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清明節由來和風俗范文

清明節由來和風俗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清明節由來和風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清明節由來和風俗

第1篇:清明節由來和風俗范文

不久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決議,將我國的二十四節氣列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就讓我們從這首節氣歌開始,在歲月流轉中,感受時光之美,找回生活瞬間的微妙幸福,體會陰晴雨雪、花開花落的人間好時節。

節氣之首立春日

2月,雖然在廣袤的北方,仍然是冰天雪地,但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已經到了,從這一天一直到立夏,是為春季。

古人將立春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萬物正在無聲無息中萌動,天空地上都將出現新景象。

如今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少有往日的浪漫情懷:在漆黑的夜晚辨識星空,在滿天的繁星下展開想象。給自己一個短暫的空隙,從手機屏幕中抬起頭來,將目光越過璀璨的街燈仰望夜空――如果你有興趣,便會發現從立春這天開始,滿天星辰在不知不覺中變換了位置。比如耀眼的北斗七星,那斗柄由北指轉向東指,正應了一句古語:“北斗東指,天下皆春”。民諺說:“立春一日,水暖三分”、“立春三日,百草發芽”。春天,是充滿生機的季節,立春,是充滿希望的節氣。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春之計在立春。人們很早就格外看重立春這個日子。在這一天,古代帝王要舉行隆重的迎春大典。兩千年前的《禮記》中就記載著:“先立春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齋。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還反,賞公卿諸侯大夫于朝。”在民間,百姓則在立春日喝春酒,吃春餅,打春牛,一些地方還有“咬春”的風俗,吃個生蘿卜,消食防病。千百年形成的風俗,有些至今還在鄉村沿襲,成為一種立春文化。時至今日,這樣的節氣風俗儀式雖然不多見了,但立春時節,人祈求五谷豐登的愿望還深深烙印在心里,因為,這個節氣依然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只是從外在的形式轉為內心的祈愿。

立春,表示著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農民將作各種春耕備耕的準備,雖然隨著科技進步,一些農產品已突破了播種和收獲的季節,但在廣大鄉村,人們依然會跟著節令的步調春種秋收。民諺說:春打六九頭。立春過后,春風徐來,漫過原野,大地將漸漸豐盈,人們的日子也愈發生動鮮活起來。

雨水降臨

如果說立春是春天的“序曲”,只是剛剛春意萌發,還會乍暖還寒的話,那么雨水便進入了春天的第二樂章“變奏”,人們會明顯感到田野一片生機,正是九九歌中“七九河開、八九雁來”時節,農民就要鬧春耕了。

交了“雨水”,意味著冰雪將去,雨水漸漸多了起來。正如《呂氏春秋》所說:“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繁動。”“雨水”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降水量有所增加,如果冬季雨雪偏少,“雨水”正是澆灌返青水的好時節,正應了這樣的民諺:“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正月里,雨水好;二月里,雨水寶”。

自古以來,人們便祈求風調雨順,并傳誦著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傳說,“神農氏治天下,欲雨則雨”,“周公太平之時,雨不破塊,旬而一雨,必以夜”。想要雨,天就下雨,十天下一場及時雨,還在夜間下,這樣的太平世界,真是太美妙了!可是,現實生活那有傳說的這般美妙,常常有旱澇災害的發生。在古時,由于科學不發達,人們只好祈求神靈,還想出許許多多“祈雨”的辦法,如曬龍王、盜龍王等等。雨水節氣大都在元宵節前后,人們在紅紅火火鬧元宵時,總懷著對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美好祝愿。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古老的“祈雨”活動已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外,成為我們對歷史風俗的一種緬懷。

天一生水,東風解凍,散落為雨。在這個一看到雨水這兩個字眼就心生溫潤的節氣里,讓我們走出門戶,到曠野里感受“草色遙看近卻無”朦朧,感受綠意一點點由近及遠,如霧般彌漫開去的生動。

“驚蟄”的學問

“驚蟄”之名,很有意味。二十四節氣的名字都有所表示,有的表示氣候,如雨水、大暑等;有的表示季節,如立春、立夏等。而驚蟄則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以動物習性表示的節氣。“驚蟄”,兩個漢字并列著,即神奇地構成了生動的畫面和無窮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遠方一聲初始的雷鳴中,萬千沉睡于幽暗的生靈被喚醒了,它們睜開惺忪的雙眼,不約而同,向溫暖的太陽敞開了門戶。

