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城市發展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本文作者:黎沛權、陳菲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
縱向一體化專業鎮的產品或服務的最終上市是由不同的企業分別負責不同的生產環節來完成的。綜上所述,橫向一體化專業鎮尚處于專業化分工的低層次,是專業鎮發展軌跡的初級階段;而縱向一體化專業鎮則處于專業化分工的更高層次,是專業鎮發展的高級階段。
發展模式
1外資主導型發展模式。外資主導的專業鎮發展模式的實現有其必然的支撐要素,包括基礎條件和推動力量。從基礎條件來看,主要包括寬松的市場環境和優越的區位優勢。廣東作為重要的經濟改革試點地區,對于市場經濟的準入以及相關優惠政策的制定都有明顯的傾斜性;再者,廣東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區鄰近港澳臺,區位優勢明顯,勞動成本低廉。從推動力量看,包括兩點:一是產業的國際分工和轉移,尤其是香港制造業向內地產業梯度轉移;二是廉價的生產要素和外資優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資的投入。此類發展模式最典型的是90年代東莞的“三來一補”經濟。
2專業分工型發展模式。專業分工的專業鎮發展模式是在產業集聚到一定規模的條件下才實現的,當專業鎮的產業集聚到一定程度,隨著經濟生產規模的擴大,在市場推動作用下必然要進行分工,而分工又意味著生產將進一步專業化,久而久之,在專業鎮的經濟體內必然會形成圍繞一個主導產品進行配套的上下游產業鏈,專門化生產的企業隨之產生,這些企業通過市場競爭會使得某一類或幾類產業特別突出,從而成為專業鎮的主導產業。
3政策扶持型發展模式。隨著產業的不斷集聚,規模越來越大,單是利用市場的自發調節作用并不能很好地將專業鎮的經濟導向一個良好的局面,甚至會導致企業間的盲目扎堆和無序競爭,此時,政府的介入顯得迫切而又必要。政府通過頒布地方性的優惠政策、提供各類生產要素如土地、人力、資金等資源促進集聚企業的持續發展,同時大力開展招商引資、規劃引導、改善基建等措施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導向和便利。當專業鎮的產業發展主要由政府進行規劃引導所推動,則政府的角色已然成為發展的主體之一。
4自主創新型發展模式。隨著第三產業的高速發展,傳統產業的黃金發展期已過,正步入衰退階段。而廣東省的專業鎮大多以傳統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技術含量不高,市場成熟且接近飽和,若不及時轉型升級則會被市場淘汰,但是專業鎮的經濟主體以中小型企業為主,規模不大,資金儲備不足,技術資源相對落后,導致創新動力不足,創新能力也不足。基于如此嚴峻的局面,以政府為主導,聯合企業與高校實行的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型發展模式逐漸在各專業鎮實行。
第一篇:城市雕塑文化遺產保護公共性思考
城市雕塑是重要的城市文化遺產,積淀和凝聚著深厚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反映人類過去生存狀態、人類的創造力以及人與環境關系的有力物證,是城市文明的紀念碑,蘊含了城市文化的重要內涵和深厚底蘊,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一個城市特色和性格,甚至影響著城市的定位。這些城市雕塑文化遺產經過歷史的滄桑依然存留在城市的空間中,與人們的生活相融合,對城市的風貌、城市空間的劃定和人們的行為起著無法替代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作用。城市雕塑文化遺產不僅包括經過認證的歷史文物雕塑,也涵蓋了與歷史建筑血肉相關的裝飾雕塑,部分新建成的城市雕塑也屬于文化遺產范疇。對這些固化了的物體的保護,不僅僅取決于它是否還具有以往的使用價值、多么珍貴的藝術和科學價值,同時還取決于它已經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一定街區和空間的標志,進而深深地印刻在市民們的記憶里。保護城市建筑文化遺產,正是因為它們對城市文化傳承、現代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過度注重經濟利益的社會環境中,城市雕塑文化遺產需要的不是人們給予憐憫式的保護,而是需要人們真正認識到對于城市發展、社會秩序穩定、文明素質的提升和市民生活質量提高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價值;而給予積極的保護,應該是市民的自我保護,是全社會的關注和職責。因為,這些雕塑一旦遭到損毀,它們所承載的文化就會隨之消失,遭受損失最大的還是城市自身和全體市民。因此,城市雕塑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涉及全民的公共事業,要體現社會公平,其中最主要的是保證公眾的根本利益。市民的參與意識和行為的本質就是雕塑文化遺產保護的公共性。因此,對雕塑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在那里生息繁衍的市民密切相關,牽涉到公眾的利益,更需要公眾的參與。
