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導師制模式中兒科臨床醫學生實習帶教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兒科醫學生臨床實習教學質量是培養實習醫生工作能力的關鍵,傳統的臨床實習教學方式落后,缺乏規范的質量評價標準,教師缺乏帶教熱情,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教學質量差;我科自2013年7月起實施“導師制”臨床實習帶教模式,通過制定導師資格條件,明確導師工作職責,制定培訓方案,建立激勵和約束制度及質量標準,明顯改善“重醫輕教”現象,醫師參與教學工作的主動性明顯提高,實習生臨床實習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
【關鍵詞】臨床實習帶教;導師制;兒科
臨床醫學生實習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深化和延續,直接影響到臨床實習教學質量和臨床實習效果[1]。我院兒科從2012年起陸續承擔本科醫學生實習教學任務,為探索適合臨床醫學生在基層醫院臨床實習的有效實習帶教模式,我科從2013年7月起實施了“一對一”的導師全程跟蹤帶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經驗總結如下。
1兒科臨床教學傳統的實習方式及其弊端
1.1傳統實習的組織方式落后
以小組為單位是兒科實習最常用的實習方式;醫學生被科教科隨機分成平均的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入各臨床科室,每1~2名實習醫生跟隨1名臨床醫師進行臨床工作,日常生活和心理指導主要由科教科或教學秘書負責。師生之間很難深入了解,溝通效率差,教師難對學生進行管理。
1.2實習帶教質量評價標準不一
醫院沒有針對帶教醫師與實習生建立齊全的制度,沒有統一的進行帶教效果的評估與考核,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評教評學制度,使得帶教好壞沒有約束力,教學結果不夠理想。
1.3臨床醫師帶教熱情欠佳
實習帶教教師承擔醫療、科研和教學三重任務。很難保質保量的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加之近年來實習醫學生人數日漸趨多,一名醫師同時帶數名醫學生的情況較為普遍,老師對教學疲憊不堪;另外有的醫師由于資歷淺、缺乏帶教閱歷,表達能力欠缺等因素對教學不主動,帶教熱情不強。
1.4臨床實習帶教方式落后
過去的“填鴨”式講解理論,或是走馬觀花式的義務性帶教,實習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老師口頭上的理論教條,實際的臨床操作極少[2]。老師沒有及時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進行實際演練和糾錯,不利于培養實習生動手能力。難以適應目前帶教的需求,導致兒科帶教效果明顯減弱。
1.5實習醫學生學習能力欠缺
許多實習生初次步入真正的臨床工作中,感到惶恐和不適,缺乏自主學習觀念和有效的方法,對參與帶教持輕視和抵觸態度;部分同學認為臨床帶教階段的學習情況對今后的工作影響很小,僅是被動地在教師帶領下進行查房,參與積極性不高;學生不能通過自己獨立的思索來對問題進行正確的剖析與處理,由于很少主動接觸病患,無法理論聯系實際[3]。
2我院兒科實施導師教學策略
2.1制定導師資格條件
(1)導師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良好,學術道德端正,醫德醫風高尚,熱愛教學工作,能認真履行導師職責;(2)臨床業務能力強,學術造詣較高,具有較高臨床實踐教學能力;(3)具備10年以上臨床工作經驗,副主任醫師或高年資主治醫師及以上職稱;(4)兒科疾病診療經驗及授課經驗豐富,演講能力較好,可對案例及相關理論知識進行深入淺出的講授;(5)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熟悉兒科學專業國內外研究動態;(6)由本人申請,經兒科教研室討論無異議后,通過多級考核,上報科教科同意方能成為導師;(7)有參加省市級或以上教師資格培訓并取得資格證書的教師優先考慮。
2.2明確導師工作職責
每位導師指導1~2名臨床實習生,導師在實習期內指導實習生熟練掌握相關技能;定期與實習生交流溝通,對實習生實習過程中的遇到的實際問題及困惑,進行指導;每兩周進行一次總結交流,交流學習成果、心得體會以及臨床實習中的具體問題,通過討論解決問題,發掘教學思路,指導學生進行臨床工作,實習期結束導師對實習生進行評估及考核。
2.3入科培訓
每位學生除了參加醫院層面的崗前培訓,還要參加兒科教研室組織的入科培訓,加強對實習生的醫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不良風氣的影響。同時介紹科室的基本設置和實習規章制度,兒科常見的病種和診療規范,科室的醫師職稱結構和導師簡介,了解導師的臨床與教學工作能力情況,為接下來的導師見面會打下基礎。
2.4培訓方案及評價方法
制定嚴格的培訓方案及培訓計劃,內容包括科室相關所有基礎操作技能。實習過程中定期舉行專題講座、教學小講課、教學查房;定期進行技能培訓,召開教師、學生座談會,收集學生意見并向導師反饋,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建立學生檔案,根據定期考核結果隨時記錄更新,采用學生考核教師評價表及理論和技能考核表(技能操作考試)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導師制的實際應用效果[4]。
2.5建立相應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制定學生用教學記錄評教表,建立評教評學機制,將實習醫師導師的職稱晉升、評先進相關事宜與學生座談會及出科考試成績情況結合,每學年進行考核;此外對帶教優秀者適當給予經濟補助。
2.6導師制的質量監控
結合臨床工作實際情況制訂可操作的質量標準,師生共同參與監控標準的制定過程,保證所制訂的標準能有效推廣。明確導師和學生責任,強化臨床導師責任意識,加強對導師的帶教培訓及進修,轉變教學理念。注重過程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及時進行相應調整并做好反饋[5]。
2.7兒科實習醫師導師制的階段性成績
我科自實行實習醫師導師制以來,“重醫輕教”現象明顯改善,醫師參與教學工作的主動性明顯提高。實習生出科技能和理論考試成績均明顯提高,實習結束前的全院性技能考核中成績名列前茅,對老師的評價質量及對兒科醫療工作的認同感明顯改善,工作方式明顯有親和力,積極參加附屬醫院舉行的實習技能操作大賽,成績斐然;2名醫師獲得院優秀教師及優秀教學工作者稱號;2名老師獲得優秀帶教老師;兒科教研室連續兩年評為“優秀教研室”稱號。
3總結
導師教學加強了老師與實習生的聯系,對醫學臨床實踐有良好的促進作用,目前在我國多所醫學院校的本科教學進行探索運用,明確了實習帶教老師的責任和義務,加強師生交流以及實習生的管理,有利于提升實習生的臨床理論知識和技能水平,為未來執業醫師考試和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打下基礎。導師制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在臨床醫學生實習階段中推行導師制能夠最大限度地消除傳統實習方式中教師頻繁更換并有效地調動導師教學的主動性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使學生掌握扎實的臨床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有效的醫患溝通技能、并初步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和文獻閱讀技巧,從而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為我國的醫療行業培養出優秀的接班人。
作者:余宇龍 單位:蒼南縣人民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