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人工智能高校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現代信息技術被廣泛運用于會計領域,管理會計呈現出巨大發展空間。管理會計依托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數據分析,為企業決策者提供信息支撐。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由財務會計轉向管理會計,已是大勢所趨,為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高等院校應加快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步伐。高等院校應順應時展的新變化,調整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優化“管理會計”課程教學資源,培養能夠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共享平臺,為企業經營管理者提供預測、決策信息的高素質管理會計人才。
關鍵詞:人工智能;管理會計;人才培養
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背景下,管理會計是未來會計領域發展的趨勢。傳統的財務會計注重數據核算,進行會計信息披露,現代管理會計主要是充分利用智能化財務數據,結合其他渠道獲取的相關信息,分析對比進行事中分析決策。高等院校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存在不足之處,管理會計課程體系不完善,教學內容滯后等問題始終存在。人工智能時代,日益變化的經濟形勢為課程教學帶來更大的挑戰,管理會計課程轉型改革迫在眉睫,未來會計課程教學需要把培養創新型管理會計人才作為目標,培養學生更高層次的職業能力。
一、智能化時代對會計行業的影響
2017年,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普華永道、德勤以及安永先后推出財務機器人方案,在會計行業引起很大轟動。人工智能背景下,會計行業基于先進技術的引進與應用,形成更智能化、信息化的工作模式。智能財務軟件的出現能夠實現企業常規性經濟業務的自動化處理以及憑證賬表的自動生成,例如企業職工的報銷、企業間往來賬款的結算等,既節約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又提高了財務處理效率。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具有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能夠助力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可持續發展。會計崗位向著智能化、深度化發展,以大數據為基礎的財務共享是未來企業發展的方向。當前,很多大中型企業已開始重視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基于大數據、云計算、財務共享的各項技術被綜合運用,替代傳統會計的核算工作。
二、智能化時代對會計人才的新要求
人工智能技術廣泛運用于會計領域,降低財務管理成本與時間耗費,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大大沖擊了傳統會計工作崗位,造成大量會計核算人員裁減。人工智能技術頂替了傳統低端會計核算工作,只具備傳統會計技能的核算型會計人才逐漸失去就業競爭能力,這就意味著傳統會計人員需要實現向管理會計轉型發展。智能化時代對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愈加緊迫,會計必須順應新時代要求進行轉型升級,以財會專業知識與信息技術相融合的管理型會計人才能夠為企業的管理者提供數據信息和決策的建議。人工智能與會計行業的融合,推動了應用型高等院校會計專業教育的變革,高校需要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推進“會計教育+人工智能”模式。[1]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應該指明會計人才不僅需要掌握會計專業知識,還需要對信息技術合理運用,順應人工智能的發展。在培育人才過程中,大量引入信息化的教育手段,培養滿足智能化時展的高素質管理會計人才。
(一)管理會計課程體系結構單一人工智能技術對傳統會計專業帶來了很大的沖擊與影響,但是很多高校會計課程體系沒有做到與時俱進,仍停留在核算型會計人才的培養層面。目前,大部分高校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設計“重財務、輕管理”,以“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等財務會計課程為核心。缺乏對管理會計課程的重視,管理會計課程結構單一,只設置了財務管理、成本管理會計等相關課程,缺乏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支撐。課程內容資源匱乏,缺乏創新性,仍然停留在傳統管理會計領域,例如經營預測與決策、本量利分析、全面預算等,對管理會計前沿領域知識擴展不夠,如作業成本法、平衡計分卡、戰略成本管理等。人工智能時代,大數據技術已經成為管理會計人才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然而,很少高校將相關課程納入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缺少大數據、云計算、財務共享等內容,信息技術無法與管理會計教學進行深度融合,學生對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了解程度不深,沒有真正體會到新興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對管理會計帶來的變革。課程內容與社會需求脫節,學生數據分析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無法滿足智能時代的要求,不利于學生未來就業發展。
