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空間規劃論文:社會生態系統規劃探討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空間規劃論文:社會生態系統規劃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空間規劃論文:社會生態系統規劃探討

本文作者:龍曄、何華、丁康樂 單位:云南大學城市建設與管理學院、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城市社會生態系統則是城市生態系統和社會的一種融合,它是隨著人類社會發展逐漸建立起來的,包括城市生態系統中的各種自然網絡和更為重要的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等關系的網絡。城市社會生態系統是人類社會群體與生存環境的有機結合,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長期共同發展的產物,是自然生態系統進化的必然產物和最高形態,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與任何生命系統一樣,城市社會生態系統也具有其特有的系統結構與功能以及控制規律。社會生態的系統性質既存在于結構方面,也存在于功能方面,還存在于系統效益方面,這就是社會生態學的結構系統性、功能系統性和效益系統性。城市社會生態系統具有與其結構相適應的四種基本功能:社會生產功能、能量流動功能、物質循環功能和信息傳遞功能。

城市社會生態系統由社會要素和環境要素構成,其中,環境要素包括理化、生物及人文等各類因子,而社會要素則由各個階層、各個類別的社會人組成。城市社會生態系統的功能主要通過自然力和社會力實現,自然力是自然界的各種能量,而社會力由經濟杠桿、社會杠桿和文化杠桿三種作用力構成。城市社會生態系統的控制規律可歸納為三大原則:競爭、共生和自生。競爭原則強調對有效資源及可利用生態位的高效合理利用;共生原則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以及不同種類間生物個體與整體間的公平與共生,以維持系統穩定;自生原則是城市社會生態系統應付環境變化的一種自我調節能力,通過循環與行為維護系統在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穩定。

如果把人類看成城市這一復雜巨系統中的一個組成因子,那么人類因子無疑是城市這一復雜巨系統中最為活躍的因子。人類具有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雙重屬性,這也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所謂自然屬性,是指人與自然界發生的物質交換、循環時所產生的關系總和,即生態關系,是人存在的基礎,是城市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所謂社會屬性,是指在實踐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總和,即社會關系。人的自然屬性對城市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已逐漸減弱,而人的社會屬性卻越來越多的在人的各項活動中體現,人類也正是作為社會人在城市中扮演主角。人類與其所存在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長期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人類通過自身的各種行為作用于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當人類改造自然的水平超越了人類認識自然的水平時,便會破壞人與自然協調的生態關系,產生人為災害,造成各種生態危機,從而阻礙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而當人類認識自然的水平超過人類改造自然的水平時,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相互協調,保證了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運作,從而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相對應的,自然界對人類呈現的亦是雙面性:自然界為人類的生存及發展提供時空資源和物質資源,當這些資源得到合理分配和協調利用時,自然界促進人類及社會的發展;若自然界發生自然災害時,則阻礙人類及社會的發展。

由于種種原因造成的分配不合理,導致人類對自然資源占有量產生極大的差距,這種差距若長期得不到調整,會進一步拉大人類對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占有量的差距,從而產生極大的社會和生態矛盾,矛盾的不斷激化就會產生社會危機和生態危機。在現代社會的分配機制未得到完善之前,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資源的占有量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從而導致人們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便會產生一系列影響人類社會正常發展的阻礙因素。在國家之間,發達國家通過各種手段掠奪欠發達國家的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拉大了貧富國家之間的差距,增加了民族矛盾,激化了地區沖突。不發達國家常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效益,從而陷入了“生態經濟”的惡性循環中,導致了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的全面爆發。兩種危機都會阻礙人類及社會的發展,應該全面地研究社會生態系統,綜合采用政治手段、經濟手段和可持續發展手段,科學地解決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

