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三支一扶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分析高校大學生的擇業就業觀,并從民族高校大學生的意識形態的特點出發,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價值觀受到需求層次的影響,分為三個維度進行分析,針對民族高校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民族的當代大學生,通過對延邊大學學生擇業就業觀調查報告并結合當代高校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就業趨勢、就業政策、就業結構、就業問題,分析需求層次對民族高校大學生就業觀的影響。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民族高校;價值觀;需求;層次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9-0006-02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有所改變,當代大學學生的價值觀的改變直接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中的教育內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一、對象與抽樣
通過調查民族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擇業觀,從三類對象進行抽樣調查。第一類對象新生和老生,以大二為分界點,大一新生經歷了高中到大學的過渡區,思想狀態不穩定,對于就業觀沒有形成深刻的認識。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對大學生活基本熟悉,思想相對穩定。對11個學院417名不同民族的學生調查抽樣(以朝鮮族、其他民族為抽樣對象),延邊大學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綜合性大學,主要少數民族是朝鮮族,所以對朝鮮族學生以及其他民族學生調查抽樣。從民族文化和地域特點為出發點,分為朝鮮族、其他民族兩個抽樣對象。對11個學院926名學生不同學科的學生調查抽樣(以文理、科為例)。學習理科與文科學生,思維方式各不相同,文科思維的特點是:相對文學素養較高,對知識點記憶深刻。
二、分析與綜合
從以上調查抽樣數據分析,當代大學生在不同時間段就業觀的各異,得出低年級學生在就業觀偏向于社會需求,也就是需要愛情、友情、人際交往,剛剛走出家門,走進學校面對新環境、新同學、新起點,向往探索愛情的甜蜜、友情的關懷、拓寬人脈交際圈。其次是生理需求,對衣、食、住、行有了新的要求,其中自主利用時間是影響生理需求的決定性因素,大學生是社會群體中能夠自主掌控時間的主體力量,除了上課,其他課余時間可以自行安排,對新鮮事物的向往以及求知欲極強,促使低年級同學對社會交往的需要。[1]
問卷調查中發現,在延邊大學朝鮮族民族槔與漢族就業觀進行抽樣調查。朝鮮族同學向往人際交往,向往人與人的溝通,朝鮮族熱情好客,與人為善的民族文化以及民俗風情決定了對待交往的態度。漢族學生在對就業觀的安全需要與社會需要上表現出的態度基本相近,許多學生認為今后的工作一定要建立在工作穩定的基礎之上才能具有對其有吸引力。
三、調查與比較
調查問卷中對職業方向、職業規劃、職業理想、職業影響進行了調查。其中職業方向中選擇商貿類型較多,經濟社會的時代影響顯而易見,不僅僅是高年級的學生、低年級剛入的學生、文理科學生,看待職業方向的眼光也是順應社會發展的。商貿類是近幾年就業類型中熱門選擇。職業規劃中學生們在潛意識里與畢業相互影響,調查結果中普遍學生對職業規劃意識淡薄,職業概念模糊,規劃期較長。[2]
在職業理想中學生普遍對隱性職業的關注度較低,對熱門公職單位期望值較高。職業影響中,較多學生受學校影響較大,所以學校就業指導課程以及創業就業培訓具有明顯效果。當代民族高校大學生就業層次需求(以延邊大學為例)主要分為基本五個方向:①考研是很多學生選擇的繼續深造的學習方向。針對考研就的人數比例業女生超過男生。②報考企事業單位以及公務員方向,到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相對來說這種就業意向在調查報告中也有所體現,就業觀中選擇尊重需要的學生們往往是需要具有社會認同感的社會地位。③延邊大學的朝鮮族學生一部分同學會選擇到外資企業工作,韓資企業中可以發揮語言優勢,并且可以學習了解國外相關專業的先進技術。④出國留學也是一部分學生的選擇,出國繼續學習深造可以了解國外的文化。⑤很少部分學生會選擇自主創業,自主創業之路艱難,學生懼怕甚至是抵觸自主創業,國家針對大學生創業出臺了相關扶持政策。學校就業指導部門根據國家政策與規定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與特征,向學生宣傳。
四、當代大學生就業觀形成原因
以需要層次理論的角度看。①自我認知能力差,過度關注擇業就業條件、就業價值,沒有達到就業市場需求與自身就業能力給予形成平衡。大學生忽視在工作中應有的基礎能力,表達能力、適應能力、基礎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才能有效的適應就業市場需求,進而擇業就業。②依賴性強,上學期間經濟由父母為學生提供物質支持,很多大學生沒有離開過父母,依賴性強,自主意識差;③缺乏對社會認知,當代大學生僅僅滿足最低的生理需要層次,功利主義思想突出,職業脫離實際意義,享樂主義。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大學生們從入學開始就沒有感覺到就業形勢嚴峻,缺乏長期就業規劃,就業目的不明確;④擇業就業觀念的淡薄,其中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學校因素、主管能動性等都是影響擇業就業觀的主要原因。家庭因素為學生們提供了最為基礎的解決問題和思考問題的基本出發點,家庭教育是大學生的物質與精神來源。[3]
五、大學生未來就業發展趨勢
當代大學生缺乏就業規劃,調查中顯示67%的沒有做過職業生涯設計,只有9%在學校系統學習過職業生涯設計。[4]一部分人從來沒有想過對自己的氣質、個性、優缺點、興趣等進行各管全面的分析和評價,對于未來的發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認識和科學的規劃。
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根據就業發展的動態招生逐漸形成。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國家十三五規劃中的重中之重,希望能對廣大畢業生的求職道路和職業選擇有所裨益。相應出臺了“大學生到中西部支教”、“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特崗計劃”等一系列的國家促進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政策。今年畢業生數超700百萬創歷史新高。國家鼓勵學生們到基層去工作,鼓勵學生們創新創業。有相應的就業創業幫扶基金。各省市各大高校相繼舉辦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訓。各高校有專屬心理輔導站中根據心理學進行科學的就業測試,形成心理就業咨詢機構,幫助學生準確定位,打破傳統就業價值觀觀,樹立準確就業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劉鳳清.大學生擇業觀念現狀分析及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12).
[2]饒瑩心,顧勝賢.金融危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觀念與思考[J].職業時空,2012,(3).
