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企改革下的企業財務會計風險規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我國市場化進程日益加快的新形勢下,國有企業順應時代潮流,正在穩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這史無前例的變革過程中,勢必會對企業的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和影響。控制和規避企業財務會計風險,對企業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在特定歷史環境下,國有企業自身存在的一些與市場經濟規律相違背的一系列問題,使得企業財務會計風險有加劇的趨勢。基于此,本文從國企改革背景的理論闡述出發,探討國有企業的財務會計風險表現與特征,對財務會計風險管控的現狀與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探討采取什么樣的方法措施,能夠使企業有效規避或者降低財務會計風險。旨在為加強國有企業財務會計內部控制水平,為國有企業在新時代的改革深化提供助力。
關鍵詞:國有企業;改革;財務會計;風險
一、國企改革背景概述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是在改革開放的特定歷史背景下,因為國民經濟發展,國家建設的迫切需要,才促使國有企業改革的動因萌發。1984年,國家率先對城市經濟體制實行全面改革;1998年,國有企業改革實現重大突破,數萬家國有和集體中小型企業逐步退出公有制序列,以公司制和股份制身份競相于社會舞臺,使一些難以為繼的國有大中型企業關閉和破產,重建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2002年,國資委建立和完善了企業清償核算制度。明確了企業主業管理和戰略目標,細化了企業經營業績考核內容,建立健全了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國有資產管理的政策法規體系。從2013年開始,黨中央加大了對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進入全面深化推進階段。在新時代,國企改革是黨和國家根據時展需要而做出的重大戰略布局,是以國家政策為導向而推進實施的一系列變革的系統工程。國企改革在探索中不斷進步和完善,其發展活力和創新活力明顯增強,市場競爭力也不斷壯大。但是隨著其他所有制企業的快速發展和國際環境的經濟格局變化,國有企業仍然面臨著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嚴峻挑戰,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國有企業的持續良好發展任重而道遠。
二、財務會計風險的基本理論
1.財務會計風險的內涵財務會計風險是資本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產物,突出表現在企業可能喪失償債能力的風險和股東收益的不確定性。資本結構配置不均是導致企業財務會計風險的重要因素。一般情況下,企業資本結構是由財務資本和權益資本資產負債率和產權比例的組織形式來表現,如果企業資產負債率過大,產權比例出現失調等,則財務會計風險也就隨之而來。在企業運營活動中,微觀經濟風險集中體現了財務會計風險的實質,在資金墊支或墊付的開始,風險也就隨之啟動。從廣義的視角來看,財務會計風險具體包括投資風險,融資風險,資金回收風險和收益風險,資本流通的過程預示著財務會計風險的轉移,同時也代表了財務會計風險的積累。由于企業運營活動的持續性,資本流通的過程也是持續的,所以,財務會計風險不可能永遠消除或者降低為零,對于財務會計的風險,只能盡可能降低在可控和可承受的范圍內。這就是企業財務會計風險的基本內涵。
2.財務會計風險的特征第一,不確定性特征。企業的財務會計風險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和理財事務過程中,由于諸多外來因素給企業造成的,它具有廣泛的外延特征和不確定性,發展生產與應對財務會計風險是密不可分的兩大主題。在一定程度上,這兩者可以說是相輔相成而又相互矛盾的關系。風險越大,收益就越高。零風險,則可能是零利潤。第二,全面性特征。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各個環節的不利影響都將構成企業財務會計風險。由于對綜合風險和財務會計風險在認識上的偏頗,使財務會計風險在更深的層次上不容易被發現,影響財務會計風險的深度治理。對風險的把握不當對企業的整體發展造成重大損失,甚至可能造成多米諾骨牌效應,給企業生存造成毀滅性的災難。第三,可控性特征。企業運營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因為內外部因素的影響,導致風險的變化或者發生,每一個決策和執行都可能帶來財務會計風險。因此,采取可能存在的風險和其影響因素,采取積極的,針對性的措施,能夠對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
