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城鎮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互動機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統計分析的方法對小城鎮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文章分別從小城鎮建設對三大產業發展的影響入手,對2018年某省302個鎮進行抽樣分析,隨機選取其中50個鎮,對其經濟發展數據和城鎮建設的情況進行量化處理和實證分析,揭示小城鎮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互動機制。綜合本文研究來看,小城鎮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是互動的,小城鎮建設將促進產業集聚、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并可提高工業發展水平,繼而促進區域經濟全面發展。而區域經濟的發展又將提升小城鎮建設進度,促進小城鎮各產業發展。
關鍵詞:小城鎮城市化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1小城鎮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依賴性
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是小城鎮發展潛力和持續發展前景的重要支撐,由于馬太效應的存在,使得我國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的小城鎮建設也出現較大差異。“強者愈強”的現象使得一些小城鎮迅速崛起,如江蘇昆山、太倉等縣城。同時西部地區小城鎮則“空心化”十分嚴重,資源匱乏、人口短缺成為常態。可以明確的是,小城鎮建設明顯地依賴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小城鎮建設對農業發展的依賴性。小城鎮建設過程中,農村人口的轉移和集聚是一個重要的過程,由于農業經濟是農村地區主要的經濟形式,因而小城鎮建設的順利程度也與農業人口是否能脫離農業生產并轉移到小城鎮有關,這不僅需要小城鎮需要有相應的產業吸引力,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社會保障能力和經濟吸納能力。農民進城之后失去了以往的經濟來源,而同時由于農村人口的流入,城鎮中對糧食及蔬菜的需求也將不斷增長,這就要求城鎮具有相應的食品加工業和流通產業作為支撐,否則農村城鎮化將失去依托。小城鎮建設對工業發展的依賴性。從世界各國的農村城鎮化發展歷程來看,工業化助推的城鎮化發展大都較為迅速,城鎮化發展略弱于工業化水平。根據發達國家城鎮化水平的數據可以看出,發達國家在工業化發展中后期的城鎮化水平達到0.667,且與工業化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在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產業的集聚導致資本和勞動力資源的富集,吸引更多的農村人口流入。但是發展中國家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往往更加注重速度,導致城市化超過工業化,產生過度城鎮化和虛假城鎮化的情況。
2小城鎮建設過程中對工業依賴主要表現在工業發展
為城鎮人口提供就業機會方面,小城鎮的建設發展過程就是不斷產業升級的過程,隨著第一產業在城鎮建設過程中影響性的下降,工業產業成為連通農業及服務業的橋梁,農民進入城鎮后有事可做才有可能在城鎮中定居,否則便會出現農村勞動力的回流現象。通過數據分析可知,小城鎮建設水平y大致與鄉鎮企業收入占經濟總收入的比重x(一般用來指代小城鎮工業化整體水平)之間存在函數關系。小城鎮建設水平與工業化發展之間的擬合效果較為一般,回歸效果不顯著,說明小城鎮建設水平雖然受到工業發展的影響,但由于工業發展水平較低而普遍未能更好促進城鎮化,從曲線的波動變化趨勢也可發現,在過去的18年間,樣本小城鎮的整體建設水平呈現波動趨勢,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小城鎮建設對服務業發展的依賴性。服務業的發展壯大與整體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密切相關,就其行業特點而言,商貿流通業比制造業在吸納剩余勞動力方面具有更大的靈活性。相比較大城市的帶動作用,小城鎮依托周圍農村,將農民受眾的農產品通過流通渠道轉移到城鎮中參與更高級別的商貿過程,能夠穩定地為農村居民帶來收入,因而其促進小城鎮產業和資源集聚的效應也將愈發明顯。在本研究選擇的50個典型小城鎮中已經大部分發展起了現代服務業,部分小城鎮依托核心城市產業集聚的輻射,建立了較為成熟的服務貿易基地,并具有成熟和穩定的服務業發展經驗。小城鎮建設與區域服務業經濟發展的線性關系。小城鎮建設水平(y)與區域服務業經濟發展(X1)具有對數函數關系。在樣本數據中,服務業的發展與小城鎮建設水平呈現明顯的相關性,擬合度達到96.1%,說明該函數較好地表現了小城鎮建設與服務業發展的關聯,小城鎮建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區域內服務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小城鎮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拉動性小城鎮是區域經濟發展到特定階段的產物,小城鎮的建設符合產業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相關理論的分析,是區域經濟水平發展、生產力提高和社會文明發展質量持續提升的外在體現。同時,小城鎮建設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和提升作用,表現為能夠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提高區域經濟發展質量。其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小城鎮建設帶動區域金融發展。眾所周知,區域金融發展是關乎地區綜合發展和經濟金融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良好的區域金融格局具有很強大的外部經濟效應,包括對金融資源的集聚效應、對金融業的規模經濟效應、對相關產業的輻射帶動效應等。同時,區域金融發展也與諸多相關要素有關聯,比如企業的創新程度、金融的政策支持程度、勞動力良性發展程度等。而小城鎮的建設在規模上雖然無法同大城市的城市化建設媲美,但是在要素集聚和產業發展層面卻儼然是核心城市城市化過程的縮影。城鎮建設依賴于各種資源的聚集,而以資本為核心的金融資源首當其沖。隨著小城鎮建設的推進,不同的金融機構在區域內聚集,使得小城鎮呈現出金融發展速率較快、質量較高的現實特性。