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新疆民族音樂論文范文

新疆民族音樂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疆民族音樂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疆民族音樂論文

第1篇:新疆民族音樂論文范文

音樂時空:據資料顯示,擔任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與曲藝音樂集成的編審工作是您由作曲專業轉向音樂學領域的導火索。

樊祖蔭教授:這種說法并不準確。我在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和本科學的是作曲,工作之后,在中央音樂學院與中國音樂學院教的也是作曲與和聲學。和聲學的教本采用的是【蘇】斯波索賓的《和聲學教程》,其主要內容是歐洲古典樂派與浪漫樂派時期的“共性和聲”,既沒有涵蓋古典樂派之前和浪漫樂派之后的技法,更沒有與中國音樂相關的內容。為了彌補上述缺陷,并能將和聲學與中國音樂實際相結合,我制定了向傳統和聲學兩端擴展的研究計劃:第一步是研究以多聲部民歌為主的中國民間多聲部音樂;第二步是研究與近現代音樂相結合的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為此,從1980年春節開始,我都會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及赴各地開會、講學的機會,深入到聽說有多聲部民歌的各民族、各地區去進行田野考察。開始的目的就是單純的收集多聲部音樂,但是研究各民族多聲部民歌所碰到的問題就不僅僅是形態本身,還必然會涉及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民俗、語言等與音樂生成背景相關的屬于音樂學范疇的問題,所以我由作曲轉向音樂學領域可以說是不自覺地跨界。對于我本人來說,自己的專業仍是作曲技術理論,但是因為在研究過程中撰寫了不少多聲部民歌方面的文章,有人就認定我是搞民族音樂學的,也被“集成”編輯部看中請我擔任了中國民間歌曲、器樂曲、曲藝音樂三個集成的全國特約編審。參加各省(區)“集成”卷的編審過程,使我補上了民族民間音樂的課程,學到了許多東西。

音樂時空:堅實的作曲理論為您的民族音樂學研究提供了哪些幫助?

樊祖蔭教授:這個問題要從對音樂學的理解來談,我對音樂學的看法可以歸納為兩句話,第一是研究音樂的學問,第二是研究音樂與文化關系的學問。因為這個學科的性質是音樂學,因此首先需要認清研究對象的音樂構成,如果沒有堅實的音樂技術理論基礎,就無法將音樂本體搞清楚,這樣會為音樂學研究帶來諸多困難。我因為是學作曲的,對技術理論比較熟悉也比較重視,事實上,我國的很多音樂學家都是從作曲理論出身的,比如西方音樂史專家于潤洋先生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專家汪毓和先生等等。然而現在有些年輕人,不重視音樂本體,不懂得技術理論,寫文章時只好回避音樂,他們的研究成果可謂是“不談音樂的音樂學”,為了扭轉這種局勢,目前國內很多音樂院校的音樂學系都增強了對音樂本體的教學。當然,音樂學包括了很多方面,音樂形態學也是其中之一,從民族音樂學研究的角度來說,不能止步于音樂形態的分析,還要進一步了解音樂與其文化背景的關系。也就是我要說的第二步――追問,音樂為什么是這樣的?它是怎么產生和形成的?這些問題涉及民族、民俗、語言、宗教等諸多領域,都需要對音樂與其生成背景(包括自然地理、文化歷史等)的關系進行有說服力的闡釋。

音樂時空:您曾經提出“音樂無論被視為一種文化,還是將音樂作為載體,通過音樂來研究文化,都不能脫離對音樂本體的研究,應當把文化因素與音樂的產生、形成、發展以及音樂風格等特征相聯系”。在具體研究過程中,我們該如何把握文化與音樂的關系?

樊祖蔭教授:這也是做音樂學必須解決的問題。在具體研究過程中首先需要有問題意識,也就是自己給自己提問題。比如我在研究刀郎木卡姆的時候,發現它的切分節奏特別多,唱腔旋律從第一個音到最后一個音幾乎都用切分,于是提出“刀郎木卡姆的節奏為什么是這樣的”的疑問,并請教了我的老朋友、新疆民族藝術研究所所長周吉先生。他給出的答案是語言的影響:刀郎人采用粘著語,重音后置,促成刀郎木卡姆中的切分音節奏。這個答案當然是對的,但對我來說并不滿足,因此提出了第二個問題“世界上有多少族群使用粘著語?”,得到的答案是所有阿爾泰語系的族群全部使用粘著語,包括分布在中國、蒙古、土耳其、朝鮮等多個國家的數十個民族。于是又引出了第三個問題“既然阿爾泰語系的族群都采用粘著語,那為什么其他民族,甚至刀郎地區以外的維吾爾族的音樂,卻沒有像刀郎木卡姆這樣多的切分節奏?”為了尋找答案,我進一步考察了刀郎人的語言、舞蹈等各方面的因素,因為音樂形式的生成往往受多種文化因素的影響;不僅如此,音樂形式也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和歷史的繼承性。總之,音樂形式的生成是由多種因素所決定的,而不僅僅是一種因素,這就需要多方面的考察和深層的思索。關于這方面的問題,我最近發表于《音樂研究》上的文章《音樂形式的生成背景追問》里面有較多闡述,可以參考。

