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城市雕塑功能性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城市雕塑是城市景觀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城市雕塑在現代城市環境起到作用越來越顯而易見,與歐洲具有極高藝術性的城市雕塑相比我國城市雕塑建設還存在較多不足之處,但大眾審美的提高也為城市雕塑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城市雕塑作為城市時代精神與時代文化的重要體現,其形象設計要與環境建設共生共存,要綜合地域文化背景、審美需求等因素,才能設計出充滿文化魅力的作品,既能為公眾帶來美好視覺享受,又能實現文化的有效傳播,對美化城市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城市雕塑特性
1.城市雕塑特性
城市雕塑是一種特殊的城市公共藝術,具有獨特特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環境特定性,城市雕塑的設計要考慮特定場所性質、功能尺度比例,以便于環境形成有機整體,城市雕塑與城市環境需要相統一,雕塑的主體能夠與環境有機融合不可分隔,脫離了環境整體就不會產生城市雕塑。二是材質永久性,城市雕塑要長期放置于室外,其所應用的材質要能夠經受風雨侵襲,材料的永久性也傳達出思想觀念的永久性,通常城市雕塑是結合時代背景所建,即使在未來也會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三是觀賞者的大眾性,由于城市雕塑大多是置于公共空間,是一種街頭大眾文化,觀賞者不分階層不分年齡具有廣泛性,通過城市雕塑能夠讓觀賞者獲得不同的感受產生不同的體驗。四是審美的堅固性,由于城市雕塑作為公共特別關注的項目具有較高要求,也會受到不合理要求的影響對創作產生制約,這就需要城市雕塑作者既要以藝術質量為基礎遵循藝術規律,又要引導社會審美水平的提高,兼顧雙方設計出具有突破性的作品。五是視覺條件特殊性,不同的視角和視距會產生不同的欣賞感受,城市雕塑也是一樣其受到復雜光照條件影響,會結合光線變化展現出不同畫面,如由遠至近、由正面至背面,隨著視角變化畫面也有所不同。
2.城市雕塑功能與環境共生關系
雕塑是一種公共藝術既要突出藝術價值,又要服從于環境賦予的內在精神。從外在造型、藝術個性、物質環境等方面實現與環境的共生。首先,城市雕塑功能與環境在造型方面要實現共生,人與活動的和諧相處作為最高追求境界,要求著城市雕塑制作在構思時要與外界環境形成共生,雕塑的發展過程中,很多人認為建筑物建設起來就算實現目標,但逐漸的發現建筑物不但要建起來,也要與周邊環境和諧統一,城市雕塑的創作更要重視環境地域特征,兩種相得益彰才可能使城市雕塑得到更好的發展。其次是雕塑語言與人文環境的共生,現代人文環境體系作為一種集合體,涵蓋群體社會現狀、時間等等,城市雕塑設計要應用特定藝術語言,并與人文環境相適應才能體現出城市雕塑的藝術美與自然美,形成局部與整體的韻律關系。在設計城市雕塑時內在語言的表達要突出文化氣息、彰顯個性,成為都市文明中古老和現代的融合閃光點,集中體現傳統精神文化與現代商業物質文化。再次是城市雕塑表現材質與周圍環境的共生,尤其是隨著信息化時展,城市雕塑迎來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城市雕塑的材質變得多元化,由傳統的木質石質轉變為如今的綜合材料,但在應用過程中要重視材料與周邊環境的共生,其產生的寫實與抽象、傳統與前衛都要結合城市雕塑所存在的具體環境條件而定,要將城市雕塑設計融入城市整體布局規劃中,設計者要結合城市雕塑主題實現材質與環境的融合。最后是城市雕塑藝術個性與環境的共生,個性與共性同存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城市雕塑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但在創作過程中也不能忽視與公共環境、社會環境等的共性,城市雕塑設計者既要張揚個性化藝術又要服從于公眾的藝術認知性,公眾的審美是隨著藝術發展不斷進步的,不能忽視公眾對公共藝術的享有權,無論是詩歌還是城市雕塑都是對生活和社會公共環境的反應,因此,作為公共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城市雕塑要實現個性與公共環境的共生。另外,要實現城市雕塑藝術形式與時代的共生,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美學觀念,城市雕塑的制作要滿足時展步伐才可以被社會接受實現共生永存,尤其是網絡時代的來臨更是要求城市雕塑制作者要順應時代環境變化,制作出與時俱進的藝術作品,合理應用新材料、新技術實現新藝術與新時代環境的共生。
二、城市雕塑類型
城市雕塑品種繁多從功能上進行分類主要可以劃分為以下幾類:一是紀念性城市雕塑,此類城市雕塑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卻是骨干與代表,闡述了城市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聯系,是各個時代不可或缺的。有的紀念性城市雕塑表彰了歷史上對民族發展具有重大貢獻的人物,有的紀念性城市雕塑銘刻了具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也有的紀念性城市雕塑表達了統治階級思想,傳達了時代氣息,例如:城市廣場就具有極強的紀念性,并且能夠為公眾活動提供廣闊空間,這類城市雕塑就要具有較大尺度并與環境氛圍相統一。