解決生態危機應從人類社會的總體高度來考慮問題。許多社會生態學家認為生態危機的實質是社會哲學和政治哲學問題,其本質根源是社會生活模式的弊端。為了消除當今世界的生態危機,根據不同的理論提出了不同的辦法:計劃生育、有限生產及建構生態文化等。然而,這些辦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筆者認為,應根據社會生態系統的特性和演替動力,遵照自然法則和社會發展規律,利用科學技術,合理分配資源,積極協調社會關系和生態關系,實現生物圈的穩定和繁榮;強調社會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信息的高度綜合和合理競爭,共生與自生能力的有效結合,生產、消費與還原功能的協調,社會、經濟、環境的耦合,時、空、量、構、序的統籌,最終實現社會關系和生態關系的和諧發展,從而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解決社會危機也應從根本問題入手,合理分配資源,實行公平競爭,實現共同發展。注重社會關系協調,根據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及時地調整人類社會內部的各種關系,合理分配資源,減小人與人之間、地域與地域之間資源占有量的差距,推動公平競爭,促進共同發展。同時,注重軟環境的構建,強調文化的地域性、生態的社會性及設計的人文性等。

社會生態學

1社會生態學的產生背景、研究對象與研究方向。大部分生態類學科研究的重點仍屬自然學科的內容,但采用自然學科的理論來解決社會問題顯然并不合適,所以有必要從社會的角度去審視生態問題,由此產生了社會生態學。

社會生態學研究的是作為社會主體的人類與周圍環境及各種事物之間的關系,是從社會角度對生態問題進行考察的生態學理論,是研究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學科,即人類社會的生態科學。當前社會生態學主要有三個研究方向:①社會學方向,即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的關系,著重研究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模式變化和空間組合;②行為科學方向,即從社會生物學的角度研究生物的社會行為;③人類生態學研究方向,即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角度研究社會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社會生態學包含社會向度和生態學向度兩個向度:所謂社會向度,是指分析生態問題和尋求構建理性生態社會的社會視角;所謂生態學向度,是指運用生態學的觀點、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啟示和指導人們重建人類與自然的關系。

社會生態學的認識主體是與生態系統共存的社會人,認識客體即社會生態系統。社會生態學將人類社會系統、社會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有機結合起來,并進行整體性和交叉性的綜合研究。

2社會生態學的研究目的。“人和社會因素在社會—自然系統中起著積極的主導作用,自然與社會間的相互關系如何,取決于人所選擇的自然資源利用戰略”[3]。在前蘇聯社會生態學家馬爾科夫看來,社會生態學的目標從對自然過程的簡單描述逐步過渡到對這一過程的控制,即通過對環境的管理促進生物圈轉化為智力圈。“人類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而是大自然的一部分”[4]。我國的社會生態學者丁鴻富等人運用系統論的觀點探討社會生態問題,并對其概念和演化機制做出闡述:生物之間互為環境。對于人類來說,地球上所有生物組成的生物圈是人類的生物環境。人類本身在生物環境中棲息繁衍,是生物圈的一個組成部分。社會生態學的研究目的是為了減少和消滅人類已經或可能發生的、對人類自身賴以生存與發展的人類社會生態系統的種種不利甚至有害的行為,從而逐步自覺地建立和維護有利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生態平衡。

3社會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城市社會生態系統具有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根據系統的整體性和動態性原理,城市社會生態系統的整體性效益大于它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三部分的總和,城市社會生態系統優化的核心是整體最優,即在實現系統整體與長遠最優的前提下,兼顧各個局部與眼前的效益。

首先,社會生態學呼吁道德再生。社會生態學認為,無論是人口、科技和文化,還是經濟、生產和消費,都是社會本身的構成要素,它們的發展和運行都受到社會存在本身的觀念影響和制約。只有從社會生態學的角度,深刻認識人類社會本身,破除社會的壓迫制度,人類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

其次,社會生態學呼吁沿著生態路線重建社會,形成“生態社會”。社會生態學認為,人類是具有獨特社會意識的大自然的組成部分,生態危機是人類作用的結果,這個結果對人類自身亦有損害。如果在生態學原則基礎上沿著生態路線重建社會,將改善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城市生態系統整體最優效益。

社會生態學注重人和環境的關系,把社會和自然看作是在統一的完整系統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追求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的本質統一,也即人與人關系的辯證統一和人與自然關系的辯證統一。“生態社會發展的內在目的就是使自然世界的存在不再外在于社會,使生態的社會存在與發展不再是單純地追求人自身利益的實現,還必定要維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進化”[5]。

