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戲曲音樂與西方音樂融合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從新中國成立后到“”之前,可視為我國戲曲現代化的預備期。以京劇為例,在作品的編創過程中,傳統詞牌與曲牌已越來越單一、脫離時代感,于是開始在創作中逐步加入一些民族樂器與民族音樂素材,以填補戲曲配樂的薄弱。“此時的戲曲改良思潮在創作圈中涌動,但欣賞者的審美還并未產生轉變,一切創新化的構思都在蓄勢待發,等待更佳的時機到來。”①從藝術創新的角度來說,“”時期的樣板戲是對戲曲音樂交響化的重大改革。此時期的八大樣板戲首次出現戲曲音樂與交響樂的有機結合,樂隊配置包括完整的西洋雙管編制樂隊和全套的文武場戲曲班底,“三大件”與鑼鼓一應俱全,并加入了合唱與宏大的舞蹈表演場面,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從藝術推廣的角度來看,樣板戲將戲曲的創新度與普及度都推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水平。改革開放創造了中西方文化的自由交流環境,奠定了我國戲曲全面創新發展的基礎。戲曲創作者開闊了眼界,觀眾的審美趣味也發生了多元化變化。在各種有利因素的促進下,戲曲音樂迎來了交響化創作的高潮。20世紀80年代創作的《映山紅》《駱駝祥子》《蝶戀花》等戲曲作品均為現實題材,文武場配樂的曲牌有了新的構思與設計,大提琴逐漸成為了樂隊的標準配置,豐富了低音聲部。在新劇目的創作中,嘗試將戲曲聲腔與民族管弦樂團、交響樂中的弦樂、管樂、打擊樂,甚至電聲樂器、流行音樂等進行混搭,音樂編配的色彩呈現多樣化發展。“雖偶有失敗,業界與觀眾的質疑聲不絕于耳,但大勢所趨,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已不合時宜,想要生存發展,必須堅持創新。”②到了21世紀,戲曲音樂的交響化創作取得了多重突破。2003年,時長3個多小時的交響京劇《大唐貴妃》開啟了戲曲與交響樂全面結合的大幕;2004年,川劇《鳳儀亭》與交響樂隊合作,進入美國劇院表演;2005年,朱紹玉創作了第一部京劇交響劇詩《梅蘭芳》與一系列大型新編京劇。2006年,由交響樂編配音樂的戲曲電視劇《楊門女將》在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連續播出7次,并獲得了“飛天獎”。2017年,史依弘推出第一部室內樂版京劇《霸王別姬》。與此同時,一大批作曲家也在嘗試將京劇元素融入西方音樂體系:2010年,由葉小綱作曲的原創戲曲風格歌劇《詠•別》,被廣大媒體稱為是“采用西洋大歌劇的技法,深入中國戲曲和中國文化的大膽嘗試”。趙季平的影視配樂《霸王別姬》《大宅門》《大紅燈籠高高掛》等都為中國傳統戲曲音樂的創新發展及對外傳播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二、戲曲音樂與西方音樂融合方式與特點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與文化實力的不斷發展與國際間交流的不斷拓展,戲曲音樂與西方音樂出現互相融合的特點:一方面在傳統戲曲中不斷加入西方音樂元素進行創新與豐富,另一方面也將戲曲元素不斷融入西方傳統音樂體裁中,產生出一批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新作品、新理論。
1.戲曲加入交響樂
在戲曲與西方音樂融合的過程中,最早最普及也是最為廣大聽眾所認可的就是戲曲音樂的交響化伴奏。典型代表為《智取威虎山》《紅燈記》等樣板戲作品。傳統京劇樂隊中,以文武場“三大件”為主奏樂器,其音樂表現力已漸漸顯現出較為單一的一面,尤其是在展現戰爭場面、軍隊題材及現代生活題材時,音樂的張力、場景的畫面感、感情處理的層次感及矛盾沖突的激化程度等都已無法滿足作曲家的要求及觀眾的審美需求。因此,將交響樂隊融入戲曲來豐富其音樂表現力成為藝術發展的必然需求。一般中西混編樂隊的融合是以京劇傳統樂器“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和京劇打擊樂器與全部或部分管弦樂隊混合編制而構成,在盡可能保持京劇原有風格的基礎上,以京劇傳統音樂為主,管弦樂隊為輔,發揮樂隊“托腔保調”的功能;充分調動管弦樂隊豐富的音色表現力,特別是在人物描寫、情景鋪墊、前奏、間奏、場景性音樂以及尾聲中,以立體化音響效果、和聲及多音色配器來描寫場景、烘托氣氛、抒發情感。京劇樣板戲中的中西混編樂隊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一次比較深入、系統地對戲曲樂隊中西樂器混編可能性的有益探索”。③這些作品增強了音樂的戲劇化,強調了人物性格的個性化、情感的細膩化,使戲曲唱腔語言更加現代化、更加生動細膩、更具有時代感。戲曲交響化的編配形式一直沿用至今,在當代很多音樂會及戲曲作品中仍有大量使用,已是較為成熟合理的一種結合方式。
