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綜合性實踐創新育人大學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綜合性實踐創新育人大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綜合性實踐創新育人大學論文

摘要:主動服務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切實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是當前擺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務,尤其是地方綜合性大學。文章通過分析當前創新創業教育在地方綜合性高校的價值定位,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創新育人體系,從課程體系、平臺構建、成果孵化三方面探索遞進式的三級課堂育人途徑,為地方綜合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實踐創新體系;三級課堂育人途徑;人才培養模式;地方綜合性大學

一、創新創業能力教育在地方綜合性高校教育中的價值定位

目前大學生普遍存在雙創意識、雙創能力不足的問題,與產業、行業要求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學校教學模式單一,學生是多樣化、個性化的,“雙創”這個主題本身也就是多變和不羈的,兩個變動因素用單一的一套教學模式來培養,本身就不合理。其次是門檻較高,主體活力不足,高校創新創業實踐基地、項目、師資以及資金等等的問題導致極少部分同學能夠有條件參與,導致創新氛圍不濃厚。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將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2017年5月,國家發改委正式公布《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國家層面上首次明確提出了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成都大學作為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唯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理應對標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目標,致力于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2018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國發[2018]32號),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資源主導型的發展模式正隨著資源能源負載過重和人口老齡化等原因,其優勢正在逐漸消失。國家提出推進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向創新創業驅動力為主的模式轉變,打造經濟發展“雙引擎”模式,因此國家急需創新創業人才,承擔著主要為社會培養人才責任的高校就責無旁貸,雙創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具有能夠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

二、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大學生實踐創新育人體系

實踐創新育人體系建設的核心目標在于培養具有雙創能力的以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使其專業知識體系、學習能力、學習習慣能夠轉換為生產力,能夠解決實際社會中的問題。高校教育應回歸“立德樹人”的本源,通過完善機制設計,創新組織模式,從價值需求、階段劃分、方式手段三個維度,綜合考量課程、實施、協作、支持、保障、考核六個重要因素,建設實踐創新育人體系,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入發展[1]。作為地方高校,為主動對接區域產業發展,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結合本校實際建設情況,本文提出如下實踐創新育人體系(見圖1)。根據學生具體實際情況,因材施教,設定“分層分類”人才培養目標,主要分為行業復合型、產業卓越性、應用創新型,以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為目標,主動轉變教育視角,在地方高校中開創性地視每一個學生為“創客”,將“雙創”教育理念植根于全體師生和教學管理者心中。對標不同類型的人才培養需求,提供四大層次實踐活動,包括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雙創實踐等,逐步深入,循序漸進,提供不同層次的實踐內容供學生選擇;同時提供實踐課程平臺、實習實訓平臺、科研訓練平臺、學科競賽平臺、創新創業平臺保障師生有更多的機會和平臺可以參與其中,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在象牙塔中也可以有機會接觸社會中的具體分工;最后學校會通過各類教學檢查、三級聽課以及教學評價等方式對整個過程進行監控和反饋,將整個實踐創新育人體系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形成高校與政、產、學、研、用多方聯動的協同實踐育人機制。

三、對接行業需求,探索實踐創新育人途徑

社會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能力的要求是地方性應用型高校的一項重要考核指標,這也是很多地方高校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一個制約因素,實踐教學改革是破解該制約因素的一條重要途徑。充分考慮創新創業人才成長規律和社會行業需求,實踐創新通過以下三個途徑進行探索。

