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財務會計困難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財務會計下的難點
(一)經濟結構對財務會計內容與處理方法影響較大。發展中國家的農業、采礦業、石油業等以自然資源開采為主的經濟結構,會引發大量固定資產折舊、遞耗資產攤銷等業務的出現;而發達國家則以先進科學技術、信息工業為主要經濟結構,他們強調對研究費用、人力資源、生產成本的核算。不同的經濟體制會產生不同的財務會計模式:在計劃經濟體制或者國家宏觀控制為主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必然會產生以計劃統一或者宏觀經濟主導的財務會計模式;而強調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則會產生側重于反映投資者與股東要求的財務會計模式,它能夠有效揭露每股股利方面的全面財務信息、會計準則等,以保證信息的客觀性與公允性。中國為發展中國家,國際的主要經濟結構與經濟體制對財務會計工作的內容與會計處理方法會有較大影響。
(二)社會文化環境干擾財務會計職能。社會文化環境是指一個國家人民的傳統思想習慣、價值觀念、對經濟的態度等形成一種的文化氛圍,這種化境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因此具有一定的歷史慣性。美國是一個個人主義盛行、對不明因素敏感度較低。它這種特殊的文化環境決定了該國的財務會計模式。美國的財務會計強調專業導向與行業自律,法律對其約束作用較低,同時他們在會計準則上強調其靈活性與可選擇性,會計信息的透明度較高且會計核算偏向樂觀與創新。相比之下,法國、阿拉伯和一些不受殖民文化影響的非洲國家,集體主義較為盛行,且對明確因素較為敏感是一種,崇尚陰柔的社會文化,這種特殊的社會文化也就形成了另外一種財務會計模式。這些國家的財務會計強調立法,會計準則則強調指令性與強制性,會計信息的透明度較低并且會計核算偏于嚴謹,嚴格遵守歷史成本核算原則,他們不愿意相信外界的監督更依賴于內部的控制制度。中國的社會文化與后者極其相似,中國人集體主義觀念較強,對不明朗因素較為敏感,大多趨向于保守。具有傳統的性格,且創新精神較差,中國這種社會文化對財務會計的職能有較大干擾。
二、財務會計難點對會計工作的影響
(一)法律監督不完善。中國人的集體主義觀念形成了中國依法治國的執政原則,《會計法》規定:會計結構中會計人員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依照相關法律進行會計監督。但這種法律制度于國家現實情況卻是極不符合,在現實會計工作中一味強調廠長、經理負責制,企業的資金運作、投資、資金流動等都由領導同意批審,企業的會計人員作為企業的一員,其任免、調配、晉升等一切活動均由領導決定,會計工作人員的職責在實際會計工作中很難體現。同時《會計法》還規定:會計人員對于違反相關法律,損害社會與公眾利益的活動,要向位領導及上級主管報道,否則就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但在現實會計工作中,會計人員遭受毆打報復的情況屢見不鮮。《會計法》對各項會計工作有明確規定,但它的監督作用與社會現實相差太遠,導致會計工作人員無法體現其工作職責。
(二)會計核算方法體系存在疏漏。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經濟體制、社會文化對財務會計工作模式與方法的形成都有著較大的影響,但這種會計模式與方法有時并不適應現實的會計核算環境,以致于會計核算工作中存在許多紕漏。例如:連續不斷的通貨膨脹,影響并動搖了“幣值穩定與相對穩定”的會計假設;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削弱了“歷史成本計量原則”作用,歷史成本與現實市場價值間存在太多差異;類似于“存貨”、“固定資產”一類的成本核算方法,為會計職能的缺失提供了可乘之際。這些社會現實與實際的財務會計模式、核算方法間存在較大矛盾,使得核算工作無法實現其為決策者提供真實有用會計信息的職能。
三、結語
財務會計對與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但當前我國財務會計中還存在著許多難點,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經濟結構、經濟體制、社會文化對財務會計的干擾,在這種外部環境中財務會計已經形成較為穩定的模式與方法,但它與現實財務工作又存在許多矛盾,大大制約了會計工作職能的實現,使得會計工作無法對使用者提供準確有用的會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