關鍵詞: 高校畢業生 問卷調查 就業指導
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量達到699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復雜嚴峻,工作任務更加艱巨繁重。2012年11月教育部、2013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分別《關于做好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采取各種切實措施有效開展就業工作。筆者所在高校就業部門決定從就業主體方面找突破口,選取學校3500名2014屆畢業生進行就業問卷調查,共回收2900份有效問卷,進行了詳細的統計、分析。
一、就業問卷調查結果及成因分析
1.畢業生求職意向方面
對于畢業生的就業求職情況進行調查,55.49%的學生有比較明確的求職意向或職業目標;26.53%的畢業生有非常明確的求職意向或職業目標;而剩余8.76%的學生表示對求職意向或職業目標不明確或完全沒有定位。由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自身定位比較明確,在求職前可以做好充分準備,這和學校就業指導課程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展關系密切,但還是有部分學生求職意向不明確,盲目性很強,以至于求職成功率極低,導致錯失很多機會。
2.畢業生擇業觀念方面
對于畢業生的擇業觀念進行調查,42.59%的學生表示會先就業后擇業;31.11%表示堅持先擇業后就業;21.12%的學生選擇不就業,繼續深造;6.18%的學生選擇自主創業。在調查過程中了解到,學生的擇業觀念對學生就業具有主導作用,所以全方位地引導學生擇業觀,是做好學生就業工作的基礎。
學生在擇業過程中,40.91%的學生看重的是是否有個人發展機會;28.37%的學生十分看重經濟收入和福利;16.47%的學生會首先考慮工作地點是否符合自身要求。從調查結果不難發現,因為學生自身情況不同,因此在擇業過程中考慮問題不全面,所以在擇業過程中會產生誤區,也就需要就業指導教師和社會的正確引導。
3.畢業生基層就業方面
對于畢業生是否愿意到基層就業這個問題進行調查,數據顯示,48.76%的學生表示愿意到基層單位工作;35.83%的學生表示可以先到基層企業就業,有好單位再走;25.41%的學生表示不愿意。在當今應屆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高校積極鼓勵畢業生到基層任職,鼓勵學生到村任職、“三支一扶”、應征入伍、特崗教師、選調生和志愿服務西部等國家及地方項目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調查結果顯示工作成效顯著。
4.畢業生尋找工作途徑方面
對于畢業生尋找工作途徑問題調查數據顯示,50.18%的學生表示通過學校組織的大、小型專場招聘會找工作;19.87%的學生表示通過親友介紹獲取就業信息;16.78%的學生是通過網絡獲取有用的招聘信息;剩余的學生大部分是通過校外招聘會獲取就業信息。通過進一步對畢業生關于學校采用哪種就業服務途徑對畢業生幫助最大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6.51%的學生認為組織企業專場宣講會對自身就業幫助大;27.43%的學生認為舉辦秋季大型洽談會對就業幫助最大;24.36%的學生表示學院組織春季招聘會對就業幫助大;9.95%的學生認為網站的信息對畢業生就業幫助最大。不難看出,高校開展的各種就業服務形式對畢業生的幫助最大,其中尤其以組織企業專場招聘會效果最顯著,其次是高校舉辦的大型招聘會,但是針對未就業畢業生舉辦的春季招聘會也不容忽視。
5.畢業生求職障礙方面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大部分學生或多或少地在求職過程中遇到過障礙,通過調查了解到33.03%學生認為個人能力問題是求職的主要問題;22.47%的學生覺得自身專業太偏,需求少是主要問題;18.23%的學生表示最大的求職障礙是就業信息少;7.36%認為自己最大的障礙是缺乏就業技巧,而其他的學生遇到的最大障礙來自企業,例如企業存在偏見、用人單位情況與自己的期望不符等問題。從中體現出學生需要就業指導提升就業能力,從而解決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6.畢業生就業指導形式方面
學校采取多種形式的就業指導為學生的就業服務。通過調查數據顯示,33.4%的學生認為培訓交流的形式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收就業知識;26.21%的學生喜歡面對面咨詢;22.99%的學生認為專題講座形式利于學生接收;對于課堂教學、網上自學、與他人分享經驗等方式學生感興趣的比例分別是10.61%、2.76%、3.78%。現在傳統意義的就業指導課堂授課已經無法滿足畢業生的需求,就業指導教師應該采取形式多樣、易被學生接受的方式進行指導,這也是留給指導老師的課題。
二、建議和意見
1.進一步優化大學生就業環境
國家應加大對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地區的扶持力度,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逐步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差距。規范對私營企業等用人單位的管理,加快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完善社會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健全法律法規,保障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合法權益,為畢業生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就業環境。建立健全大學生創業激勵機制,以優惠的政策逐漸吸引畢業生到西部就業,到基層就業。
2.積極開展正確的就業宣傳
對于高校畢業生正確的就業宣傳具有較強的導向性和感染性,對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的形成和發展意義重大,高校應積極創建正確的輿論環境、旗幟鮮明的倡導、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擇業價值取向,使大學畢業生逐漸樹立積極、健康的職業價值觀。
3.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科學地評價自己,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盡早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貫穿于大學生活的每一天,引導大學生走出好高騖遠和妄自菲薄兩個誤區,使他們清醒地認識到隨著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大學生已經是社會中普通的一員,要綜合考慮自己的職業興趣、專業特長、實際能力、性格特點,對自身作出科學評價。
三、結語
高校畢業生就業問卷調查從就業主體角度把握就業工作方向,對于高校就業工作的指導意義重大。高校應根據實際情況,認真查擺不足,不斷提升就業服務水平,切實推進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為實現高校畢業生充分高質就業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趙軍合.大學生就業調查與指導對策[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8(3).
