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路徑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些年來,國家大力建設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傳統政府壟斷供給局面已得到改變,引入了市場、社會等非政府的社會力量,提高了社會公共文化服務效率。但就目前來講,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與不足,影響到社會主義公共文化建設目標的實現。面對這種情況,要結合新時代的文化建設要求,進一步創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模式,拓展社會力量的參與深度和范圍。
關鍵詞:新時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
1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的意義
1.1滿足農民文化需求
近些年來,農民群眾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個性化趨勢逐漸明顯,而傳統服務供給模式存在著自上而下的特征,農民難以將文化服務需求高效表達出來,導致有一定的失衡問題存在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需求之間。而通過貫徹社會化發展理念,可對農村居民的多元化文化需求進行深入了解,進而將個性化的文化服務提供出來,促使農村居民的文化服務需求得到充分滿足。
1.2減輕政府財政壓力
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要將大量的資金資源投入進來。特別是進入新時期后,持續擴大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導致政府財政壓力隨之提升。而通過社會化發展,能夠將社會資源有效整合起來,這樣不僅政府財政壓力得到減輕,還可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效率[1]。
1.3加快農村民主化進程
通過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將會同步下放與外移政府權力,有助于農村社會民主化的實現。農村居民在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自我組織、自我管理等能力及民主意識、合作意識可以得到提升。
2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缺乏多元資金融資
就目前來講,財政投入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雖然地方政府逐年增加文化投入,但依然難以滿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需求,主要原因就在于沒有深度整合社會資本。以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為例,很多地區的志愿者組織、民間文藝社團等發展緩慢,甚至政府要給予補貼方可以履行文化服務職能。一些基層部門沒有深入開展社會動員工作,導致社會主體的參與積極性不高。
2.2多元主體合作乏力
在社會化發展模式下,要求將多元共治的局面構建起來。但一些職能部門依然沿用著落后的思想觀念,沒有及時向社會力量下放權利,導致社會主體的參與深度不足。為保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質量,部分地區將較高的準入門檻設置起來,這樣將會限制到很多社會組織的發展。同時,政府與社會主體的交流渠道不夠通暢,沒有有效引導企業、社會組織等參與供給,這樣多元主體的協作效能將得不到發揮[2]。
2.3供給決策與需求反饋機制不夠完善
為促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質量得到保證,需科學構建決策與反饋機制,充分了解農村居民的文化需求與偏好,提升文化服務供給的針對性。但就現階段而言,很多地區并未構建完善的決策與反饋機制。在反饋機制方面,一些人員在收集群眾文化需求時,依然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這樣就容易有信息失真現象發生。部分人員雖然將線上、線下渠道綜合利用起來,但缺乏足夠的宣傳力度,導致很多農村居民不了解反饋渠道。在決策機制方面,職能部門依然占據著決策主體地位,社會力量的參與度不足,很容易造成工序失衡問題的出現。
2.4監管與評估機制不夠完善
只有做好監管與評估工作,方可以持續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目前,由于缺乏暢通的反饋渠道,導致農村居民的監督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同時,監管與評估標準尚未統一構建,無法有效指導未來的供給決策,這樣將容易出現內容同質、方法單一等不良現象。
3新時代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的路徑
3.1拓展融資渠道
在社會化發展模式下,能夠豐富農村公共文化供給主體,有助于資金短缺問題的解決。在具體實踐中,要將適宜投融資的政策環境構建起來,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從資金角度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提供保障。第一,豐富金融支持渠道。現階段,受外部環境、自身性質等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部分企業、社會組織等不具備較高的供給意愿。面對這種情況,政府部門要將有限的財政資金充分利用起來,以先導性投資形式對企業、社會組織等主體的參與積極性進行調動,有效吸納社會資本,促使資金保障的良性循環得到實現。第二,加強投融資創新驅動。基層政府可將多渠道融資平臺建設起來,面對社會組織、企業等主體組織針對性的募捐活動,促使社會資本得到順利引入[3]。同時,也可將具有較高信用等級的融資工具利用起來,這樣不僅社會資本的投入信心得到穩定,也可逐步擴大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的規模。部分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由政府、企業等多方主體合作建設,政府可將政策傾斜、稅收優惠等一系列形式利用起來,促使社會力量的參與積極性得到激發。