(二)管理會計教學模式欠佳教學模式創新性不夠,信息化教學資源利用率低,教師授課仍然采用單一的“PPT+板書”形式,按傳統的授課方式“填鴨式”地照本宣科,很少利用案例教學、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學生對教師的講授產生依賴性,懶于主動發現和思考問題,導致教學活動呆板沒有活力,缺乏思想的碰撞,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抬頭率低。管理會計課程內容具有靈活性,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與傳統的財務會計教學并無差別,只注重講授管理會計相關的計算方法,教學生如何計算,缺乏對最新管理會計前沿知識的解讀。教師缺乏良好的思維引導,學生為了應試,掌握的知識大多僅僅停留在成本計算、本量利分析、變動成本法預測分析、經營決策等基礎性知識上,很難形成管理會計意識,不會加以運用。案例教學流于形式化。管理會計課程選用教學案例內容過于陳舊,鮮有與教學時段相匹配的最新案例,案例綜合性差,大多針對某一知識點設計,割裂了相關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案例教學淪為習題練習,以致學生案例處理能力匱乏,學習深度不夠。教師對案例教學準備不充分,沒有很好地設計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討論,針對案例討論的內容和過程點評和總結不到位,使案例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對學生而言,由于課前沒有充分閱讀相關資料,課堂中難以進入案例情景、不積極參與討論、定向思維比較嚴重。
(三)管理會計教師知識結構單一教師除了具備管理會計基本理論知識,還需要掌握與智能化時代管理會計相適應的智能財務共享、模擬實踐、大數據財務數據分析及云會計平臺等知識。然而,會計專業的教師普遍沒有接受過與智能化時代管理會計相關的知識,尤其中老年教師這種現象更為嚴重,知識儲備基本上是傳統會計人員應具備的知識,不具備管理會計意識和前瞻性,不了解管理會計發展前沿信息,不能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更新、補充與完善,未能對當下的大數據技術、財務共享、云計算等應用建立正確的認知,將其融入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教師知識結構單一,更無法通過學科融合合理化拓展管理課程教學資源,如果不能主動增加自身知識結構及層次,很難適應新時代管理會計教學需求。在人工智能時代,全球經濟趨于一體化,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不能僅局限于我國的市場需求,還需要與國際接軌。高校管理會計專業教學應該響應時展的需要,積極培養學生掌握一門外語技能,這是未來管理會計崗位最需要的技能。外語能力可以更好地幫助教師與學生學習掌握新管理會計數字化工具,對此,高校管理會計專業教師應該提升自己的雙語教學能力,從而帶動學生外語技能水平的提高,但是這種教師職業培訓建設發展較為緩慢。
(四)缺乏管理會計信息化教學環境智能化時代,信息技術在管理會計領域被廣泛地應用,管理會計在進行預測、決策、控制、評估等活動時,都需要運用信息技術對會計信息進行整合處理。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存在會計實驗課程內容陳舊、方法單一及教學軟件更新不及時等現象,不少高校的會計專業實驗教學仍然停留在核算型會計人才的培養層面,即鍛煉學生正確填制憑證、登記賬簿、正確計算成本和編制會計報表的技能,卻忽視了會計審核、會計信息分析運用、會計預測和決策,不利于會計人才管理與決策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就業時,通常會感受到學校所學和崗位所需存在很大差距,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部分高校由于資金或者認知等多方面的限制,缺乏會計信息化授課所需的硬件與配套設備。校園內的智能教學設備也未引進或未做到及時更新,以致不能給學生足夠的實踐空間來體驗新興科技給會計領域所帶來的改變和影響,學生的計算機運用能力僅僅停留在基礎層次,對跨級軟件操作不熟練,顯然無法滿足智能化時代對管理會計人才的要求。[2]
四、優化高校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一)拓寬專業課程體系管理會計人才偏向信息決策,需要對會計數據信息進行加工。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重點要突出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競爭力,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中應該適當弱化財務會計課程所占比例,增設人工智能模塊,開設相關拓展性課程,例如:人工智能導論、大數據分析技術與工具、財務共享與智能財務、大數據財務決策、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等。為學生構建全方位立體的專業課程體系,讓學生在會計核算體系的基礎上,增加對信息技術以及管理決策能力的學習,旨在培養既掌握基礎計算機技術,又熟悉會計業務處理流程,能夠恰當地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數據分析處理的管理會計人才。合理拓展與豐富管理會計課程教學資源,應能將最新的管理會計理論進行解讀。例如,戰略管理會計、環境管理會計、時間作業成本法等,都是目前管理會計課程體系中缺失的,需要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補充。社會需要管理會計人才具備全面的知識體系,加強跨學科的知識融合和跨職能的技能融合,突破現有會計專業的局限性,幫助會計人才多維度學習多學科知識,掌握包括財務共享、區塊鏈、大數據、企業供應鏈等管理知識。人工智能時代,課程資源能夠實現網絡化,教師要善于發現優質資源,利用優質資源,實現跨校相互借鑒的一種共享學習環境。通過整合資源形成管理會計課程的經典視頻、課件、作業、案例分析等,以達到優質資源共享,有利于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及時更新、補充與完善,拓寬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二)改進教學模式,注重能力培養在管理會計課堂上,教師授課方式應從單方面灌入式教學轉變為師生互動型教學,教師針對新時代大學生的認知習慣、信息獲取渠道等,將翻轉課堂融入教學中,除要求學生夯實基礎理論知識外,更多地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完成案例分析、理解知識拓展,改變以往傳統會計課程學習模式,樹立管理會計意識。[3]例如,教師在向學生具體講授管理會計職能的過程中,應能將其與當下的行業發展背景進行聯想。即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管理會計若能熟練應用這些前沿技術,可對財務數據進行更加精確的分析與應用。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在學習階段,就能積極運用信息技術等,不斷完善大數據思維,處理相關學習任務。