“驚蟄”節氣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桃始花”。“驚蟄”前后,在北方大地一片灰色的色調里,一簇簇新綠和盛開的桃花帶來了春天的氣息。不僅桃花,在“驚蟄”這個充滿生機的節氣里,草木、莊稼、小生靈……仿佛就在剎那間,一切該醒的都醒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在說到驚蟄節時,寫到:“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驚蟄時節開始有雷,蟄伏的蟲子聽到雷聲,因受驚而蘇醒過來,結束了漫漫的冬眠。古人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桃始華”即桃花開放,“倉庚鳴”即黃鸝開始鳴叫,鷹少了,鳩(布谷鳥)多起來,總之驚蟄是到了桃花盛開、黃鸝鳴叫、布谷鳥飛來的時節了。這樣的情形年年輪回,千百年間在中國的大地之上流傳至今,令人滿懷著對四季輪回的期待。

不過,對農民來說,“驚蟄”有著更加具體的含義。作家許俊文在其散文《有一些路你并不清楚》中這樣講述:“在豆村那一小塊土地上,假如你是一個熱心農事且細心的人,自然會發現季節隱秘的路徑。我祖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知道季節的路,更清楚莊稼的路,說的玄乎點,他有第三只眼。可不?當豆村的最后一場雪還沒有化凈時,我祖父就把生產隊長章一哲叫到跟前,說,該整玉米墑了。祖父指著地面上一粒粒新鮮的泥坨說,蚯蚓都翻漿了,你懂不?節令是不會走回頭路的,人不知道,可蚯蚓知道。節令的路就在這蚯蚓頭上,眼下,春天離地面也頂多一指深。”

許俊文所說的“節令”,就是節氣的氣候和物候:桃花開放、大雁南飛……動植物對節氣非常敏感,所謂“人不知春草知春”。如果我們回到單純自然界一個物種的狀態,那么蚯蚓知道的路,我們一定也知道。經過一個冬天的蟄伏,當那一絲絲春意鉆過山石的縫隙,被我們感知到,那一瞬間,不需要日歷,不需要節氣,我們能肯定:春天已經到了。

陰陽相半的春分

春分有兩重含義,一是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世界各地晝夜時間相等。另外一重含義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由此看來,春分既指春之半,也含著晝夜等長的意思。講究天人感應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講:“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自古民諺也說:“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經過一冬的枯寂,微風徐來天明艷,柳漾花訊春意鬧。眼下,春正卯足了勁兒趕路呢!

在漫長的農耕社會,春分節氣很是重要。由于二十四節氣和農業以及大自然密切相關,人們對一些節氣便賦予某種祭祀意義,帶有自然崇拜的色彩。史書記載,周朝便有春分日“祭日于壇”儀式。從那時起,春分“朝日”儀式就一代代傳承下來。清人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便有這樣的記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明、清時代的祭日場所在北京的日壇,時間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隔一年由皇帝親自祭祀,其余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民間自然也有許多講究和風俗。舊時,官府及民間都要祭社神祈求豐年,社神就是土地神。過去不論大小鄉村,村中心都建有社坊,供奉土地神,人們在敬神娛人的熱鬧中,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類活動,都被稱為社戲。說到社戲,魯迅的小說《社戲》中在趙莊看戲的情節,描寫的就是春社日前后看社戲的事。時至今日,在一些鄉村仍沿習在社坊看社戲的風俗。鑼鼓管弦的伴奏,響遏行云的唱腔,這些從大地上生長起來的原生態腔調,是對被節氣追趕、難得消停的鄉親們的最好慰藉……每當最后一聲戲腔帶著他們的祈禱在天地間回蕩,鄉親們會帶著滿足、帶著對土地的感恩投入到又一個四季輪回的勞作之中。

