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環境設計在校園中的應用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學校作為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場所,不僅需要促進師生交流學習,還承擔著傳播歷史文化、價值觀念、人文精神等責任。因此,如何將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有機結合起來,創造一個既能滿足師生審美品位和精神需求,又能促進有效進行教學活動的校園環境,是學校得以健康科學發展的首要條件。本文從學校校園環境設計的必要性和影響入手,進而對學校環境設計的發展趨勢加以仔細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校園環境設計;空間環境;教育功能;文化
學校是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場所,優美的校園環境不能塑造學校良好的形象環境,促進學校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還能“達到感染人、影響人、教育人的目的”。因此,如何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對學校校園環境景觀加以規劃和設計,也就成為校園建設的重點。
一、校園環境設計的意義
(一)有利于塑造學校形象
良好的校園環境設計會對校園形象的塑造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并且有利于學校形象的彰顯。例如,北京大學充滿歷史韻味和人文精神的校園環境,不僅使其成為判斷學校品質和歷史文化的最直觀的途徑,還使其成為旅游觀光的熱點。成千上萬的旅客在校園漫步參觀的同時,也在無形為校園形象做了最生動的宣傳。
(二)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傳播
學校生活是人的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如果一味地追求教育目標,而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培養,必然會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造成一定負面的影響。新時代的校園環境設計不僅要能給學生帶去輕松愉悅的舒適感,還要能體現學校自身的歷史文化、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的目標,以有利于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三)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學校教育已不再僅僅局限于傳播知識、培養技能、促進學習交流等方面,還承擔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制定未來職業規劃,使其能在人才競爭中搶的先機,幫助其提前進入社會角色,實現心理教育健康的正常發展。
(四)為學生提供學習娛樂的場所
作為國家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成功的校園設計不僅能為師生提供一個具有濃厚學術氛圍的學習環境,還應該為師生塑造一個可以放松身心的休閑娛樂場所,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和交流。
二、影響校園環境設計的主要因素
(一)自然因素
成功的學校校園環境設計,不僅需要滿足師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同時還應切合實際、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規律。首先,需要考慮的自然因素,包括學校校園所處的地理區域與地理環境,如地勢、植被、湖泊、氣候等,這些都是設計者在對學校校園進行環境設計時需要考慮的自然因素。只有結合學校校園所處區域的自然特點,才能設計出符合地理特點的環境設計。其次,還需要考慮的自然因素是城市空間。不同的城市在其發展過程中,會因所處區域而形成不同的地貌特點,同時又因不同的經濟、人文等因素形成不同的級別劃分。設計者在對學校校園進行規劃和設計時只有充分考慮到校園所處地區的城市空間構成、地理特征、交通環境等因素,才能設計出更符合實際建設要求的環境設計。
(二)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學校校園文化和城市地域文化。前者是學校校園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所形成的校規校紀校訓,出現的杰出人才,以及辦學特色和教育理念等;后者是指不同的城市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形成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其中包括城市建筑、園林遺址等。人文因素是一個城市的歷史沉淀和人文精神的反映,它們都可以作為保留和開發的元素,最大化地應用到校園環境設計過程中。
(三)可持續發展因素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政府對學校校園建設也提出了科學健康合理發展的要求。作為展示先進文化知識的前沿陣地,學校校園環境設計必須積極響應國家以及當地政府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的要求,維護好生態平衡的同時,也促進高校的長久發展。
三、校園環境設計的發展趨勢
(一)綠色生態性校園
近些年來,隨著科技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環保越來越被人們重視。作為傳播和展示先進科學文化知識的場所,學校校園必然會反映到這一趨勢,因此建設綠色、環保、生態的校園也就成為許多學校校園環境設計的主題。從綠化資源的應用方式區別,綠色生態校園一般可分為:原生態性校園和景觀化校園兩種。原生態性校園,是指校園原環境的綠化面積較為廣闊,天然植物較多,在進行校園景觀設計時應根據其原來的地理地貌特點進行規劃和設計,盡量減少人為設計對原有生態系統和地理區域的破壞。這樣的環境設計因校園天然生物保存比較完整,有氧性高。景觀化校園,是指校園原環境缺乏綠化資源或者基本沒有綠化,為了適應時代和校園建設的發展需要,只能引進綠化資源進行種植,這樣的校園環境設計可保留的原環境因素較少,人工設計手法較多,設計風格和植物配置更加美觀合理,整體設計效果工整,審美性較高。原生態性和景觀化校園雖然綠化資源的應用方式不同,但二者都是在利用原校園的生態系統的基礎上,依據園林美學、環境學、植物學、規劃學等知識,使學校校園的生態環境和師生的教學活動達到高度的統一和諧,進而保障了高校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地域人文性校園
