位針對山區航道測量特點選取了實用、簡單、先進的測量儀器和設備,根據航道測量特點精心組織測量隊伍并大膽采用了一些新技術和新方法,結合曾經野外測量作業的心得體會,描述測量新技術和傳統測量技術在南方山區航道測量中的實踐與應用,從而促進山區航道聯測技術的傳承和交流。
2.航道聯測的內容
北盤江變動回水段航道聯測的主要內容為:控制(平面、高程)測量,灘險(陸上、水下)地形測量,水文測量(水位、水面比降、流速流向及流態等),灘情調查(灘情描述、地質地貌、成灘水位、礙航原因分析、海損情況調查)和施工條件調查(村寨情況,交通條件,水、電、路,通訊,料場,棄方區,有、無地害情況)等五方面的內容。
2 . 1控制(平面、高程)測量
2 . 1 . 1平面控制網的布設與選定
根據國家[2001]GB/T18314-2001《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要求布置平面控制網。平面控制網的布設是否合適,直接影響測量的精度、測量效益、工程施工、竣工測量以及驗收等。因此,在控制網布設之前,先作現場踏勘、搜集資料,根據河流或測區的地質、地貌、植被等具體情況,合理地布設兩級GPS控制網。
2 . 1 . 2 GPS測量基本技術要求
①衛星高度截止角≥15°;
②有效衛星觀測顆數≥4顆;衛星分布象限不少于2個;
③觀測時點位幾何圖形強度因子(PDOP)不大于8;
④使用單頻接收機時,基線長度不大于20km。
2 . 1 . 3 GPS控制網測量方法
采用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測量方法進行測量,接受機為廣州南方公司產NGS-9600型GPS靜態接收機,平面測量精度為5mm+2ppm,完全滿足精度要求。GPS控制網的測量模式采用靜態相對定位模式,測量時用四臺以上接受機呈多邊形同步觀測,并以三角網向下傳遞,可增強網的強度,提高成果的可靠性和精度。
2 . 1 . 4 GPS網的成果處理
①原始觀測數據采用隨機的“南方靜態數據傳輸VRR3.0”軟件進行傳輸,將數據下載入計算機調入“南方測繪GPS數據處理”軟件,選取雙差固定解,對原始數據進行基線處理,計算圖強度系數PDOP值以及各個閉合環閉合差,復測基線之較差。
②利用隨機“南方測繪GPS數據處理”軟件包的網平差處理功能,調入基線處理成果,進行北京-54(地心坐標)三維無束平差,生成北京-54坐標成果。
③選取測區平均高程面為投影平面,匹配已知點的“54年北京坐標”,進行二維無約束平差。
④對全網進行高程擬合計算,輸出最終坐標成果。
⑤圖形閉合差:≤10ppm。
2 . 2 灘險(陸上、水下)地形測量
2 . 2 . 1陸上地形測量
陸上地形測量采用雙頻RTK-GPS為主,局部難以測量部位輔以全站儀進行。根據測圖比例大小和《水運工程測量規范》技術標準確定地物碎部點密度、視距長度、特征地形加密測點密度。以水邊線附近的地貌、地質和地物為測量重點,如溪溝流向、溪錐形狀、邊灘、江心洲、危巖明礁、崩巖石、導治建筑物等。
2 . 2 . 2水下地形測量
水下地形測量主要采用測深儀,地物定位以DGPS衛星定位系統定位法為主,具體無法施測區域以前方交會法作為補測手段。
①DGPS定位法。動態DGPS進行水深測量測點定位,采用南方公司NGD-60海洋測量軟件,測深儀為無錫產新SDH-130型。施測水深時,動態GPS根據船舶行走跡線,獲得斷面線上任意一點的三維坐標數據(一般3~5m采集一點),在電腦上用海洋測量軟件進行處理,形成測區水深圖或水下高程點地形圖。
山區河流水下地形條件復雜,對河床中的副槽、潛洲、暗礁、水下石梁、石盤等機動船無法進入、不能使用動態GPS進行測量的區域,采用測深桿摸測全站儀(經緯儀)交會法定位,俗稱“摸淺”,以確保測點密度的精度要求。
②前方交會法。水深測量測點定位采用二臺或三臺經緯儀(全站儀)前方交會,個別通視較差的測點采用二臺經緯儀(全站儀)前方交會或一臺全站儀視距極坐標法定位。
③航行軌跡規劃。測深斷面一般為橫斷面,根據灘段比降、流態、流速等并結合工程設計需要進行布設,測深斷面盡量與岸線垂直。在施測斷面水深時,兩岸各站一人控制斷面間距指揮船舶行走跡線,使之盡量走在斷面線上。施測水深時同步觀測相應區間的水尺水位,根據該區間的縱、橫比降落差,計算每斷面(每測點)所在位置的同步水面高程,用以換算各測深斷面的工作水位和相應測點的水下地形高程或設計水位下的水深。