目前,中國的城市雕塑文化遺產保護大致可以分為政府和民眾兩個層面。政府是自上而下的,且處于主導的位置;而公眾參與是自下而上的,十分被動。簡單回溯近些年的政府行為,如成立城市雕塑管理辦公室等機構、制定國家和地方法規、設定文化遺產日、確定城市發展規劃、維護被損毀的城市雕塑等,既有成功的范例,也有失敗的教訓。至今為止,仍然存在著缺乏體系的建設、缺乏管理組織體系間的協調機制、地方性法規不完善等失缺,造成各自為政、保護力度不大、投入不平衡等現象在各個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顯現,致使很多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城市雕塑被拆毀、被破壞,或改造的面目全非,為當前和以后的保護與修復留下很多的遺憾。有一個很典型的案例,聶士成是清末武衛前軍統領,在天津市抗擊八國聯軍時于今八里臺一帶殉國,為紀念這位愛國將領,天津市政府于2000年在原址興建《聶士成紀念碑》。但是卻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維護不佳,基座損毀、燈光缺失,甚至成為便溺場所,引起前來瞻仰的公眾極大反感,在輿論關注下才得到解決,恢復了原有面貌。從公共性的視角總結民眾對雕塑文化遺產的保護則更讓人嘆息。改革開放初期,盡管民眾主要考慮的是生活和經濟發展,對各類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較為淡漠,但依然有一些有識之士從國家地位、文化遺產,以及學術價值等各個角度呼吁對以建筑為代表的文化遺產的保護,如歷史建筑的摸底調查和修繕、參與文物法規和城市規劃的制定等。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民眾對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呈現出多樣化和多層面的場景。一方面是專家參與論證,學術界形成研究團隊和中心,以及政府規劃和改造工程的公示,為民眾的反饋提供通道;另一方面民眾自發地組成志愿者團隊主動進行調查和參與改造。但是,更多的民眾參與者的意見并不具有約束力,在許多情況下,參與公眾并未真正成為決策者,也缺乏制度化保障;加之政府官員追求業績,規劃師、建筑師、文化遺產保護者等職業人士也隨之妥協,在政治力量裹挾下的保護規劃和措施羸弱無力,結果使得公眾和政府不具有連續互動的關系,社會的權力階層、職業人士及管理機構代替普通居民決定居住環境。近年來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沈陽火車站《蘇聯陣亡將士紀念碑》(俗稱《坦克碑》)的去留,這座有60年歷史的紀念碑是中蘇兩國并肩作戰打敗日本侵略者的見證。當地建設、鐵道等部門認為《坦克碑》影響交通樞紐升級,應予拆除。但文化部門則認為搬遷異地會造成紀念碑承載的寶貴歷史信息的缺失。當地市民也廣泛表達了應當在原地保留紀念碑的強烈意愿,但依然不能改變紀念碑被遷移的結果。雖然在原址放置了一塊臥碑,但公眾依然不知道紀念碑被遷移何處。這是典型的公共性的迷失。城市雕塑文化遺產保護就是在強勢和弱勢不對稱的狀況下進行的,缺乏相互博弈的平臺和氛圍。
從公共性的角度看,對雕塑文化遺產的保護,應該提高到與建筑等其他文化遺產同等的重要位置,并通過政策的制定為公眾提供多種渠道參與的可能,促進公眾參與意識的不斷提高和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將民眾這種自下而上的保護方式和政府自上而下的保護結合起來,使民間自發的保護意識能夠通過一定的途徑實現為具體的保護參與,提高保護利用的效果,并且要給予法制和制度上的保障。
作者:張利民 單位: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城市史專家
第二篇:公共審美下新疆城市雕塑民族文化形塑研究
新疆城市雕塑不僅是城市形象的塑造,更是對民漢交互的公眾審美的引導和體現。地域性和民族性是新疆城市雕塑的特有文脈,民族歷史文化人物、現實生活風情的題材選擇和具有伊斯蘭宗教和少數民族裝飾手法的形式語言、表現方式等既是行之有效的經驗,也具有進一步深化和開掘的空間:激活新疆歷史和考古材料的資源,在題材上深化新疆城市雕塑的民族文化涵義;深入研究新疆少數民族的視覺心理和造型傳統,在表現語言上強化新疆城市雕塑本體的民族文化意味。作為公共藝術的新疆城市雕塑首先建立在公共互動的文化場域中,漢族與少數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歷史現實和對“嵌入式”城市民族居住模式的倡導決定了新疆公共性訴求中民漢交互與認同成為必然。認可自我民族身份的同時也認可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別是和諧新疆、和諧城市對新疆公眾的基本素質要求。而生活在新疆的各個民族都要面對新疆這一共同地域的特有文脈,地域歸屬感的獲得也是新疆城市雕塑創作中所面臨的重要訴求。在新疆現代城市形象構建和對民漢交互的新疆公眾審美的引導與體現中新疆城市雕塑的民族文化視覺形塑就成為重要課題。新疆的和平解放追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與現代民族國家的形象構建,新中國城市雕塑的起步也構成了新疆城市雕塑建設中的國家經驗,這時新疆城市雕塑主題與表現手法及其中蘊含的意識形態與全國各城市一致,生產勞動、工農兵和造像印證著共同的時代背景。唯有不同的是個別的少數民族歡慶歌舞題材的雕塑透漏出新疆這個少數民族聚居的省份中城市雕塑的少數民族文化訴求。城市雕塑既是現代城市形象建構中的一部分,也是公眾審美的引導和體現,不同的城市應有不同的形象特點和不同的地域文化反映,對于新疆城市雕塑中的少數民族文化表達而言,民族歷史文化人物、現實生活風情的題材選擇和具有伊斯蘭宗教和少數民族裝飾手法的形式語言、表現方式等既是行之有效的經驗,也具有進一步深化和開掘的空間。
一、城市文化產業的涵義及發展