關鍵詞:就業質量;就業幫扶;農林院校;就業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0-0170-04
Abstract:As the mainstay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postgraduates have been highly regarded as the scarcity of talent. In recent years,however,with the enlargement of scale of masters emrollment,graduate students begun to encounter difficult employment problems,which agricultural graduat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more serious. From the employment data in recent years,graduate employment rate is not pessimistic,but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mployment,employment levels,job satisfaction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aking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or the graduate student employment quality problem research,we can conclude that employment assistant policies and creating deep employment platform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Key words:Employment quality;Employment support;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s;Employment
在天津考察時曾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在于發展,要切實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他要求有關部門加大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支持力度,對就業困難的畢業生進行幫扶,以增強學生就業創業和職業轉換能力。作為高校人才資源,農林院校研究生就業問題備受關注。農林院校學子就業難一方面會影響到農林院校的聲譽,另一方面會造成人才與資源的配置問題。現今我國農業經濟結構正處在轉型階段,這就導致社會對農業人才的數量、質量及結構需求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對農林院校研究生的綜合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分析農科類研究生就業現狀及影響因素,結合培養方案、就業政策、就業體系等幾個方面的就業舉措效果來看,就業幫扶政策對提高農科類研究生就業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 現狀分析
1.1 農科類研究生就業現狀分析 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農科類研究生就業難的問題日漸突出。黨的十明確指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但傳統的“農口”思想仍影響著農業類學生的就業觀。畢業生寧愿進入與自己專業不相關的領域從事政府機關、國有企業及事業單位的基層工作,也不愿意到農科行業就業;多數畢業生過分迷戀大城市,即使待業也不愿去與自己期望差距較大的單位或地區工作,造成部分畢業生有業不就。一些畢業生雖能接受到新興的產業和中小城市就業、創業,但愿意到偏遠農村和西部貧困地區就業的畢業生仍屈指可數。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畢業生求職就業的成功率與滿意度。
根據湖南農業大學2016屆就業質量報告顯示,碩士畢業生共計821人,碩士畢業生就業單位選擇按性質分類排在前三的是其他企業(51.89%)、國有企業(10.48%)、高等院校(10.35%)。而2015屆的質量報告顯示就業單位排前三的分別是其他企業(52.24%)、機關(12.62%)、高等學校(7.87%)。湖南農業大學 2014屆就業質量報告,碩士畢業生就業單位按性質分類排在前三的則是企業(52.97%)、高等學校(13.10%)和科研設計單位(6.21%),根據近3a的數據分析發現農科類研究生畢業,多為聘用合同、就業證明等非正式協議,進入國企、機關、科研院所的比例逐漸下降,碩士生畢業就業質量不高的問題日益突出。進入科研設計單位的比重由6.21%下降到5.6%(見圖1),而進入機關的由4.17%上升到12.62%,簽入國企的由2014年的4.8%增長為10.48%,碩士畢業生選擇自身專業對口工作的人數逐年下滑,其中2015屆畢業研究生在專業不對口的情況下愿意從事專業不對口工作的比例高達79.22%。
1.2 自身原因 造成研究生就業質量不高、壓力大的根本原因是其自身。從近3a的就業分析數據來看,部分學生考取碩士文憑動機有誤,僅僅是為了獲得文憑并不是想要深入研究,畢業后也并不從事本專業,這導致其研究生階段專業素養較弱。而就業時要求過高或自我需求過高,也是導致就業質量不高的幾大原因之一。據2014屆、2015屆碩士畢業生理想薪資(見圖2)和畢業生理想就業地域(見圖3)來看,研究生對工作的要求程度較高,農林類行業薪資水平相對較低且環境較差,學生自我定位不明確,形成供需差異。
1.3 外部原因 外部因素中占有最大比重的是院校。高校是人才撫育的基地,除了學生自身素質外,學校對其的培養也尤為重要。院校長期培育學術型人才,導致與社會需求脫節,形成了管理層多于基層工作的倒金字塔型;其次,隨著社會需求的改變,選擇農林類院校成了學生們的第二選擇,在高素質人才的要求下,農林類院校的學生綜合素質與其他綜合院校相比有較為明顯的差距,其在競爭中的競爭力也相對較弱;一些農林院校沒有針對自身特色進行專業設置,而是跟隨市場需求,開設學生與社會更喜愛報考的專業,導致專業課程不深入無法適于社會需求,或是該專業市場飽和度較高,供大于求;部分高校對于就業幫扶不重視,支持度不高,開展的就業課程、講座、活動較少,導致研究生理論知識強,社會經驗少。
2 農科類研究生就業幫扶現狀分析
就高等院校自身來說,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層次,一方面取決于學校的教學質量、專業設置是否符合社會需求和學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也取決于學校對學生的幫扶程度及效果。就業幫扶,是指在就業過程中對遇到困難的對象提供相應幫助和援助的內容、原則、方法和措施的系統工程。它是一個動態、時效性強、針對性強的就業指導實踐活動。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就業幫扶舉措已形成以就業指導、舉辦招聘、心理o導、就業補助及政策解讀等一系列環節的就業幫扶體系。以湖南農業大學(后簡稱我校)為例,我校針對不同專業研究生畢業就業進行了專項指導。分別從提高生源質量、加強就業創業指導與幫助、加強創業孵化基地建設、開設心理講壇、咨詢室以及加強就業幫扶政策,如“一帶一建”等,5個方面推進研究生就業工作。
3 建立就業幫扶體系
3.1 建立合理就業目標 從調查數據來看,大部分農科類研究生熱愛自身專業,并認為在農科類就業中的前景比社科類研究生更有專業優勢。但是他們在就業觀、擇業觀方面存在對自身定位不客觀、不合理的情況。主觀意識強,以自我為中心是大部分畢業生存在的觀念誤區。農科類碩士與本科生相比,在找工作方面有更強的自主性。但是在找工作過程中情緒化和個人主觀化極大地影響就業結果。農科類研究生就業期望值高于自身水平是另一個主要問題。長期以來,我國出臺大量政策支持農科類學生發展,院校為其提供了優越的教學條件以及科研教學經費,平臺高,起點高導致他們對發展前景要求也相對較高。但社會對農科人才的需求現狀呈基層化、鄉村化發展態勢,造成其就業期望值過高。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首先學校應開展相關知識講座、課程等,改變學生對傳統農業領域工作的誤解,提高學生素質,樹立為人民服務,為祖國獻身的崇高理想。其次,對現有政策進行講解,引導畢業生積極參加國家地方項目,例如,根據基層實際需求和高校畢業生的意愿,實施的“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三支一扶”計劃、“農村教師特崗計劃”、“西部計劃”、“畢業生應征入伍”計劃等項目。