2.戲曲加入室內樂
戲曲加入部分西洋或中國樂器,如大提琴、合成器、嗩吶、琵琶、鋼琴等,已是非常普及的一種融合形式。在很多戲曲片段中,會根據劇情或人物表現需要添加一件或多件具有特定表現作用的樂器。近年來,也有將西洋音樂中經典室內樂編制的組合與戲曲進行融合的創新形式。具有代表意義的就是郭文景的新概念京劇《穆桂英》《花木蘭》等與金復載的室內樂版《霸王別姬》。作曲家們吸取西方音樂交響化與室內樂多聲音樂的優勢,將以單線條思維為主的戲曲音樂與以縱向多聲部為主的交響音樂模式相結合。在保留戲曲音樂的“核”的基礎上,使音樂形象、情景氛圍更加立體。將樂隊變為以京胡、弦樂四重奏或部分民族樂器為主,有效解決京劇在比較狹小的場所演出時,京胡和打擊樂產生的京劇伴奏音量過大、干擾觀眾視聽舒適度的問題。整體音樂突出唱腔的抒情性,通過配樂來表現人物的獨白與情節轉換,提升人物層次性與立體感,在不違和的前提下保持戲曲語言的統一完整。
3.交響樂、室內樂加入戲曲元素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發展,中國的作曲家們也在不斷地將戲曲元素融入各式西方音樂體裁中。在交響音樂中加入戲曲元素也是中國作曲家很早就進行創新融合的形式之一,代表作品是以越劇音樂為基礎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這一作品也是中國風格管弦樂作品的典型代表。作曲家陳其鋼的鋼琴獨奏曲《京劇瞬間》運用了西皮腔與二黃過門中的部分材料作為動機元素,進行提取發展;賈達群的室內樂《蜀韻》采用川劇高腔音調作為基礎材料進行展開發展;葉小綱的《馬九匹》采用了京劇的音調及鑼鼓經;鮑元愷的《京劇交響曲》每一個樂章對應一個行當,融入了昆曲和京劇曲牌曲調;譚盾的《霸王別姬:鋼琴與京劇青衣的交響詩》等都是將戲曲元素融入西方音樂體裁的典型代表。
4.歌劇加入戲曲元素
由于地域文化、人文環境等因素的不同,中國京劇與西方歌劇分別成為東西方文化最典型的差異音樂代表形式。西方歌劇、音樂劇與中國京劇各具鮮明的特點,同時也有共同點與融合點。在民族歌劇《木蘭詩篇》《詠•別》中,作曲家都大膽采用西洋歌劇的作曲技法,融入大量戲曲唱腔與中國文化素材,創作出具有“梨園風韻,中國情致”④的中國原創歌劇。在關峽作曲的《木蘭詩篇》中,嫻熟運用了西洋調式與和聲的同時,運用了大量河南豫劇音樂的特色旋律,使音樂富有極強的河南民間音樂特色,被稱為“具有戲曲風格的詠嘆調”。作曲家葉小綱的《詠•別》中融入了京劇優美婉轉的旋律,運用了中國戲曲“間離”手法,融入了〔西皮〕和〔二黃〕中多種板式,不僅聲腔豐富動聽,凸顯了“戲中戲”的深長寓意,還極大地豐富了唱腔的表情達意和敘述功能。在現代音樂的形式外殼下,借助京劇唱腔與西方作曲技法的結合,用新穎的藝術語音讓劇中人物巧妙地表達內容。西方藝術注重“形”,中國藝術則注重“境”。將中國傳統意境美融入西方的形美之中,兩者擦出了完美的藝術火花,體現了西洋歌劇與中國傳統戲劇的完美結合。
5.影視配樂加入戲曲元素
在中國風格的電影與影視劇配樂中加入戲曲元素,也是大眾較為熟悉的融合方式,作曲家趙季平是這一領域的代表性人物。他為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霸王別姬》《紅高粱》及《大宅門》《喬家大院》《水滸傳》等電視劇所創作的音樂中,都融入了大量戲曲元素。作曲家通過敏銳的音樂藝術感覺捕捉電影中的人物心理與場景需求。根據導演的意圖,創作出具有靈性的音樂。尤其是在戲曲音樂的設計和布局上極具特色,使音樂與畫面的結合完美統一。既具備了歷史滄桑感,又具有京劇的韻味。
6.流行音樂加入戲曲元素
歌曲中加入戲曲元素,是為廣大年輕人接受的融合形式。從早期的《說唱臉譜》《前門相思大碗茶》再到流行歌手創作的《花田錯》《蘇三說》《寒江雪》《新貴妃醉酒》等,都曾經風靡一時。隨著戲曲藝術在短視頻媒體的廣泛傳播,戲腔歌曲與戲曲風音樂也在年輕人中快速流行。如戲腔歌曲《離人愁》《琵琶行》《清明上河圖》《出山》等,都運用戲曲的演唱與運腔方式,配合流行音樂的結構與配樂伴奏,形成了獨特的戲腔流行歌曲,在青少年群體中掀起了一股中國風時尚潮。
三、戲曲音樂與西方音樂融合的意義與未來趨勢
1.時代意義
