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低碳經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全球氣候變化催生了低碳經濟,并且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新趨勢。而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低碳經濟不但對經濟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也對我國高耗能,高排放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本文分析了低碳經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以及應對的措施。
【關鍵詞】低碳經濟 出口貿易 影響 策略
1低碳經濟的概述
2003年英國政府在《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對于低碳經濟的含義,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就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減少高碳能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并輻射到所有產業領域。清潔能源的結構問題和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是低碳經濟的實質,而其核心則是能源技術的創新、制度的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中國屬于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的陣營,歐美、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是我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我們在“十二五”期間向世界承諾,到202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這意味著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向低碳經濟轉型是我國面臨的必然選擇。
2低碳經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2.1設置關稅等貿易壁壘,相關產業產品成本增加,喪失價格優勢
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一直在探討對發展中國家征收炭關稅,即對高耗能產品的進口征收二氧化碳排放關稅。若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高碳產業產品增收高額的“碳關稅”,將使我國產品出口數量受到限制,造成出口成本增加,產品競爭力下降,最終產生貿易限制效應。
2.2設置非關稅壁壘,中國部分產品被“標準”拒之門外
設置市場準入標準的認證是西方國家非關稅壁壘的典型做法。如此一來,不達標的產品將被排除在市場大門之外,為此在西方標準的認證工作中生產廠商不得不將大量的人力和資金投入其中,從而造成產品成本的增加,以及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降低。
3低碳經濟下促進我國出口貿易健康發展應采取的措施
(1)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貿易結構,加大服務貿易的比重。國家進一步通過相關產業政策的制定,鼓勵和支持發展先進生產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防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使中國的產業結構向健康,合理,高效,節約和生態型發展轉變,使中國的產業結構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特征。同時,要逐步改變目前我國出口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主的現狀,就必須以資金為導向,加大加快高新技術企業的扶持和發展,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升出口型企業生產內的自主知識產權。另外,我國還應通過制定政策來鼓勵低耗能產品的出口,限制高耗能產品的出口,通過降低高耗能產品的進口關稅來鼓勵進口,從而改變進出口商品的結構。
(2)積極參與國際多邊協定中環境條款的討論和談判,加強同發達國家的技術合作,推動低碳技術的引進和自主創新。發達國家推動的“低碳經濟”在本質上與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沒有沖突。因此,在國際氣候變化及減排問題上我國應堅持立場,與石油供應國和發展中外貿大國形成戰略聯盟,從而提高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談判能力。另外,通過廣泛開展低碳技術的國際合作,鼓勵低碳經濟技術的國際直接投資與合作交流,同時推動低碳技術的引進和自主創新,從而最大程度的降低企業生產成本,促進國內低碳經濟發展。
4思考與展望
從當前的國際態勢來看,發展低碳經濟已然是大勢所趨,但也面臨著不少的障礙,特別是低碳理念與低碳實際之間存在的矛盾。在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新的國際規則的倒逼以及新的貿易壁壘也呼之欲出的局面,要想贏得發展的先機必須要實現低碳轉型。發展低碳經濟的成熟經驗在我國還比較缺乏,但完全可以“一邊研究、一邊推進”、“摸著石頭過河”。建設低碳經濟要以地區發展戰略規劃為基礎,分步驟、分階段、有節制地實施“減排”:節能減排,盡可能的減少碳排放是短期內的工作重點;中期的工作目標是努力實現保持溫室氣體排放的增長速度小于經濟增長速度;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絕對排放量的減少則是長期的工作目標。要實現低碳的轉型,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還必須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對于企業自身來說,要把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結合在一起,樹立良好的綠色環保意識,積極主動的完成企業生產經營的轉型與升級。同時在全社會大力推行低碳理念,將低碳理念融入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之中,對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要嚴管到位。
參考文獻:
[1]鐘勁松.我國發展碳交易市場策略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0(7).
[2]黃曉鳳.碳關稅”壁壘對我國高碳產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經濟縱橫,2010(3).
[3]于立新,江皎.低碳經濟壓力下的可持續貿易發展戰略[J].紅旗文稿,2010(2).
作者:肖君 單位:湖南外國語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