3.財務會計風險的類別企業財務會計的風險可以分為兩類。第一是外部環境風險。國家政策法律法規是引領企業發展方向和保障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面對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國家也會適時出臺一些與企業相關的政策措施,而企業無從預知這類新政策的實施效果,導致企業發展節奏與新政策出現滯后或者落差,以致形成風險。除此之外,還有來自自然環境的風險,比如復雜多變的自然災害影響,天氣季節的變化等等,以及市場競爭環境變化、基礎設置建設等等,都會對企業生產經營帶來不同程度的風險。第二是內部管理風險。從企業內部來看,企業發展和重大項目都需要大量資金做保障,企業在籌融資過程中涉及到資金額度、時間周期和利率等等。籌資渠道不夠暢通,增加財務會計風險,影響企業效益。投資風險的管控是企業發展的硬傷,如果不能準確判斷重大項目的可行性而盲目投資,不僅增加財務會計風險系數,更有可能使得企業前功盡棄,血本無歸。
三、國有企業財務會計風險的現狀分析
1.國有企業財務分析企業財務分析的路徑基本上是以股東和債權人互為主體的形式而進行,根據會計提供的財務資料和數據,深入了解企業的資金狀況、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和營運能力,評價財務整體狀況,為未來發展提供建議和支撐。目前,我國國有企業財務狀況還存在一些問題,企業資本結構不合理,過于依賴銀行貸款,形成利息支付負擔,一旦銀行調控,則企業將面臨斷血的可能,無法實現持續穩定發展。國有企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政策優勢,長期在政府的支持下生存。企業領導缺乏主觀能動性,風險意識不強,不能充分調動財務管理參與決策的積極性,因此,決策不科學是企業管理層存在的共性問題。另一方向,國有企業需要承擔很多的社會責任和行政事務屬性,在龐大的管理體系中,管理機構重疊,管理權限相對集中,但是權力制衡不力,出現漏洞,直接影響財務活動的良性循環。部分企業的監管和激勵機制不夠完善,財務人員隨意性強,主觀能動性淡化,責任心和進取心不夠強烈。企業對財務人員制定的晉升空間不足,制度不透明,積極進取的氛圍不濃,影響企業財務的后備發展。
2.國有企業財務會計風險分析在國有企業中,部分會計人員對財務會計風險管理的認識深度不夠。在實際工作中只關注形式,側重會計表格和其他硬性指標的完成,放松了會計業務與之相關的其他管理和分析工作的有效落實。內部控制和監督薄弱,誘發一些財務會計的業務風險。國有企業對財務會計工作者的整體素質都有明確的嚴格要求,這是由于財務會計工作崗位的責任重大,所掌握的資金和工作內容繁雜。如果財務會計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素質缺乏、責任意識低下,將會很容易導致賬務造假、虛報、失真的風險,給企業發展帶來重大損失。國企財務會計在專業技術上的運用和操作風險不可忽視。現在高科技技術不斷發展,信息化、網絡化時代下,傳統財務會計的工作手段已被信息系統所取代,其功能和效率得到了極大提高。這也對財務會計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提出考驗。在網絡環境下,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誤都會給財務會計業務帶來風險,使用操作不當會使會計數據失真,程序系統的在線傳輸可能會因為病毒或黑客出現泄漏或者篡改,使程序混亂,財務會計資料和數據丟失。風險在現實工作中只能預測并實施管控措施,企業財務會計風險管理制度不完善,內部管控措施的執行與監督力度薄弱,再加上外部的影響因素,無疑會給財務會計增添新的風險內容。另外,企業財務會計的穩定性十分重要,加強財務專業人員的培養和儲備,對企業財務會計的風險控制建設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在人才隊伍建設上,財務會計崗位的招聘,錄用和人才儲備缺乏長效機制,用人廣招普招,抱著試水的崗位人員應聘模式,在崗人員在短期內不能進入專業角色,立馬群退或調崗再聘。這對財務系統建設無異于雪上加霜。
四、國企改革背景下企業財務會計風險的成因
1.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現代企業治理結構是國有企業的基本核心。企業治理結構框架,應該確保董事會對公司和股東負責,并要及時搜集和準確披露與企業財務息息相關的重大問題,包括生產經營狀況,財務運營狀況和公司治理成果等信息。國有企業的持股結構中,國有股份占據相當份額,現實情況下很多企業還未形成現代企業治理結構、企業法人、管理者和勞動者之間的責權利關系含糊不清;董事會、監事會和股東大會構架系統形同虛設,不能有效發揮相互制衡的功能和作用。國家對于企業的權力掌控相對集中并占主導地位,政府機構作為企業實體的國有資產代表,具有很大的控制權,其他股東很難監督和制約這種權力。本該民主決定的重大事項,一般都由企業高層和一把手拍板決策。管理層作為大股東利益的代表,集大權于一身,增大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風險。國有資產監管機構沒有發揮應有的職能和職責。企業在接收行政任命管理層的模式下,市場機制弱化,激勵和約束制度建設不足,委托的問題被進一步激化,影響企業的經營績效提升。這不但導致重大經濟決策的科學性不足,更可能導致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受到嚴重阻礙。
