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低碳經濟視角下產業選擇與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整合了低碳經濟和產業轉移的概念,通過分析河南省三次產業結構和“十三五”規劃,提出了河南省承接低碳產業轉移的必要性和原則。依據產業梯度系數比較分析河南省可以承接的地區及相應產業。根據河南省地區優勢,詳細分析了河南省承接產業轉移的對策,以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實現地區經濟和社會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低碳經濟;產業轉移;梯度系數
產業轉移是發生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之間的一種重要的經濟現象,是指在資源稟賦結構或者經濟環境發生變化后,某些產業順應區域間比較優勢的變化,從一個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外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過程。經濟要素的趨利性使得這種區域間的產業轉移得以順利進行。在加快我國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當下,作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點,河南省在“十三五”期間,力主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國家重要的現代化制造業基地,國內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中部城市群的創新中心和經濟樞紐,努力實現在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前提下,實現省內產業的轉型升級,使創新驅動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傳統的資源約束和環境污染已成為當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障礙,而且傳統的高污染、高耗能產業也與河南省未來的發展布局不相符。在中國去產能,去高耗能產業的前提下,只有選擇性的引進低碳產業,具有創新能力的產業,才能促進河南省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推動省部經濟長期健康發展。
1低碳產業轉移
低碳經濟是一個“面向未來”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基于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經濟模式,其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的能源結構,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理念的轉變。經過“十二五”期間的產業結構調整,河南省的三次產業結構已由2010年的14.1:57.3:28.6調整到2015年的11.4:49.1:39.5。“十二五”期間,河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年均超過18%的增速高速發展,規模迅速擴大。智能手機、小麥、玉米、肉牛等生物育種技術,T700碳纖維、大尺寸硅拋光片等新材料產業,新能源客車等特色領域優勢顯著,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新業態模式蓬勃發展?!笆濉逼陂g,河南省力爭到2020年,全省戰略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15%左右,成為拉動全省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力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成為萬億級產業,生物醫藥、節能環保、先進材料三個產業規模分別達到4000億元;高端裝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數字創意等四個產業規模均超過1000億元。經過“十二五”的發展,以及對“十三五”期間的展望,可以看到,新能源低碳產業已經成為了河南省經濟發展的重點發展方向。
2河南省承接低碳產業轉移的必要性
2.1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河南省長期以來一直以農業大省的形象自居,第一產業在三次產業中的占比一直很高,工業基礎薄弱且分散,產業結構調整速度緩慢。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受國際環境的影響,我國東部產業開始大量向中西部轉移,河南省作為中原農業大省,人力資源豐富且廉價,交通便利,迅速成為東部高耗能、低端加工產業的首選目標。在此期間,河南省引進了諸如富士康等龍頭企業,進一步推動了三次產業的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向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方向發展,這可以從河南省三次產業所占比重及產值可以變化看出。2008—2015年,河南省三大產業的產值都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到2015年,河南省第一產業總產值達到4219.17億元,占比已由2008年14.8下降到11.4;第二產業總產值達18172.03億元,相對2008年占比下降了7.8%;第三產業總產值達14619.05億元,相對2008年占比增長了11.2%,漲幅明顯。河南省三大產業結構成明顯的“231”的模式,其中第一產業所占比例最小,第二產業所占比例雖有明顯下降,但仍在50%左右,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增長較快,但仍相對薄弱。西蒙•庫茲涅茨、霍利•錢納里等在考察了大量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演變的關系后,得出了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趨勢,被稱為“庫茲涅茨法則”和“錢納里標準產業模型”。從表2中總體產業結構變動來看,以庫茲涅茲為代表的研究者發現,工業化往往是產業結構變動最為迅速的時期,其中,在工業化初期和中期階段,產業結構變動的核心是農業和工業之間的“二元結構”的轉化,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經歷一個由上升到下降的倒“U”型曲線變化。根據庫茲涅茲工業化的劃分標準,可以看到河南省正在經歷從工業化中期向后期轉變,產業結構逐步由“231”模式向更合理化的“321”模式轉變。
2.2協調發展的需要