春分有一項人人喜歡的民俗活動,那就是放風箏。蜇伏了一個冬天的人們尤其是孩子,哪還能按捺住走出戶外的急迫心情,早已將一顆滿懷期待的心隨著各式各樣的紙鳶,在晴空中自由的放飛!這樣的圖景,讓人想起清人高鼎《村居》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以前的孩子都是自己動手做風箏:家里用壞的竹簾、幾張麻紙、一撮細線、再用少許白面打點漿糊……旁邊的小伙伴們嘰嘰喳喳爭論不休,制作的過程充滿了童趣和歡樂。然后到野外把自己親手做的風箏放飛上天,那顆不安分的心也早已跟隨著融入藍天。

春分過后,氣溫升高,日照時間一天天長了起來。農歷二月是杏月,也稱花月。古時民間有所謂的“花朝節”,以慶祝百花的生日――給裝扮了整個春天的百花過生日,多么有情懷,又是多么富有詩意!

是節氣更是節日

“清明”這個節氣,表示春末天氣由陰雨多云轉為晴朗,該忙著春耕春種了。但在人們心目中,“清明”卻是個節日。當節氣成為節日,便超越了氣候和農事,由它最初承擔的“提醒者”的角色,演變成了更加深入人心的民俗和文化。

“清明”由節氣演變為節日,來源于一個傳說: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即將凍餓而亡之時,隨臣介子推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后來,重耳做了國君,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后,重賞了當初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而介子推卻背上老母親悄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后,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要找尋一個人談何容易。于是有人獻計,三面火燒綿山,以逼出介子推。但火熄之后,人們發現介子推已坐在山中一棵柳樹下死了。樹洞里有一封血書,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晉文公見狀,慟哭不已。從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只能吃冷食,不能動煙火。寒食節的日子大致在“清明”之前的一、二天。寒食節和清明節真正合二為一,始于唐代。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

被流傳得最廣的清明詩,便是杜牧的《清明》。因為其中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一句,人們普遍認定其為掃墓詩。這很可能是一種誤解。和西方人帶著鮮花不同,中國人上墳時主要是帶著酒、肉。祭過祖先的酒肉是有福氣的,不能浪費,一定要吃掉,所以從唐代開始形成的“清明”習俗,就是先去上墳,然后把這些酒肉吃掉后再回家。

詩的后半段是“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結合中國人“清明”的習俗來看,這是違背常理的,如果詩人是去上墳,一定會自己拎著酒。所以,我們耳熟能詳的這首詩,實際描繪了詩人一個人在“清明”時節找酒喝。什么情況下需要找酒喝呢?很可能就是外出,比如郊游、踏青、賞春。所以這么一看,杜牧的詩,前半段描寫的是人們“清明”祭祖、掃墓的情景,后半段描寫的是“清明”的另一種景象――呼朋喚友,喝酒賞青。一是悲,一是喜,一個清明節如何能將悲喜兼容?這是因為清明節原本是寒食節,寒食要禁火,為防止吃冷餐傷身,所以要出外踏青走動,做些娛樂活動,以鍛煉身體。這樣便有悲有喜了。

谷雨花事繁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谷雨這個春尾收的十分爛漫――綿綿春雨讓姹紫嫣紅的花朵在時光的舞臺上次第綻放,使得春色愈發撩人。花王牡丹在百花的鋪墊后遲遲登場,雍容華貴,上演了深春里的壓軸大戲!牡丹雅號“谷雨花”,年年谷雨時節,當令盛開。牡丹和繼之而后的芍藥聲勢浩大的開放,更令人有一種春深似海的感覺。

谷雨時節,在廣袤的田野上,另一場大戲也在開演,那就是忙碌而有序的春播春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自雨水后,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氣候溫暖而濕潤,降雨逐漸多了起來。這個時節,稻麥嫩綠,油菜金黃,大地如畫;冬小麥正孕穗、抽穗;玉米、谷子、棉花、瓜豆等一些春播作物趕著節令下種,布谷聲聲催,節令不等人啊!這緊要的播種時節,怎么能少了“貴如油”的春雨呢!“雨生百谷”,地里的冬小麥和剛剛春播的農作物特別需要雨水的滋潤,只有天上下雨,地上的百谷才能生長。