早在20世紀40年代德國學者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就在《啟蒙的辯證法》一書中率先提出了文化產業的概念。20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學界對文化產業的理論研究又有了長足的進步,形成了不同的理論流派。同時由于對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的“黃金產業”的共識,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紛紛加大力度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如美國非常注重科技創新加版權保護,大力發展輸出文化。“好萊塢文化”影響深遠。日本1996年正式提出《21世紀文化立國方案》,政府設立公共支援制度,傾力支持發展文化產業,首屈一指的成就當屬其動漫產業的高度發展。我國臺灣地區也將文化產業作為核心產業發展,積極扶持創意文化產業。在我國以黨的十六大為起點,也正積極倡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無疑為我們描繪了文化產業新的發展藍圖。
二、國內外城市文化產業發展之比較
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加大力度投入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在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可供我們學習和借鑒。美國是文化產業最發達的國家,擁有全球一半以上的“文化巨無霸”企業,最富有的400家公司中72家是文化企業。尤其注重文化產業輸出,占據了世界文化市場43%的份額。法國的特點則是國家扶持和庇護文化產業發展。實行文化信貸、文化合同制等文化產業政策,對文化產業鏈予以連續支持,甚至直接資助。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的十年持續經濟低迷時,唯獨文化產業取得了巨大增長并取得了全球市場的領先地位,其動畫產業占世界市場的62%,游戲產業占世界市場的三分之一。近幾年來,非洲國家如南非、摩洛哥等也逐步認識到文化產業的重要性而給予了一定重視,使得非洲的文化產業也逐步得到發展。我國國內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近年來在新興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此外,南京、青島、大連等中等城市,也紛紛依托各自人才、區位及資源優勢,建設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基地或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積極推動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像鄂爾多斯、攀枝花等小城市也充分結合城市特色積極發展各自特色文化產業。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一方面當前我國理論界在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問題仍停留在局部探討階段,對文化產業的針對性政策理論分析較少,尚未形成全面系統的理論體系,這種一直以來理論研究的不足已經成為指導實踐發展的“瓶頸”障礙。另一方面我國總體上文化產業起步晚,發展步調參差不齊,表現出大城市發展迅速,廣大中小城市發展緩慢;東南部地區新興文化產業發展較快,中西部地區城市文化基礎雄厚,但是發掘利用程度不夠,城市文化產業僅處于起步階段,文化資源浪費嚴重;傳統文化產業發展態勢較好,新興文化產業發展不足。
三、我國城市文化產業發展之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首先,綜觀當今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所取得的驕人成績我們可以看出,城市文化產業在創造自身價值的同時也帶動著城市相關產業的聯動發展,這是一種良性循環的發展。也最恰當的符合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那么我們要走好可持續發展之路,積極發展城市文化產業勢在必行。其次,我國當前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實踐存在嚴重不足。第一,我國文化產業經營單位眾多但產業組織集約化程度不高。實踐中表現出資源極度分散和經濟效益不突出的特點,使得城市在總體上缺乏競爭力,難以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要。第二,我國城市文化產業的配置機制與市場化要求之間矛盾突出。伴隨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文化產業尤其是傳統文化產業表先出越來越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在競爭中優勢難于發揮。第三,我國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創新能力不足,資源潛力不能轉化為產業實力。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更多的是要發展新興文化產業,尤其是創意文化的發展,這才是城市文化發展的生機和活力,才是最能提高文化生產力的,但是在這一層面上更多的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不能適應當前文化產業總體發展要求。