產業轉移早期,為了追求經濟的增長地方政府經常會毫無選擇地承接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和低端制造業,雖然帶來了短期的經濟效益,但是也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污染和長期產業結構落后,不利于地方經濟長遠的發展。因此,單方面追求經濟的增長已不再符合經濟發展模式,而應更多地關注產業轉移過程中帶來的生態價值和長遠利益。河南省的產業結構,第二產業占比較高,而且主要集中在重工業,如傳統的煤炭、鋼鐵、建材、有色金屬、電力、化工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而這些傳統的高耗能產業不僅會給地區環境帶來巨大壓力,而且在產能過剩,外部需求持續低迷的當下,已不再適合地區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相對于傳統行業,具有創新能力的信息技術產業和深加工業等低碳產業,不僅可以減輕外部環境壓力,而且產品需求強勁,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由于高新技術產業對人才的需求相對于傳統產業的不同,高新技術產業的引進不僅可以給地區經濟發展創造新的動力,也可以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有利于產業結構向著“321”的模式調整。
3行業選擇是低碳產業轉移的先決條件
3.1產業選擇的原理
關于承接產業選擇的方法,學術界主要有兩種理論。主導產業選擇理論:古典經濟時期,大衛•李嘉圖首先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他提出某一產業部門如果在一定區域內相對其他地區具有相對優勢,那么它就可以成為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中心部門,進而帶動周圍產業部門的發展。羅斯在20世紀60年代首先提出了主導產業的概念,他認為主導產業對經濟增長有前向、后向及旁側效應,即產業擴散效應理論。該理論認為主導產業可以將其產業優勢擴散到其他產業,進而推動的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全面快速發展。另一種理論認為,地區在引進產業的過程是收入和產出的過程,通過考察某一產業的引入成本,并對比國內不同地區該產業預期收益,進而來確定產業的選擇。而低碳產業作為超越傳統工業的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無論在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還是在產品收益方面相對于傳統的高污染、高耗能產業都具有明顯優勢。電子信息產業作為21世紀經濟發展重要的推動力,一直是各地區的首要發展產業。2010年河南省成功引進電子信息產業巨頭———富士康落戶鄭州,并確定了富士康成為全球最大iPhone手機整機組裝制造基地的發展方向。隨后,在富士康的帶領下,一系列電子信息產業在鄭州迅速集聚,形成一系列完善的電子信息產業鏈。
3.2產業選擇的原則
承接產業轉移是推動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如果不能選擇適合地區經濟長遠發展的產業,而僅僅追求經濟體量,盲目承接,不僅不會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很可能還會阻礙地區經濟的發展。3.2.1產業梯度原則在產業轉移中,只有相對于其他地區具有一定梯度的相對優勢的行業,才可以從高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這里提到的產業梯度優勢,既包括整體戰略優勢、區域特色資源、獨特的技術,以及能推動產業長遠發展的工業基礎。產業梯度優勢是相對于可能轉移目標所具有的相對梯度優勢。在承接低碳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河南省要充分利用產業梯度轉移原則,選擇那些具有明顯梯度優勢的產業進行承接,以促進地區產業的發展,不斷優化地區產業結構。3.2.2適應性原則產業之所以會在區域間進行轉移,主要還是因為產業轉移后給地區帶來的競爭優勢。然而,相對于競爭優勢,則更應該考慮適用性的問題。也就是,無論是承接地區的基本情況還是特定行業的實際需求都要考慮到產業轉移中。同時,引進的產業以及技術的應用也是有條件的,先進并不意味著適用,所引進的產業能否被地區產業吸收消化,能否促進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和促進地區創新能力才是關鍵。因此,作為承接者,河南省必須考慮所承接產業是否適合河南省的發展特色和長遠計劃,客觀考慮承接產業對地區競爭優勢和創新能力貢獻能力。3.2.3可持續發展原則可持續發展最早是在1972年提出的,是指經濟發展方式應該轉變為,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的利益,是一種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和前瞻性”模式。河南省最新的“十三五”計劃將河南省的經濟發展定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帶動作用強的骨干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區域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正是切合了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方式,而傳統的高污染、高能耗產業已經不再適應河南省的發展目標,也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規律。因此,河南省在考慮承接產業選擇的項目時,應該堅持地區經濟增長與社會及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一重要原則,在追求地區生產總量增長時,生態社會效益也不容忽視。在產業選擇過程中,可以對低能耗、環保產業進行稅收減免政策,而對于污染行業應增加監管和稅收,促使企業進行環保節能改造,從而達到經濟和生態環保的雙贏的局面。
4基于梯度系數分析河南省產業選擇
在進行承接產業的選擇時,首先應立足于產業梯度原則,根據產業的梯度系數來判斷河南省對各個產業是否具有比較優勢。梯度系數計算公式為:LGC=LQ×CCOR×CPOR(1)其中,LGC是產業梯度系數,LQ是區位商,CCOR是比較資本產出率,CPOR是比較產品產出率根據產業梯度系數判斷標準,當某產業在地區i的梯度系數小于地區i,即LGCj>LGCi,它表示該行業在地區i要優于地區j,產業有必要轉移到i區。河南省國內承接產業轉移的省份主要來自于廣東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等東部省市。根據有關數據可以得到,河南省在紡織、服裝、鞋類、食品加工、醫藥制造業的梯度系數為0.37,低于廣州省的1.02,所以河南省可以承接來自于廣東省的這些產業;河南省在電子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指數為0.61,低于浙江省的1.32,所以河南省可以承接來自于浙江省的這些產業;而在用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河南省的梯度系數為0.66,小于上海市的1.57,也同樣具有優勢。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河南省基本上是在資源密集型產業上占有優勢,這與河南省在資源稟賦上的優勢高度相關。河南省作為中原地區的交通樞紐,便利的交通條件也是自身優勢所在,隨著鄭州航空港的建設趨于完善,也進一步吸引了一大批高附加值的電子產品及制造業向河南省轉移。
