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耕文化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血脈,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它是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思想文化是奠定政治經濟的基礎,政治的文明需要文化基礎,經濟的興盛需要文化內涵。而思想文化的興盛,會促進經濟的繁榮和政治的發展。任何政治和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在文化中找到原因。中國14億人口中,其中8億多是農民,而對農民接觸最密切的就是土地。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最深的情感莫過于濃濃的鄉土情懷,中華兒女無論走到哪里,都不會忘記自己家鄉的山水,這造就了五千年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并影響至今。農耕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家國至上、善良淳樸、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等優良傳統和核心價值理念,但土地的固定不流通、建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上的耕作方式和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封閉性的生產生活等影響,衍生出了小富既貴、自給自足、封閉排外、默守陳規、宗派親族等小農意識。尤其是以山地丘陵為主的內陸,交通不便,歷史上沒有做過政治經濟中心和城市文化發源地導致發展緩慢的縣級市,除了受地理環境、自然資源、投資要素的制約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小農意識的影響。
人員結構是導致這一情況長期存在的客觀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在發展緩慢的縣級市,絕大多數的基礎組成人員都與農村從事務農的工作有關。這里面,少數人發展成在鄉鎮和城市邊緣從事農業和生活資料等的經營者;還有一部分人通過招工、創業、考錄等方式從農村進入到城市工作生活;只有極少數是城市本地和外地來此工作的市民。可以說,人口的組成與農村密不可分。由于大部分人來自農村,本身就帶著許多農民的生活習慣,親戚朋友很多是農民,過年過節走親訪友不可避免要回農村,因此在血緣地緣上始終和農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這樣的條件下,所謂的城鄉融合仍是以農村農民農俗的大融合為主,這使農耕文化一直占據著主流地位,這是現代化城市文明的理念很難形成影響力的重要原因。
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大工業生產都有推動農民市民化,消除小農意識的功能,但真正具備條件的縣級市少之又少。各地在歷史上或多或少出現過很多家財雄厚的家族,但大多數是以農耕經濟為主的地主模式,既不是有政治影響力的王公貴族,也不是門生故吏的文壇領袖,政治文化輻射力不足,自然無法發展成為交通和貿易的中心城市。而這些古代文化年代久遠,并不全是先進性的文化,所以難以真正與現代人的思想生活創新融合,對今天生產生活的促進作用發揮不足。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縣級國有工業的發展曾有過輝煌時期,但因為改革開放私有化改革、經營不善等原因,許多企業倒閉轉型或者遷移到發展條件更好的地區,這中斷了很多城市大工業生產的道路。倘若再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作為大工業生產基礎,就沒有工業發展帶來的經濟基礎和推進城市規模的發展,工業現代化的思維沒有得到正常的發展促進。而第二產業又是第三產業的基礎,這導致第三產業需要的基本人員消費需求、豐富生活資料的積累,不管從量上還是質上都無法滿足,文化藝術、娛樂、旅游等產業發展規模自然受限,新的文化氛圍便無法形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文化的發展需要漫長的時間積累,要改變一種思想文化不是那么容易。在新的文化氛圍無法產生的情況下,農耕文化的長期影響將逐步滲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并不斷地加深。尤其是小農意識對人的影響,這一點,從干部、企業主、普通百姓身上,都有很明顯的體現。首先,從干部層次來看。絕大多數本土干部來自農村,受過去教育水平和知識渠道的限制,知識范圍狹窄,思想觀念保守,眼界不夠寬,思路不夠廣,人員結構老化,缺少解決新時期復雜問題的能力支持,所以即使有一腔的熱血,卻容易在挫折困難面前犯難,喪失信心。也有干部受官僚主義的影響,學而優則仕的官本位思想,導致干部將自己與普通群眾相比后,自然產生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自然就逐漸脫離了人民群眾,只為自己的個人前途奔波。當在仕途上受挫,穩定安逸的環境又會產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天下事都與我無關的避世思想。封閉的環境下,到其他先進地區參觀了解的少,思想觀念上的新方法不夠,也導致工作和思維上停留在縱向比較,謀取創新的想法和動力自然不足。其次,從企業主的層次上看。大部分的人都是從農村走出來,白手起家到今天這種程度,與過去吃糠咽菜、風吹雨淋的生活比較,與其他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比較,容易產生一種滿足感。