3.2 優化教學,提高質量 研究生作為國家高等教育培養的高層次人才,學校對其給予相應的重視。用人單位通常對研究生職業能力有較高的期望值,希望引進理論與技能并重的人才。因此我校從專業能力、個人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對研究生進行全方面培養,以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和重視。以加強專業知識培養為主,開展就業引導為輔。以應屆畢業生為重點,根據專業不同,學制不同設立相關的輔導課程以加強其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包括就業指導、心理教育、政策講解、就業技能培訓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的進行就業幫扶。一方面通過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等課程,輔之以名師的就業講座,為研究生打造適合自己的就業道路;另一方面,通過發放就業補助,組織大型招聘會為學生搭建良好的招聘平臺。
3.3 實行導師責任制 在研究生群體中,導師發揮著不可提代的作用。古語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培養學生引導其正確發展并將其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是教師職業的客觀要求,是教師職責的重要體現。實行導師負責制明確責任,能夠加強導師對學生職業規劃的關注從而進行引導,循序漸進地鼓勵學生進行連續性的能力培養。導師負責制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以科學的激勵手段來促進研究生的個性化發展。由于研究生階段,學習自主性加強群體性減弱,注意力集中在專業學習和學術活動上,以參與導師的科研活動和自學研習為主。因此導師在培養學生職業規劃能力時可以細化到個人,根據每個學生自身的情況來打造適合的研究方向及就業規劃。
3.4 劃分受眾層次,進行針對性幫扶
3.4.1 貧困型碩士與非貧困型碩士 貧困型研究生雖然比重較小,但仍不可忽視這一特殊群體的存在。受經濟條件的影響,在刻苦學習之余進行兼職,長期壓抑導致其自卑、膽怯心理。他們在招聘過程中,通常顯得緊張、局促、患得患失、情緒異常。針對這一現象,高校應對其開展相關的心理輔導工作,舒緩貧困研究生的壓力。其次,對經濟困難學生和非貧困學生開設不同的就業指導課程。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創業就業課程、職業能力素質拓展實踐、就業政策解讀課程等。貧困型研究生根本問題在于經濟,在就業中還應設立貧困就業補助金,從生活上減小其壓力。
3.4.2 學術型碩士與專業型碩士 針對專業型碩士和學術型碩士要建立不同的就業幫扶體系。專業型碩士培養旨在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更適宜于社會發展,要求其有較高水平的職業能力,這對于院校的就業工作也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就業指導與服務發揮市場的作用,充分引入社會資源,形成廣義一體化的就業指導與服務模式,許多學校都已開展相關工作,但缺乏全面、系統、深入的實施。學術型碩士則有科研型人才和社會型人才兩種培養方式,在進行就業幫扶時,除了常規的就業政策還需搭建科研平臺,為尖端人才進行科技研究提供更廣闊的舞臺。
3.4.3 女性碩士與男性碩士 2010年全國婦聯婦女發展部首次公開發表 《女大學生就業創業狀況調查報告》,調查顯示,被訪女大學生平均投出9份簡歷才可能得到1次面試或筆試的機會,其中40%被訪女大學生認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難,理科類和碩士研究生最覺困難。女性學生就業難是勞動力市場性別歧視現象的反映,其根源在于社會性別定位及廠商利潤最大化動機行為的驅使。農科類工作一般條件艱苦,工作繁重,因此大多崗位希望招聘男性。在這一問題上,高校應著重培養女研究生的競爭力,在培養過程中應根據女研究生自身生理特性和教育背景,探索出一套合理可行的女研究生素質培訓體系。
3.5 設立相關工作制度
3.5.1 建立就業困難預警制度 從“學校―學院―系―導師”4個層級管理機制,設立就業困難預警制度。這一制度可以將教師教務系統與學生管理系統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定期跟進學生的心理、學業及就業狀況。從各級領導到輔導員、學位點領先人到導師、同班同學到實驗室伙伴,及時進行情況追蹤與分析。對照培養計劃和就業目標,快速、有效地對學生的學業進行評價分析,生成學業困難警示信息,對需要幫扶的研究生提供就業困難預警,提供相關解決措施辦法,。設立就業困難預警機制,能夠使相關負責人及時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并反饋到學生所在系里。系里迅速做出反應,導師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幫扶計劃,予以進行針對性幫扶。這一舉措能加強研究生管理,有l不紊進行學習,保障就業質量。
3.5.2 建立就業工作制度體系 我校研究生就業工作延承《湖南農業大學大學生就業工作管理辦法》《湖南農業大學就業工作考評辦法》《關于進一步引導和鼓勵畢業生面向西部和基層就業的意見》等8個相關的制度文件,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改和完善,使研究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系統化、制度化、高效化。日后將導師責任考評納入工作制度中,更好的為學生提供幫助。
4 結語
隨著碩士生整體生源量的增加,農科類院校研究生數量也呈相應增長態勢,因而其就業質量問題也日益凸現而備受高校相關領導重視。本文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分析研究生整體就業情況,研究其就業質量不高的原因,進而提出了培養高質量研究生的就業幫扶政策,為切實提高農科類研究生就業質量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袁首.大學生就業援助實踐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8(25):45-46.
[2]李毅,曾福生.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教育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01.
[3]彭春秀.農科院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現狀調查及提升策略[J].農業教育研究,2011,03:39-44.
[4]李婷.農林院校大學生全程就業教育體系構建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0.
[5]趙小峰,閆斐,楊軍偉,等.就業幫扶在高校就業工作中的應用與實踐[J].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10,10:662-665.
[6]彭淼,朱杰輝,鐘曉紅.農科類研究生就業質量提升體系的研究―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J].天津農業科學,2016,22:132-135.
[7]許星.淺談農科類研究生就業現狀及解決辦法[J].大學教育,2012,02:26-27.
[8]雷世富.正確認識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下的導師負責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03:66-69.
[9]高珊,梅瑞華.導師負責制,大學生職業規劃發展的新模式[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10:98-99.
[10]秦娟.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市場,2011(40).
[11]孫世平,孫鑫,李華.大學就業困難學生幫扶體系研究[J].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0,02:58-60.
[12]張抗私,盈帥.性別如何影響就業質量?―基于女大學生就業評價指標體系的經驗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2,03:83-90.
[13]王琦,許艷麗.女研究生就業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遼寧工學院學報,2005,08:137-139.
[14]: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新起點―人民風采社會聚焦[OL].[http://].