第2篇:清明節由來和風俗范文

【關鍵詞】幼兒園;傳統節日;開展;探析

我國的傳統節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我們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但是民族精神與民族生活的儀式和典禮,更重要的是它在提高人們的民族凝聚力與民族認同感時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然而現階段的大多數年輕人,甚至中年人,都對“洋節日”趨之若鶩,卻對自己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節日不熟悉,甚至陌生[1]。因此,我們也殷切的希望看到身邊的孩子在這片充滿歷史與文化的土地上,接受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熏陶,也只有如此,民族文化的傳承才會后繼有人。從2008開始,國家將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納入納入了法定假日當中,和諧社會的發展再一次把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作為了重要的議題,這表明了國家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與決心,也肯定了傳統節日的價值。

一、傳統節日教育對幼兒發展的意義

(一)幫助幼兒形成中國傳統美德

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和延續就像一幅美麗的文化長卷,卷中詩情畫意,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縮影,其中包括親情凝聚、家庭和睦的春節、中秋節和重陽節,也有尊老敬賢、追念先人的清明節與端午節。節日的禮儀與風俗完全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表現了出來,深深內化著我們的行為習慣與道德意識。時至今日,中國傳統節日中所包含的審美內涵與道德倫理,依舊具有重要的人生意義與社會意義。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最好的載體就是在幼兒園中利用傳統節日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

(二)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從幼兒園的角度看, 雖然幼兒園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實現人的社會化,但它不是幼兒教育的全部,家庭,社會同時也是促進幼兒成長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外部因素。幼兒園作為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支撐,是帶領孩子們認識新天地, 推進社會實踐教育的一個大課堂。 節日本身就是一個大的社會活動,通過節日這種特定的文化情景讓幼兒感受其特定文化,當這些“文化”或多或少的影響到幼兒的思想并使之內化, 就促進了幼兒的社會化發展。各種傳統文化節日熱鬧的氣氛可以將幼兒的眼光從狹小的個人天地吸引到廣闊的社會環境,在舉國歡慶,全民參與的節日中,增加獨生子女與外界交流的機會,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進行深入的了解,增強社會性發展,防止以“個人為中心”的情況出現。

(三)給幼兒帶來身心愉悅,體會愛的情感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親情和友情味道濃厚,借助中國傳統節日對幼兒進行教育,可以使幼兒漸漸感受到中國傳統節日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和特色,感受到那祥和歡樂的氛圍、溫馨濃郁的親情,身體與心靈感受雙重的愉悅。例如說,在歡度春節時,每家每戶都要熱熱鬧鬧的放煙花爆竹,寫貼春聯,歡聚一堂吃團圓飯,親戚朋友間走訪拜年,給孩子壓歲錢,幼兒可以在這節日的氣氛中感受到家庭團聚的熱鬧與喜悅,感受父母與家人的“愛”和“被愛”,積極健康的情感能夠得到發展,特別是現階段,大多數都為獨生子女家庭,親情的傳遞與延續更加離不開傳統節日這一形式的維系。

二、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教育的策略

作為幼兒教師,我們在這片傳統文化豐富、歷史悠久的土地上,該怎么堅定而正確的保持傳統文化的自覺,將真正反映傳統文化內涵的節日教育順利的開展下去呢?

(一)以節日核心為契機進行教育

幼兒教師在對節日教育活動進行組織和開展的時候,應該把重點放在對傳統文化節日內涵的把握上,真正意義上的對傳統文化節日中包含的教育意義進行理解,找到并且抓牢傳統文化節日的核心意義。作為幼兒園教師,應當對傳統文化節日的文化底蘊進行積極尋找,然后再借助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對可操作的空間進行探索,讓傳統文化節日教育活動具有文化底蘊并且簡單易行[2]。以“貼春聯”為例,“貼春聯”簡單直接的反映了我國的春節傳統,在放寒假之前,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寫春聯活動,準備好墨汁和紅紙,評選優秀作品并張貼在校內以示節日氣氛,未能入選的作品,讓孩子們帶回家中張貼。在寫春聯、貼春聯活動中,幼兒在勞動成果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不僅感受到了濃厚的節日氛圍,也和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親密接觸。又如端午時節,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品粽子、做龍舟,并告訴幼兒端午的由來和風俗。通過親身體驗,讓幼兒了解傳統節日的來源和故事。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傳統節日教育活動中實施的項目應當與幼兒的年齡、智力、能力和發展規律相適應。