(一)第一級課堂: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第一級課堂就是開展創新創業基本理論教學,培養學生的雙創意識和學生雙創基本理論知識體系搭建。此類課程建設主要分為核心課程與外圍課程,其中核心課程主要是各類專業課程以及創業學基礎課程,外圍課程則比較廣泛了,主要是經濟學、管理學、法學、哲學、歷史學、美學等通識類教育課程,主要目的就是豐富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創新創業相關知識,讓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為后續進一步進行創新創業實踐提供基礎[2]。課程設置上,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梳理課程體系,科學合理設置各課程模塊及學分,明確每門課程或每個培養環節的目標和作用,以達到專業畢業要求所規定的學生學習結果為目標,構建課程與培養要求的對應關系矩陣。其中創新創業課程模塊設置分為三塊:校級必修創新創業課程模塊、校級任選創新創業學分模塊、各專業實踐類和專業類創新創業課程模塊。強化實踐學分,提高實踐教學比重。本科理工醫類實踐教學比例不低于總學分30%,文管經法教育類實踐不低于25%;藝體類不低于30%。實踐教學踐行“兩明確”:一是明確在基本技能訓練、專業技能培養與綜合創新能力培養等不同層次的要求和做法;二是明確在課內實驗、獨立設課實驗、集中實踐教學等不同環節的要求和做法。設立創新學分:學生通過參加學業競賽、科學研究、發明創造、,可獲得創新學分,并通過設置成必修學分的形式進行。引進數字資源平臺,豐富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和引進MOOCs課程、翻轉課堂課程、資源共享課程,搭建數字資源平臺,同時將課程教學與課外專項培訓相結合,舉辦SYB、品牌賽事、各類講座等,通過對通識、學科、專業三大課程平臺相結合的階梯式培養,形成了既關注學生健康成長和寬厚基礎培養,又為學生創新能力和專業素養的提升提供可自主拓展與選修的課程體系,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實現人才的分類培養。

(二)第二級課堂:加強學生創業平臺和載體建設,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第二級課堂就是實施創新能力提升和創業基本技能培訓,將學生第一課堂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更加強調實踐,強調轉化,引導學生由課內走向課外,由創新走向創業。緊抓校企協同,推動實踐創新。校企合作是工程實踐教育的核心內容。地方高校目前都很明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學校改革發展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機制、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并沒有高度融合到學校建設中。各大高校校企協同育人的主要方式有建設實習實訓基地、開設企業合作課程、邀請企業進校開展講座、共建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教師學術訪問,科技合作等方式。我校緊扣成都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打破學科定勢,發揮我校作為綜合性大學,多科交叉滲透、深度融合的優勢,打造與成都支柱和新興產業對接的文化創意產業、健康產業、汽車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國際合作、教師教育“六大專業平臺”。學校與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體育局等政府機關共建了新聞學院、足球學院等52個校企合作平臺,建立多個“校中有園”創新創業教育實訓中心,教育成果獲得多個教育部產教融合項目,其中我校在2018年第一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立項31項,名列四川省前三名。通過合作辦學、合同育人、合作發展、推動更多優質社會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培養知行合一、有創新精神的應用性人才。地域聯動,打造聯合培育平臺。搭建教學實驗平臺、實習實訓平臺、創新培養平臺、創業孵化平臺、數字資源平臺五維支撐保障平臺,確保學生實踐創新活動高質量開展。完善實驗實訓設備,建設實驗教學平臺。其中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食品與生物工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成都市重點教學實驗室4個,較好滿足學生實驗實訓教學需求。加強實踐基地建設,打造校內外實踐平臺,搭建校內外創業孵化平臺。堅持“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深度校企融合,積極開展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助推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提升。構建了校級-省級-國家級多層次實踐教育基地193個,其中“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2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3個。設立創業服務中心,建設共享創新創業孵化園區。依托眾創空間,對接國際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開展國際創新創業訓練營,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周,開設國際交流講座,舉辦大型校園創客品牌活動,幫助學生創業項目獲得意向性投資,更好的孵化。全面開放教學設施,提升資源利用率。學校教室除教學時間外,均面向學生開放使用,學校圖書館全年開放時間超過350天,學校體育館每天12小時、田徑場地16小時以上對外開放,學校實驗室實行時段制、項目制等多形式開放。以科技創新為抓手,加強學生創新創業實踐。2012年教育部在“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的基礎上啟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旨在培養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精英人才[3]。我校采用“院、校、省、國”四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管理機制,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創新創業領導小組,實行院、校兩級雙重管理。對項目的管理注重過程的管控,從前期申報、項目立項、過程管理、指導老師都嚴格把控監督,并制定對應管理辦法進行管控,同時設立專項基金,為項目可持續發展提供經費保障。我校每年組織校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300余項。近三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102項,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150項;學生公開199篇,專利79項,軟件著作22項,調研報告871篇。學科競賽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是引發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學科競賽的過程可以通過學生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方案,探索解決問題來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4]。大學生競賽五花八門,在競賽參與、項目培育、教師隊伍建設方面都需要相應的制度保證各類競賽穩健的進行。學科競賽立項方面,我校根據《中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暨學科競賽評估》文件納入排行的賽事結合我校專業建設進行立項審核;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組建小專業競賽教練組,為賽事項目打造進行專項研究與指導;平臺建設方面,學校各專業實驗室和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創新創業基地免費為學生們提供;政策保障方面,學校制定《學科競賽獎勵辦法》對優秀學生和老師在政策上、經費上予以大力支持。近三年學生獲得省級及以上各類學科競賽獎勵1284項,其中國家級502項。截止目前,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得國家級銅獎1項,省級金獎2項、銀獎17項、銅獎55項;學校連續三年獲得四川省優秀組織獎。