④測量數據匯總。由于測量任務的作業點長且比較分散,因此每完成一個作業點或者作業段,將DGPS、RTK-GPS和、測深儀、全站儀采集的測量數據進行匯總,發現有漏測的空白區域立刻進行補測,以減少施測區域轉移后的不必要返測。所有的測量數據均是自動采集并以電子文件形式記錄在計算機或儀器內存里,為防止數據丟失,在數據匯總的同時均進行數據備份工作,或及時拷貝提供內業后處理和編輯成圖使用。
2 . 3水文測量(水位、水面比降、流速流向及流態)
龍灘水電站在死水位運行期間北盤江壩草灘~壩韋灘尾40.3km航道屬天然河流狀態,水位漲落有一定規律,各灘段水尺觀測水位與上游這洞水文站線性關系密切,采用線性相關的方法來推求各灘設計水位。為此,分別在測量河段的上、中、下游三處設了三把固定水尺,并在施測河段其他灘險的上、中、下部岸壁堅固、水流平順、風浪小的地方設置固定水尺,重要灘險或重點整治河段加密設置水尺樁,派人定期收集相關水位資料。
水面比降點(即水位樁)的設置與測量選擇在水位變幅小的時間段進行,施測水位應盡量接近設計水位。水面比降點選擇在水面寬度發生變化的位置,能充分反映卡口、陡比降段的比降變化情況。
流速流向及流態資料的收集主要采用浮標法觀測。定位點間距不超過圖上0.03m,浮標標體露出水面高度不宜大于0.1m,灘險至少保證3條測線,其中應有一條測線通過主流區,分汊河段應有一條測線進入汊道。表面流速流向測量應于開始和結束時觀讀水尺水位。
2 . 4灘情調查
通過文字對灘情進行主要描述,涉及地質地貌、成灘水位、礙航原因分析、海損情況調查,并搜集視頻和照片資料。
2 . 5施工條件調查
通過文字描述灘險周邊村寨情況,涉及交通條件、水、電、路,通訊,料場,棄方區,有無地害情況,并搜集視頻和照片資料。
3.成果資料匯總
通過野外實地測量收集的資料在后期進行處理后主要提供如下成果資料:
①控制點草圖及控制點點之記成果表;
②四等水準觀測記錄手簿和平差計算成果表;
③GPS控制網觀測記錄手簿和平差計算成果表;
④DGPS水深測量觀測記錄手簿;
⑤流速、流向觀測記錄手簿;
⑥水位觀測原始記錄和瞬時水位觀測記錄手簿;
⑦測量技術總結報告。
關鍵詞:工作過程;數控加工工藝;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5)06-0057-04
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方法是一種能較好地適應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教學方式。不來梅大學技術與教育研究所勞耐爾(Rauner)教授認為“一個職業所以能夠成為一個職業,是因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過程,即在工作方式、內容、方法、組織以及工具的歷史方面有它自身的獨到之處”,把工作過程定義為“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完整的工作程序”,該過程“是一個綜合的、時刻處于運動狀態但結構相對固定的系統。”
基于工作過程是教學方式由理論推導的學科教學方法向情境式教學適應職業教學方法的轉變,目的是避開高職學生理論推導能力不足的弱點,通過情境教學的刺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數控加工工藝是指使用數控機床加工零件所采用的各種加工方案和工藝手段,它是伴隨著數控機床的產生、發展而逐步完善起來的一種應用技術,是人們進行大量數控加工實踐的經驗總結,數控加工工藝技術具有綜合性、系統性的特點,是高職數控技術專業學生核心知識與技能,也是高職數控技術專業學生未來崗位必備核心能力。培養學生機械零件制造工藝能力是本門課的主要任務。
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很多高職院校都在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工作,在取得一定進展的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如理論準備不足,項目積累不夠充分,教學平臺不能體現生產情況,沒有基于工作過程的整套項目教學教材,教師團隊不適應項目教學,企業教師對教學理解不夠而學校教師又沒有深刻的企業體驗,學生因很少進入項目工作與學習的環境而難于完成有難度的數控工藝項目等。