(二)營造節日氛圍,加深對傳統節日的理解

幼兒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應當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利用各種機會想幼兒傳授傳統節日風俗知識[3]。在傳統節日來臨之前,幼兒教師應當提前營造節日氛圍,滿足幼兒的心理期待。到節日當天,就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將理性認識上升到實踐,即使節日過后,也不會出現“完了就丟”的情形。如在端午節中,幼兒園可組織幼兒觀看賽龍舟比賽、晚會,教師也需要配合幼兒園的晚會準備相應的節目,讓孩子們在表演的過程中體驗節日帶來的樂趣。另外我們也可以利用家長的力量,請孩子和家人共同參與“包粽子”比賽,看看誰家的粽子包得既好看又好吃。相信在這幾個活動中,一定能夠使幼兒更深層次地了解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和過節方式,也讓幼兒在充滿關愛的環境中樹立民族意識,感受傳統節日對我們生活的重要影響。

(三)家園共同參與

日常接觸認識固然重要,但幼兒對新事物接受能力的提升還依賴于從被動接受向主動探索的轉化,依賴于領悟口頭描述向切實體驗的過度。這就意味著,傳統節日前的準備工作是幼兒萌芽情感、積累經驗和豐富知識的絕佳時機,如果讓孩子充分參與到節日前的準備工作當中,就會進一步激發幼兒對節日的期待,提高幼兒的過節積極性。例如在中秋節來臨之際,幼兒教師應當引導幼兒在家中與父母一道收集與中秋節相關的故事、圖片和視頻等,并帶到幼兒園和老師同學一起分享。在中秋節當日,幼兒教師應當邀請幼兒父母到幼兒園,與幼兒一起聆聽中秋故事,學習中秋知識,品嘗月餅,并參加豐富多趣的節日游戲,在游戲中感受家人團圓的愉悅。教師還可帶著孩子們去敬老院和爺爺、奶奶們一起過節,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尊敬老人的意識,養成關心他人的品質,增加責任感。

(四)同一選材,不同教法

創造力培養是中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一直非常主張的教育思想,即“人人都有創造力”、“幼兒也有創造力”。要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幼兒教師自身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創新意識,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在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活動中,以創新的教學方法加深幼兒對傳統節日的影響[4]。同一選材,不單只有一種教法,只要加以創新和嘗試,我們就可以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來完成一種選材的教學。例如,元宵賞燈是我國的傳統習俗,而燈籠正好可以作為幼兒園的重要教學題材,在實際教學中,幼兒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幼兒欣賞、設計、制作燈籠,以及說燈籠和猜燈謎等活動,讓幼兒參與其中。而這所有的教學辦法都是為了讓兒童對元宵賞燈習俗有一個深刻的認識,以看、說、畫、動于一體的教學活動,加深幼兒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底蘊的認識。

總之,在全球化趨勢愈發明顯的幾天,國人在推崇“洋節”的同時,也不應忘記本國的傳統的節日,這是我國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所以,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我們要從小抓起,傳承光大我國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

【參考文獻】

[1]蔣煜.淺議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5,(01):36-37.

[2]李敏.試論加強幼兒傳統節日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01):23-25.

第3篇:清明節由來和風俗范文

關鍵詞:語言;文化差異;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9-00-02

語言和文化是人們常用的兩個詞匯。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媒介,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沒有語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同時語言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不可缺少的工具。反之,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也深受著不同文化的影響。二者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相互依靠,相輔相成。因此,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學習文化的過程。學習語言決不能與學習社會文化知識割裂開來。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不僅要進行語音、語法和詞匯的教學,還要讓學生了解其深層次的文化意義。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傳統,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著相當大的文化差異。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群體性和個體性的差異;社會關系的差異;社會禮儀的差異;節日文化的差異等。

(一)中西方文化中群體性和個體性的差異

中國歷史悠久,經歷幾千年積淀下來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占據著正統地位,中國人向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準則。“中”,是一種極其平和的精神狀態,強調對待事物關系要把握一個度,以避免對立和沖突。提倡“貴和”、“持中”的和諧意識。同時,中國人還具有“天人和一”的思想,承認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反對將它們割裂開來,強調天地之和、天人合一、人際之和。因此,中國傳統文化是具有強大凝聚力的“和”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這就必然使中國文化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

