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環境科學基礎教學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環境科學是我校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必修的基礎課之一。本文從分析教材入手,選擇了適合該專業學生的教材,構建了相應的教學內容體系,并在教學模式上做了一些探索。
[關鍵詞]環境科學基礎;教學探索
為解決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這兩大國民經濟發展面臨的根本問題,國家教育部于2010年批準設立了一個新興交叉學科專業——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環境科學基礎是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重要基礎課,該課程涉及面廣,既有化學、生物學、生態學、工程學、法學、社會學等自然科學的知識,又有社會科學和技術科學的知識[1]。而且由于該學科發展極為迅速,課程內容的理解差異較大,如何緊跟時展的步伐,全面體現該課程的科學內涵,是環境科學基礎教學中應該時刻思考的問題。
1教材的選擇
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國內陸續出版了多部關于環境科學的教材,比如北京師范大學劉培桐主編的《環境學概論》、清華大學何強主編的《環境學導論》、中山大學唐永鑾主編的《環境學導論》、東北師范大學盛連喜主編的《現代環境科學導論》、南京大學左玉輝主編的《環境學》等。其中劉培桐主編的《環境學概論》被多家院校選為教材,因為該書理論體系較完整,既包括環境污染,環境評價、環境規劃,又涵蓋人口、資源、能源與環境的關系等內容。何強主編的《環境學導論》是以環境問題為導向,更偏重于環境問題的具體解剖和解決技術。唐永鑾主編的《環境學導論》比較重視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有一定深度,較適合研究生教學。盛連喜主編的《現代環境科學導論》則以生態環境為主線,淡化了環境污染問題。左玉輝主編的《環境學》引入了人居環境和景觀環境,在基本原理上有所突破[2]。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后,可持續發展思想得到普遍接受。關于環境科學的一些教材也比較重視人口、資源及其生態問題,涉及面更廣。通過考察國內的多本教材,結合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特點,我們最終選定的教材是南開大學鞠美庭教授主編的《環境科學基礎》。該書教學內容以環境基本規律為主線,分別從全球環境問題、資源與環境、人口與環境、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固體廢物處置與管理、物理環境、生態城市建設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闡述了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原理。本教材中添加一些環境科學基礎理論的近期研究成果,同時重要概念均配英文解釋,這更加適應21世紀社會經濟發展對環境類人才培養的需要,也能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必要的環境研究技能基礎。
2教學模塊的構建
以鞠美庭教授主編的《環境科學基礎》為基本教學內容,我們設置了三個教學模塊,第一大模塊包括緒論、全球環境問題、資源、人口及生態系統與生態保護;第二大模塊分述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物理污染等方面的環境保護問題;第三大模塊是生態城市建設以及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探討與實踐。通過第一模塊的教學使學生對環境科學學科有綜合、系統的認識,明確環境科學的研究范疇、任務和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通過第二模塊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機制以及污染物的危害,了解環境污染防治的基本途徑和環境管理體系。通過第三模塊的探討進一步提升學生對環境科學的認識,增強學生對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認識,激發學生的環保使命感。此外,我們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呈現上有深有淺、有詳有略。比如,考慮到本專業學生后續課程中會深入學習固體廢物資源化,因此講授固體廢棄物時資源化部分則略講。鑒于學生對資源和生態系統等方面的部分知識已在中學掌握,這些方面的部分內容也略講。而對全球環境問題的探討,則不僅限于教材內容,還就書本上未涉及的海洋污染等問題進行了闡述。
3教學模式的探索
環境科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滲透而成的新興學科。由于本課程是在學生大一第一學期開設,所以整個內容的講解既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背景,又要激發學生的專業認同感,還要讓學生掌握環境科學的基礎知識及其應用研究的發展領域,了解環境學科發展的新動向和新成果。針對上述基本要求,為了實現由“專業對口”觀念向“專業適應”觀念的轉變,由“應試教育”模式向“知識、素質、能力”并重教育模式的轉變,我們在本課程的教學中特別注重對學生科技素質的培養,從以下幾方面做了有效地探索。首先,注重學生專業興趣的培養。備課過程中我們廣泛收集、篩選、歸納相關材料,通過列舉大量的案例來吸引學生的關注力,通過案例分析梳理專業知識,通過分享國內外前沿的科研動態讓學生了解環境科學領域最閃光的前瞻性思想和環保領域尚未解決的難題,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激發學生的專業熱情,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這門課的意義。其次,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課堂講授中充分運用多媒體的優勢,通過圖片、動畫和視頻展現案例。注重課堂互動,將案例分析、專題討論、項目調查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作用。可以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辯題,通過辯論的方式激發學生去查閱資料、深入思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再次,角色互換模式。分配部分章節讓學生搜集資料,分組講解。通過收集資料、甄選資料、制作課件、講解闡述等環節,鍛煉學生制作PPT課件及口頭表達的能力,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通過角色互換模式,在培養學生個人素質的同時還有助于增進班級團結,有助于建立更融洽的師生關系。綜上所述,環境科學基礎的教學須不斷探索,優化組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現環境科學基礎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梁紅,郭碩.當代高等院校環境科學專業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5(51):93-94.
[2]馬俊杰,王伯鐸,宋進喜,等.“環境科學概論”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4):57-59.
作者:張麗麗 尚鵬鵬 羅桂梅 陳長寶 朱樹華 單位:山東農業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泰安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