我院數控技術專業根據自身所處地區現代制造企業情況,對“數控加工工藝”課程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建設,并開始工作過程情境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我院在整合教師、實驗室、企業資源的基礎上,通過構建基于工作過程情境的教學平臺,建設模擬企業數控工藝員工作的學習情境,應用典型企業項目牽引教學并輔之以綜合考評方法,經過幾年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積累了一些經驗。
一、構建基于工作過程情境的教學平臺
由于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教學過程和方法區別較大,且高職院校原有教學設施大多是按照注重理論教學設計的,故按照職業教育的特點建設職業教育教學平臺十分重要。特別是專業課程,教學平臺應能反映學生未來就業崗位企業工作過程。“數控加工工藝”課程主要培養數控技術專業學生現代機械制造工藝技術能力,能完成企業基層工藝員所承擔的工藝規程與工裝設計任務,初步解決生產中的工藝問題的能力,要為這一目標實現構建基工作過程的情境教學平臺。
(一)構建基于工作過程課程的教學環境
“數控加工工藝”課程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設計,是以企業典型工藝項目為牽引展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若干項目,在實踐中學會完成工作任務。學習情境設計應能充分體現企業工藝設計過程,教學環境應能體現相關要求。根據對企業深入調查,構建模擬企業工藝室(廠或車間)的環境,在學校建設“教學做”一體化工作室。工作室主要資源包括:典型零件的工藝規程樣本、樣件,典型零件夾具樣本、實物,典型零件加工錄像,各種工藝資料手冊,國內外相關標準,機床手冊和樣本,企業的各種規章制度,以及模擬工廠或車間。這些資源能夠使學生更加便利地接觸到所需的工藝資源與信息,從而更好地融入工藝工作的氛圍與情境中。
(二)引入企業工藝師作為兼職教師
設計零件的數控加工工藝,必須以經驗豐富的工藝師作為支撐,如果學校沒有具備企業經驗的工藝師作為教學指導,則很難體現工藝設計工作過程。特別是由于行業不同,制造工藝不同,企業氛圍亦有所不同,應按學生就業崗位要求,引進熟悉行業工藝的工藝師作為兼職教師,才能形成企業氛圍。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企業工藝師特點開辟專門特色工藝單元,介紹工藝的開發與實驗情況,使學生知道新工藝的產生與不斷革新的重要性,提升學生學習工藝知識與技能的自豪感。自覺鉆研工藝,為在工作崗位施展才能打好基礎。
企業工藝師兼職教師可以帶來最新的行業工藝技術,在教學中融入企業的思維方式、市場對技術的要求、最新的工藝案例,能夠使學生日后更容易融入社會。專任教師應發揮自己對教學環境熟悉的優勢,與企業教師優勢互補,完成教學任務。實踐證明,只有充分協調好專任教師與兼職教師的教學安排,才能形成優良的教學情境,對學生也最為有利。
(三)建設“數控加工工藝”網上資源
目前,計算機作為學習終端已經普及,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提供網上資源十分必要,在建設“數控加工工藝”學校精品課的基礎上,我院同步建設了網上資源,將教學視頻、企業制造過程視頻、工藝文件樣本等資源上傳至網絡,在工作室“教學做”時,學生隨時可以取得相關資源,使得教學過程更加通暢。
二、構建模擬企業數控工藝員工作的學習情境
構建模擬企業數控工藝員工作環境,模擬行動領域數控工藝員工作過程,在教師的示范和指導下,學生邊學邊做,構建出便于學生學習的學習情境。
(一)梳理工藝員工作過程,使學生進入崗位角色