相比較而言,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一樣,歷史悠久,氣象萬千。西方文化發源于古希臘、古羅馬,經歷了漫長的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統治。隨著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出現,后又產生了影響深遠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而這些都促使了西方人個體性意識的覺醒和成長。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爭”為核心的文化思想觀。總的來說,西方文化就是突出個體,強調個人價值的文化模式。西方文化經過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長期統治,阿拉伯文化的融入,隨著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出現,出現了影響深遠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經過17世紀的科學革命,18世紀的啟蒙運動,現代西方文化到19世紀臻于成熟,并向全世界擴張。西方文化在20世紀面臨著來自內外多方面的挑戰。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只反映了現代西方文化的一個方面,表現出其躁動不安的情緒,遠遠不能概括其全貌。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爭”為核心的文化思想觀、以自然科學和科研為核心的文化發展觀。總的來說,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細節、突出個體效果的文化模式。

(二)中西方文化中社會關系的差異

中國的社會關系看起來要比西方社會復雜的多。單從稱謂上來看,中國人對于稱謂的表達非常具體嚴格。這是因為中國經歷了兩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統治。這種封建社會高度重視血緣關系,特別強調等級間的差異,提倡長幼、尊卑有序。親屬關系親疏,長幼和性別等萬面不同,權力和義務也隨著出現區別,故稱謂區分得嚴格而細密。而比較來看,英語中的稱謂比漢語中要少得多。例如,uncle一詞,對應漢語的叔叔;伯父;伯伯;舅父;姨丈;姑父等。而英語中的稱謂不多,除dad,mum,grandpa,grandma,uncle,aunt等幾個常用稱謂外,其它的幾乎不用。

同時,西方式的家庭結構也比較簡單。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組成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結婚,就得搬出去住,經濟上也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作法給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實際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小孩子常常通過打工等手段自己賺零花錢,甚至是學費,孩子為此也感到非常自豪。但由于這種獨立,有時也會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系。而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但由于過度呵護,往往忽視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大多數中國的孩子都是靠父母的資助完成學業的。這種生活方式不利于培養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三)中西方文化中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社會禮儀,但又有著明顯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交際方式的差異;餐飲禮儀的差異;服飾禮儀的差異;個人人生觀的差異等幾方面。這里以交際方式中的問候語為例。由于中西方問候語也會有不同的表達形式,常常造成交際失靈或產生誤解。漢語中一些打招呼的形式往往使初來乍到的外國人感到不可思議。比如:中國人愛用“吃過飯了?”這樣一些話來打招呼,這是極為平淡、俗套、常見的日常問候語。而這種問候語直譯過來卻是無法被說英語的人接受的。在英語里的寒暄語常常是評論或預測天氣狀況,這是由于除了英國人的地理位置對天氣特別敏感外,更重要的是因為天氣永遠是一個非個人的話題。對大多數西方人來說,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Are you married?等談及年齡、收入、婚姻狀況、、家庭情況等問題的話題,是不禮貌的。因為這些話題屬于個人隱私范疇,所以常常忌諱別人問及。而對于中國人來講,這些話題都是極為平常的。可以拉近說話人之間的距離,增加親近感。

(四)中西方文化中節日文化的差異

節日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也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性格特點。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于中國封建社會長達二千多年,長期處于自然經濟和農業社會,其傳統節日大多帶有濃厚農耕文明色彩。如我們的七個主要節日:春節、端午節、七夕節、清明節、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與農業節氣有關的重要農事節日。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西方文化由于長久受基督教的影響,其傳統節日起源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比如Easter復活節.春分過后第一次月圓后的第一個星期日就是復活節,一般在3月底或4月初。這是基督教紀念耶穌復活的一個宗教節日。再如Valentine's Day情人節是紀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難者,Christmas圣誕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誕生。在眾多的西方節日里,與基督教有關的占了38個至多,可見,宗教對于西方文化的影響非常之大。當然,西方節日中也有和農業有關的節日,但他們以農業為主的節日的歷史不如中國漫長。在節慶方式上也存在明顯文化差異,如慶祝方式、飲食、衣著都有很大的不同。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只有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學生才能更快更準確把握英語的語言本質和思想內涵,才能更準確學習和運用英語,從而大大提高英語教師教、學生學的效率。傳統英語教學是應試性教學。因此要求英語教師要端正英語教學思想,使英語教學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與需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在訓練和提高學生語言水平的同時,應有意識地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指引學生比較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中常見的差異,從而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懂得一個國家的文化、歷史和社會,才能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語言。

