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老齡化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顯著,這對在我國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有巨大的影響。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迅速、對長期護理服務需求大
1.2006年,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了《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認為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預測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經過相關預測分析,我國將在2028年進入到老齡社會(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4%以上),從2001年進入老齡化社會,到2028年進入老齡社會,僅用時27年,對于其他發達國家,德國用時40年,美國用時71年,法國用時115年,相比之下,我國老齡化的發展速度是相當快的。2.由于人口老齡化發展迅速,老齡人口激增,老年人口的健康問題也日趨嚴重。因疾病、傷殘、衰老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口數量增加,需要長期護理的老年人口增多,據資料顯示,城鄉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1208萬,占老年人口比重的6.8%,有部分自理困難2824萬,占老年人口比重的15.9%。老年人中,認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比例為13.7%,其中79周歲及以下10.2%,80周歲及以上39.9%。以上數據說明,未來幾十年內,我國老年人口的生活照料問題將顯得尤為突出,社會對養老護理服務的需求會非常大。
(二)“未富先老”和地區差異
1.我國老齡化存在“未富先老”的現象
我國于2001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老齡化發展速度快,但由于人口眾多,雖然經濟總體發展水平良好,人均GDP低,這種老齡化發展速度與經濟發展水平不匹配的現象就是“未富先老”。目前我國還不具備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這種老齡化發展速度與經濟水平不同步的矛盾背景下,我國在解決老年人醫療、護理等方面的需求問題上就顯得困難重重。2.我國老齡化現象還存在著地區差異的問題。其一,地區發展不平衡。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具有明顯的由東向西的區域梯次特征,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明顯快于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以最早進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遲進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寧夏(2012年)比較,時間跨度長達33年。其二,城鄉倒置嚴重。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逐漸加快,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往往造成老年人和少年人口留守農村,這會大大促進農村的老齡化進程。
(三)家庭結構逐漸縮小
我國自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后,人口出生率顯著下降,家庭結構逐漸縮小,出現大量的“四二一”、“四二二”的家庭模式,未來獨生子女照料一個或多個老人的現象將會普遍存在。目前社會競爭壓力巨大,如果僅僅依靠家庭養老,讓子女承擔老年人的護理工作,會讓子女背上沉重的包袱,工作和家庭很難兩全。總之,我國老齡化發展迅速,老齡化進程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加上我國家庭規模逐漸縮小等問題,老年人對醫療護理、日常照料的需求越來越大。如果這些需求得不到滿足,不僅無法保證老年人的權益,并且會影響到家庭和諧和社會安定,引發社會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我國建立起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非常有必要。
二、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模式的選擇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不發達且人口眾多,對于發達國家的長期護理保險模式需要借鑒但不能照搬,應當結合中國的世紀制定出符合中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模式。上文所述的兩種長期護理保險模式單獨在我國實行是行不通的。
1.美國的商業長期護理保險模式
美國的商業保險模式是建立在美國較高的人均GDP和相對成熟的商業保險市場的基礎之上的。若我國采取完全的商業保險模式,會有許多老年人無力支付高昂的保險金,放棄參加長期護理保險,無法解決整個社會老年群體面臨的養老護理需求的問題。目前我國商業健康險在醫療保障事業中所能發揮的作用太小,在這樣不成熟的保險市場中建立商業長期護理保險可能會面臨許多問題,例如風險控制機制不完全、道德風險高等。因此,在我國建立完全的商業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不可行的。
2.日本、德國的強制性長期護理保險模式
日本、德國的長期護理保險是社會保險,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之內,有極高的覆蓋率,這是建立在兩國成熟的社會保障體系和雄厚的經濟實力的基礎之上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經濟不夠發達,若建立社會保險模式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會出現很大的困難。其一,國家和地方財政無法支巨額的護理保障費用;其二,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地區差異和城鄉倒置的特點,在經濟發達的地區,長期護理保險僅能保證老年人的基本護理問題,無法滿足老年人高質量的要求,在經濟落后的地區尤其是農村,由于長期護理保險是強制性參加的,部分低收入人群可能無法負擔保險費用。因此,在我國建立統一的強制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也是不可行的。由于上述理由,我國的長期護理保險事業的發展不能完全按照美國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來進行,也不能完全按照日本、德國的強制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來進行。認為,應當在我國建立起以強制性護理保險為主,商業性護理保險為輔的長期護理保險模式。
1.強制性長期護理保險為主