二是主題性城市雕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時代潮流或者群眾的愿望,應用象征手法闡述建筑物主題,具有極強的思想內涵和聚焦作用,例如:以和平自由為主題制作的城市雕塑。三是裝飾性城市雕塑,此類城市雕塑所占的比例較高,主要是產生美化環境效應,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尺度可大可小,裝飾性城市雕塑能夠陶冶情操成為整體環境的亮點。四是展覽陳設性城市雕塑,此類城市雕塑具有獨特原則,是將各類雕塑作品進行陳列展覽實現集中觀賞,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主題的作品,旨在提升全民文化素養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五是大型藝術綜合體,人類文明發展史中藝術家利用建筑雕塑文字的創造出圣彼得大教堂、中國古代園林等,不同藝術綜合體傳達出豐富思想內涵,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以雕塑為主的大型藝術綜合體具有一定序列空間,從多層次上拓展深度,并利用視覺、聽覺多角度刺激觀賞者感官,使其導入特定情境中經歷審美完整過程,此類城市雕塑具有教化效應。
三、城市雕塑主要功能
1.精神象征功能
雕塑由早期的巫術功能逐漸轉向為精神象征功能,城市雕塑藝術美也逐漸與人們所追求的精神愉悅目標相輔相成,在美學思想中強調理念是絕對精神是無限的,但藝術形象有限,藝術創作是實現理性與感性的統一,將自己的情感轉化為作品,因此城市雕塑藝術具有美的功能,是精神愉悅的表現形式。而且雕塑藝術在精神美學功能基礎上也體現了人類精神所向往的表現功能,如基督雕像作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其張開雙臂的形象如同歡迎參觀的游人,城市人們能夠隨時仰望基督雕像,傳達了一種救世精神,也表達了人們的敬仰之情,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蛘哂⑿鄢鞘械裣褚搀w現了人類性格的詮釋,發揮了精神象征功能。
2.文化傳載功能
在一座城市中城市建筑與城市雕塑都能夠帶給人們直觀感受,但兩者又存在一定差異,城市雕塑更突出了人文關懷是可觸摸的,透過城市雕塑能夠看出城市氣質,城市雕塑不但能夠美化城市也能夠彰顯城市文化,這也是城市雕塑的集中功能體現。例如:在西安大雁塔北廣場以特殊雕塑語言呈現了古唐詩歌、戲曲等特殊文化內涵,西光廠利用關中八怪等質樸雕塑展示了文化多樣性,這些城市雕塑有利于打造商業文化品牌,實現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形成共生時代精神。城市雕塑在文化繼承方面有著重要地位,也具有極強的引領作用,很多觀念的變異都由雕塑設計者投影于作品中,有的傳達出個性解放思想,有的影射出對傳統文化消亡的憂慮,不同時代的雕塑作者受到文化社會資源限制會具有不同的指向性,傳達出不同的文化內涵。而且城市雕塑可以成為不同功能區域的標示,作為區域品牌文化形象,在特定功能場館中城市雕塑不需要繁瑣的文字及龐大的廣告進行指引,而是利用其傳達的文化思想就能表達出特定功能場館概念,體現其文化功能性。
3.美化與裝飾功能
在城市景觀建設中,通常將城市雕塑作為一個設計元素,通過城市雕塑、城市建筑、城市綠化等的融合構建美好生活環境,通過不同的組合與搭配使人心情愉悅,以藝術美角度出發城市雕塑具有豐富的造型感和色彩感,能夠豐富城市景觀建設,增添美的氣氛,因此,城市雕塑具有一定美化功能。而且有些城市雕塑形態歡快可以起到裝飾作用,美化城市生活空間,例如:裝飾性城市雕塑是一種公共藝術品,表現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利用其夸張的造型和獨特的表現手法能夠更好的點綴城市空間,為城市增添活力,也可以在城市建筑建設方面合理應用裝飾性雕塑增強主體性,創造舒適城市環境,形成美好城市畫面,營造良好城市氛圍,陶冶城市居民情操。
4.娛樂休閑功能
城市雕塑不僅僅具有紀念的政治性功能,在改革開放后也逐漸創新了科技文明等雕塑題材,而且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雕塑的休閑娛樂功能被充分挖掘出來,受到廣泛青睞。例如: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內以普通市民形象塑造了城市雕塑,不再是高高聳立于城市道路中央,也不再是應用大理石基座,更不會設置禁止觸摸提醒,改變了傳統城市雕塑與大眾關系,利用真實生活的典型形象喚起人們對曾經歲月的緬懷,也可以激發孩童隊各種生活的好奇,供人們休閑娛樂,使人們獲得愉悅體驗。
四、結語
城市雕塑作為城市藝術的一種,既能裝飾城市生活環境,又能豐富公眾的精神生活,城市雕塑記錄了時代的變遷,承載了城市文明的發展歷史,與城市的文化涵養密切相關,也正是其文化功能決定了基本藝術形式,為了促進城市雕塑的可持續發展,就要結合時代脈搏塑造豐滿且獨立的城市雕塑形象。
參考文獻:
[1]秦音锜.中西方文化對城市雕塑的影響[J].西部皮革,2021,43(2).
[2]薛羽希.雕塑對于城市記憶的塑造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0(24).
[3]朱子瑜.加強城市雕塑管理,塑造美好城市人居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加強大型城市雕塑建設管理的通知》解讀[J].城鄉建設,2020(21).
[4]劉松.文化自信———當代中國主題性雕塑公園的發展探究[J].大眾文藝,2020(14).
[5]焦艷軍.淺談文化性和公共性在中國城市雕塑公園中的建構[J].雕塑,2020(4).
作者:劉國明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