(一)從英語語言本身入手,引領學生理解英語語言的文化內涵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既不能拋開文化進行純語言技巧訓練,也不可固守傳統,將文化只看作是語言學習的背景知識。而應從英語語言本身入手,引領學生理解英語語言的文化內涵。比如:教師在講解dragon一詞時,可以把西方人看待龍的看法講解一下。對于中國人來說,龍具有比較美好的象征含義,而在西方卻是集所有邪惡于一身,有翼,利爪的怪物,是恐怖與邪惡的象征。再如,對中國人來說,黃色是尊貴之色。而英語中yellow則含有膽小卑怯之意。例如:a yellow dog (美)可鄙的人,卑鄙的人;a yellow livered(美)膽小鬼。教師如能自始至終地將文化的理解和語言的傳授并重起來,就會使學生潛移默化感悟到英語學習的過程正是感受其文化的過程。

(二)拓展有關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并解釋這種差異的現象的由來

漢語中的詞匯、典故多源于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而西方人的典故則多出于《圣經》、莎士比亞戲劇和希臘、羅馬神話等。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二者有著很大的不同。例如,許多英語典故就來自基督教的《圣經》中的人物或事件。如《圣經》中的“Solomon”(所羅門)和“Old Adam”(老亞當)分別被用來指代智慧的人和人類本性的罪惡。如果我們對《圣經》一無所知的話,就很難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了。

(三)將兩種語言文化的比較貫穿于英語教學之中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使學生有意識地認識到采用比較文化這一方法的優勢所在。誠然,僅僅認識到這一點還是遠遠不夠,教師還應將兩種語言文化的比較貫穿于英語教學之中。比如,教師在談及萬圣節的文化習俗時,可以從以下方面同中國的中元節作比較:1、節日的目的:萬圣節主要是驅鬼,現在則變成狂歡的時節,中國的中元節是以祭祀為主;2、活動的形式不同:萬圣節是為小孩子增添的娛樂節目,中元節就比較帶點信仰節日。驅鬼,祭拜;3、節日的氣氛不同:萬圣節氣氛很歡樂另類的狂歡。中元節是為了祭已逝者,氣氛沉重.。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就可以從兩種獨特的文化習慣中更好地掌握兩種獨特的語言。

(四)指導學生如何在課余時間多角度地感受英語語言文化

在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理解西方文化的人文、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盡可能充分感受語言文化。但是,公共教學只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完成。因此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生語言文化的意識的同時,又要注重指導學生如何在課余時間多角度地感受英語語言文化,將課堂教學同學生的課余時間相結合。如教師可以開展一些語言實踐活動:如舉辦英語晚會,英語競賽,英語角等;也可收集和利用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文化知識和風土人情;利用電影電視引導學生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情況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體驗和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強化學習西方文化的意識,其用英語思維的能力也會相應提升。

總之,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中西方文化無論從萌芽、發展到現在的格局無疑是各具特色,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應注意強調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學生理解所造成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国产丰满眼镜女在线观看|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9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波少野结衣色在线| 大尺度视频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 |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午夜a| 国产xvideos在线观看| 久久99中文字幕| 老鸭窝在线观看视频的网址| 斗罗大陆动漫完整免费|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883| 中文字幕乱倫视频| 精品欧洲videos| 女老丝袜脚摩擦阳茎视频| 你是我的城池营垒免费观看完整版| gogogo高清在线播放| 激情综合色五月六月婷婷| 国产资源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公牛电影院| 中文字幕色婷婷在线精品中| 曰批免费视频观看40分钟| 国产午夜激无码av毛片| 丰满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 美女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尤物视频网站在线| 亚洲综合色视频在线观看| 3d无尽3d无尽动漫同人|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完整| 国产在线19禁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高清版毛片|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在线午夜| 夜夜偷天天爽夜夜爱|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麻豆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一个人看的www在线观看免费 | 精品韩国亚洲av无码不卡区| 天天爱天天操天天干|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叼嘿久久精品久久| 护士又湿又紧我要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