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歷史教學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判斷初中學生的歷史素養主要是通過觀察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思維能力,看學生是否用了解歷史相關知識等方法來很好的掌握所學知識,從中讓學生擁有他們獨到的見解和看法。在新課標背景下的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把重點放在學生掌握的知識程度上,指引學生更好的了解歷史。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歷史教學;學生歷史素質的培養
一、初中生歷史素養的概念及構成
歷史素養就是學生通過對于歷史知識的積累,根據三觀和綜合能力得出的一個判斷。并且在這個判斷過程中,學生會形成一種關于探討歷史的本質能力。所謂歷史能力,實際上分為表述、分析和辯證三種能力。學生只有掌握了這三種能力,歷史素養才會有較大的提升。它有利于學生更好的對歷史進行學習研究,為歷史研究界的發展埋下深深的伏筆。初中生歷史素養的構成一方面是歷史知識素養,掌握充足的歷史知識是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的基礎,一個實踐方式必須要用歷史知識作為保障。另一方面是歷史意識素養,意識是不經意間形成的。比如新課標下初中歷史要求學生學習抗日戰爭相關歷史,而初中生每周大概會有三到四節歷史課。經過教師對歷史的講解,學生有了初步的歷史知識素養。在新時代里,出現了許多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電視劇,通過觀看歷史影片等方式,耳濡目染下,學生的歷史意識素養會逐漸的得到升華。
二、初中生歷史素養培養策略探討
(一)培養初中生多元化的目標導向初中歷史課程具有豐富的特性,多樣化的觀點等待學生一一探討,這便是它的主要特點。初中教師如果只是單純的利用教材對歷史知識進行講解,效率是十分低下的。唯有把歷史教材作為輔助基礎,豐富教學內容,才能真正實現教學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狀況與能力去設置多樣化的目標,更加有層次的讓學生從多方面了解歷史。想要高效率的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就應當使用多元化教學,適當采用圖片、視頻教學等與時俱進的方法讓學生對歷史有進一步的深刻了解。
(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新課標下要求教師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所以,教師要通過課堂提問、課后習題等多種方式去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對問題思考的過程即為鍛煉歷史思維能力的過程。如果學生需要獲取答案就必將對問題進行徹底的分析。從問題的歷史背景,歷史外部因素等多個方面來探討分析出最終答案。這種方式讓學生能夠更好的融入教師的課堂教學,進一步的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1]。要想高效率的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首先就是要教師對課本教材有足夠的了解,打好初中生應該掌握的學習框架,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要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體,圍繞學生進行授課,給他們更多的時間去討論思考。
(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初中生的思維在這個時候尤為活躍,但可能因認知能力存在局限性而產生錯誤的思想。所以教師必須對學生的歷史素養進行正確的指導。例如,新課標下需要學生掌握南京大屠殺這個歷史案例。學生在學習完這篇課文后,很有可能對日本產生極大的仇恨意識。如果遇上教師不正確的引導,那么學生將會否定所有關于日本的東西,形成極端的思想。這對于學生價值觀、人生觀都會產生負面影響。顯而易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明確的指導學生正確辯證的看待歷史,告訴學生歷史是不能忘記的,但日本也有許多突出的成績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不能因為過去而否認日本杰出的地方。通過教師的引導最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提升學生的判斷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
三、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的意義
新課改推動了初中歷史的編排,使它更加重視了學生的個性化培養,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教育模式,跟上時代的步伐,在課本上增加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來考查學生對歷史的了解程度,充分的挖掘學生的歷史能力,促進學生向全面化發展。從宏觀角度上看,歷史實際上離人們并不遙遠,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歷史所發生的事情使每個人都會擁有真實感,講述歷史能夠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讓他們懂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學習好歷史從而帶動他們為實現美麗中國夢而奮斗。
四、結束語
初中生身上承擔的是祖國復興的重任,他們素養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著祖國的未來。幫助初中生學會嶄新的學習方法,吸取歷史的精華,舍棄歷史的糟粕,有利于學生形成牢記歷史的觀念,不忘歷史,為歷史界作出貢獻。希望學生能借助以上多種途徑形成良好的歷史素養,在其中成長,為祖國效力。
參考文獻:
[1]王莉.新課標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策略探討[J].新校園:閱讀版,2017(11X):78.
作者:蔡慶飛 單位:鄒平市孫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