5河南省低碳產業轉移對策研究
5.1發揮產業集群效應
產業集群能夠有效地促進地區產業向規模化發展,而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可以形成“資源+優勢”的格局,加速信息產業流入市場,有效地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河南省應根據地區的優勢與自身發展結合起來,打造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集群。鄭州作為隴海鐵路、京廣鐵路等多條鐵路和高鐵的交匯樞紐,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和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以及亞洲唯一運行時速350km的高速鐵路十字樞紐站以及國家首個國家級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州航空港。這些便利的交通條件,對于產業吸收附帶產業形成集群和創新產業集群提供了強有力的動力。此外,應該引進如富士康一類的支柱性產業,河南省應該注重扶持一些本地區還未形成產業集群的產業,引進和這些產業相關的企業,逐步建立新的產業集群,積極創造有競爭力的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材料等產業集群。
5.2注重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河南省長期以來一直作為農業大省定位自己,第一產業在經濟中占比較高,從業人員較多,但機械化、規?;潭容^低;第二產業經過進入21世紀以來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工業基礎和較發達的制造業,但工業化水平較低;第三產業發展迅速,但相對于東部發達地區仍然滯后。因此,河南省應該根據產業結構的特點,加大對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投資,實現第一產業的規?;蜋C械化,引導第三產業的發展。其次,河南省應依靠吸收和承接的先進工業技術,提升自身獨立創新和研發能力,逐步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工業差距。最后,河南省應該努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打造和培育新的金融業;依托便捷的交通優勢,優化倉儲和配送能力,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產業;河南省有著許多歷史文化名城,秀麗的自然風光,應該促進旅游產業鏈的發展;鄭州市每年都會舉辦眾多全國性的和地區性展覽,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展覽提升河南省的形象和知名度,促進會展業的發展,不斷調整區域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引導協調三大產業發展。
5.3促進產業承接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如今,資源約束和環境污染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最大阻礙。其結果是,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對于產業的選擇應該考慮生態成本的問題,注重生態效益。因此,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河南省必須首先嚴格審查產業轉移項目。其次河南省應該建立和完善環保法律,在不同的產業應該鼓勵扶持高新技術產業,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產業。最后,河南省應該培養人們低碳消費習慣,引導形成低碳發展理念,促進地區產業轉型。
6結論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中西部地區紛紛高調提出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政策。誠然,這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極大地推動了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的發展。然而產業轉移前期盲目追求經濟增長,不加甄別地承接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雖然短期會給地區經濟帶來不錯的增長,但是也帶來了巨大的負面效應——低效率、高污染。隨著“十二五”計劃的完成,河南省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工業基礎,有能力承接一些高技術含量,能給地區經濟帶來長期效益的產業,而且隨著外部需求的減弱和內部產能嚴重過剩,傳統工業的產品已經失去了競爭優勢。河南省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要結合自身優勢和發展定位,有目的地承接一些適合地區經濟長期發展的產業。
參考文獻:
[1]祿雪煥,凌禎蔚.河南省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實證研究與行業選擇[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1(21):52-53.
[2]汪彩玲.河南省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研究[J].統計與咨詢,2016,3(24):24-26.
[3]劉紅光,王云平,季璐.中國區域間產業轉移特征、機理與模式研究[J].經濟地理,2014,1(26):102-107.
[4]胡偉,張玉杰.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成效: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分析方法[J].當代財經,2015,2(15):97-105.
[5]張龍鵬,周立群.產業轉移縮小了區域經濟差距嗎:基于來自中國西部地區的經驗數據[J].財經科學,2015,2(1):80-88.
作者:曲昆峰 朱洪興 單位: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