根據涂爾干(E Durkheim)的社會學功能理論,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年輕一代系統性的社會化”,“使出生時不適應社會生活的個體成為嶄新的社會的我”。依據上述理論和工作過程的教學方法理念,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方法實際上是為學生進入專業角色(社會)的一種實踐和模擬。學習情境是學生掌握工作過程知識與能力的便捷方式。
通過梳理工藝員工作過程、選擇典型工作任務、將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領域、設計學習情境,使工藝員工作過程展現在學習領域,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逐步掌握工藝員的工作能力。
(二)建構基于工作過程便于認知的學習情境
以瑞士教育學家皮亞杰(J Piaget)為代表的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構建的方式而獲得。建構基于工作過程學習情境,應按照工藝工作過程內容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序化,將學習領域細化成學習情境進行教學。
建構學習情境必須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展開,先使學生熟悉教學情境的邏輯關系,認識基本工作工具;再從簡單零件工藝設計開始,逐步過渡到中等難度的零件,到特殊零件工藝設計。在教學過程中,應建立學生學習小組,以便于構成協作情境。這不僅有利于學生間相互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攻克認知難點,而且可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習更具現場感。
(三)建立“現代師徒制”教學方法
教師與學生的角色是基于工作過程教學的關鍵,傳統師徒培養方式是從實踐中學習知識與技能,解決了傳統手工業技術的傳承問題。現代大工業技術復雜,知識與技能領域廣,按傳統師徒培養方式效率不能保證。要更好地利用學校形式,發揮現代師徒教學方式優點,基于工作過程教學方法為此提供可能。
教師在基于工作過程教學中承擔師傅的角色,學生角色為徒弟,在模擬的學習情境中,完成知識與技能提升,這樣學生更容易掌握教學內容、提升能力,而且便于師生間、學生間的溝通,使學生在學習時更有情境感和成就感。
三、典型企業項目牽引的教學實施
實際生產中機械零件非常多,必須選出典型類型零件。我們主要以縫紉機零件為主,提供給學生整臺機械各類零件制造工藝,使每個學生受到各類常見典型零件工藝的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梳理典型機械零件工藝過程,建立典型項目庫
根據機械零件的特點,采用成組技術的原理,將機械零件分為軸類零件、盤類零件、箱體類零件、齒輪類零件、叉架類零件和型腔殼體類零件等典型零件類型。將每種類型的零件工藝方案進行典型化,并根據工件的難易程度建設項目庫。
到企業收集相關的典型零件工藝規程,逐漸豐富典型零件工藝項目資源,建立各種技術文件檔案,方便學生查找。將學生畢業設計優秀作品等作為資料儲存起來,作為學生學習的樣本。企業的零件工藝規程可以使學生感受真實的企業工作情境,使學生工作更認真。
(二)編寫典型零件工藝教材
典型零件工藝的教材是十分必要的。為了能夠編寫更加符合企業實際的教材,我們深入企業解析工藝流程,測繪工藝裝備。將企業工藝流程拍攝成錄像,把企業典型零件工藝整理成教材內容,并按工作過程和教學情境序化成教學單元。
在教材編寫中,按照成組技術的原理,即按零件類型設置工藝項目,在項目中穿插相關知識點,使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更加深入全面地掌握工藝知識與能力。我院首先編寫校本教材,并在幾年教學修改的基礎上出版,為展開基于工作過程教學提供了教學資源。
(三)建立模擬企業工藝設計流程的組織
為真實地反映企業工作情境,課程教學之初,在教學班成立工廠化的工藝技術組織,即成立工藝研究所。該研究所下設數個工藝小組,每個小組由4~5名學生組成,并任命一個組長(相當于工廠車間工藝組)。任命課代表為所長助理,教師與兼職工藝師為所長或副所長。