(三)第三級課堂:持續關注,加強創新創業成果培養與孵化

第三級課堂是實現創新創業實戰經歷體驗和成果培養,學校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畢業時的創新創業成效,同時還需要關注學生走上社會后的創新創業潛能發揮,更需要對一部分優秀的創業學生做好跟蹤指導和服務,不能讓優秀的創新創業成果一出校門就夭折。推動創新創業成果孵化是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大環境下對創新創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校應克服目前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踐、創業落地孵化率第的問題,幫助更多學生完成項目孵化[5]。政策支持方面,對于創業訴求強烈的學生可以創業休學,去社會真實實踐后重返校園,讓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更徹底;資源平臺方面,對于已經畢業走出校門的優秀學生,可以邀請回校參與學校項目以及各類學科競賽,比如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既對自身創業項目提供資源、技術、平臺的支持,又帶動了學校的創新創業建設;制度支持方面,在孵化期間,積極協助學生落實政府的各類幫扶政策,為創業團隊提供更多的綠色通道,如經營場地、稅收優惠、教育培訓等等,利用學校眾創空間以及政府科技創業園等提供知識、經驗上的支持,引入風險投資促進創業技術成果轉化,最終實現學生、學校、企業的共贏。

四、結束語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長期、重要的過程,在改革實施過程中確保體系能夠正常運行,需不斷的進行調整與修正,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生態系統。為主動服務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結合我校實際建設情況,本文提出通過構建科學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生實踐創新育人體系,對接行業需求,探索三級遞進課堂式的實踐創新育人途徑,提高大學生的思維和實際動手能力,為社會輸出優質人才,實現“扎根成都、立足四川、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學校定位。

參考文獻:

[1]常青,李力.高校“多維型”創新創業實踐育人體系建設與運行機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1):140-144.

[2]尚大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構建[J].教育探索,2015(09):86-90.

作者:林曉琴 彭長宇 李瑞瑾 李應君 單位:成都大學教務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品香蕉在线观看75| 中日韩黄色大片| 18美女腿打开无遮挡| 欧美美女毛茸茸| 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91精品国产综合久|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高潮|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观看| 香蕉久久综合精品首页| 欧美xxxxx性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 迷走都市1-3ps免费图片|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丰满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一| 美女露胸视频网站| 少妇高潮无套内谢|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 777米奇色狠狠888俺也去乱| 欧美人与性囗牲恔配|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 久久婷婷是五月综合色狠狠| 色天使久久综合网天天| 小sao货赵欢欢的大学生活txt| 人人草在线视频| 真实男女xx00动态图视频| 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在线看片二 |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9一区9| 美女把腿扒开让男人桶免费| 女律师的堕落高清hd|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在线播放| 四虎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国模丽丽啪啪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久久久影院伊人| 马浩宁高考考了多少分| 成人免费777777| 亚洲熟妇色xxxxx欧美老妇| 日本国产成人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