2.風險管控機制不健全第一是風險防范意識薄弱。國有企業的負債率相對整體偏高,委托風險較大。這是由于我國大多數國企一般傾向于風險型結構的建立和使用,風險性結構的特征就是廣闊而全面的啟動企業內力,抱著大踏步的態勢沖鋒陷陣。企業的遠期愿景十分豐富,但是忽視保守型結構的重要意義。抱著利用國家資金擴大規模和投資,有成績是自己的,沒有成績則由國家買單的思想來管理企業,導致企業呈現風險型的資本結構。第二是風險管控機制建設不完善。計劃經濟時代的傳統思維和管理模式在國有企業還有根深蒂固的痕跡。在思想觀念上,治理政策上和管理手段上都與現代化企業發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對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性認知不足,也就忽視了風險管控機制的建立健全。對于財務會計的風險識別、預警、控制和應對的全過程系統建設,很多國企并沒有建設起來,內部沒有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缺乏科學性和實效性的風險管理方向,跟不上企業發展的節奏,導致財務會計的風險管控失效。第三,忽視內部審計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大部分國企偏重于財務管理制度的建設,而忽視內部審計制度的建設和完善,企業對財務審計的意義和重要性認知不足,對財務會計人員采取自報家門的做法,聽取匯報、看看數據、簡單評價,流于形式的內部審計,導致財務漏洞很難被發現。
3.內部控制執行效果較差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是企業規模化建設和資本化運作的基本保障,其執行效能直接關系到國企長遠發展的目標實現。要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嚴格規范地執行內部控制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必要手段。現實中,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的執行力度尚顯不足,與預期的內部控制目標存在一定的落差。企業高層對內部控制制度執行的認識不夠深入,執行意識淡化,執行力度不夠,監管執行體系不完善。內控執行的企業員工對內控制度的意義認識上不夠全面和深刻。內部控制制度方法有失全面,在約束和相互監督方面表現的是程序化、形式化和盲從性。政府主導國企,國企管理層負責企業的經營,在某種程度上來看,企業對政府具有較強的依賴性。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大多數都是政府以法律法規的形式行文出臺的。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往往出現執行的盲區,企業權力結構上的主要特征影響了執行效果。內部審計制度是企業財務監控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內部審計的實施和執行上,審計監督和客觀評價的重要功能發揮不夠,嚴重影響內部控制的執行效果。比如,預留收益資金的額度是擴大生產經營的重大保障,減少對外部資金的依賴程度,才能避免財務會計風險的加重。但是在這一塊的內部控制上,很多國有企業并未建立統一和明確的標準,導致收益分配比例失控的事件屢有發生,這不僅增大企業財務會計風險,也影響企業長期連續穩定發展。
4.內外部監管力度不足國有企業財務會計風險內外部監管不力一直是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入推進的重要障礙和亟待解決的難題。內外部監管力度的強弱與國有企業的經濟體制和歷史時期遺留下的思想認識緊密相關。內部監管體制發揮的效率不高,政府既是政治實體又是經濟實體,既是行政管理又是出資人代表,集雙重職能和身份于一身,容易形成對企業市場運作的過分干涉。企業管理層也因此容易養成依賴和惰性權利制約,經營績效大打折扣。企業問責制度的執行深度不夠,對失職瀆職,違規違紀的行為追責問責過于寬松。財務會計風險的內部監督與評價的執行力不強,由于企業內部的管理松散,財務會計風險管理的責任和職權劃分不明晰。管理層資產管理權限和財務監管權限出現混亂狀態,多頭管理反而影響執行效率。就外部監管來講,監事會是國企外部監督管理的主導力量,普通民眾和社會組織也有權利對國有企業實行監督。但是在環境和體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影響下,外部監督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監事會、民眾和社會組織對國有企業的財務會計監督大多流于形式。
五、國企改革背景下企業財務會計風險的規避策略
1.完善現代治理結構第一是對資本結構進行調整優化,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引進其他經濟體制的投資者、股權轉讓等方式,在國有企業中實現國有股權適度分散、股權多元化、多個主體相互制約的資本結構,提高國有企業的在資本市場上的穩定性。同時,對于國有企業的管理層,給予中長期的績效考核和股權激勵,促使企業發展目標和個人目標一致,減少道德風險,提高其主觀能動性。第二是建立完善的整體組織架構,強化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的職能建設。對各個層級的領導和管理職責權利進行清晰的定位,進一步明確企業董事和監事人的職權責任與義務,增強監事會成員的獨立性,完善監事會制度,發揮監事會權威優勢,股東大會的職能和運作流程要不斷規范,維護廣大中小股東權益。通過有效的制約和制衡,維護國有資產的運行安全。