空間規劃

1空間、規劃及空間規劃的基本概念。在城市規劃和空間規劃的理論與實踐中,空間一般被理解為“生存空間”,即物理空間和人類使用功能的合成,包含物質空間和非物質空間。規劃是從長遠和全面的角度制定發展目標,并對現有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從而實現預期目標的方法和手段。其主要內容包括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間的組合、交通運輸網絡的架構和城市政策的設計與實施。空間規劃是“主要由公共部門使用的、影響未來活動空間分布的方法,其目的是創造一個更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功能關系的領土組織,平衡保護環境和發展兩個需求,以達成社會和經濟發展總的目標”[6]。空間規劃包括了每個層面和各個空間相關的專業區域的公共手段。由此可見,空間規劃的實質是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環境的一種手段,通過對各種空間發展引導和控制來影響資源的配置,實現人類對其所在環境的作用與影響。

2空間規劃的手段。空間規劃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盡管沒有一個全面、綜合的理論可以概括,但規劃工作者卻有著非常廣泛的專業方法:傳統的概念設計、專業規劃,以及新興的基于項目的規劃、相關人參與性規劃及各類合作性規劃等。

社會生態系統的空間規劃思考

傳統意義上的空間規劃僅僅對城市的用地布局、景觀環境及城市空間進行設計和改造,在提出建設生態社會的發展目標后,空間規劃也融入了一些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的要素,注重對城市生態系統的保護。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綱要指導下,空間規劃應汲取社會生態學的內容,關注人類社會及其所處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與作用,從社會角度考察城市的生態問題,并用研究城市生態系統的方法來解決城市社會問題,建立人類自身以及人類與環境之間和諧發展的穩定生態格局。

1全面發展—深化理解空間規劃的概念。很長時間內我國一直沒有以“城市空間規劃”命名的規劃類型,而城市規劃工作的核心內容和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城市的空間布局,以致于很多規劃工作者認為把城市規劃的成果落實到城市空間中就是城市的空間規劃。長期以來,人們對空間規劃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空間形態的表達是大多數物質規劃與設計的終極指向,所有的意念與價值都由它來承載,因而要求所有的規劃設計體現出精確和肯定的空間特征。傳統意義上的空間僅僅注重城市空間的物質空間,忽視城市空間的社會性、經濟性,所以城市空間規劃的內容偏重于空間的藝術布局和技術處理,對于空間發展的經濟、社會、生態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缺乏關注。這種不考慮經濟、社會及生態等要素的單純的物質空間規劃無法引導城市空間的發展,促進人與環境和諧共生格局的形成。

盡管城市空間規劃的直接對象是城市物質空間,且其規劃成果常常由城市空間布局的變化與調整來體現。但城市空間規劃的依據并非僅僅來源于城市的物質空間,而是基于城市空間的多種組成要素的綜合研究。“因此,城市空間規劃的內容不僅是空間布局(表現為土地利用的狀態),還包括相應的空間政策。空間布局中包含了對社會、經濟、生態和技術等內容的思考,空間政策的內容非常豐富,直接體現為城市空間發展的政策指引,它的實現需要各種影響到空間演變的政策的協同”[7]。

空間規劃應將各個學科(如經濟學、社會學和生態學等)的理論引入到對城市空間的研究中,提出城市綜合空間發展的新模式及其規劃調控手段,包括從社會學角度闡述社會—空間互動的總過程和從生態學角度研究城市空間生態系統—空間規劃的理論與方法,通過規劃行為控制城市空間資源、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分配,促進城市空間協調發展。

2可持續發展—注重生態系統的發展。盡管由于城市空間作為城市活動的物質空間載體與城市的各項要素有著緊密的聯系,并因此在規劃過程中受到格外的關注,但并不能將城市的物質空間布局作為城市空間規劃的唯一著重點,因為城市的各項物質性、非物質性要素不僅對城市空間產生重要影響,其本身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亦同樣對城市發展有著深刻影響[8]。因此,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及景觀等各項因素都應當成為城市空間規劃的對象。長期以來,我國的空間規劃都以建筑空間、公共空間為主體對象,城市生態因素一直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而對城市社會生態系統的考慮則更少。