自然對當下的生活感到滿意,奮斗的熱情大大減少,不求突破,只求旱澇保收的導致企業在面對市場革新時,已經跟不上時代,改革創新的能力自然更加不足。加上身體、年齡、家庭等因素的影響,也會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覺,所以更多的是晚年求安穩不出問題,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而受官本位思想,以及創業艱辛的體會,更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從事公務員等這種穩定的工作,這造成了企業的后繼無人。而這其中,極少數的企業主會抱有公益的想法投身于家鄉建設,這是受小農意識保守自私思想的影響,也是中國商人的普遍現象,跟大的社會氛圍有關。最后,從百姓的層次看,大部分的老百姓是對于現狀感到滿足,或者說不愿去改變現狀。因為個人知識技能上的匱乏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新要求,人的思維局限,眼界不夠,怕失敗怕挫折,導致很多人無處下手不敢下手。所以更多的人寄希望于執政者帶來巨大的轉變。這種典型的臣民思想,是兩千年來封建思想的消極影響。在《吾國吾民》曾有過這樣的描寫,人們圍著一位剛離任的坐在轎子中的長官,跪在地上,眼里浸滿了感激的淚水。中國人常常認為這是對一個執政者所做工作最好的肯定,是感恩戴德的最好表現。但這恰恰反映了人民將希望寄托在青天老爺身上而不是自己的事實,這是民眾社會自主意識的萎縮,是主觀上對自己階級利益的放棄。以上三者之間相互影響,最終形成一個穩定僵化的體制。主觀意識具有能動性,要破除這種小農意識的關鍵,在于人,在于人的想法。無論是什么文化,一切的結果都是人思考的結果,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就是要求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一切都是圍繞人進行,都離不開人的關鍵作用。
只有把人從守舊的思想中解放出來,調動人的積極性,才能激發改革的活力,才能用新生的力量去開創新的未來。一是要解放干部思想,轉變工作作風。政治路線確定后,干部是關鍵。例如,2019年,山東省召開了“擔當作為、狠抓落實”動員大會,要求干部從思想轉變上做起。更要堅持初心和使命教育,堅定理想信念,進一步的凝聚前進動力,對基本理論工作方法和新知識新理念進行補課,提高本領能力,拋開僵化的思維模式,摒棄抱圓補殘的工作方式,改變圓滑處事的工作態度,力戒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把容錯機制落實到位,在法律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允許干部犯錯,讓領導干部大展手腳。發揚黨內外民主,在不違反法律政策的前提下,鼓勵干部和社會各級群眾積極發表意見,吸納眾人智慧,由干部隊伍思想上的轉變帶動人民群眾思想上的改變。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加強人才建設。國家要發展,人才是關鍵。要打破僵化封閉的格局,必須依靠外來的力量來推動,將新的思維,新的技術引進來是十分重要的。科學技術離不開人,科技產業需要人、需要教育,它將帶動各行各業、方方面面。通過全力引進國內外科研高校,加強推動政校配合、校企聯合,為城市發展提供政策支持、技術人才和人口流動。實施搶人計劃,對各類高校、各類專業研究生以上的大學畢業生推出創業扶持政、住房優惠等政策,吸引人才聚集,并且對縣級房產過剩的情況也是一種有力的措施。三是改變產業結構,實現跨越式發展。由于工業發展受多種因素的限制,需要漫長的時間物質積累,不能再走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路子。
應該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遵循新發展理念,放棄以犧牲資源環境、靠人力和自然資源這種利潤低的發展模式,應直接轉向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的未來是無限的,它的投資雖然大,但在潛力和生態這兩個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并且生命力旺盛。應加強與各個高新企業的聯系,從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大力優惠政策,跨越式的引進和培育高新技術產業,走一條彎道超車發展之路。四是堅持以人為本,加強企業聯合。發展要靠人,人民是最重要的力量,要從各個階層改變保守落后的小農意識,灌輸人民創造,人民發展的思維,突出社會力量基層治理作用,征求群眾的意見建議,調動群眾的積極性,發動群眾建設發展城市。培養塑造,特別是農民的“草根”創業家,為廣大群眾樹立榜樣,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摒棄小農意識中的等、靠、要落伍思想。充分發揮好企業商會作用,規范行業規則,由政府出面積極引導,提供政策解讀指導,組團向先進地區取經學習,建立高效的協商制度,定期座談討論,減少化解本地企業單干造成的內部惡性競爭,報團取暖,擴大經營規模,對外統一價格,拓寬銷售渠道,對行業內不法行為進行打擊,營造健康有序的行業風氣。
作者:苗恒源 于洋 單位:棲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