一、強化政府的引導功能
生態城市建設與規劃一項巨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牽涉到經濟建設、城市規劃、企業發展、文化建設、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機構統一組織,協調發展,可以說,在生態城市規劃建設中,政府的引導是關鍵。政府的引導功能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政策引導。政府出臺的城市與城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企業發展政策、教育文化事業、農業林業等政策要緊緊圍繞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對各行業各業的行為加以規范和指導,使各項政策服務和服務于生態的和諧發展,積極創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政策環境,為建設生態城市營造濃厚的氛圍。比如,政府扶持的企業是否是環保型、生態型產業,政府倡導的農業是否是無污染的綠色有機農業,政府提倡的教育文化事業是否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諸多的因素都需要納入政策考慮的范圍。二是法律法規引導。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建設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甚至需要幾代人艱苦的努力才能實現。生態城市理念的提出從根本上是對傳統城市建設與傳統工業社會的否定,是人類對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反思總結。傳統的工業社會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破壞了和諧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出現了高污染、高發展的狀態,致使人類的生存環境面臨嚴峻挑戰,人類面臨能否永續發展的危機。這種狀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才能改變,需要以法律法規的固定形式加以維護。因此,生態城市規劃與建設迫切需要法律的支持,在建設與探索中不斷完善法規。當前,世界上卓有成效的生態城市都非常重視立法,用法律和法規規范個體和企業的行為,比如有花園城市美稱的新加坡,法律非常細致嚴格,甚至可以說到了嚴刑峻法的程度,公民隨地吐痰,要受到法律的懲罰,公民亂倒垃圾,也要受到法律部的嚴厲制裁。
1994年,傲慢的美國青年麥克在別人的汽車上亂涂亂畫,結果,被判四個月徒刑,3500新元罰款,笞六鞭,即使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出面說情,也不過是減免為三鞭。以此可以看出,法律法規在建設生態城市中的重要作用。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城市,不但要建立宏觀的法律制度,尤其注重完善微觀的法規體系,引導企業與公民的行為遵循生態城市發展的要求。三是規劃引導。政府的規劃設計是建設生態城市的藍圖框架,是企業、居民、城市建設和諧發展的基本保證,因此需要政府高起點、高標準做好城市規劃,引導各行各業健康發展。城市景觀設計應注意在保護自然景觀、利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使建筑、園林等人文景觀和諧發展,使人類的后天的創造與大自然先天的美景共同存在于一個統一的生態系統,突出強調保護自然;城市的生態產業設計要以生態化的示范產業園區為平臺,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以循環經濟為特色,建設生態型工業體系;城市住區的設計要考慮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建設能源節約、環境優美的社區基礎上,大力發展文化體育娛樂設施,滿足人們多層次的需要。
二、充分發展、利用高新科技
當今高新技術發展一日千里,給生態城市建設規劃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科學技術是改造傳統城市的一把利劍,充分利用高新技術的成果,不僅可以推動傳統工業結構的升級換代,而且可以節約能源,建設低碳社會。因此在生態城市建設規劃中,新建居民區應充分利用密封性好的材料,使用節能電器,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制氣,使污染達到最小;要大力提倡城市居民使用低污染、環保型交通工具,發展電動汽車和氫氣車,使用電力或者清潔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區嚴格限制燃油汽車的通行,最大程度減輕交通污染。同時,應加大科技投入,研制開發新型生態技術、生態工藝,積極推廣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第三產業,確保發展過程中無污染、無廢物、低耗能,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引導整個城市走上綠色消費、清潔生產的道路,實現城市的生態化。此外,任何破壞生態平衡,導致環境污染的技術,都是與生態城市建設發展相違背的,應此要立足生態城市長遠發展,堅決淘汰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關閉一些重經濟效益、輕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企業,防止出現“邊發展邊污染邊治理”的現象,使整個城市走向發展高新產業、利用高新技術的路子。
