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校園生態人居環境建筑改造設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校園生態人居環境建筑改造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校園生態人居環境建筑改造設計

[摘要]高校校園人居環境設計建設的動態發展過程中,基于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形象特色以及其它文脈與文化、思想等方面特色進行傳承的校園設計。硬質特色的發展變化卻受軟質特色的制約。文中通過對高校校園生態人居環境建筑改造的內涵、加建擴建、改造保護的總結與分析,希望對高校校園的生態化發展有所啟示。

[關鍵詞]高校校園;校園規劃;人居環境;建筑改造;新老建筑

1.高校校園生態人居環境建筑改造的內涵

高校從歷史中走來,并孕育著未來。近年來我國高校校園普遍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擴建、新建。在高校校園發展建設過程中,設計者也在逐步摸索,設計水平良莠不齊。在這個背景下,研究高校校園建筑形態變化,推導其發展規律,總結其思想根源,變得相當重要。西方有句名言:“羅馬不是一日造成”。高校校園也不是一日造成。一所高校的歷史愈是悠久,其傳統愈是逐漸凝結于物化的校園之中。馬克思主義思想家阿爾都塞曾經把高校當作傳統意識形態傳承的主要媒介,宋代以后中國儒生也把書院作為儒家價值傳承的基本媒介。而高校建筑作為高校校園實施教育的物質基礎,也以各種形式參與了這類文化傳統承接的過程。高校校園建筑比之其他的建筑類型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內涵,它體現了教育的發展和教育內涵的轉變。人居環境所研究的環境是指圍繞人類生存的各種外部條件或要素的總體。人居環境科學是一門以包括鄉村、集鎮、城市等在內的所有人類聚居(HumanSettle-ment)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著重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強調把人類聚居作為一個整體,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技術等各個方面,全面、系統、綜合地加以研究。[1]而不像城市規劃學、地理學、社會學那樣僅僅涉及人類聚居的某一部分、某個側面。加強區域、城鄉發展的整體協調,維持區域范圍的生態完整性等原則是人居環境的基本要求之一。人居環境的建設也應該根據現實的需要與可能,積極運用新興技術的同時,融匯多層次技術,推進涉及理念、方法和形象的創造;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套符號意義系統,人居環境也應當具有深厚的文化歷史傳統,發揮城市規劃理念一與人居文化的創造性,建設文化氛圍濃厚,富有健康、活力的居住地域。人居環境在內容上包括自然、人、社會、居住、支撐網絡五大系統。可以再分為人工建筑物系統、生態綠地景觀系統兩部分。人居環境是人居住的,也是人管理的,更是為居民服務的,構成人居環境的三大要素:人類社會、人工環境、地域環境,即人、物、地(空間),人居于首要地位。人居環境建設包括五大原則:正視生態的困境,提高生態意識;人居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2]發展科學技術,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關懷廣大人民群眾,注重社會發展整體利益;科學的追求與藝術的創造相結合。著重體現與人類居住和活動有關的要素,反映居民對住所及環境的主客觀感受和需求。城市人居環境系統是一個在自然、經濟、社會、文化、技術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的人工環境系統,由城市居民以及與居住生活有關的各種基本要素構成,包括宏觀方面的城市自然生態環境、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和微觀方面的住區環境等四大要素,共同構成城市人居環境系統。在城市人居環境系統構成中,人處于核心地位,是人居環境系統發展的主體,人居環境要圍繞人的需求,根據人類的活動特點和生活方式進行優化,自然生態環境成為人居環境系統的基礎。[3]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環境是人居環境系統的強大依托。社會文化環境是人居環境系統的內在本質屬性。住區環境是城市人居環境系統的關鍵部分,深刻影響人類的情感和活動。舊建筑人居環境的改造與利用可以實現城市人居環境歷史與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建筑人居環境本身是一種保護與傳承,賦予新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如何實現建筑人居環境的生命循環,高效利用,滿足不斷變化的城市人居環境空間、功能、景觀的要求,并隨著城鎮人居環境的發展得以傳承與延續。高校校園人居環境的本質在于繼承過去、創造未來。有生命力的文脈都是存在于發展中。高校校園建筑因其受用群體的特殊性—代表社會最高文化水平的知識分子,它不僅體現特定的地域性、歷史性、文化性、藝術性等方面,[4]而且還反映出特有的學術氛圍,并直接影響著國家人才的培養。古今中外的高校校園都力圖通過高校建筑的造型、空間布局來表現一定的思想內容和價值追求。如高校校園建筑中最富表現力的圖書館、教學大樓與行政大樓,它們往往位于開闊而顯眼的地方,凝重而從容,象征著權力與威嚴,表現出學術的崇高地位。這些隱性的信息,不知不覺地為學生所接受,內化為自身的思想觀念并通過一定方式表現出來。高校校園建筑對師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校園人居環境中的硬質特色主要包括:體現在為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建筑及其群落中的規劃結構、建筑設計、建筑形態、建筑意蘊與風格、建筑價值等“硬件”的集合;高校校園人居環境中的軟質特色主要內容為:隱匿于校園建筑形態之后的一種制約與影響建筑形態生成發展的方式方法、設計思想理念以及創作觀念、價值觀念、對建筑的評價、欣賞、情感依附等軟件的集合。對高校校園人居環境硬質特色的傳承,主要針對校園內部的發展變化、擴大及更新等,包括對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建筑形式、體量、細部、建筑符號及可見的空間關系、建筑布局模式等方面的傳承。但這種傳承并非照搬照抄原有形式,而是有選擇地提取原有建筑語匯,[5]并加以提煉、引申和變異,以達到高校校園人居環境新老關系和諧共生之目的。從高校校園人居環境有形建筑要素中的實體、空間與組群形態來看,高校校園人居環境設計中的硬質特色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微觀的建筑實體、中觀的建筑空間、宏觀的組群結構。

