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藏醫和中醫關于治療痛風的比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藏醫闡述痛風的起源、發病機制
藏醫認為痛風是熱性疾病,屬于“札奈”的范疇,部分藏醫認為其是由“血隆”失調引發的疾病,也有人認為是體內血隆偏盛所致的“肢赫”病,還有藏醫據«四部醫典»以及青海省中藏醫管理局主編發行的«藏醫常見病診療規范及療效標準»(試行)將痛風命名為“直合乃”,音譯為“智合乃”“直后乃”[1].痛風在«部分醫學名詞釋義明鑒»中的描述:二肘關節和第一關節稱四垢處,無論哪一處疼痛,其上結有紫黑垢污,故稱“垢病”[2].這是痛風病癥在藏醫學中的一種釋義.在«四部醫典»中第五十七章“痛風病治法”中認為痛風病源為“人體血液紊亂,食行失當.白晝睡眠,坐地圖逸,勞累損傷等,導致氣血紊亂,在腳的拇指、手肘部出現病痛,逐漸蔓延至周身疼痛”,可分為隆型痛風、赤巴型痛風、培根型痛風、血型痛風等4種.痛風初期,在皮膚處患病,紅腫熱痛;而后會變硬發青,產生劇痛.到后期會發展成慢性疾病,擴散至各處關節、筋脈,腫脹難忍,肛門骨節處感覺猶如斷裂;疾病逐漸加重,發展至行走困難時,更加不易治療.特別是隆形痛風,常常痛癢,腫脹,皮膚會依次出現黑色斑點和青色斑點;赤巴型痛風的癥狀為發熱紅腫,觸碰時疼痛難忍;培根型痛風的癥狀為發癢,麻木,沉重;血型痛風的癥狀為皮膚呈現棕色,糜爛[3].
1.2中醫闡述痛風的起源、發病機制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指出:“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主督.弱即為肝,注出人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名歷節盛人脈濕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痛、不可屈伸,此皆飲消注山當風所致.諸肢節終痛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功節不可同伸疼痛、烏頭湯主之.”[4]陶弘景«名醫別錄»中有記載:“獨活,微溫,無毒.主治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元代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專列“痛風論”,首次提出“痛風”病名.而后歷代醫家對痛風進行歸納與總結,但對痛風的病名歸屬有些分歧,如清代張璐«張氏醫通»中:“痛風一證,«靈樞»謂之賊風,«素問»謂之痹,«金匱»名曰歷節,后世更名曰白虎歷節.”所以痛風有多種稱謂,名稱也比較紛雜,且不同醫家對痛風又予以不同含義,如痹證、痛痹、風痹、白虎歷節風等,所以痛風有多種見解注釋[5].痛風的發病主要在于人體內的正氣不足,或是陰陽失調,濕熱痰瘀等病理產物積聚于體內,留滯于經絡;又因伙食勞倦,房室不節,內外合邪,感受外邪,氣血凝滯不通,而誘發.在«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痛風的證型被分為濕熱蘊結證、瘀熱阻滯證、痰濁阻滯證和肝腎陰虛證,歸因于脾腎虧虛、脾臟受損、濕熱內蘊,以正虛為本,外邪為標,內外因相互影響而致痰瘀互結,代謝阻滯,最終滯于關節.
2藏中醫的痛風治療方法及其比較
2.1藏醫與中醫外敷療法
藏醫與中醫外敷療法有異曲同工之處,通過多味藥材研磨加入適宜賦形劑制成膏劑,外涂或冷敷于發病位置,透過皮膚直接吸收,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痛風,起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操作簡便,低成本,藥效持久穩定.
2.1.1藏醫外敷療法
冷敷是藏醫治療痛風的一大特色,多通過聯合治療的方法,口服丸劑,外涂膏劑,膏劑一般加入青稞酒或童子尿.石榴、三果、縮砂、桂皮、干姜、蓽茇、乳白香青、肉桂、木香、哇夏嘎、蔓荊子、竹黃、水菖蒲、鐵垢、甘松制成膏劑涂于患處能醫治一切痛風證.芝麻油、茜草、安息香、蜂蜜、馬藺子煎煮制成膏劑,外敷也能治療痛風.赤巴、血型痛風可采用藥用懸鉤子、茜草、甘草、檀香、小蘗、側柏葉、水豆、有爪石斛、白糖制成膏劑冷敷;培根、龍型痛風癥則用藥用水菖蒲、煙絮、廣木香、姜黃、二黃制成膏劑外敷[6].臨床試驗證明藏藥外治痛風有效率達到95%以上[7],且具有無痛、無創傷、無毒副作用、藥效持久等優點.