強制性長期護理保險屬于社會保險范疇,前文提到,由于老齡化趨勢顯著,城鄉及各地區老齡化水平有差異等一系列原因,建立起覆蓋全國的長期護理保險十分有必要,認為,必須將長期護理保險納入到社會保險中來,才能保證所有老年人享有養老護理的待遇。但是,我國建立的強制性長期護理保險應當屬于基本長期護理保險,有自己的特點:(1)范圍廣:長期護理保險應當覆蓋城鄉所有人口,滿足其基本的養老護理需求;(2)水平低:我國經濟實力不足,長期護理保險所提供的保障應當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水平相適應,為廣大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服務;(3)三方負擔:長期護理保險費用應當由個人、社會、政府三方共同負擔。由于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老齡化程度不同,在承擔比例方面應當結合各地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例如,在極度貧困地區,社會和政府承擔大部分費用,個人承擔較少費用;中等收入地區,單方承擔比例大致相等。分別采取不同的繳費比例,可以滿足各類人群的需要。
2.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為輔
我國人口老齡化嚴重、發展迅速,家庭養老功能不斷減弱,都導致老年人對于養老護理的需求增多,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在我國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強制性長期護理保險保障的是最基本的養老護理需求,對于經濟發達地區及收入水平高的行業來說,這種護理保險完全無法滿足自身的需求。商業健康保險公司推出的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可以給這部分老人提供更多地選擇機會。作為強制性長期護理保險的補充,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的推出可以提高養老護理的水平,滿足更多人的需求。以強制性長期護理保險為主,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為輔的長期護理保險模式既可以保證長期護理保險的覆蓋范圍和程度,又可以提高養老護理的水平。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模式也要作出相應的調整,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應當建立起高層次的政府強制執行的全民長期護理保險模式,公民只承擔少部分的保險費用,享受更高層次的養老護理服務。
三、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一)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日本的《護理保險法》為護理保險制度提供了法律規范和保護。青島市在2012年出臺了《關于建立長期醫療護理制度的意見(試行)》,規定了長期醫療護理覆蓋人群、辦理方式、護理保險資金來源、資格準入等內容,對于在青島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有積極的意義。我國應當盡快出臺《長期護理保險法》等,明確長期護理的內容、運作方式、投資方式等,規范長期護理保險市場,推動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同時,還要制定長期護理保險的行業法規,建立監督機制,明確管理部門,確保護理制度的實施效果。
(二)明確護理服務的等級劃分
上由于護理服務的內容非常廣泛,而被保險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劃分護理等級,對確定護理服務保險金支付額、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至關重要。我國尚未建立統一的護理等級評定標準,無法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元化、多選擇的現代醫護服務需求。我國應當建立適宜的護理等級政策,將護理等級科學細化。建立起專業的審查機構,對老年人的健康狀況、自理能力來評判老年人是否應當接受長期護理,接受什么程度的長期護理,應當繳納的費用等等。在接受護理服務時,專業的護理人員應當及時記錄老人的身體狀況,定時測評,決定是否更改服務等級,以便達到更好的服務效果。
(三)加快培育我國護理產業市場
醫療護理的專業水平和服務質量是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生存發展的根本,我國護理機構和護理人員嚴重缺乏,無法保證護理服務的質量,這會導致長期護理服務無法滿足廣大老年人群體的需求,不利于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發展。我國應當加快配套服務設施的建立,提高護理機構數量和護理人員專業水平,滿足老年人群體的需求。
1.健全護理機構,建立護理公司
我國長期護理市場有極大的發展空間,需要發展更多地護理機構,提供醫療護理、生活照料等各項服務。一方面,應當加強護理機構的設施建設。政府應當發揮作用,通過財政籌資完善醫療護理機構的硬件措施,給老人提供功能齊全、安全舒適的環境。同時加強護理機構的規范管理,根據各地區不同的護理需求,制定規章制度、服務標準,力求護理機構的規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需要依靠市場之手,促進養老護理走向職業化道路,成立專業的護理公司。護理公司之間的競爭也可以促進護理機構不斷提高自己的護理水平,最終使老年人享受到更好地護理服務。
2.培訓專業護理人員,發揮志愿者力量
其一,要強化醫護人員的專業培養,建立起專業的服務隊伍。例如在衛生院校開設長期護理服務課程或建立專門的護理培訓學校,培養更多專業人才;對醫護人員進行細致劃分,明確醫療、康復、護理等各個階段的服務標準,提高護理的效率質量;拓寬護理培訓內容,加入心理培訓課程,在護理服務中給予老年人更多的心理慰藉。其二,建立長期護理志愿者制度,充分發揮志愿者力量。尊老愛幼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在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中納入志愿者制度,一方面可以解決老年人精神養老的問題,年輕的志愿者可以極大的安撫老年人寂寞的情緒,充實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充實年輕人的生活,還能促進敬老愛老的社會風尚進步。建立志愿者制度還要注意一些問題,一是對志愿者進行專業的護理服務與技巧培訓,使他們能較為專業地處理老年人的基本護理問題,二是建立志愿者服務“儲蓄”制度,對于參加長期護理服務的志愿者,把他們的服務次數和質量以一定形式記錄下來,在他們年老后可以依據這些記錄有限享有護理服務。這種制度會激發志愿者的工作熱情,更好地為老年人服務。人口老齡化在我國呈現出程度深、發展速度快、地區差異大和城鄉倒置等特點,有必要在我國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在我國發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會遇到極大的阻礙,這些阻礙決定了我國現階段既不可能建立完全強制性護理保險制度,也不可能建立完全商業性護理保險制度。應實行以強制性長期護理保險為主,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為輔的護理保險制度。
四、結語
針對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立的困境,從法律建設、護理等級劃分、護理市場完善等方面進行分析,力求建立起健全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切實保障老年人群體的養老護理需求,實現家庭、社會的和諧發展。
作者:周陽 單位:西南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