生態環境對城市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發展應當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原則。但生態環境并不只是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某些特定的城市,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與之密切關聯的城市自然及人文景觀實際上還是城市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必須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注重對獨特自然和人文景觀環境的維護與提升。城市空間規劃應該吸收生態學的方法,構建一個基于生態學理念的城市用地空間結構,營造可持續的人居環境;積極運用景觀生態學理論,對城市空間發展的基本狀況和條件進行生態適宜性評價,即根據區域內景觀資源、環境特征及發展需求,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特性,從景觀的獨特性、多樣性、功效性、宜人性及美學價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觀類型的資源質量及其與周圍景觀的關系,以確定這一類型對該用途的適宜度[9];在此基礎上,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各項用地與建設做出更為合理的安排,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并能動地調控城市的各種社會經濟活動,使之和諧相容和可持續發展。

3健康公平—引入社會生態學理論。城市空間不僅僅是城市物質空間結構的體現,更是城市社會、經濟及文化的綜合表征,社會因素對城市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空間規劃中,社會因素往往被忽略。而社會生態學認為,所有的生態問題都是由根深蒂固的社會問題造成的,要創建和諧發展的“生態社會”,就要建立生態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的良好關系,除了關注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之外,還需要關注人類社會結構與活動及其環境,即城市社會空間的發展。

傳統城市的社會空間往往根據居民的社會地位、宗教關系與信仰等來劃分,現代城市由于工業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社會空間的劃分往往與居民的職業、身份及收入水平等密切相關。我國大多數城市正處于人口急劇增長與社會轉型時期,一方面大量新型社會空間,如高檔住宅區和棚戶區等在城市邊緣區快速形成;另一方面老的社會空間在舊城改造與更新的過程中面臨解體和重組。隨著住宅商品化、私有化以及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貧富分異所形成的城市居民社會空間結構調整將成為引導城市社會空間結構調整與重組的主要方式[9]。從合理引導城市的社會空間發展的角度對城市進行空間規劃,要對城市的社會基礎進行研究,研究內容包括城市居民的階層、職業、遷移、年齡、文化水平、生活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等,以及居民的空間分布,在分析、確定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發展與城市綜合發展的關系的基礎上,提出城市社會空間發展的策略性建議,作為城市空間規劃的組成部分。

一個理想的現代社會結構,應具有公正性、合理性和開放性的重要特征。各國的發展經驗表明,中等收入者占大多數的社會,即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或“紡錘形”社會是比較穩定和理想的社會。2010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當代中國社會結構》報告明確提出,目前中國社會結構落后于經濟結構大約15年。要達到城市社會生態高標準—“安居立業,讓城市成為更多人的生活家園”這個目標還需要不懈努力:一方面,國家應進行相應的社會體制改革,促進社會結構的轉型;另一方面,規劃師應借助空間規劃的手段創造合理的社會空間,以促進社會結構的更新。

對資源的分配與再調配是空間規劃對社會空間發展引導的一個重要手段,如對城市各級中心、公共空間及綠地系統的配置。按照等級區分,級別越高的中心享有越多的資源與權利,這樣會造成地區間差異的急劇擴大,從而破壞社會結構的平衡發展。因此,可以通過創立和引導多中心發展、扶植低等級中心的方式,采取基礎設施建設、城市資源調配、空間發展引導等手段來減少因城市中心地區位差異造成的社會空間分化。按照規模來分,城市公共空間包括服務于城市的大型公共空間、服務于社區的中型公共空間和服務于鄰里的小型公共空間。大型公共空間一般作為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和舉辦大型公共活動的場所,其規劃建設往往基于政治和經濟的考量,對于改善市民生活的作用十分有限;中型公共空間的規劃建設更多基于公共健康的考量,但由于服務半徑等問題往往造成市民使用的不便;小型公共空間具有方便到達和形式靈活等特點,對于提高城市宜居性和適應現代公共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在實際建設過程中,中小型公共空間的建設常常被忽視,這對于提高城市宜居性極其不利[10]。在空間規劃的過程中,面對城市公共空間尤其是中小型公共空間建設不足的情況,應盡可能完善公共空間體系,合理分配各類公共空間的建設資源,改善公共空間環境,提升人們生活的品質。