數據為樣本進行了實證檢驗,得出了影響女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指標權重排序,為大學及大學生個人充分認識市場、有準備地應對就業提供了參考,同時也為政府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提供了理論與實際研究的借鑒。
關鍵詞:就業質量;女大學生;全口徑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241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2)03008308
2010年全國婦聯婦女發展部首次公開發表《女大學生就業創業狀況調查報告》,調查顯示,被訪女大學生平均投出9份簡歷才可能得到1次面試或筆試的機會,567%的被訪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感到“女生機會更少”;919%的被訪女大學生感到用人單位存在性別偏見;四成被訪女大學生認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難,理科類和碩士研究生最覺困難[1]。女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無法回避的社會與市場問題,日益突出的女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等問題,直接關系到她們平等生存發展的利益,關系到無數家庭的生活質量以及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研究背景及思路
女大學生就業難反映了勞動力市場存在性別歧視現象,其根源在于社會性別定位及廠商利潤最大化動機行為的驅使。女性就業難也是世界性的問題,19世紀以來中外學者對該問題的研究未曾有過間斷,學術界對性別差異的淵源追溯、性別歧視成因的分析以及性別歧視市場和社會影響的計量研究都做出了貢獻。更有學者從社會學的角度切入,對性別歧視的傳統、文化及習俗等成因深刻剖析,進一步拓寬了該問題的研究范圍。
而關于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國外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由于教育水平相對較高的原因,對高校就業評價體系的應用取得了很多寶貴經驗,并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功能體系。美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統計和評估通常是由政府專職部門、職業界(社會組織)和高等院校自身三者承擔,其中社會組織和高等院校自身的調查統計相對較多。德國高校畢業生狀況的統計和調查既自成體系又作為歐洲體系的一部分參與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和教育信息歐洲委員會的統計和調查活動。參與調查的各國將畢業生統計信息綜合起來加以分析,這種系統的、國際比較的分析方法使得單一國家的就業狀況可以在更廣的框架里得到認識和分析。國內學者王天營和馬萬民[2]設計了以高校辦學硬件條件、高校辦學軟件條件、學生素質和社會評價為一級指標的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徐倩和孫海泉[3]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對高職教育優質就業探討的基礎上,構建了5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的評價體系。柯羽[4]通過引入畢業生供需比、薪金水平和就業結構等5個一級指標和需求單位層次、自助創業率和就業地域等10個二級指標,構建了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秦建國[5]的評價指標包括大學生就業前的主客觀前提指標、大學生就業崗位質量指標、大學生就業滿意度指標和大學生就業宏觀表現指標。王邦田[6]從畢業生、用人單位、高校和畢業生主管部門等層面考察設計了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史淑桃[7]構建了薪酬福利、勞動關系和個人發展3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的評價體系,并進行了實證分析。以上的研究考察的影響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因素都較少,而且女大學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相關研究尚不多見。為了更加全面地考察女大學生就業質量多種而復雜的影響因素,本文嘗試設計女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全口徑評價指標體系,旨在為相關部門提供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
二、女大學生就業質量全口徑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1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
構建女大學生就業質量全口徑評價指標體系, 是準確評價女大學生就業質量的關鍵與前提。
本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以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為原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04年修正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1998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1996年)等法律為依據。指標建立的原則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
全面性和整體性相結合。指標體系的設計要能全面地反映女大學生就業運行和發展的基本態勢,能反映出女大學生就業主要過程和主要層面的實際情況,以便開展全面的分析和綜合評價。同時,各級指標的集合應該是完整地反映評價對象的整體目標,其中每一項指標與整體目標應具有一致性,以便評價能反映出女大學生就業的整體實際情況。第二,
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相結合。
中國一直采用“就業率”單一指標數據,導致獲取相關評價指標數據較為困難。加上評價問題本身的復雜性,在設計全口徑評價指標體系時,很多因素很難量化,所以把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結合起來使用,并通過科學的手段把定性指標合理融入評價體系,力求能系統客觀地反映女大學生就業的全貌。第三,
宏微指標相結合。
微觀上,每個女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不同的。宏觀上,女大學生就業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社會和經濟發展狀況的制約。政府通過刺激經濟增長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通過相關勞動立法提高勞動標準、規范企業行為,通過發展社會事業、提供優良的醫療保健服務提高人力資本的質量,這些都為女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高質量的女大學生就業又能促進經濟增長,提高經濟效益,實現就業質量和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5]。第四,
獨立性和可操作性。
指標的相關性對系統評價結果會造成偏差,因此,構建的指標體系要有統一的分類基準,各項指標都有明晰的內涵,指標的外延互不交叉和重疊,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同時,為了保證評價的有效實施,就必須使評價指標體系所使用的方法易于理解和操作,指標易于采集和具有很強的操作性[8]。
2指標體系建立的依據與設計
本文以國際勞工組織、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及國家統計局等權威機構典型觀點的高頻指標為基礎,全面參考了國內外關于大學生就業、勞動力市場、國家就業政策和社會傳統觀念等的研究成果,以和諧社會為指導,構建了學校、市場、個人素質和意愿、家庭、政策和社會等6個二級準則的女大學生就業質量全口徑評價指標體系。
以學校聲望、就業服務能力建立學校評價指標體系;以勞動力供求平衡、勞動力市場自由度、和諧勞動關系建立市場評價指標體系;以基本生活保證、發展空間、職業能力建立個人意愿和素質評價指標體系;以家庭收入水平、知識水平和社會關系建立家庭評價指標體系;以供求平衡、信息完備和男女平等原則建立政策評價指標體系;以傳統文化、風俗、社會性別定位和社會排斥建立社會評價指標體系。