2.健全財務會計風險管控機制第一是評估財務會計風險,加強制度建設。國有企業風險管控機制的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系統工程,也是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在相關制度設置上應該具有全面性、系統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第二是在執行和實施的過程中,務必夯實財務管理方面的各項基礎工作。強化企業財務會計風險體系建設機制,增強企業財務會計的風險管控意識。不斷提高企業財會人員的綜合素質和風險管控能力。國企風險預警機制是構筑財務會計風險防范的重要屏障,企業應該設立財務會計風險管理專業部門,形成專人專職履行財務會計風險預警的工作局面。預警機制應本著務實高效并具有前瞻性,做到預防與控制相結合。第三是建設良好的財務會計風險管控環境。充分發揮董事會的引導作用,保證崗位設置合理,從上往下推進內部控制的文化建設,以此提高企業全員上下的內控意識。尤其是對于財務部門來說,通過個人職業操守的培養和鞭策,明確崗位職責,營造良好的風險管控氛圍與環境。
3.強化內控制度的建設與執行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管理的制度內容的涵蓋面很廣,同時制度可供執行的有效性也有很高要求。目前這些都與企業整體管理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執行過程和執行效果不能盡如人意。為了更好地規避財務會計風險,企業的內控制度要全面識別財務會計風險的關鍵點,建立起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針對風險的可能性、危害性和應對方案,制定財務會計風險內控制度。以內控制度為基礎,把企業內部控制執行責任落實到每一個人身上,以保證執行效果。嚴格按照規范和標準,明確職責和權利,執行財務會計風險內部控制活動。規定各個部門和崗位的執行目標,充分利用全面預算控制、操作風險控制、財務會計業務水平控制、財務審計控制、信息技術控制等等,確保企業各部門之間的內控執行信息渠道暢通和防控信息共享,提高企業風險防控的執行效果。
4.建立業績考核激勵與監管機制第一是建立多元化的薪酬激勵制度。國有企業績效考核激勵制度應該有兩種:一是國企職能部門的業績評分,第二是國企針對企業員工崗位責任綜合表現而設立的獎勵和處罰制度,這都需要強有力的監管制度做保證。績效考核應本著公平、公開、公正的基本原則,在陽光下進行操作。同時,還要確保考核指標的高度精確,圍繞企業盈利能力和股東收益,參照其他先進企業的經驗,選擇科學的考核指標和計算方法。對于企業管理層來說,職能部門的工作與從事具體操作的一線員工不同,難以用數字去衡量企業對職能部門的考核標準。因此,企業對職能部門績效考核管理體系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職能部門的日常工作是以履職為核心,以管理為職責。評價他們的績效只能從三個方向去衡量,即工作量、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并且要考慮短期性和持續性激勵的時效過程,實現長期激勵的目的。
六、結語
在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深化推進的背景下,國企發展機遇與面臨的財務會計風險并存。企業在財務治理方面面臨更深層次的問題和挑戰。因此,國企財務會計風險管理必須得到更多關注,從資本結構優化、財權合理分配、內控制度完善、強化考核激勵與監督入手,將其財務會計風險降到最低,以促進企業穩定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安國棟.國有企業改革形勢下的企業財務會計風險與規避[J].中國集體經濟,2018(7):133-134.
[2]程曉月,綦好東,彭睿.構建資產負債管理長效機制防范國有企業財務風險[J].財務與會計,2019,(002):36-38.
[3]袁華.“一帶一路”下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國際化探索[J].會計之友,2019,(011):83-86.
[4]張艷.新形勢下國有企業財務管理體系建設———評《集團企業財務管理實務》[J].企業管理,2019(02):123-123.
[5]宋方敏.我國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探索與風險[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9,10(01):129-153.
[6]戴國華.把握財務重點內容充分運用財務手段助推國有企業巡視巡察工作[J].財務與會計,2019(23):8-11.
[7]王會波.混合所有制財務管理面臨的風險與防范措施[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9,(008):112-113.
作者:陳少毅 單位:拱北海關后勤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