4以人為本—合理組織城市功能。伴隨著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城市飛速發展,當城市發展速度快于人們認識水平的發展速度時,城市發展就會缺失許多生態、文化及社會元素的植入,導致不同的城市病態現象的出現。

城市功能主義是病態現象之一。功能是城市空間的基本要求,在現代主義運動的影響下,規劃師特別強調城市的功能性,往往遵循“形式必須服從功能”的理念,將住宅當成“住人機器”,將城市當成“增長機器”,背離了以人為本的規劃原則。城市發展一味追求效率,而缺乏人文情懷,導致了功能主義的出現[11]。例如,目前我國的很多工業區、開發區的建設過于注重城市的單一功能,而忽略了人的感受和需求,使得文化、娛樂、休憩、運動及交往等活動很難進行。為了創造以人為本的城市空間,空間規劃應合理組織城市功能,即優先考慮城市的基本功能,包括城市的交通、居住、工作和游憩等與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及城市運作密切相關的功能;慎重處理城市現有的特殊功能,塑造城市的特色和形象;考慮城市自身的發展,開發城市的新功能并妥善處理新舊功能之間的關系。

《雅典憲章》提出了城市的四大活動,明確了人及其活動與利益是城市規劃的基礎,確立了現代城市規劃中的人本主義思想,要求規劃師把“以人為本”作為規劃設計的前提和目標。在微觀層面上,空間規劃以創造舒適幽雅的城市環境空間為主要目的,主要體現在對人本身的生理、心理需求的尊重和人文關懷的增加;在中觀層面上,空間規劃著眼于為城市居民創造舒適的社區環境,主要體現在具有強烈歸屬感的社區空間設計、反映居民的生活習慣和創造融洽的鄰里環境;在宏觀層面上,空間規劃力求創造有機的城市結構,通過合理的交通組織、適度的城市規模控制和有機的城市更新,滿足人們的日常活動需求。

以人為本還體現為廣泛的公眾參與。在進行空間規劃時,應充分考慮規劃主體的切實利益和協調各種利益間的矛盾,通過在規劃設計和管理過程中對公眾參與的強調,提高公眾對規劃的滿意度,創造富有人情味的城市空間。

5新規劃理念的運用。土地混合使用、功能混合、TOD開發和PPP模式等新規劃理念的運用可就近滿足居民需求、促進鄰里交往、降低機動車使用頻率,引導城市邁入良性循環[12]。

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發展不僅僅在于物質空間環境的更新,而是要把社會、經濟和環境等同步考量。我國過去常常采用單純從經濟的角度出發進行物質空間改造的做法,結果導致景觀城市化,對環境造成了破壞,同時也影響了原有鄰里關系,破壞了社會結構。空間規劃應將社會、經濟、生態及文化等因素對環境的影響與物質空間的設計及改善作同步考慮,注重城市的全面更新,推動社會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人洗澡人人洗澡人人| 91精选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不卡| 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 国产一起色一起爱| 国产综合免费视频| 日本三级黄视频| 欧美美女毛茸茸| 老熟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 97日日碰人人模人人澡|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15| 免费高清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嫩草影院在线入口|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高清mv| 粉色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婷婷综合丁香亚洲欧洲| v电影v亚洲v欧美v国产| 久久综合噜噜激激的五月天| 催眠医生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 | 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 a级黄色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 亚洲精品国产专区91在线| 厨房掀起馊子裙子挺进去| 国产婷婷综合在线视频中| 国产超碰人人做人人爽av| 少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 被女同桌调教成鞋袜奴脚奴| 0588影视手机免费看片| av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在|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无码|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aⅴ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人妻内射一区二区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