依據于此思路,針對女大學生就業質量,本文建立了6個一級、26個二級以及120個三級指標,形成了一個全口徑評價體系,具體構建情況如下。
(1)學校評價指標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高等學校擔負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和促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參考李金林等[9]、王天營和馬萬民[2]以及應望江和李泉英[10]高校指標體系的研究,構建了基本情況、硬件指標、軟件指標和就業指導4個二級準則的學校評價指標。指標篩選也考慮到:第一,根據教育部等權威機構典型觀點的高頻原則篩選生均教學行政用房面積、生均宿舍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和生均圖書數等4個指標。第二,在李金林等的《構建高校就業質量科學評價體系的探索》中篩選辦學層次、所屬行業和地理位置3個指標。第三,在應望江和李泉英的《高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及應用研究》、王天營和馬萬民的《高校畢業生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中篩選師生比、教管人員比、教學人員職稱比、研究課題數、出版專著數、數、成果獲獎數和重點學科數等8個指標。第四,在陶韶菁和王坤鐘的《高校就業服務學生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實證研究》[11]中篩選出就業率、就業講座、技能培訓、就業咨詢、信息數量、服務效率和學生對就業指導的滿意度等7個指標。
綜上,構建了包括基本情況、硬件指標、軟件指標和就業指導等4個二級準則。三級準則中基本情況包括辦學層次、所屬行業和地理位置;硬件情況包括生均教學行政用房面積、生均宿舍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和生均圖書數;軟件情況包括師生比、教管人員比、教學人員職稱比、研究課題數、出版專著數、數、成果獲獎數和重點學科數;就業指導包括就業率、就業講座、技能培訓、就業咨詢、信息數量、服務效率和學生對就業指導的滿意度,計22項學校正向評價指標。
(2)市場評價指標
在國際勞工組織勞動力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根據供需平衡、自由度、和諧勞動關系的原則構建了勞動力供給、勞動力需求、就業狀況、失業狀況、市場化程度和勞動關系等6個二級準則的市場評價指標。以勞動力供給、勞動力需求、就業狀況和失業狀況反映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平衡;以市場化程度反映市場自由度;以勞動合同簽訂率反映和諧勞動關系。
三級準則確立根據:第一,依據國際勞工組織等權威機構典型觀點的高頻原則篩選勞動力資源總量等7個指標。第二,在國家統計局的《勞動統計年鑒》中篩選勞動力需求景氣指數等8個指標。第三,在張燦等的《中國勞動力市場化進程測度》[12]中篩選勞動力擇業自由度等4個指標。第四,在秦建國的《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探析》[5]和史淑桃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態勢實證研究》[7]中篩選勞動合同簽訂率等4個指標。
綜上,構建了勞動力供給、勞動力需求、就業狀況、失業狀況、市場化程度和勞動關系6個二級準則,三級標準在勞動力供給方面選擇勞動力資源總量和勞動力參與率;在勞動力需求方面選擇勞動力需求景氣指數和第一、二、三產業勞動需求;在就業狀況方面選擇就業人口總量、人口就業率、就業彈性、靈活就業率和人均周工作時間;在失業狀況方面選擇城鎮登記失業人口總量、城鎮登記失業率、平均失業持續期和長期失業率;在市場化程度方面選擇勞動力擇業自由度、用人單位用工自由度、勞動力流動自由度和勞動工資決定自由度;在勞動關系方面選擇勞動合同簽訂率、工會參與率、勞動糾紛和勞動保護,計23項市場評價指標,其中,失業狀況方面4個負向指標,其余19項為正向指標。
(3)個人意愿和素質評價指標
根據《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全面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加上女大學生的個人意愿構建了主觀愿望、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5個二級準則的個人意愿和素質評價指標體系。以基本生活保證和發展空間反映個人意愿;以職業能力反映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三級準則確立根據:第一,從《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萬遠英的《大學生綜合素質層次分析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數學模型》[13]、吳哲敏的《高校畢業生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模型》[14]和楊煉秋的《高職院校大學生綜合素質層次分析評價模型》[15]中篩選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等23個指標。第二,從史淑桃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態勢實證研究》[7]、王邦田的《基于集值統計法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權重的構建》[6]、黃建的《構建畢業生就業指標體系》[16]、徐倩和孫海泉的《高職教育優質就業評價指標體系初探》[3]中篩選出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等8個指標。
綜上,根據以上原則構建了主觀愿望、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5個二級準則,三級準則主觀愿望方面包括工作環境、工作滿意度、工作穩定性、薪酬福利水平、國內外著名企業、單位性質、興趣與崗位適應和學習培訓機會;思想道德素質方面包括政治面貌、吃苦耐勞、誠實正直和責任心;科學文化素質方面包括學歷、專業、學習成績、外語水平和計算機水平;勞動技能素質方面包括人際交往能力、分析能力、組織能力、領導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工作業績和實習經歷;身體心理素質方面包括個人形象、適應能力、自信、主動性和健康狀況,計31項個人意愿和素質正向評價指標。
(4)家庭評價指標
家庭背景是一個內涵寬泛的概念,父母的職業、社會地位、經濟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數量、結構、種族和民族等都是其組成部分。本文參考黃娟的《家庭背景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影響研究》[17],從家庭經濟資本、家庭文化資本、家庭組織資本和家庭社會資本4個方面展開測量。家庭經濟資本通過收入來源、家庭收入水平、關系親密的親戚朋友的財富狀況來體現;家庭文化資本通過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藏書量來體現;家庭組織資本通過家庭中父母工作單位性質及職位來體現;家庭社會資本通過與家庭關系親密的親戚朋友的數量及與這些人一年內的互訪頻率來考察。以家庭收入水映家庭經濟資本;以知識水映家庭文化資本;以社會關系反映家庭的組織和社會資本。
由此,建立了家庭經濟資本、家庭文化資本、家庭組織資本和家庭社會資本4個二級準則,三級準則中家庭經濟資本方面包括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家庭收入水平和親戚朋友財富狀況;家庭文化資本方面包括父親文化程度、母親文化程度和家庭藏書量;家庭組織資本方面包括父母所任最高職位、父母所在單位性質、親戚朋友所在單位性質和親戚朋友最高職位;家庭社會資本方面包括與家庭關系親密的親戚朋友的數量、與親密的親戚朋友互訪的頻率,計12項家庭正向評價指標。
(5)政策評價指標
