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環境工程專業英語課程教學模式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精選閱讀材料,重視教材建設
合適的教材內容,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前提。教學資料不僅要求內容經典、翔實,還要反映本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針對目前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材內容陳舊和適用性差的現狀,我們選取一些介紹本專業前沿領域、發展動態的相關期刊(如Nature,Science,PNAS,TheISMEJournal,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WaterResearch,BioresourceTechnology,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JournalofEnvironmentalMonitoring等)論文作為專業英語的教材,內容涉及大氣、水體、土壤、固體廢棄物污染及其控制技術,微生物生態學、環境管理、環境監測等多方面的內容。這些期刊論文中包含了大量的科研前沿信息和豐富的專業知識,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1.2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創新
專業外語的教學目的是閱讀專業英語文獻資料,并能用英語與國外同行交流,最終提高學生使用英語獲取專業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學習積極性低;創新教學手段,提倡啟發式與互動式教學,切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2.1創新教學模式
從傳統的的教學模式解脫出來,轉變為教師引導、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師生互動,集講解、交流、討論、歸納等教學手段于一體的互動式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式的優點主要有:學生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其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由被動接收知識變為主動學習知識;同時構建出輕松、自由、愉快、和諧的課堂氣氛,有利于學生學習。可采取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當前行業熱點討論:
在課堂上,緊密結合專業英語的實用性,組織學生對行業熱點問題應用全英語進行討論。學生在上課前針對目前某一熱點環境問題,查閱并準備相關材料,在課堂上進行5分鐘的脫稿英文陳述,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對所陳述問題進行討論,豐富了專業知識,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從而提高了外語表達能力。
(2)分組討論:
主要形式是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小組成員相互討論、學習、評估的過程,使學生通過完成一定的交際任務達到培養語言運用能力的目的。布置恰當的材料,讓學生分組閱讀、討論。在討論中,學生們可以自由發揮、廣泛交流、暢所欲言,這使每個人都得到鍛煉的機會,使學生學會用英語交流。每個小組由一名代表走上講臺用英語做口頭報告,這名代表由當場抽簽產生,避免小組自行指定代表而其余同學有依賴心理沒有用心準備。所有的學生對每個小組的報告按照評分標準進行評估。課堂上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互相討論。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秀之處,并予以表揚和鼓勵,增強成就感,幫助學生克服英語表達的心理障礙。這樣的學習活動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也激發了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的熱情。
(3)專題報告:
教師應當客觀地針對學生的專業發展實際,給每個學生選定一篇英語專業論文,指導學生廣泛閱讀有關資料,做出一個批判性評論(CriticalReview),并將評論以論文形式呈現出來,在課堂上講解匯報,同時安排學生擔任會議主持人(SessionChair)。學生們通過這樣的訓練加深了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提高了了論文撰寫與分析能力、尤其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英語口頭表達能力大有裨益。
1.2.2教學方法多樣化
在教學方法上就要注意靈活多樣,避免單一講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充分利用多媒體,通過觀看國際學術會議視頻、環境題材電影、英文歌曲等,增加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生自己體會專業英語學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從而從被動的接受者變為主動的參與者。
1.3科學安排考核
考核方式應該緊緊圍繞課堂的教學目的和內容制定,靈活多變。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相結合的成績考核辦法,將平時成績所占比重提高到總成績的50%或更高。這種考核方式的能引導學生注重日常的學習積累,要獲得好的平時成績,學生課余時間也浸潤在專業英語學習中而不敢松懈,避免學生“臨時抱佛腳”的單純應試弊端。平時成績綜合課堂提問及發言的積極性、學生間的相互評估(口頭報告、分組討論等)、平時作業、出勤等方面進行考核。期末成績可以依據學生提交的CriticalReview報告進行考核。這種綜合考核方式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
2結語
環境工程專業英語的重點是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可以通過整合教材、創新教學模式、引入新型教學手段以及完善考核機制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專業外語應用能力,以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作者:李軍輝 單位: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