結合管理會計課程教學需求,建立一套較為完整的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案例庫,包括國內外經典案例庫和與教學年度相匹配的近期案例庫。可以借助大型集團公司的典型案例,全面講解全面預算、戰略成本管理、平衡記分卡、作業成本法等管理會計內容在集團公司中如何實施運用,通過剖析管理會計應用的案例,提升管理會計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啟發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多角度對相關問題展開分析。人工智能技術以互聯網作為依托,學校應積極構建線上學習平臺,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拓展管理會計課程內容,滿足學生課下時間的學習需要。通過網絡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課外通過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開展學習。利用線上資源和信息化平臺,引入智能化過程考核模式,讓學生動起來,以此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辨能力、知識整合能力。
(三)提升專業教師教學業務水平高素質的教師團隊,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管理會計人才。在人工智能時代,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使其不與時展相脫節,對提高管理會計教學質量具有積極意義。注重培養教師的跨界意識,高校應舉辦會計學相關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的交叉學習與培訓,為實現會計學專業人才的跨專業聯合培養打下基礎。不能將授課思維只局限于本專業,會計專業教師不僅需要關注會計準則、稅法的變化,還應主動學習人工智能新知識、新趨勢,才能將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化等思想從專業的角度解讀給學生。注重大數據挖掘與分析,是管理會計的行業趨勢,高校應積極地創造條件,提升教師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比如:聘請國內外的專家為專業教師做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大數據、財務共享等方面的課程培訓。會計專業教師應積極參加會計軟件升級培訓,學習云財務軟件的設計、開發與操作,豐富其知識層次與能力結構,以勝任人工智能時代會計人才培養和科研工作。教師更需要走出課堂,走進企業,全面了解人工智能技術對會計行業的影響,積累實踐工作經驗,反哺課堂教學。高校應該積極搭建平臺,將教師送往會計師事務所、大中型企業等進行掛職鍛煉,全程跟進企業財務人員的日常工作,了解人工智能背景下管理會計人才所需的各項技能,為后續培養專業性高素質人才提供有力保障。提高管理會計教師雙語能力。高校應定期組織教師參與到雙語培訓中,提升教師的專業英語能力。高校應結合學校發展目標與辦學性質,開設管理會計雙語課程,提升會計專業學生專業英語水平。高校可以提供資金支持,保證管理會計教師能夠獲得雙語交流機會,為教師多提供一些進修機會,也可以選派一些英語實力較強的教師到發達國家進行訪問學習。
(四)優化管理會計信息化教學環境注重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強化。引進先進的教學軟件及硬件,滿足云計算、大數據處理等先進技術的實施與運用。例如:引入具備大數據處理功能的“同花順”數據庫,數據分析的SAS、SPSS和STATA等軟件,管理決策的“用友沙盤模擬實驗”和“企業管理決策模擬實驗”等教學軟件,構建信息化教學環境。人工智能時代,隨著“智能財稅”“財務共享”理念的提出,共享服務與大財務理念已經成為會計專業發展的趨勢,未來會計行業方向為“會計+”或者“+會計”綜合實踐教學,高校應切實跟進共享財務專業平臺建設。[4]加大實踐教學環節,增強學生利用“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進行成本管理、財務分析、預測及決策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高校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共享平臺,實施校企遠程合作,在嵌入式校企合作的基礎上,開闊學生的眼界,了解各行各業所處的宏觀和微觀環境以及典型企業的財務數據的處理流程,將所學管理會計理論知識應用于具體實踐,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能高效將傳統教學與信息化教學融合,實現實踐教學升級,努力實現理論教學與實戰訓練對接、課程內容與真實動態業務對接、專業設置與崗位對接,使學生滿足崗位需求。[5]
五、結語
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時代,會計人員工作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趕上時展潮流,才能為社會源源不斷地輸入人才。高等院校應以此為契機,運用大數據技術轉變教學思維,有效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創新教學模式,對“管理會計”課程教學進行積極改革,為適應現代化社會培養智能化時代管理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代益香.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環境下創新型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實踐[J].商業會計,2019(2):116-118.
[2]孫駿雅.“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管理會計教學改革研究[J].商訊,2019(5):148-149.
[3]劉獻君.個性化教育模式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20(1):1-8.
[4]王皚雪.信息化背景下高職學生管理會計職業能力培養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8(11):267-268.
[5]陳芫青.新形勢下我國高校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6(8):285-286.
作者:唐曉蕊 單位:福州外語外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