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城市養老機構庭院景觀設計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在多種養老模式中,機構養老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本文通過對養老服務機構中的景觀現狀的調研分析,結合一種小型可移動構筑,對調研場地進行庭院化改造設計,以在當前養老機構用地緊張的情況下,通過合理布局最大程度地利用場地,設計具有多種功能空間的庭院景觀。
關鍵詞:養老機構;庭院景觀;設計
0引言
養老機構作為社會養老服務保障體系的支撐體,逐漸成為經濟條件較好、獨生子女家庭老年人養老的首選。根據數據統計,在北京400多家養老機構中僅有10多家進行了庭院設計,且都沒有對于老年人的針對性設計。[1]養老機構在為老年人提供優質物質服務的同時,卻忽略了通過景觀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促進其身心健康以及豐富其精神生活。當下大部分養老機構在規劃設計時都將重點放在了建筑內部上,外部空間僅具有通行的作用。老人長時間在室內空間活動,嚴重缺乏戶外康復鍛煉以及和其他老人交流溝通的機會。對于擁有一定面積庭院的養老機構,其景觀大多只是起到了美化環境的作用,較少從老年人生理以及心理的角度出發進行合理的空間布局和功能分區。大多數養老機構整體占地面積較小,無法創造大尺度的景觀,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外部空間成為養老機構景觀設計的重點。
1養老機構的小型庭院景觀設計思路
養老機構的景觀設計是在小場地的基礎上進行的。首先要根據其周邊環境以及對功能的要求進行合理的布局,在尊重場地的基礎上,盡可能多的將康復景觀設計類別放入場地。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使用者對于景觀的需求,因此要通過調查養老機構中老人對于景觀的心理及使用需求,針對老年人在小品設施、植物以及水景等方面的喜好,并結合其生理特征進行設計。此外,可以將感官體驗融入景觀,從視覺、觸覺以及嗅覺等多方面出發,設計出針對老年人的特色康復景觀。
2養老機構康復景觀庭院化改造設計——以紅山光陽園老年公寓為例
2.1場地現狀
該場地位于南京市紅山光陽園老年公寓內,公寓由兩棟建筑組成,屬于規模較小的老年公寓。公寓后院為一塊較為完整的開敞空間,場地形狀為一個長24米、寬12米的規則矩形,現有景觀為一顆冠幅較大的遮陰樹以及簡易的種植池。在功能空間、植物景觀以及小品設施方面,都有較大的改造空間。通過對公寓中老年人的調查,根據其對于景觀的喜好進行了改造設計。
2.2小型可拼裝康復訓練裝置的引入
針對場地面積過于狹小的現狀,筆者設計了一套可拼裝康復訓練裝置,其具有安裝簡便且占地小、可自由組合的特點,與小型場地的設計需求相符。每個單元空間可容納4~5個老年人同時活動,使老年人既不會有孤獨感,也不會因環境過于嘈雜而影響勞作和活動的情緒。裝置為正六棱柱的空間造型,方便拼裝,且能夠根據場地的限制進行調整。裝置的墻板上具有多個正六邊形的孔洞,可以安裝花盆插件,節約用地面積。除此之外,六邊形通過組合能夠形成靈活多變的圖形,利用這一特點可以讓老人在墻體的孔洞上進行益智拼圖,鍛煉老年人的思維能力。[2]裝置內部還設有園藝操作臺,墻體上還設有手部按摩拉伸球。將這些設施按照一定的組合方式合理地放置在裝置內,形成完整的康復訓練空間。將兩個康復訓練裝置引入庭院內進行組合拼裝,作為康復訓練區的主體,并順應園路的方向放置在庭院的東北角。在裝置與道路圍合形成的較空曠的空間角落處擺放花池座椅,減少空曠感的同時,為老人提供更多的休憩場地。可拼裝康復訓練裝置作為庭院內最具康復景觀特色的設施,也承擔著將開放空間向私密空間轉化的過渡作用。