地域人文性校園是指設計者在對校園環境設計時,側重發掘校園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風俗人情、人文地理,并將應用到設計過程。影響校園環境設計的地域文化性因素包括校園所在城市的歷史文化、地理氣候,以及園林建筑等。人文景觀既是進行校園環境設計的重要參考因素,也是學校校園開展教育的重要環節。一般來說,建設人文性校園,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校園建筑的設計近些年來,隨著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斷加快,很多學校都進行了擴展,為了能適應校園建設的發展速度,不少新興科技也被引用到校園建筑設計之中,一方面,新科技大大縮短了校園建設的工期,另一方面模式單一的形式也造成了校園建筑人文精神的缺失。校園建筑不僅是學校校園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人文精神的反映。因此,在校園建筑建造時注入人文精神也就成為校園環境設計迫在眉睫的問題。首先,增強校園建筑的審美品位。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不同的校園建筑可以用來識別和注釋學校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美好的校園建筑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健康的審美品位和思維方式。例如,廈門學校的校園建筑,秉承了傳統閩南宗祠的建筑風格,向上翹起的屋脊和檐口與校園所處的山海環境相得益彰,既體現了獨特的校園建筑文化,又對“百年樹人、代代相傳、興家報國”的閩南儒家文化進了良好的傳承發揚,可謂是校園建筑的典型成功之作。其次,能夠體現時代和社會發展的節奏。學校校園不僅是傳播知識的場所,也是展示先進社會理念和學習交流的場所。設計師在對校園景觀規劃時,既需要緊扣學校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還需要緊跟社會和時代的發展,拋棄一些已經不適合時代節奏的風俗和規矩。例如,湖南學校校園的無院墻設計,在不破壞學校校園本身良好的綠化狀態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校園所處地理區域以及周邊環境的特點,合理地進行區域空間的開放,使在校學生既能更多地了解社會現象、體驗社會生活氛圍,又能增加積極的思想政治氛圍的輻射面,促進了師生與周邊地區的文化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學習,體現了新時期校園建設的創新思想和交流學習的愿望。2.校園雕塑的設計校園雕塑是校園人文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的設計既要服從校園環境人文設計的整體性,又要與校園貼合校園原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理念,體現新時期的校園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成功的校園雕塑設計不僅可以增強學校校園的文化品位、審美趣味,還可以提升學生對所在院校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責任感。例如,廈門大學的《跨世紀的囑托———陳嘉庚與學生》群雕設計。設計者利用廈門學校校園獨特的地理環境,以學校校園周圍的自然植被作為雕塑作品的背景,雕塑與環境相互呼應、融合;而開放式的空間形式,則使觀眾可以直接接觸作品、產生互動,進而營造出親和、寧靜的氛圍。這一雕塑不僅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也讓學生通過雕塑作品與校園文化產生了互動,發生了情感共鳴,體現了時代精神。3.知識研究性校園學校作為傳播知識文化、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場所,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教育,因此校園的景觀設計除要滿足綠色、生態、環保等必要因素外,其自身的知識研究性也是不能忽視的。由于目前我國國內的大多數校園還為綜合類學校,因此對知識研究性校園的相關研究還不夠,但這并不影響知識性校園的建設,由于此類校園都是在地域性和人文性校園基礎之上發展起來,并且學校教育本身側重傳播知識的特點,使其能與前兩類校園彼此融合、共同促進,并隨著社會和學校校園環境設計的不斷發展,盡可能體現出知識研究特點。
四、結語
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場所,學校校園的環境設計不僅要為師生交流學習的創造一個和諧的園林環境,還要促進學校教育觀念和人文歷史的傳播和發展,這就使校園的環境設計不同于一般的環境設計。成功的校園環境建設,既是一所學校得以科學健康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校園人文精神和歷史文化得以沉淀、延續和傳承的基礎。同時,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和文化知識的更新換代,以及設計理念的不斷變化,都將導致未來的學校校園環境設計將不斷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融合更多新時代的元素和創新精神,有關學校校園的環境設計的研究和探討也將變得更加豐富和多元化。
參考文獻:
[1]張斯為.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芻議[J].教育與職業,2006(14):38-39.
[2]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3]徐勇為.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M].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2002.
[4]范利飛.學校校園環境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向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7):9380-9382.
[5]薛嵐,郝東升.學校校園文化景觀的探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1(16):58-59.
[6]張凱莉,周曦.學校校園環境設計問題的探討[J].風景園林,2006(3):80-83.
[7]謝嘉琳.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南海校區景觀文化設計淺議[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1):77-80.
作者:張宇恒 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