2.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建筑的加建擴建

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在發展,其規模在壯大,設施在完善。一些校園在發展建設中,有些建筑單體已不能滿足日益變化的功能需求,那么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礎上擴建加建,不失為既能繼承與尊重歷史又能協調高校校園人居環境發展的良好舉措。有很多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建筑通過對老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建筑的擴建加建等改造,取得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良好效果,不同時期、時代建起的建筑,生動地見證了高校校園人居環境的發展過程與延續了高校校園人居環境的歷史文脈。

2.1平面上的加建或嵌接

(1)空間圍合:擴建以及加建建筑采取空間圍合的手段,是使新舊建筑和諧統一的有效手段。新老校園人居環境建筑通過空間的圍合及庭院的營造,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組織,有效地整合了室內外空間和區域小環境。如多倫多大學伍茲沃斯學院,隨著學院的發展,[6]原有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內大量相鄰的維多利亞式的房屋已不再適合,擴建方案在修繕利用那些老房子基礎上,將新建的學術空間與之連接在一起。項目包括教室、辦公室、報告廳等,通過一個“L”形設計把新的建筑與基地現存的訓練廳和一個日托所連成整體,并在中心圍合了一個開放的庭院,環繞庭院的拱廊使這些入口得到統一。新建筑與原建筑親密自然地集合起來;(2)形體均衡:建筑水平方向的擴建加建要注意建筑整體的體態均衡,尤其是擴建建設量較大,甚至超越原有建筑體量時,應合理組織和調整新老之間的布局關系,避免造成尺度失衡、布局不均等狀況。清華大學圖書館歷經多次加建擴建,卻能在歷史的變遷中充分展示其不朽的藝術魅力。除外觀造型方面能夠對歷史建筑尊從回應,也在很大方面得益于體量控制和空間布局上的成功。第一次擴建由楊廷寶先生將20世20年代建造的圖書館,由原來的2114m2擴充至7934m2,建筑平面由原來的“T”形增建后大體呈“L”形,使老建筑成為新建筑的一個側翼,并使建筑中部抬至4層,成為主要入口,左右兩翼(均為兩層)外觀對稱。擴建后,新老建筑渾然一體,銜接得天衣無縫,并且更加壯觀和優美。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老館1—1920年代墨菲設計、2—1930年代楊廷寶設計、3—1990年代關肇鄴設計的基地上進行第二次擴建,再擴20000m2,其體量則遠遠超過了前兩次老館建設的規模。關肇鄴先生本著“尊重歷史,尊重環境”的規劃設計理念,[7]其平面體量不僅考慮與原館的協調與配合,而且平面上新、老館共同形成對大禮堂的圍合狀,體量高度控制在低于禮堂5m左右,以4層為主,將5層的中庭后退,對大禮堂形成眾星捧月之勢。以大禮堂為軸線,左右體量均衡協調。并且為了體現對老館的尊重,新館的主入口向后退至從內院進入,既避免了與原圖書館主入口爭奪形象,體現出謙讓之情,同時體現出非對稱布局富于變化卻講求協調的園林式意境。