2.3康復景觀庭院具體改造設計
(1)場地空間劃分及功能分區。根據場地現狀設置各個功能分區,并按照私密空間和開放空間的方式進行劃分。庭院的廊架、中心水景區作為公共休憩區的主要景觀,位于庭院的中心位置;冥想空間、卵石散步道作為安靜休閑空間,位于庭院西側以及東南角;小型可移動構筑物及其周圍環境組成的康復訓練區和體育鍛煉區作為半開放空間,位于庭院北部,兩者之間利用植物進行區域劃分。整個場地的外圍空間都進行了綠化,形成完整連續的綠化區,使患者在庭院內所到之處都能看到豐富多樣的植物景觀。整體的功能空間組織較為簡單,以方便老人熟練到達各個功能區。(2)園路設計。庭院設有一個出入口,路網組織也比較簡單,主要道路是圍繞場地內的平直環路,連接各個功能區,入口的廊架處也有一條可以快速通行到健身區以及康復訓練區的道路,在庭院東南角的綠化區內設有鵝卵石散步道。通過統計公寓內的老人數量并進行數據分析,最終將環路的寬度設定為1.5米,滿足輪椅通行的最小寬度。[3]快速通行道路寬度設定為1.2米,鵝卵石散步道的寬度設定為0.8米。園路的鋪裝材料采用彩色的透水瀝青,有較強的抗水損壞性以及耐久性。[3](3)水景設計。水景要素的加入可以使庭院空間更加活潑靈動,成為庭院內的主要景觀,水體的面積不宜過大,且水深保持在安全深度內。水體設計形式為規則式水池,水池周圍用花灌木圍合,提高其安全系數,且能夠緩解規則式水池帶來的生硬感。水池旁設置了一塊長3米、寬2米的木質平臺,平臺上放置圓桌及可移動座椅,讓老人可以在陽光柔和的天氣坐在水邊交談。(4)設施設計。座椅是庭院內的主要景觀小品。根據對老年人使用庭園的調查,老年人不愿意離開建筑太遠進行休憩,因此在庭院入口處的公共空間應設置一些可以自由移動的座椅。對于喜歡獨處或者要與家人朋友進行私密交談的老人,可以進入庭園西側私密空間,這個空間內的座椅擺放一般為L型,方便交流。老年人對眩光比較敏感,因此中心休憩區設置具有遮陰效果的廊架。廊架的形狀為L型,沿水池邊緣放置,在廊架內休憩的老人可以欣賞到水景以及廊架西側的花境景觀。對廊架進行了適當的抬高,且前后都以緩坡的形式進行高差處理。庭院北部的健身區主要選擇暖色系的健身器械,讓人產生親切感,增強老人與器械互動的主動性。[4](5)植物景觀設計。植物設計是庭院景觀設計的重點,通過喬灌草的不同組合方式,進行不同類型的空間營造,希望能夠在視覺、嗅覺以及觸覺上對老人進行刺激,達到一定效果的療養作用。[5]首先在入口的草坪上設置了多面觀花境,形成開敞的綠地空間。中心水景區沿水池邊緣設置了抬高的花壇,方便老人近距離觀賞花卉。庭園西側植物以修剪整齊的灌木綠籬為主,形成圍合空間,為老人提供一個較安靜的環境。庭院東側綠化區選擇養護方便且枝干高聳的竹類植物,可以形成比較私密的空間,使老人在較小的庭院環境中也能最大限度地親近自然。
3結語
隨著養老機構數量的不斷增長,良好的康復景觀在未來會成為機構的競爭優勢。本文通過對養老院的改造設計,探究一種能夠在小型庭院場地上融合多種景觀要素進行合理布局的設計方法,以期為老年人創造一個功能豐富、景觀優美且對康復有一定積極作用的綠色空間。
參考文獻:
[1]劉博新.面向中國老年人的康復景觀循證設計研究[D].清華大學,2015:45-46.
[2]衣佳慧.給予互動性的老年人益智產品設計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5:21-23.
[3]孫常文.針對老年人的療養機構外部環境的康復景觀設計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7:54-55.
[4]何欣,朱立珊.色彩在老年戶外設施中的應用[J].設計,2018(15):12-13.
[5]張文英,巫盈盈,肖大威.設計結合醫療——醫療花園和康復景觀[J].中國園林,2009,25(8):7-11.
作者:杜欣玥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