音樂時空:您既是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的名譽會長,又是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的顧問,我們想請您進一步談談中國的傳統音樂與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關系。

樊祖蔭教授:上世紀80代成立兩個學會是有歷史原因的,由于過去長期對少數民族音樂重視不足,傳統音樂研究主要集中在漢族音樂領域,因此在1984年之后成立了兩個學會,將傳統音樂與少數民族音樂作為兩個研究方向,目的是為加強對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力度,但是兩個學會的宗旨是一樣的,都屬于中國傳統音樂的范圍。兩個學會成立之后,各自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都取得了豐厚的學術成果。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組織編寫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與《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即是其中突出的成就。但我們的最終目標是編纂完整的中國音樂通史,將少數民族音樂和漢族音樂融在一起,而不是單獨分離。事實上,盡管目前傳統音樂學會比較偏重漢族傳統音樂研究,但是并不排除少數民族音樂,比如區域音樂的研究,很多區域中都包括了漢族和少數民族,青藏高原地區的傳統音樂研究排除了少數民族音樂還能剩下什么?因此,研究中國傳統音樂,不能將漢族與少數民族分離,而應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觀念來做整體性的統籌考慮。

音樂時空:在剛剛召開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第十四屆年會上,您擔任了侗族音樂分會場的評議專家,我們希望您能夠對對侗族音樂的研究現狀做一些點評。

樊祖蔭教授:侗族大歌是我國音樂學家參與研究最多的一個音樂品種,以前的研究打下了很好基礎。最初受到關注的是侗族大歌的形態層面,此后研究思路不斷拓寬,例如侗歌與侗族社會歷史發展的關系、侗歌與侗語關系、侗族大歌一詞的意義等等都成為學者的研究對象。在方法論上也有了很大轉變,居住式的田野考察成為主流,歷史文獻與實地考察相結合,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年輕學者,比如中國音樂學院的趙曉楠副教授、四川音樂學院的楊曉副教授等等。同時,貴州當地的學者對侗族音樂的研究也在逐漸深化,各方面都在進行開拓性發展,張中笑先生的《侗鄉音畫》就頗具代表意義。《侗族大歌研究歷史五十年》對侗族大歌的研究歷史進行了梳理與總結,現在學者們對侗族大歌的研究并未止步,而是在繼續拓展與深化。

音樂時空:您近期對侗族音樂有哪些關注?

樊祖蔭教授:目前我比較關注侗族大歌功能的轉移問題,現代唱侗族大歌與過去相比,有些功用已經發生了變化,在我看來,侗族大歌第一個傳統功能是繁衍種族,在過去,青年侗族男女想要戀愛、結婚都需要會唱侗族大歌,現在的侗族大歌基本上已經失去這個功能。不過,人際交流的功能尚在,只是發生了明顯的功能轉移,成為侗族與外地人、外族人交流的工具。1985年我去小黃寨,全村男女老少都圍在一起唱歌,這就體現了它的交際功能。同時,那個時候聽大歌是免費的,現在要錢了,他們組織歌隊到旅游點、到北京等地的大飯店演出(“文藝打工”),這說明侗族大歌的經濟功能在上升。此外,民族身份認定的功能得到了保留,每個侗寨的大歌(尤其是序歌)是不同的,由此可以分辨出演唱者來自哪個侗寨;由于侗族大歌不斷參加國內外的比賽并獲獎,促使歌隊更多地關注自身的藝術功能,也為整個侗族贏得了榮譽。因此,現在侗族大歌的功能更多地轉移到身份認定、人際交流、發揮藝術功能和經濟效益等方面。以前的百科全書式的傳承歷史、傳承知識的功能逐漸消失,因為這些知識可以通過學校教育獲得。傳承機制也發生了巨大改變,以前侗族小孩出生前后媽媽就要哼、教歌謠,四、五歲開始學唱大歌,十三四歲學唱情歌,年歲大了參加老年歌隊,這一整套傳承機制現在幾乎沒有了。所幸的是貴州現在很重視學校音樂教育,尤其在榕江、從江、黎平三地做得更好,但是學校教育的方式遠比不上原本的自然傳承。老師擔心談情說愛的內容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所以很多歌詞以及旋律都重新編寫,從傳承的角度來看是不完整的。綜上所述,對于少數民族音樂要注意功能的轉移和變化,對它們的研究涉及到傳統音樂的傳承與保護的問題。

音樂時空:實踐方面,您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在田野考察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經歷?

