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工技術課程中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高職生源變化,筆者進行了電工類專業的電工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轉變課堂教學的組織模式,對數字資源進行梳理,改變學習效果評價方式,嘗試了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實踐過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電工技術;教學改革;混合式教學
引言
通過對近兩年教學過程總結,發現“電工技術”這門課程很適合混合教學模式。采用這種模式,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利用混合教學模式,更好地把課程教學內容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融合為一體,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大幅提升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水平。教師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課程的預習任務,在線上指導學生學習并完成相關任務,課堂上通過給出典型的實際電路,組織學生分工合作,共同探討學習內容,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師生之間的互動。通過線上線下共同學習的模式[1],實現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對實踐技能的掌握。總而言之,混合式教學模式使課程教學不再拘泥于課堂,線上線下共同參與課程的教學活動,對整個學習過程重新構建。
1課程背景
“電工技術”課程是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電工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基于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崗位能力分析,建立以簡單實用的電路為載體,學習電路的基本解題方法與實踐應用能力,對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專業崗位能力的提升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該門課程內容理論性較強,如果還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不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無法保證。面對這樣的情況,筆者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輔助信息化教學手段,有效地解決了上述問題,課堂的教學質量得到了保證。
2生源分析
近幾年學院的生源發生了很大變化,很多專業文理兼收,導致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學生的個體差異很大。然而,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很難做到差異對待,只能照顧到大多數同學的認知水平,最終使得成績好的學生認為老師講課的內容對他們沒有挑戰性,而成績較差的學生跟不上老師的進度。針對學生這樣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就要隨之發生變化。教學模式不再拘泥于傳統教學形式,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比如筆者利用小組討論法,通過任命小組長,有組織地進行組內討論,學習收集相關信息并在課堂分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教師只在恰當的時候進行引導和總結。
3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開發
3.1課堂教學的組織模式的轉變
通過分析近兩年學院生源變化以及“電工技術”課程在專業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如何上好該門課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成為了教師在新形勢下所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通過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機會,使原來沉悶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實踐證明,這種做法相當有效。現在的教學模式是按照圖1來實施課程教學過程。譬如在講授功率因數的提高這部分內容時,使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利用信息化平臺和一體化實驗室來實施教學過程。首先通過藍墨云班課來導入學習任務,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學習為什么在電力系統中進行功率因數的提高,提高功率因數的意義何在,學習簡單照明電路的工作原理;這樣就明確本節課要探究的問題,照明電路接線及注意事項,提高功率因數的方法;接下來教師示范,教師對照原理圖演示照明電路的接線過程,提醒同學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通過課堂實戰,學生進行實驗接線測量,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最后總結課上收獲,教師指導學生總結本節課內容,并選擇同學來分享他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收獲,教師通過課程平臺予以評價;在課程結束后,學習還在延伸,學生按時完成課后作業,思考在學習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困惑與同學或者老師線上或線下交流。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各種有效的形式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教學過程。就如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筆者采用了任務驅動法、示范教學法、實驗探究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改變了授課的模式,體現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作用[2]。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大幅提高了,無論課前、課中還是課后,學生都有任務要完成,這些過程也是課程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團隊合作共同來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理解與掌握。在混合式教學實踐中,學生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學習的主體,無論是對學生的知識水平、技能水平還是素質能力的提升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3.2豐富的數字資源的利用
在信息技術發展的今天,數字資源的獲得途徑非常的便捷,可以利用手機、pad和電腦等獲取大量的課程資源,但是這么多的資源怎樣才能幫助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學習,達到課程的學習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對資源進行梳理和加工。數字資源的使用也要合理適度,否則容易造成感覺疲勞,反倒削弱了多樣化的效果,應當恰當合理的運用,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以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為目的,內容上要精心地選擇和設計巧妙地運用凸顯它的優勢[3]。比如在介紹互感現象時,可以利用動畫形象地展示出互感的原理,比簡單的文字說明更容易理解。再比如在介紹萬用表的時候,用動畫、視頻和實踐操作過程相結合,來幫助學生學習萬用表的特點和使用。數字資源與傳統教學手段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取得了更好的教學效果。電工技術的課程已建有豐富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如課程實施方案、微課、多媒體課件、動畫、試題庫、課程教學視頻等資源輔助教學,便于學生課前、課中和課后學習。“電工技術”課程早在2011年已經是學院精品課程,已建有較為完整的課程網站,供學生學習。并且該課程參加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主持的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國家級教學資源庫(備選庫)建設,已在智慧職教上建有完整的課程網站,有課件、視頻、動畫、微課等豐富的課程資源,學生通過注冊賬號可進行自主學習,對學習效果進行在線測試,參與課堂學習內容討論,教師對學生的提問進行在線答疑,解決學生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的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同時筆者也將這些數字資源上傳到藍墨云班課的平臺上,便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的實施。
3.3學習效果評價方式的改變
以往教學評價是總結性評價,一般通過學期末的考試來對學生學習結果進行評價,評價方式單一,往往結果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生個體差異較大,有的學生實操能力強,有的學生總結能力強。針對這一現象,筆者對評價方式進行改革,將信息化考核和傳統考核相結合[4]。通過藍墨云班課全面考查學生過程學習的情況,評價內容包括課堂互動積極性、作業完成效果、實驗完成情況、學生出勤情況等,藍墨云班課上能實時記錄課堂信息,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形成約束,又讓他們從點滴的記錄中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筆者利用所在系部的虛實結合電工實驗室,考核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是否達到學習目標。最后再結合期末考試卷面成績,給出最終考核結果。
4改革初步成效
經過學院2017和2018級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的1個班級的混合式教學改革與實踐,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的主體地位提高,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體,同時學生課堂學習的目的性增強,實踐能力大幅提升;師生互動交流更多,不再局限于線下課堂教學,線上隨時答疑。課程資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對不同層次學生可以實現差異化教學,學生總評成績的及格率逐年提高。教學效果和滿意度在逐年上升,但與此同時教師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在教學上,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設計制作精良的數字化資源。
參考文獻:
[1]熊長煒,虞曉瓊,毛峰,等.高職高專《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高教學刊,2017(15):123-125.
[2]仲劍鋒,于天明,逄志敏.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制藥通用設備》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教育研究,2013(11):82-83.
[3]馮菲,劉玲.混合式教學成功手冊———讓課程快速上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4]管恩京.混合式教學有效性評價研究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
作者:陳晶 周斌 楊春玲 張雅雯 張艷 單位: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