古往今來,世界任何國家與民族都無一例外地受到其在歷史過程中產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響。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在經濟與文化迅速發展、時尚潮流瞬息萬變的今天,古老的戲曲藝術要適應當今的新形勢、滿足大眾審美的新需要,也就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任何文化產品,一旦因循守舊、固步自封,都會被歷史逐漸淘汰。要傳承文化經典,就必須在創新中求發展。目前對于傳統戲曲劇目、著名戲曲選段,觀眾多集中在老年人群體;對于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說,這些作品則存在一定的距離感,從內容到形式都讓他們覺得有些陳舊、沒有時代感。為了爭取更多觀眾,我們首先要從戲曲所表現的內容方面進行創新與突破。不能局限在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橋段,要多關注新時代的改革進程,日新月異的新銳思想,樸實勤勞的大眾百姓,讓新的劇目能夠反映當今朝氣蓬勃的現實生活。同時,我們還要從戲曲藝術的形式方面進行突破——要將海量的世界音樂語言融合創新,轉換成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新穎的戲曲音樂語言,甚至將一些新潮的網絡音樂形式也納入其中,提升戲曲創作的時代性。
2.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世界經濟越來越趨于一體化,世界文化交流也越來越頻繁與廣泛。科技的發展、5G的推廣與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將直接導致傳播手段與藝術形態發生新的變化。當下,互聯網已步入千家萬戶。傳統戲曲與各種西方音樂形式融合的同時,也應該提升新型傳播意識。通過不同媒介、手段的融合,可以將多種門類的音樂、舞蹈、美術、電影、戲劇等藝術形態與傳統戲曲手段綜合在一起進行創新,讓戲曲藝術借助新媒體、互聯網得到廣泛傳播,獲得更多觀眾與傳承者,由此進一步拓寬戲曲發展的現代化之路。在戲曲音樂與西方音樂融合創作過程中,應注意突出保持京劇特有風格,突出戲曲韻味與中國音樂特色。各個樂器音色的設計要根據情節與人物需要,追求音響平衡與合理性,并突出京劇傳統風格這一價值追求。作曲家們不斷追求新的音樂創意,結合京劇音樂的特點,“按照系統而完整的和聲、復調、織體和配器等交響化的西洋樂隊寫法,定腔、定調并統歸于總譜之上,形成音樂設計的大一統,進而為推進戲劇情節、表現戲劇沖突、刻畫人物形象、描繪場景性環境和揭示人物內心變化等,提供豐富而有效的多種音樂手段”⑤。我們要使戲曲音樂既能保留傳統,又能有所創新,既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又能吸收容納眾多音樂門類之所長,不僅讓國外觀眾更加了解中國文化,更能讓他們喜愛中國戲曲。
3.文化自信
在黨的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文化軟實力,對于當今的中國至關重要。只有對自己的文化擁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文化自信的從容與高度。我們必須從兩個維度來思考這一問題:一是古今視角,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戲曲文化的優秀精髓同當今時代的新作曲技術、新文化理念相結合,進行融合創新,“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二是中西視角,將國外文化與文明成果同我國優秀藝術文化融合創新,“兼容并包,有容乃大”。一個國家必須珍視自己的民族傳統,又要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現代化的創造性繼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我們構建中國文化軟實力,必須具備寬闊的國際視野,大膽地吸收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一種開放性的姿態,認真研究和學習借鑒各國文化交流和有益經驗。我們應該傳承經典并創新發展,從而激活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進而生發出更加燦爛的中華文化!
作者:賈曉程 單位:沈陽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