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播音主持職業素養及養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科技與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國內人們的受教育水平、欣賞水平不斷提升,對播音主持的專業水平和能力素養的要求也日益全面化和個性化。在這種趨勢背景下,播音主持職業素養的綜合發展、全面養成顯得更加重要。具備扎實的專業能力、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與新聞素養、能夠全面客觀地認識中國與世界的主播,將在播音主持專業領域走得更遠、發展得更好,更被受眾歡迎、喜愛和信賴。
關鍵詞:播音主持;專業能力;職業素養
筆者在高中語文課上,曾觀看1961年版的電影《安娜卡列尼娜》,吸引筆者的不僅是故事情節,還有與人物形象深度契合的配音。這部老電影中的配音非常動人,中文的語言表述與人物形象、心態動作等完美結合,情真意切又渾然一體,使人由衷贊嘆上海譯制片廠的配音專家對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創作功力。他們為什么能夠那樣生動貼切地表達,使聲音如魔術般呈現?這大概就是聲音藝術的魅力。聲音藝術是播音主持專業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雖然播音主持專業的涉及面比較廣,新聞主播、文藝主持、解說、配音、誦讀等都是其專業范圍及相關領域,各個具體的專業方向對專業能力培養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多年來播音主持專業能力的基礎,離不開3個方面:首先是音質、語音與發音,音質要圓潤響亮堅實,語音要標準,發聲時氣息通暢、省力、控制自如,這是播音主持專業非常重要的外在表現形式,受眾對從業者聲音“好聽”的要求遠遠高于常人;其次是語言感受與表達,對于主要以語言為工具與受眾進行交流的專業人員來說,能以最恰當的語氣、節奏、重音等方式、技巧,將對作品的理解用語言形式外化出來,是極為重要的專業能力;最后是形象與氣質,雖然人們越來越重視內在素質,但這一專業的人員尤其是在需要直接面對鏡頭時,形神兼備仍然是重要條件。這些專業基礎能力主要是從藝術性的角度進行衡量,有些是先天自然獲得的成分較多,有些是受不同地區和行為習慣的影響更多,有些則主要在于素質的養成。播音主持專業培養出的專業人員是多層次、多領域的,其中也包括為在媒體一線工作的播音主持隊伍輸送新鮮血液。對這些主播來說,上述專業能力僅僅是基礎性的,此外還需要具備更全面的職業素養。
一、播音主持職業素養內涵日益多元化的時代背景
隨著國家發展和科技進步,播音主持專業一直在發展、前進,不同時期的播音主持都需要滿足時代要求、結合行業發展趨勢、不斷提升專業水平。當前,媒體行業深度融合發展,使播音主持行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在中國國力不斷增強的大背景下,對外宣傳的能力與效果需要進一步加強。我國在國際輿論話語權上尚未取得應有地位,這呼喚更多年輕人投身于傳播中國好聲音的偉大事業,也對未來主播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提出了更加綜合和多元的要求。另一方面,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國內現代傳播體系建設持續推進,搜狗與新華社聯合的人工智能機器人——AI主播已經上線,其坐立自如,且可以24小時不間斷播報,那么人類從業者就要更有競爭力,練就有特點、多樣的語言風格和準確、豐富的表達能力。這些都要求未來的從業者在鍛煉播音主持專業基礎能力的同時,還要有意識地尋求多方面綜合能力的養成。一個好的主播應該是具備多方面能力的綜合體,并能將這種綜合素養恰到好處地在節目創作中展現出來。
二、播音主持職業素養綜合發展的方向
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不斷提升,社會公眾可以通過傳統的廣播電視、飛速發展的互聯網和微端等各個渠道獲取大量的信息。這些時代因素折射到播音主持行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從業者的發展和取舍,對從業者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專”不夠,還要“多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一是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播音主持專業是公眾人物的“搖籃”。他們的言行舉止及其反映出的對國家、民族、社會和他人的認識與態度,影響他們在工作中的反應和判斷,從而直接體現在節目內容和質量上;即便日常生活中的只言片語,也容易被各種傳播媒介捕捉并發散出去,造成廣泛的社會影響。播音主持以及相關從業者需要具備能夠匹配所從事職業的社會責任感、道德修養和家國情懷,才能“人設”不倒,為廣大受眾做好精神家園的守望者、社會價值的風向標。未來主播在面對受眾時,應當有由內而外的真正自信的精神風貌。二是廣泛的文化知識積累和較強的心理素質、控場能力。2019年有個很轟動的新聞事件,中國CGTN主播劉欣“應戰”美國福克斯商業頻道主播翠西•里根,“約辯”中美貿易相關話題。中國主播參加這種有辯論性質的對話并不多見,在對話中雙方談論了中美貿易談判、知識產權、關稅和經濟體制等多方面內容,主播劉欣的表現溫和大氣,這無疑需要平時豐富的知識積累與沉淀。