三、鼓勵企業的贊助和參與
企業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發展的源源不斷的動力,是社會生產力中較為活躍的因素。一個良好生態環境不僅有利于居民的安居樂業,而且也為企業的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因此在建設規劃生態城市建設中,企業責無旁貸。一是要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生態城市建設,鼓勵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和生態責任。在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企業不單單要通過繳稅納稅實現對對社會的責任,更重要的是要承擔建設生態城市的義務,主動配合政府的工作。一個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可以給當地經濟的發展帶來短暫的經濟效益,但是也可以讓生態環境為此付出巨大代價,治理環境污染可能花費幾倍、甚至幾十倍的代價,最終得不償失,破壞生態環境,貽害子孫后代,后患無窮,因此應積極鼓勵企業參與生態規劃建設,特別突出強調企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服務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二鼓勵企業贊助生態城市建設發展。生態城市的建設規劃離不開企業的支持與協助,企業掌握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可以提升城市建設規劃的檔次水平,而且還可以為城市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在生態城市規劃建設中,可以充分發揮企業的技術人才優勢,引導企業提供技術贊助,解決建設中的難題;比如,城市標志性建筑、綠化帶、公園、休閑旅游風景區的規劃設計,可以向全社會企業公開征集設計方案,無償使用合理化方案,只需象征性給予企業獎勵紀念品。同時,企業可以提供人工贊助,比如對生態城市綠地和花園的日常管理,可以就近轉讓給企業管理,讓附近企業承擔管理維護的責任,讓企業贊助人工,維護日常的清潔衛生,既能夠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也方便管理。此外,城市可以設立生態城市建設發展基金委員會,鼓勵企業贊助公益事業,促進城市的永續發展;比如基金組織可以將資金用于發展圖書館、建立新型學校、創建平價醫院等。
一、城市管理工作對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1.加強規范執法,打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環境,保障經濟發展
城市管理執法部門必須樹立正確的執法理念,提高行政執法水平,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執法,為城市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僅去年一年,淮北市市容管理執法部門共查處渣土運輸違法行為4200余起,拆除違法建筑51處,清理非法小廣告2.7萬余處,教育處罰亂停車輛8300多車次,取締占道攤點70余家。同時,在城市執法中始終堅持“服務群眾、規范管理”的原則,使人性化執法、親情執法的理念落實到執法中的每一個環節。淮北市市容管理執法部門堅持利民便民原則,在城區規范設置餐飲攤群點21個、自產自銷瓜果銷售點36處、“六小行業”攤點75處,變馬路攤點為馬路風景,既服務群眾、規范管理,又能做到人性化執法,保障我市社會經濟穩定發展。
2.實施農村清潔工程,打造干凈整齊的農村環境,拉動經濟發展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推進,農村經濟正在掀起新一輪的發展熱潮,農村環境建設已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以農村清潔工程為抓手,加強農村環境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推動農村經濟持續、多元發展,實現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去年,市政府投資520萬元,積極推進百善鎮等農村清潔工程試點鎮建設,新建垃圾焚燒場、垃圾中轉站,購置垃圾運輸車和清運車等,提前一年完成農村清潔率實現全覆蓋。今年,為擴大農村清潔工程覆蓋面,淮北市又追加投資,修建鄉村垃圾池和公廁等,完善村級環衛設施,較大的改善我市農村環境,優化了農村投資環境。淮北市招商億元以上農業產業項目16個,投資額達24.6億元;重點打造名優、綠色農產品牌,對外銷售額達10億元以上;以寶迪、思朗等龍頭企業為支撐,形成以食品制造、肉類深加工、糧油深加工為主的農業產業集群,拉動我市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創新城市管理工作的有效路徑
城市管理工作與城市經濟發展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做好城市管理工作,能夠促進城市經濟高速、持續、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