2.1.2中醫外敷療法
常用藥物有金黃膏,主要成分為大黃、陳皮、黃姜黃、白芷、天南星、天花粉、蒼術、厚樸、甘草等,以凡士林作為賦形劑混合而成,冷敷[8].白藥膏,主要成分為煅石膏粉、凡士林及麻(生)油,經約30min煎煮后熬成稠膏,使用時根據患區大小將白藥膏涂于各種規格的防油敷料紙上,敷于疼痛關節面,簡單固定即可[9].金黃散,主要成分為大黃、黃柏姜黃、白芷、天南星、天花粉、陳皮、蒼術、厚樸、甘草等,添上魚腥草顆粒調糊外敷[10].中藥冰療痛風膏,主要成分為江邊一碗水、金銀花根、黃柏、大黃、梔子、野菊花、乳香、沒藥、生馬錢子、生川烏、白芷、白及、石斛、姜黃、冰片,將其制成膏藥,用粘滯帶與一次性化學冰袋組合制成中藥冰療痛風膏貼患處,臨床有效率達到95%以上[11].
2.2藏醫艾灸療法和中醫針灸療法
藏醫艾灸與中醫針灸源于兩種不同的醫學體系,在理論及臨床應用方面都有其相對的獨特性,但醫理相同,在臨床應用上也有共同之處[12].藏醫治療痛風主要使用艾灸,中醫則主要采用針灸結合藥物治療.
2.2.1藏醫艾灸療法
艾灸是在一定的痛點或穴位上面放置艾炷,點燃,來清除寒性疾病和隆病的一種峻治法,具有使用方便、效果顯著等特點,是藏醫火灸療法中最常用的一種灸法.藏醫艾灸法結合藏藥,內服外治聯合應用對痛風的治療頗為有效[13].艾絨團的大小根據所灸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別,用于關節上的艾絨團大小形如姆指;用于頭部和四肢的艾絨團大小形如小指尖;用于脈竅的艾絨團大小如羊糞粒或者制成條形;用于瘰疬和痞塊的艾絨團大小如同訶子;用于小孩胃部的大小如同豌豆.艾灸取穴,一般有固定的穴位,大致分為兩種取穴辦法:一種是根據病人自訴的癥狀部位定穴,患病的穴位按壓疼痛且舒適,痛點即是施灸的穴位;另一種則是分布于全身各個部位的固定穴,醫生根據臟腑經絡來選穴[14].
2.2.2中醫針灸療法
簡東英[15]對針灸加特殊運動治療痛風的50例患者進行了分析.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雙側穴位,局部阿是穴以疼痛周圍穴位,針刺用以平補平瀉,用蜂蜜敷在疼痛部位并用TDP神燈照烤,留針30min.以7日為1療程,每日治療1次,1個療程后休息3日繼續下一療程,此治療方法療效顯著.蓋其夫[16]選取158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按照隨機分組的原則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患者采用中醫針灸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藥物治療,治療周期為1個月.對比治療結果,實驗組中醫針灸對受累而發熱、發紅和腫脹的關節,局部皮膚發亮,觸痛明顯等癥狀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
2.3藏醫和中醫的其他療法
2.3.1藏醫放血療法
藏醫針對患者個體情況制定了不同的治療方法.藏醫放血療法即用藏醫特殊工藝研制的放血器械,依據藏醫天文歷算選擇放血時機、放血方位,在選定的脈位處,放出病血及與血同行的毒氣.臨床治療痛風有效率達97%以上[17].因其具有療效全面、穩定、復發率低等優勢,克服了現代醫學的一些不足之處,受到越來越多的患者的青睞.
2.3.2中醫小針刀療法
小針刀療法是一種在切開性手術基礎之上結合針刺的治療方法,其操作特點是可由治療部位刺入,深入病變部位,剝離有害組織,創口小因而對人體組織損傷小,易于縫合.針刀治療可在很大程度松解腫脹的關節囊,排出關節中的積液瘀血,降低關節內部及其周圍壓力,疏通受損關節部位的循環沉積,有效減少堆積在關節處的尿酸,對治療痛風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18].王俊杰等[19]使用針刀配合藥物治療重癥痛風性關節炎,針刀消毒后于關節最腫脹處以及敏感疼痛部位刺入,先行縱行切割,然后左右搖擺針尾,使局部盡可能分開,拔出針刀后立即用真空罐抽吸,吸出暗紅色淤血,部分患者可拔出黃色黏油狀物質.劉吉琴等[20]觀察多例針刀結合藥物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臨床案例,并將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采用針刀療法結合口服美洛昔康分散片、秋水仙堿等口服藥物,對照組單純口服藥物,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VAS評定,治療組患者關節疼痛的緩解程度、關節腫脹的減輕程度、血清尿酸值的降低程度均優于對照組.針刀結合藥物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療效優于單純藥物治療,值得推廣應用.
3結語
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中醫和藏醫的傳承面臨諸多問題,如典籍流失、治療方法失傳等.藏醫和中醫均對痛風等疾病有著良好的療效,很多典籍和特色診療方法值得當代醫藥工作者學習、整理和發揚光大.研究藏醫和中醫治療痛風的療法,更好地發揮其優勢,為人類的健康做出貢獻.
作者:鮑昌昊 黃蓉萍 馬力紅 馬靜芳 岳陳芳 谷飛 程寒 單位:中南民族大學藥學院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藥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