3.2健全社會參與機制
近些年來,社會力量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扮演著日趨重要的角色,但這些社會力量大部分不具備較大的發展規模。為將政府與社會力量的合作優勢發揮出來,需進一步培育社會力量,對社會參與機制進行完善,促使多元主體協同供給的良好局面得到形成。目前,一些地區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依然存在著政府越位現象,導致社會力量的參與積極性遭到削弱。面對這種情況,政府部門在將自身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的基礎上,對供給的準入門檻進行適當降低,將權力下放給社會力量,促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改革深度得到拓展。第一,社會組織不具備較強的資金實力與較快的發展速度,因此,政府要從政策、人力、財力等多個角度給予必要的扶持。一方面,可制定針對性的財政補貼政策,促使社會組織的可持續發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訓農村文化從業人員,將一支具有較強專業性的文化隊伍組建起來,促使社會組織參與供給能力得到提高。第二,政府部門要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自主權利提供給社會主體,將多個獨立的權利主體構建起來。同時,要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的準入門檻進行降低,將競爭機制引入進來,由多個供給主體提供公共文化產品,這樣既可以激勵各個主體持續提升供給能力,又可以將不同供給主體的優勢發揮出來[4]。此外,政府要積極聯系社會主體,將暢通的溝通渠道建設起來,這樣如果有突發情況出現,能夠對問題進行高效的協調處理。
3.3健全反饋與決策機制
通過對反饋與決策機制進行構建,可促使供需均衡得到保障。在具體實施中,要深度整合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信息,依據這些信息制定科學決策。第一,為保證能夠有效傳遞需求信息,要將暢通的需求反饋渠道構建起來。針對傳統自上而下收集信息的弊端,需結合應用自下而上的手段,對“線上+線下”的雙向溝通渠道建設起來。工作人員要經常性組織基層調研活動,對農村居民的需求信息進行收集與整合。同時,向基層民眾公開需求反饋渠道,鼓勵農民群眾將自身真實的文化需求表達出來。第二,在文化服務供給決策過程中,要有機統一科學化、民主化的原則,將長效決策機制構建起來。一方面,在制定各項決策時,要充分考慮農民居民的實際需求,避免與真實情況所脫離。另一方面,要依據標準化原則構建決策與評估制度,統一協調決策制定、執行、評估等各個程序,促使決策程序的科學性得到保證。此外,在決策過程中,要將企業、社會組織、農村居民等多方主體引入進來,對這些主體的決策參與能力進行培養。通過組織協商討論等活動,保證供給主體能夠充分表達自身的需求與意見,促使決策的有效性得到保證。
3.4健全監督與評估機制
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過程中,由于引入了多元供給主體,導致供給過程的復雜性、多變性顯著提升。面對這種情況,就需要將規范的制度體系建設起來,促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質量得到保證。就目前來講,大部分地區并未真正構建監督與評估機制,難以有效監督供給過程,無法評估服務效果。因此,要切實加快供給監督與評估機制的建設步伐。第一,加強監督。針對職能部門監督的局限性問題,要對非政府的社會監督作用進行強化。在具體實踐中,可將監督平臺構建起來,及時向民眾公示供給主體、供給內容等信息。同時,要對監督渠道進行拓展,將傳統渠道、互聯網渠道等綜合利用起來,增強社會主體參與監督的便捷性[5]。第二,科學評估。要構建多元化的評估主體,在政府評估的基礎上,將企業、社會組織等主體力量引入進來,對各評估主體的利益關系進行協調,科學確定評估主體的評估權重,促使評估的客觀性、全面性得到保證。同時,可將第三方組織引入進來,由專業人員開展評估工作,這樣評估的系統性與專業化可以得到增強。在評估過程中,需對評估標準、實施程序等細節內容進行明確,詳細界定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各個環節的具體指標,以便保證提升評估的有效性。
4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是解決文化供給失衡、服務效率不高等問題的關鍵路徑,有助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整體發展。目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已經得到廣泛實施,但在具體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著諸多問題。因此,要從資金、機制等多方面著手,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運行體系。
參考文獻
[1]范盈格,丁世華.基于新發展理念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優化路徑探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9):328-329.
[2]周敏.構建新時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有效供給模式的實踐路徑研究[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9(12):38-42.
[3]李國新.關于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思考[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9(4):4-11.
[4]賈佳,孫宇鵬,張文明.“配送”轉向“自主”: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路徑重構[J].中國發展,2019(5):52-58.
[5]李海帆.中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問題及解決路徑研究[J].西部皮革,2019(14):156.
作者:楊培華 單位:甘肅省水洛鎮人民政府(農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