樊祖蔭教授:作為民族音樂學研究者,田野考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到目前為止,國內我只有沒去過,留下印象深刻的經歷很多,這里只舉一個發現羌族多聲部民歌的過程。我到云南考察藏緬語諸民族的音樂,發現彝族、哈尼族、納西族、傈僳族、白族、怒族、藏族等基本上都有多聲部民歌;后來赴四川考察羌族,卻沒有發現多聲部民歌的存在,走訪了多位研究羌族音樂的專家,得到的答案仍然是羌族沒有多聲部民歌。我認為這種現象從文化傳播學上來說似乎是不合情理的,因為操藏緬語的各個民族,在族源上大多與羌族有關,都是羌族在遷徙過程中與當地原住民相融合而形成的,作為“流”的各民族保存了多聲部民歌,而作為“源”的羌族卻反而沒有留下多聲部民歌的痕跡,這是為什么?是在歷史進程中消亡了?還是隱藏在什么地方沒有被發現?帶著這些問題,我查閱了《羌族史》,方知道羌族在從大西北向西南地區轉移時,第一個落腳點是在四川的松潘縣,隨后再次轉移時在松潘留下了部分羌民。我當時猜想,在那時留在松潘的羌族的后裔中可能還留存有原始文化中的多聲部民歌。剛巧這時四川阿壩州邀請中國音樂學院幫助做民歌集成的記譜工作,我當時抽不出時間,便委托作曲系師生代為留意松潘縣上交的民歌錄音帶,看那里是否有羌族的多聲部民歌。結果有個學生帶回一盤磁帶,里面有兩首被刻意洗過,但是沒有完全洗掉的合唱歌曲,這正是我要找的多聲部民歌。第二天我就動身前往松潘,找到采集這些歌曲的人,問他為什么洗掉這兩首歌曲,他說因為唱得不齊,我說我就要找這樣唱得不齊的民歌。于是他帶我爬山來到海拔2500多米的大耳邊村,吃晚飯的過程中,附近幾個山頭的羌族群眾都聚集在外面唱歌,我飯都沒吃完就跑出去采錄,他們一整晚所唱之歌都是重唱或是合唱,沒有一個人的單聲部歌曲。后面幾天我到這些村寨進行實地考察,發現當地還保留著羌族早期的許多風俗,他們的活動,包括勞動、祭祀都是集體的,甚至談戀愛都是在休息時集體唱歌。由于居住之地山高坡陡,很少與其他民族交往,也很少受到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因而包括多聲部民歌在內的早期文化得以保留。后來我將這些資料整理好交給四川省文化局,請他們繼續調查,最終收錄在四川民歌集成中。對于這段經歷,我至今記憶猶新。從發現羌族多聲部民歌這一經歷之中也可以看出,做音樂學研究不是純音樂形態的問題,除了音樂之外,還要具有民族學與語言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

音樂時空:您的研究涉及四十余個少數民族,您是怎樣看待“局內人”與“局外人”的關系?

樊祖蔭教授:這是個客觀存在的問題,由于很多少數民族暫時沒有具有研究水平的“局內人”,導致大量課題都是“局外人”在做研究,包括國外學界也是如此。多年來,漢族學者在少數民族音樂研究上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由于不懂語言等許多客觀困難,研究也受到一定的制約。因此,要重視對少數民族音樂人才的培養,中國音樂學院是教育部少數民族高層次音樂人才培養計劃的培養單位,每年招收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20名碩士生和5名博士生,以后還要爭取增加名額。對培養出來的少數民族音樂人才,要求他們回到本地區從事本民族音樂的研究和教學等方面的工作。若干年后各地區各民族的人才會積累到一定規模,這屆年會上我們看到貴州、內蒙古等地的少數民族音樂學者群已經逐步建立、壯大起來,他們為當地的音樂事業做出了驕人的成績。我們不能否定“局外人”的作用,更期待 “局內人”的加強,希望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研究隊伍為了同一個目標更好地結合起來。

音樂時空:目前,我國55個少數民族音樂受到民族音樂學工作者的重視程度不一,以本屆年會的“貴州民族音樂文化研究專題報告”為例,發言主要集中于侗族、苗族、布依族音樂研究領域,其他民族鮮有涉及,這樣的發展趨勢是否會導致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失衡?

