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茶文化傳承對羌繡數字化保護的啟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互聯網經濟浪潮下,傳統茶業正融合互聯網,抓住時代機遇,創造行業新業態。同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繡也亟待數字化技術手段來實現保護和傳承。為此,筆者通過分析茶文化網絡傳承的成功案例,總結可同樣適用羌繡保護和傳承的有利方式,提出促進“非遺”羌繡數字化保護和傳承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網絡;羌繡;茶文化;傳承
1茶文化網絡傳承的啟示
同樣面臨互聯網經濟浪潮的挑戰和契機,傳統茶文化的保護和創新早已成功融合互聯網+的技術和思維,保護和傳承傳統茶文化,也通過創新的思維,拓展了茶文化的邊界,實現了茶文化的復興。例如謝裕大茶葉博物館,通過茶葉文化數字博物館形式,生動詳實地展示了一代歷史徽商謝正安和他的茶行與毛峰茶的歷史;茶文化紀錄片《茶屆中國》《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等通過數字化故事編排與推廣的形式,實現了對公眾普及茶文化,從全新的角度解讀茶葉、拉近茶人,讓公眾走近傳統制茶技藝,了解茶禮、茶俗及相關文物場所;吳裕泰品牌創建于1887年,核心技藝吳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老字號吳裕泰通過加強茶文化工藝的保護與產品設計創新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傳承和創新,推出茶產品衍生品等新消費形式,在包裝設計上注重圖案色彩、包裝結構和材質,提升了品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性,覆蓋更多年齡層的大眾消費。另外,在傳播媒介上,“吳裕泰”、“大益”、“西湖龍井”等傳統茶葉品牌通過整合新媒體的文化資源,使傳播媒介多元化,引導人們的消費方式,結合電子商務將品牌和茶文化發展推到了新高度。綜上,互聯網+茶文化下的傳承和保護的成功方式可歸為以下幾點:一是建立健全的茶文化數據智庫,加大數字媒體設備普及,擴展傳播范圍;二是采用數字化編排方式與故事講述,提升社會影響力;三是將茶葉與文化產業結合,促進產品的創新,豐富文化內涵,從產品工藝、飲茶方式、品牌設計等方面吸引消費者,帶來生活情趣;四是搭建網絡移動平臺,拓寬茶文化的傳播途徑。
2羌繡保護與傳承的困境
羌繡文化根植于傳統羌族文化,而羌族是有語言、無文字的,其文脈傳承靠著口傳心授的古老途徑在繁衍。面對現代化帶來的沖擊,羌繡的保護和傳承面臨巨大壓力。首先,傳統羌繡手工藝產品與公眾現代生活的脫節。繡品技藝精湛,藝術審美性強,售價較高,主要供私家觀賞和收藏用,適應面較窄;又或是羌寨旅游景區常見的羌繡旅游紀念品,實際功能較弱。再者,傳統的博物館靜態展示方式,不利于多方推廣羌繡文化,社會關注度低、公眾的興趣與參與度也低。面臨當前困境,諸如謝裕大茶葉博物館、《茶屆中國》等數字化的保護方式與網絡傳播路徑值得借鑒,為羌繡數字化保護帶來新啟示。
3羌繡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對策和建議
3.1加大數字媒體設備普及,建立羌繡文化數字博物館
謝裕大茶葉博物館通過數字博物館形式實現了對茶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羌繡同樣可借鑒此方式,結合自身實際,通過語音視頻等數字媒體設備,以圖文并茂甚至音頻、視頻的形式記錄羌繡的相關資料。一方面,在數字化保護與存檔的基礎上,做羌繡文化傳承和交互式動態展覽的設計創新,讓數字博物館成為實體博物館的擴展,內容涵蓋虛擬博物館、虛擬游覽、信息檢索、實物數字化等。另一方面,在羌繡文化的數字資源展示與共享形式中,加入虛擬現實技術、網絡技術、互動娛樂、三維數字技術等,增強羌繡文化信息傳播的維度例如360°從整體到細節、多個角度地動態展示刺繡藏品、虛擬漫游代表性羌族地區,以此豐富觀者的感官體驗,以人為中心,連接“人”與“物”之間的信息交互。
3.2數字化故事編排與推廣
多部茶文化紀錄片的拍攝,從全新的角度詮釋傳統茶藝精髓,向公眾普及茶文化。羌繡也可利用藝術性的數字化故事編排與推廣方式,提升社會關注度和公眾認知水平。一方面,從紀錄片入手,深入基層羌族婦女的日常生活,從一針一線中反映傳統羌繡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從二維科普動畫入手,以趣味性方式講述羌繡文化故事,內容可涉及羌繡的文化背景、歷史沿革、傳統針法、主要圖案、吉祥寓意、服飾、傳承人及代表作等,這種形式制作成本較低,傳播范圍廣,文案貼近生活,更易吸引青年一代。
3.3對羌繡手工藝品的保護與產品設計創新