根據希金斯《政府政策和青年就業》提供的分析框架,本文從需求、供給及供求匹配3個角度透視大學生就業的內在機制。從勞動力需求的角度看,工作崗位增長速度與高校畢業生數量增長速度呈不均衡發展,高校畢業生數量增長速度遠高于就業崗位增長速度。從供給角度來看,核心問題在于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不足,社會快速發展對技術知識的需求總是快于高校畢業生能力素質的提高。從就業結構上,既存在大學生不愿意從事的大量工作崗位,也存在著因大學生能力不足而無法從事的職業。從供求匹配角度上看,市場信息的不對稱與就業服務的滯后會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出現困難,改善就業服務是關鍵[18]。同時,在大學生就業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女大學生就業難,男女享有平等的就業權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以供求平衡原則反映就業的供給和需求政策;以信息完備原則反映就業匹配政策;以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反映男女平等政策。指標篩選亦考慮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權威機構典型觀點的高頻原則篩選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16個指標,以及聯合國、國家法律法規、和諧社會指標體系中篩選平等就業機會等3個指標。
綜上,建立了需求促進政策、供給政策、供求匹配政策和男女平等政策等4個二級準則。三級準則需求促進政策方面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公務員招考政策、社區工作者、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支援和創業扶持政策;供給政策方面包括高校經費、調整高校培養目標、調整高校培養方案和學生職業潛能的開發;供需匹配政策方面包括市場導向政策、就業指導服務政策、人才市場和培訓機構;男女平等政策方面包括平等就業機會、平等升遷機會和同工同酬,計19項正向政策評價指標。
(6)社會評價指標
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形成的重男輕女傳統風俗,社會對男女有著不同的角色期待和雙重標準, 女性在勞動就業問題上并沒有真正擁有與男性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機會。同時也普遍存在以學歷、社會關系、實踐經驗和生理條件等為門檻的社會排斥現象。據此構建了傳統文化、風俗、社會性別定位和社會排斥為準則的社會評價指標體系。以消除歧視原則來反映社會傳統文化、風俗、社會性別定位和社會排斥。指標篩選同時考慮到:第一,根據權威機構典型觀點的高頻原則篩選重男輕女和男尊女卑等5個指標。第二,從騰智源和黃可的《論女大學生就業社會排擠問題》[19]、陳雁的《女大學生就業中的“性別歧視”辨析》[20]以及李丹和宮照軍的《大學生就業中社會排斥的表現和對策》[21]中篩選地域排斥和專業排斥等8個指標。
綜上,構建了傳統文化風俗、社會性別定位和社會排斥3個二級準則。三級準則傳統文化風俗方面包括重男輕女和男尊女卑;社會性別定位方面包括男強女弱、男主外女主內和職業性別刻板印象;社會排斥方面包括地域排斥、民族排斥、排斥、種族排斥、年齡排斥、實踐經驗排斥、生理條件排斥和社會網絡排斥,計13項社會負向評價指標。
全口徑評價體系的建立有助于分析與評價女大學生就業質量及其影響因素,有助于認識和維護勞動力市場的公正性。但是,僅有評價指標體系還欠缺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力,需要來自實際調查數據的佐證。在指標體系的框架下,以調研數據為依據的統計與分析,可以進一步更準確地檢驗與認識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從而為解決該問題提供經驗研究的依據。
三、基于調查數據的實證檢驗
1數據處理
數據來源于筆者組織的一項全國范圍內的大調研,該項調研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成因及相關政策研究》項目(10BJY032)的支持下,針對2010屆應屆畢業生,在北京、上海、重慶、天津及全國17省份22個城市、63所大學、24個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進行了“2010年大學生就業問題調查”。共計發放大學生問卷6 220份,回收5 671份,有效問卷為5 576份,回收率為9117%,有效率為9832%。
對問卷結果進行處理需要對指標進行正向指標打分和負向指標打分。
正向指標是指數值越大表明狀況越好的指標。設xij為第i個評價地區第j個指標的隸屬度,vij為第i個評價地區第j個指標的值,m為被評價地區的個數。根據正向指標的標準化公式[22],則
xij=vij-min1≤i≤m(vij)max1≤i≤m(vij)-min1≤i≤m(vij)。
負向指標是指數值越小表明狀況越好的指標。負向指標的標準化公式為
xij=max1≤i≤m(vij)-vijmax1≤i≤m(vij)-min1≤i≤m(vij)。
本次問卷設計了性別、專業、學校知名度和工作能力等30個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調查對象根據自己的判斷選擇“很有影響”、“有影響”、“說不清楚”、“基本沒有影響”和“完全沒有影響”。根據正向打分,本文把選擇“很有影響”的賦值4,把選擇“有影響”的賦值3,把選擇“說不清楚”的賦值2,把選擇“基本沒有影響”的賦值1,把選擇“完全沒有影響”的賦值0。在5 576份有效問卷中,調查對象為男生的有2 878份,調查對象為女生的有2 698份。利用SPSS軟件,分別得出調查對象為男、女大學生的30個指標的統計性描述,并以均值的降序排列,如表1所示。
根據表1可以得知:
第一,男生組和女生組中“工作能力”、“院校知名度”、“人際關系”、“實習經歷”和“社會實踐經驗”等指標都排在前列,說明工作能力、院校知名度、人際關系、實習經歷和社會實踐經驗等對男、女大學生的就業質量都具有較大影響。
第二,男生組“性別”的均值為27589,居第22位;而女生組“性別”的均值為29568,居第18位。可以看出,性別對女生就業質量的影響大于對男生就業質量的影響,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就業市場中存在著性別歧視。
第三,男生組“技能的掌握”的均值為32033,“求職技巧”的均值為30906;而女生組“技能的掌握”均值為33755,“求職技巧”的均值為32482。說明在目前女大學生就業難的情況下,技能的掌握和求職技巧對女大學生找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第四,男生組 “長相”的均值為23406,女生組 “長相”的均值為25787。可以看出,長相對女生就業質量的影響大于對男生就業質量的影響。
2影響女大學生就業的指標權重分析
本文構建了學校、市場、個人素質和意愿、家庭、政策和社會6個二級準則、共計120個指標的女大學生就業質量全口徑評價指標體系。在用統計方法研究多變量問題時,變量太多會增加分析問題的復雜性。由于每個指標項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所研究問題的某些信息,并且指標之間彼此存在一定的相關性的可能性較大,因而所得的統計數據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會有重疊。因此,本文在進行定量分析的過程中,篩選每一類別中信息含量(權重)最大的一個指標,以這一指標來反映整個類別。
第一,把性別、專業、學校知名度和工作能力等30個影響大學生就業指標的總體權重設為1,令每一指標的權重(系數)等于該指標的均值除以30個指標的均值之和(如表2所示)。第二,把這30個指標按照本文構建的全口徑評價指標體系分別歸類到學校、市場、個人意愿和素質、家庭、政策和社會6個二級準則中,并保留每一準則中信息含量最大(即表2中系數最大)的一個指標。第三,把6個二級準則的總體權重設為1,則每一準則的權重等于該準則的系數除以6個準則的系數之和(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6個二級準則中,影響女大學生就業質量高低的準則依次為個人素質和意愿、學校、社會、市場、政策和家庭,權重分別為01872、01771、01743、01648、01537和01429。
四、結論與對策
本文以國際勞工組織、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及國家統計局等權威機構典型觀點的高頻指標為基礎,全面參考了國內外關于大學生就業質量、勞動力市場、國家就業政策和社會傳統觀念等的研究成果,以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為指導,構建了學校、市場、個人素質和意愿、家庭、政策和社會等6個二級準則、共計120個指標的女大學生就業質量全口徑評價指標體系。并根據實地調查數據,運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了實證檢驗,得出如下結論:第一,
影響女大學生就業質量高低的二級準則依次為個人素質和意愿、學校、社會、市場、政策和家庭。第二,
個人素質和意愿是影響影響女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最重要因素,特別是工作能力、人際關系、技能的掌握、實習經歷和所學專業。 第三,
學校尤其是學校知名度在女大學生就業中起著重要作用。第四,
性別、技能的掌握、求職技巧和長相對女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影響大于對男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影響。第五,社會傳統觀念對女大學生就業質量有負面作用。