2015年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第三季總決賽第一輪競演結束時,主持人汪涵不得不面對歌手退賽的突發情況,在參賽歌手、現場和屏幕前的萬千觀眾的注視下,他以冷靜客觀的態度和面向觀眾的真誠話語,很得體地控制了局面,留住了人們對節目的熱情,以強大的心理素質和控場能力避免了節目和個人主持生涯可能出現的“至暗時刻”。上述案例可以說明,對一名合格的主播來說,知識積累、文化底蘊和心理素質、控場能力,都是職業素養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三是敏銳的新聞洞察力、分析力和較好的藝術理解力、感悟力。好主播也是合格的新聞人。對于新聞主播、文藝主持等,如果進行更細致的分解,會有不同的側重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9年主持人大賽從新聞和文藝兩個類型中選拔,無論是自我展示、即興考核,還是以經典節目實戰為題、結合“走出去”素材現場講述等,都致力于測試選手的新聞洞察力、分析力和藝術理解力、感悟力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近年來,央視4位男主播圈粉無數,被網民稱為“央視Boys”,他們中既有新聞主播也有文藝主持,共同出現在網絡直播中,使新聞節目中的嚴謹敏銳與綜藝節目中的感性靈動相得益彰,都展現出過硬的綜合素質,很快觀看人數就達到兩千多萬人,“帶貨”成果自不必說。從廣義“新聞人”的角度,新聞敏銳度和藝術的靈性,應該交融在播音主持的職業素養中。
三、播音主持職業素養的綜合養成
播音主持應當具備綜合的職業素養,這種綜合素養在培養中需要多方面、多領域、多學科交互體驗,尤其是語感與表達、氣質與視野、新聞敏銳度與藝術表現力等方面。播音主持專業基本功需要勤學苦練,但僅苦練基本功是不夠的,還需要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廣泛的思考與實踐。閱讀是好習慣,讀書是精神世界最好的營養方式。多讀書,讀好書,開卷有益。對播音主持專業來講,專業能力與文化素養密不可分,文化素養是職業素養的重要內容。播音主持要主動閱讀,既閱讀中長篇的中外優秀作品,也關注網絡上的碎片化文字,盡可能涉及多領域知識,在閱讀中使思維活躍起來,借助他人的文字,觀察感悟世界上不一樣的風景和人生。這不但能夠陶冶性情,使人“腹有詩書氣自華”,更會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思維、理解乃至反應能力。有學者指出,“語感是一種能力,是把接收、鑒別、儲存信息和發出、豐富、駕馭信息全部融入語言感受中的能力。”[1]閱讀帶來的良好的思維和理解能力,正是這種語感的基石。“播音主持是腦力勞動突出的綜合藝術,不僅只是聲音的簡單傳遞者。”[2]只有具備深入理解稿件并體悟作者創作情感的能力,在進行有聲語言表達的時候,才能斷句準確、輕重得當、語勢多樣,從而在專業創作中表現出豐富的層次和作品本身蘊含的內在情感。閱讀習慣的養成,通過閱讀增長知識、開闊眼界、提升思維力,是長期堅持才能有成效的事情。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習者應對其重要性有認識,從而使自己具備閱讀的主觀能動性,學校也應盡可能多安排相關的課程內容并強化數量要求、質量考核。而對從業者來說,結合工作內容去閱讀,挖掘節目和作品內涵,是更持久和兼顧的方式。同時,播音主持還要深入社會和基層,行萬里路,感知5000年中華文化的滋養和人民群眾的生活苦樂。老一輩播音員慷慨激昂的播讀,曾鼓舞感動眾多華夏兒女不懈奮斗。他們飽滿的創作熱情,建立在深厚的文學底蘊、清晰的社會認知以及對信仰的忠誠之上。主播需要關注社會、貼近基層。關注社會,從生活中、網絡上感受從5000年苦難與輝煌中走來的古老國家在近70多年的奮斗中獲得的尊嚴、進步和發展。最真切地觸碰時代的脈搏,也許是現在和未來的主播培養與國家、民族和人民在一起的家國情懷的最好方式。貼近基層、貼近群眾,是新聞人的情感之根;觀察體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和與之相連的社會熱點問題,是新聞人的報道之源。播音主持也是新聞人,更需在基層和群眾中、在捕捉社會熱點及深層問題中,鍛煉主播所應該具備的新聞素養、敏銳度,具備廣闊的視野和較高的認知層次,使播讀更有感情、反應更敏銳、評論更有內容、節目更接地氣,從而最大限度地傳遞客觀真實的信息,并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
四、結語
隨著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科技與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國內人們的受教育水平、欣賞水平也不斷提升,對播音主持的專業水平和能力素養的要求也日益全面化和個性化。在這種趨勢背景下,播音主持職業素養的綜合發展、全面養成顯得更加重要。具備扎實的專業能力、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與新聞素養、能夠全面客觀地認識中國與世界的主播,將在播音主持專業領域走得更遠、發展得更好,也更被受眾歡迎、喜愛和信賴。
參考文獻:
[1]張頌.播音語言通論——危機與對策[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175.
[2]馮義坤.論現在播音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初探[J].電視指南,2018(7):83.
作者:周瀚石 單位: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