將茶葉與文化產業結合,提煉茶文化精髓,通過文化創新產業實現了產品的創新,也加強了茶文化的吸引力。那么在羌繡的保護上同樣可以借鑒這樣思路,在形、色、意上進行提煉和圖案數字化創新。在“形”的提取上,選取代表性的羌族生活與自然圖案元素,如《說文解字》中曾提到:“羌,西戎牧羊人也。”羌族人與羊的生活密切,選擇羊作為部族的圖騰,在許多羌繡產品中也可以見到羊頭、羊角的圖案。形態上可選擇單獨紋樣、二方連續紋樣、四方連續紋樣、適合紋樣、幾何形態和特殊形態,根據產品造型和功能具體應用。在“意”的設計上,引入傳統羌繡的吉祥寓意。在“色”的搭配上,參考傳統羌繡常用的黑、白、藍、紅等主色,黑色莊重穩定,白色干凈明快雅致,藍色表現出清爽恬靜神秘,紅色則洋溢著熱情溫暖幸福,搭配以明快大方、對比強烈、艷麗醒目為原則,在此基礎上構建產品的意象色譜體系,借助現代計算機中RGB或CMYK的匹配,完成傳統羌繡色彩的提取和轉化,把握色相、明度、純度的色彩組合關系。以此從形、色、意中,提取文化因子,做圖案的數字化設計,運用于產品設計,服務現代生活。再者,文創產品種類的多樣化。傳統羌繡手工藝品如云云鞋、花圍裙、荷包、長衫等雖紋飾精美,但與現代生活距離較遠,受眾范圍小。因此,可融入更多文化創意元素,應用多元材料,設計羌繡的系列文創產品,根據消費人群的不同,分為觀賞性、實用性、趣味性產品,在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競爭中促進羌繡產品的銷售與文化推廣。
3.4羌繡的網絡化傳播,展現內容形式的多元化
諸多傳統茶葉品牌通過整合新媒體的文化資源,實現了網絡傳播與產品推廣,已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創新展現了充足的可能性和成熟的方案。借鑒互聯網+模式,進行網絡化傳播,借助新媒體平臺擴大羌繡的文化影響力,進而更好地傳承。一是在羌繡官網建設上,注重網站設計、傳播方式以及和受眾之間的互動功能。例如通過網絡檢索即可快速獲得羌繡藏品的圖像信息、尺寸、工藝、創作人、題材理念的詳實介紹;建立羌繡文化網絡社區,為羌繡愛好者們及潛在的興趣者搭建交流平臺,并定期組織開展各項活動;在網站建立教學區域,例如有適合普通大眾的羌繡教學課程,也有體驗羌繡的小游戲(如羌繡傳統圖案的拼圖游戲、體驗羌繡挑花刺繡技藝的小游戲)等;建立羌繡文化創意產品的網絡化銷售渠道,為文創產品作推廣的同時,讓羌繡產品的銷售模式符合當下青年一代網絡購物的消費習慣。二是在移動端應用上,開發羌繡文化APP。從產品目標、功能內容、交互設計、界面設計及信息設計等著手,匹配iPhone、華為等移動智能手機、iPad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使用,給予羌繡愛好者良好的使用體驗,尤其要將“交互性”體現在APP設計的方方面面。在官網和APP設計上,滿足受眾對于“非遺”羌繡文化的信息和視覺閱讀基礎需求,以及交互體驗的高一級需求,有意識地、自主性地進行羌繡文化信息的吸收與過濾,促進文化記憶的形成。同時,建立羌繡文化的自媒體平臺,例如微博、微信、新興的視頻網站。目前自媒體雖使用廣泛,但用于羌繡文化傳播的非常少,如進入微信公眾號搜索“羌繡”或“羌族”關鍵詞,出現“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汶川縣羌族藝術傳承協會”、“羌族文化館”、“羌繡”、“云云羌繡”等相關公眾號,文章數量少,富有文化價值的信息更是稀少,幾乎未真正建立起羌繡自媒體平臺。若能通過官方建立優質的自媒體平臺,則利于推動健康有序的羌繡文化雙向交流。
4結語
綜上所述,借鑒網絡語境下茶文化與信息技術結合的方式,數字化保護與網絡傳播是“非遺”羌繡保護、傳承和創新的一種重要途徑。通過多元網絡傳播路徑,提升互動體驗,受眾不僅是羌繡文化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創造者,讓羌繡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弘揚,煥發新的生機。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從個性中找到共性,拉近傳統文化與公眾生活的距離,感受羌繡之美,時代之美。羌繡數字化保護,無疑為互聯網時代中羌繡文化傳承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
參考文獻
[1]鐘蕾,周鵬.新媒體多元化形式下的非遺數字化保護探析[J].包裝工程,2015,(10).
[2]袁姝麗.羌族刺繡持續發展路徑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
[3]阿壩文化局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藝術志[M].成都:巴蜀書社,1992.
[4]楊向明.數字博物館及其相關問題[J].中原文物.2016,(1).
作者:羅盈 劉婧 向伶梅 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文化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