第六,家庭因素同樣影響女大學生就業質量,但影響系數較個人素質和意愿、學校、市場等要小。
根據大量翔實的調查數據得出的以上結論,本文給出如下建議:第一,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是關鍵。
根據調查數據的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工作能力、人際關系、實習經歷、社會實踐經驗、技能的掌握、虛心好學和吃苦進取等因素對女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影響居于前列,這些因素之間也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虛心好學、吃苦進取是提高女大學生的工作能力、技能掌握水平的前提;實習經歷是提高其工作能力、搞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渠道。因此,女大學生要好學進取,在保證學習成績的前提下,努力尋找實習機會,增加自己的實踐經驗,提高工作能力,與周圍人和睦相處,搞好人際關系。
第二,健全高校就業服務能力是保證。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高等學校擔負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和促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根據數據統計得知,高校的知名度對女大學生就業的影響排在第三位,也是最重要的外在條件。因此,高校要提升自己的軟硬件水平,打造自己的知名度。比如,學校應重視第二課堂的建設,鍛煉和提升女大學生人際交往、組織協調等素質,建立實習基地,為女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增加女大學生的實踐經驗;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與輔導,全面系統地傳授職業生涯的知識和技能,幫助女大學生認識自我,有效地整合與運用相關知識與經驗,合理地規劃、設計未來,從而順利地獲取就業機會,提高就業質量。
第三,保障平等的就業環境是基礎。
傳統觀念的更新是改善目前中國女大學生就業環境的一個重要前提。對性別刻板印象的改造將是一個困難和漫長的過程, 因為它與傳統習俗和文化聯系在一起, 并以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形式存在。需要長期地堅持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女性、 重視女性發展、 自覺執行男女平等政策的環境, 擯棄落后文化傳統對女性的不利影響, 改善女大學生不利的就業環境。
同時,雖然在多部法律中規定男女平等就業, 但是缺乏可操作性, 更沒有具體的責任承擔規定。應盡快頒布禁止就業性別歧視的專門法律, 對包括性別歧視概念、類型、判斷標準和抗辯事由等事項做出明確規定, 并規定對相應的違法行為應追究的法律責任,切實構建男女平等的就業環境。
參考文獻:
[1]李海秀解讀中國女性生活現況,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突出 [DB/OL]光明日報網絡版,lifegmwcn/2010-11/09/content_1374360htm,2010-11-09
[2]王天營,馬萬民高校畢業生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J]江蘇統計,2003,(8):9-10
[3]徐倩,孫海泉高職教育優質就業評價指標體系初探 [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06,(2):23-25
[4]柯羽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J] 中國高教研究,2007,(7):82-84
[5]秦建國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探析 [J]改革與戰略,2007,(1):150-153
[6]王邦田基于集值統計法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權重的構建 [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3):30-32
[7]史淑桃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態勢實證研究 [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8,(4):102-105
[8]宋繼勛,李揚,南峰 實用型高校就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J] 教育與職業,2010,(9):47-48
[9]李金林,應偉清,吳巨慧構建高校就業質量科學評價體系的探索[J]現代教育科學,2005,(2):60-62
[10]應望江,李泉英高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及應用研究[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2):45-48
[11]陶韶菁,王坤鐘高校就業服務學生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實證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09,(10):122-125
[12]張燦,謝思全,董利中國勞動力市場化進程測度[J]經濟改革與發展,1998,(5):13-16
[13]萬遠英大學生綜合素質層次分析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數學模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12):191-193
[14]吳哲敏高校畢業生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模型[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6,(7):146-148
[15]楊煉秋高職院校大學生綜合素質層次分析評價模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8,(11):98-102
[16]黃建構建畢業生就業指標體系[J]中國統計,2005,(1):50
[17]黃娟家庭背景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影響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18]楊歌舞 就業政策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研究 [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9]騰智源,黃可論女大學生就業社會排擠問題[J]硅谷,2010,(1):215-161
[20]陳雁女大學生就業中的“性別歧視”辨析[J]思想?理論?教育,2004,(1):62-65
[21]李丹,宮照軍大學生就業中社會排斥的表現和對策[J]中國冶金教育,2009,(6):72-74
[22]何勇 灰色多層次綜合評判模型及應用 [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3,(4):72-76
[23]Becker,G SThe Econoics of Discrimination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7
[24]Phelps,ES The Statistical Theory of Racism and Sexism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7):659-661
[25]張抗私勞動力市場性別歧視研究述評 [J]經濟學動態,2005,(1):108-112
[26]王靜中國勞動力市場監測指標體系的構建[J]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0,(1):29-39
How Does Gender Influence Employment Quality?
――Empirical Study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n Female Graduates’ Employment
Zhang Kang-si Ying Shuai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25,China)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