樊祖蔭教授:是的,這是當前少數民族音樂研究中存在的一個問題。我們應當擴大研究視野,尤其應當關注無文字的、人口較少的民族的音樂現狀。從“非遺”保護層面來說,語言問題更應提到議事日程,民族語言一旦消失,依附于語言的音樂就會消失,老人們去世后,語言和音樂都會隨之消亡。因此需要國家加大力度關注少數民族語言的傳承與保護。現在受到重視的少數民族音樂基本上都是有賣點的“非遺”項目,比如前面提到的侗族大歌等,對于其他不受重視的少數民族音樂種類的研究與保護問題,需要我們學會的全體會員主動關注與參與。

音樂時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近年來廣受關注的話題,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的成員,您認為非遺保護工作對少數民族音樂的當代傳承有哪些重要意義?

樊祖蔭教授:少數民族在我國總人口不到百分之十,但是他們的音樂文化卻十分豐富,這是無法用百分比來形容的,是少數民族與漢族一起締造了我國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在我看來,保護“非遺”首先是在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同時也是在保護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我們提出的“原生性”就是在強調基因,因為保護的極終目的是為了發展,但發展要依據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基,而不能盲目照搬外來的文化。我在不久前完成的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我國少數民族音樂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研究》即將出版,里面專門講到了“非遺”保護的意義以及如何進行“非遺”保護與開發等重要問題。

音樂時空:您曾說“民歌被搬上舞臺后,它就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原生態了。我理解的原生態民歌是社會生活中自然存在的、與生活環境緊密相聯的民歌。”那么,利用高校教育資源傳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否也面臨著破壞其原生態的問題?

樊祖蔭教授:是的,原生性的音樂搬到舞臺上與進入院校課堂里都會變成次生性,因為脫離了原來的生態環境。但是從傳承的角度,學習民歌還是要原生性的。誠然,所謂“原生”,也只是現存的“原貌”,而音樂誕生時的原貌早已無處尋覓。除了原生性與次生性之外,還有一個再生性的問題,它們涉及到民歌的傳承和傳播兩個方面,傳承一定需要本真的東西,傳播相對來說就放寬了很多,因為很多原生性的東西很難傳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洛賓改編的歌曲,他將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的民歌記錄下來,將歌詞翻譯為漢語,對旋律也進行了某些加工,所以才能夠在全國范圍傳播。我作為原生民歌大賽的評委已有多年,發現很多歌手唱的已經不是原生民歌,于是我們在今年的第七屆原生民歌大賽上主動將比賽分為原生組和改編組,這樣對民歌的傳承與傳播都十分有利,同時也能夠吸引更多的歌手來參賽。

音樂時空:在您看來,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學學科發展在當下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樊祖蔭教授:作為音樂學的發展方向來看,首先是對現有的研究的仍需繼續深化與開拓;其次是對新音樂學的思考――追問音樂與人類、與社會、與文化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第三是對一些少數民族音樂研究領域的補白;第四是學習和領會我國社會學家先生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問題,這是一個全面的概念,我們做少數民族音樂研究不僅要著眼多元,也要把握一體,研究少數民族在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發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a级毛片免费全部播放| 十分钟免费视频高清完整版www| 亚洲国产精品福利片在线观看| 99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疯狂做受xxxx高潮欧美日本 | 色妞www精品一级视频| 最近中文字幕2018| 国产福利片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xxxxx做受大片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 | 老子影院午夜伦不卡| 无遮挡h肉动漫网站|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中文精品字幕电影在线播放视频| 蜜桃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 日b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中文字幕第一页| 中文有码在线观看| 美国式禁忌3在线影片| 岳的大白屁股光溜溜| 免费国产综合视频在线看| avtt天堂网手机版亚洲| 波多野结衣欲乱上班族| 国产裸体美女永久免费无遮挡 |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aaaaa毛片| 欧美日韩乱国产| 国产精品亚洲成在人线|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厂|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视频| 日本亲与子乱ay中文| 国产日韩av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这里是九九伊人| 成人在线手机视频| 亚洲视频手机在线| chinesevideo普通话对白| 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国产福利拍拍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