每個工藝小組負責不同零件類型的車間,全班共同完成一個產品的各類工藝規程,班級學生共同協作,形成團隊,完成整個產品的工藝規程及部分夾具設計,遇到問題共同協商。為使學生得到較全面的鍛煉,學生在下一個產品中每組學生的零件類型加以輪換,以完成不同類型零件工藝能力的培養。
(四)以企業典型項目牽引,學生學中做、做中學
零件工藝規程和夾具設計是本課主要教學項目,對于沒有長期工廠工作經驗的學生來說是十分棘手的問題。采用“我做、你看,你做、我看;我再做,你再看;你再做,我再看”的學中做、做中學的方式,逐步提升學生的工藝能力及工藝感覺,使其逐步進入角色。
課程之初給每個工藝小組若干個企業項目為任務,要求學生在課程中完成工藝規程和部分夾具,并以這些項目作為牽引進行教學,使學生帶著任務和問題學習,在課程教學中逐步解決。在以企業典型項目牽引過程中,把學生帶到企業參觀生產線,熟悉企業設備和工藝裝備十分必要,這時企業兼職教師顯得更為重要。校中廠無疑是最好的教學場所,條件具備的可以將部分學生的工藝規程(包括數控程序)在廠中實現。我校開展“卓越技師”培養工程,對優秀學生重點培養。數控技術專業將機械零件工藝規程與夾具實現作為其中一部分。經過兩屆學生的實踐,效果較好,形成了部分實用作品,經過該項培養的畢業生在工作中工藝能力也受到了好評。
四、以項目為基礎的考評方法
以往以考試為主的考評體系很難適應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建立以項目為基礎,過程和考試相結合的考評體系。將學生學習過程取得的成果計入學生課程總成績,注重學習過程評價,使學生更注重平時學習、注重細節,學生之間配合更主動,培養了學生團隊精神。
學生期末做完項目,組織項目答辯會,請部分優秀學生和企業工藝師組成答辯小組,對各組成果進行答辯,學生在答辯會上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培養學生自信心。通過答辯學生也可以提高項目表達能力、項目分析能力。
考試作為評價的一部分不可或缺,通過考試可以評價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也可以促進部分學生全面掌握工藝知識。這樣的評價方式,促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學習主動性有所提高。2010、2011、2012級學生幾乎沒有曠課現象,聽課效果也明顯提高,數控加工工藝課程通過率達96%以上,學生數控工藝規程與夾具設計能力明顯提升,畢業設計指導量明顯減少,學生設計的工藝規程質量較高。通過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改與實踐,學生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比較認可,避免了過去由于學生沒有實踐經驗對教師授課不知所云的情況,教學過程更活潑生動。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方法,可以把以往的學習難點分散到過程當中,學生更容易掌握。
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方法提升了學生工藝設計能力,使學生對相關工藝知識的認識更加深刻。課程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嚴謹工作作風,使其熟悉了未來工作崗位的工作情況,提高了職業認知度。
教學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完成的工作很多,尤其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方面仍需教師不斷嘗試探索。高職“數控加工工藝”課程教學應進一步提升學做一體教學平臺層次,構建企業真實環境的綜合工作室,使學生更好地體會企業工作過程,做到與企業崗位無縫連接,真正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馬明娟.基于工作過程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探索[J].職業教育研究,2014(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