2.2向地下發展

向地下方向發展的擴建與加建建筑,盡可能地減少對原有建筑環境的破壞和改變,亦不會影響原有建筑體的彩光通風等問題,是更加有效地尊重與保護原有建筑措施手段。擴建建筑的地下部分可使建筑功能得以延伸,也可以是連接兩個相鄰建筑的交通樞紐。[8]可以有效整合和組織整體空間。美國愛克斯學院初建于1902年,1914年在旁側獨立建立一棟新的中心,均屬有歷史意義的建筑,1930年和1952年的兩次擴建均為水平貼建。第五次擴建置于1902年與1914年建的兩棟建筑之間。設計者將新擴建部分沉入地下,充分保護早期建筑的歷史原貌,并從功能上將原來分離的兩幢建筑有機地聯系起來,又使原有建筑保持良好的自然采光與通風。新擴建部分則采用頂部采光形式。各期建筑連成整體,同時在形象處理上,既有相似的母題,又反映了不同的時代特征。

2.3向高空發展

在功能合理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向高空發展可以節約土地使用面積,提高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密度等。同濟大學老圖書館的擴建是同時向水平、地下和高空方向發展的建設實例,而其向高空發展的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建筑形態,尊重與契合了原有的建筑形體,并形成了鮮明的高校建筑特色。表達了設計者對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建筑特有的理解。[9]同濟大學圖書館早期建于1960年代,第二次是1980年代在老圖書館內院擴建地下2層、地上8層鋼結構雙塔式閱覽室。1990年代又在后面擴建了新閱覽室,并與舊閱覽室以長條形天井相隔。[9]并在2004年在長方形內院中改建了橢圓形的陽光大廳(見圖5a)。圖書館向高空的拓展并不是簡單的疊加,它以內院為依托向上形成雙塔懸挑式結構,并形成45角扭轉。新的擴建完善了圖書館的使用功能,整合了其內外空間環境,并豐富了它的整體形象,使其具有標志性形象特征。

3.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建筑的改造保護

高等學校是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的發源之地,高校校園人居環境里往往都保留有一些歷史建筑人居環境。這些舊校園人居環境建筑具有深刻的美學、文化與歷史價值,有的不僅仍在日常教學和科研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10]而且在高校校園人居環境的文脈特色形成中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已經成為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形象與文化精神的象征。高校校園人居環境中的傳統建筑是高校建筑形象文脈最直接的表征。它們往往是高校人居環境發展歷史的見證,對于這些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建筑進行保護與更新,是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建筑形象文脈的一種傳承方式。這些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建筑往往年代久遠,有些已經不能滿足功能需求以及年久失修,甚至損壞嚴重。[11]對于這類建筑若采用拆除重建的辦法,勢必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會給高校校園人居環境的文脈帶來極大的破壞。要盡一切可能完整地保存下去,可以通過修復、加固等措施,使其煥發不朽的生命力。

3.1加固修復

清華西區建筑群被公認為是清華精神的體現,代表了清華校園的歷史。西區中的清華學堂、大禮堂等建筑大多是采取了保護與修復的做法保留其原貌(見圖6),加固其結構,完善其功能。

3.2改造修復

對損壞較嚴重建筑可采取改造修復的措施,對歷史建筑我們盡量保留其外觀形象,對其內部進行改造修復。例如哈爾濱工業大學博物館,原為1921年俄國辦學建校原址,屬新藝術運動風格建筑人居環境,[12]有深遠的歷史價值。后作為學生教室使用。由于其內部木質裝修,加上管理不善,一次意外遭遇火災,損毀嚴重。在其整頓修繕中,主要是對其內部結構的改造與重建,重新規劃作為小博物館使用,以及對外立面的修復復原。

3.3復原再建

高校校園人居環境中有的建筑曾經在高校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精神文化內涵對于弘揚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優秀傳統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而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以致無法修復,對于這類建筑可用傳統的材料和結構依原貌重建。如清華大學的二校門,本已失去了實際功能,中被拆毀。1991年又有校友捐款復原,[13]作為清華的精神象征被一直保存下來。復原設計的建筑人居環境,其原汁原味常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任何考慮不周和對原有建筑人居環境改動或創新舉措都會面臨極大風險。