小城鎮建設提高了區域內金融結構的合理性。金融結構是金融組織、工具、金融商品價格和金融業務等的組合,不同形態的金融結構體現著金融發展乃至經濟發展的不同程度,反映了金融部門對地區經濟構成的影響,一般而言,金融結構越復雜,即金融工具與金融服務的配合和組織越多樣化就會使得區域金融市場的功能和格局更加高級,金融功能越強,同時金融發展的水平和層次就越高。通過對樣本城鎮的分析,目前以農商銀行、農產品期貨交易所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已經在小城鎮發展,進一步提高了小城鎮經濟的活力。小城鎮建設帶動產業及品牌集聚。區域品牌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新現象,它的出現和發展提升了區域經濟的競爭力,有力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域品牌是指在某個行政(地理)區域范圍內形成的、具有相當規模和較強生產能力、較高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的“產業產品”,是區域內企業品牌集體行為的綜合體現,消費者能通過該區域的名稱聯想到這類產品(李世杰等,2009)。而這一現象很大程度上是伴隨著產業在空間的集聚而形成的。小城鎮在建設過程中不斷為品牌的市場擴容提供空間,波特認為“產業群”是區域經濟的顯著特征,區域品牌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產物。而品牌的建設具有外溢效應,其與區域經濟發展呈現一定的關聯,能夠提升區域經濟建設水平。小城鎮建設帶來創新人才。隨著信息化、網絡化的推進以及市場競爭的白熱化,企業的創新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創新的要素及其對于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卻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創新仍然是經濟增長的關鍵性驅動因素,而深化創新的基礎便是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人才。一直以來,人才隨著產業向經濟發達區域流動的趨勢都十分明顯。通過城鎮化建設的實踐,小城鎮容納了更多產業,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而由于小城鎮在區位和資源富集程度方面還不如核心城市,因而優秀人才在享有便利的產業資源的同時也不必為高房價壓力和環境因素煩憂,因此近年來不斷有人才向中小城市及城鎮回流的情況。人才的集聚為區域經濟提供了新的增長動力,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小城鎮進一步發展的促進性因素。
3提升小城鎮建設水平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小城鎮人口管理體系建設
從發達國家城市化建設的經驗中不難看出,在城鎮化過程中,人口是關鍵的資源,但其同時也具有流動性和較大的管理難度。為了進一步提高小城鎮建設水平,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應該在明確小城鎮建設關鍵層面的基礎上提高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水平。應該明確的是,完善流動人口管理制度和機構建設需要正確的建設理念和相關工作人員正確的工作態度作為基本指引。需要相關機構落實完善基礎政務服務模式,增加針對流動人口管理的“一站式”服務體系,建設區域內流動人口綜合服務中心,將居住證辦理、數據分析、服務咨詢、教育培訓、政務宣傳等不同部門整合到一起,提高管理制度運行效率。同時要加強對人口管理制度運行情況的監督檢察機制,提高管理效率。與此同時,相關工作人員要具有相當的綜合能力和業務能力,具備嫻熟的政務管理能力與為流動人口服務的技能,擁有較為豐富的實際經驗。還應熟悉掌握現代勞動力市場理論和發展狀況,具有較強的服務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公關能力,同時還要具備基本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良好的個人信譽,以便更好地為流動人口提供綜合服務。
(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資源集約化發展
在優化小城鎮的區域優勢、深化經濟發展之時,要明確其發展的劣勢所在,以重工業和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要在今后的發展中與第三產業密切配合,優化產業結構,同時深化與金融業的相互交流,促進地區資源優勢的合理分配與流轉,實現地區資源優勢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推進。同時,小城鎮也要改變以往產業發展相對閉塞的狀態,積極引導地區優勢產業向外發展,如深入學習區域核心城市依據地區區位優勢與外部城市或經濟體進行合作,將產業集聚潛能發揮到最大限度。對弱勢產業進行相應的經濟扶持與金融支持,形成地區產業結構的集約化,進而提升地區產業競爭力,帶動地區經濟與金融發展,為小城鎮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體系的建立做出積極貢獻。
總結
本文通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對小城鎮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互動機制進行了研究。通過研究明確了小城鎮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的互動關系:即小城鎮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依賴性的同時也能夠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隨著小城鎮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產業集聚、資源富集的情況進一步顯現,由此帶來區域經濟的綜合發展水平的提高。綜合來看,本文研究對于進一步指導和完善小城鎮建設,融合區域經濟發展理論與城市化發展理論體系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相信隨著城鎮化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小城鎮區域經濟的發展質量將更好。
作者:余志科 吳江 單位: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 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