4.結論建議

在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建設的動態發展過程中,對高校校園人居環境自身特色以及其它方面文脈與文化、思想等方面進行傳承的高校校園人居環境設計。將中國建筑傳統文化中的硬、軟傳統與繼承理論與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建設特色緊密結合,高校校園生態人居環境硬質特色改造設計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高校校園人居環境特色存在兩個方面:有形的硬質特色、無形的軟質特色。高校校園人居環境中的硬質特色主要包括:體現在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建筑及其群落中的規劃結構、建筑設計、建筑形態、建筑意蘊與風格、建筑價值等硬件的集合;高校校園人居環境中的軟質特色主要內容為:隱匿于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建筑形態之后的一種制約與影響建筑形態生成發展的方式方法、設計思想理念以及創作觀念、價值觀念與對建筑人居環境的評價、欣賞、情感依附等軟件的集合。軟質特色的存在依托于硬質特色的表達與展現,高校校園人居環境硬質特色的發展變化卻受軟質特色的制約。(2)從微觀到宏觀,從局部到整體,高校校園人居環境發展建設過程中對建筑實體、建筑空間、環境以及整體組群結構等方面的傳承方法。指出校園人居環境的特色傳承應包含以上軟質特色部分內容的傳承。并就二者的性質對其傳承方式作以比較,比較了它們在載體制約性、顯隱表征性、來源對象性等方面的區別。(3)分析與揭示高校校園人居環境的邏輯關系以及內在特質,三個層次之間存在制約關系,低階特色必受中階特色制約、中階特色必受深層特色制約;各層次之間存在關聯性,每個層次間各種理念、方法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關聯兼容的;軟質特色兼具評比性與非評比性,隨著軟質特色抽象度的提高其統攝性越高,內容涵蓋量也越大,識別性也就越低,也就越難評價其優劣;(4)校園人居環境軟傳承的動態過程的融合性:校園軟質特色的傳承是一個內容較為復雜的系統,來自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內部的與外部的;來自中國古典的與國外的;既有來自建筑領域的,也有來自其它文化領域的。高校校園人居環境軟質特色是一個兼容并收的內涵,并且它不受載體制約,通過高校校園人居環境軟質特色的傳承使外來文化、思想與自身歷史、特性相融合;使建筑藝術與其他文化相融合。(5)由淺入深,層層挖掘,揭示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建筑創作中階層制約的思想內涵與精神實質,解析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創作的內在規律,融入哲學、藝術等方面思想將其理論完善。(6)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建設中對深層理念與表層符號的硬、軟特色傳承,擺脫硬質特色傳承所導致的歷史性與現代性格格不入的困境,有助于為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找到良好的結合點;使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建筑規劃設計之精髓得以傳播與拓展,喚醒校園人居環境設計者更加重視對高校校園人居環境本質內涵的延續繼承;為創造具有高文化品位的現代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形象找到良好的切入點;(7)高校校園人居環境的發展繼往開來,高校校園人居環境的建設仍在持續,設計的探索從未完結。在我國大規模投入建設的熱潮下,冷靜總結與思考更有利于明日的工作。揭示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建筑創作中階層制約的思想內涵與精神實質,解析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創作的內在規律,并融入哲學、藝術等方面思想將其理論完善。(8)中國建筑傳統文化中的硬、軟傳統與繼承理論與高校校園人居環境建設特色緊密結合,對高校校園人居環境硬質特色傳承的研究,從微觀到宏觀,從局部到整體,探討高校校園人居環境發展建設過程中對建筑實體、建筑空間、環境以及整體組群結構的傳承方法;對高校校園人居環境軟質特色傳承的研究,高校校園人居環境軟質特色中的三個層次分別是低階(重理的設計手法)、中階(偏情的創作思想)、高階(持道的價值觀念)。(9)設計與認知共軛性,建筑師的設計作品可以引導公眾的審美意識,而反過來,公眾的審美的反饋,也是建筑師自覺或不自覺地向公眾意愿的方向努力。設計實施與公眾認知過程是一個既對立又統一的一對矛盾,二者具有多層次、互逆的系統性、動態性、對立性以及相互作用性,具有共軛性。

作者:查曉鳴 單位:四川省簡陽市建筑設計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近手机中文字幕1页| 91秦先生在线| 欧美极品少妇无套实战| 国内精品免费视频自在线| 免费a级片网站| A国产一区二区免费入口| 秋霞鲁丝片一区二区三区| 女人张开腿给人桶免费视频| 依恋影视在线观看韩国|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燃情仕途小说全文阅读免费无弹窗下载| 夜夜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成人午夜电影 | 国产无卡一级毛片aaa|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韩国免费三片在线视频| 我想看一级毛片| 免费看欧美成人性色生活片| 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看| 欧美激情高清整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 国产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综合视频| 美国式的禁忌80版| 天天摸天天摸色综合舒服网| 亚洲欧美国产免费综合视频| 亚洲综合色7777情网站777|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 和几个女同事的激情性事| www.av毛片| 欧美怡红院免费的全部视频| 国产成人AV区一区二区三| 免费扒丝袜在线观看网站| 99ri国产在线| 田中瞳中文字幕久久精品|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久青青在线观看视频国产|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99| 好吊妞在线新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