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城市循環經濟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循環經濟的原則
1.1減量化原則是輸入端原則
指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物質量,所以他也被稱做減物質化,要求在保證完成任務的基礎上,盡可能地使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最大程度地做到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在生產中,減量化原則主要表現在要求產品體積小型化和產品重量輕型化,不僅如此,為了減少廢棄物排放,還應該要求產品包裝簡單樸實。
1.2再使用原則屬于過程性原則
應該盡量多地以多種方式使用物品。通過重復使用物品,不僅可以延長物品的使用時間,還能夠有效抵制現階段社會上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給環境造成的破壞。
1.3再循環原則是輸出端原則
希望可以物盡其用,即使物品報廢后還可以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以下是比較常用的兩種方式:一是原級再循環,就是把已經報廢的物品經過處理后變成可以利用的相同的新產品。二是次級再循環,就是將廢棄物處理后形成與原來不同的新產品,然而不管是再使用還是再循環原則的實施,都反過來強化了減量化原則的實施。
城市發展有三個階段:一是“自然本體論”城市;二是“人類本體論”城市;三是“生態本體論”城市。本文重點要闡述的是經濟生態化即城市的循環經濟及與之所形成的城市循環經濟體系,它有以下四個特征:
2.1高效性
社會的高速發展離不開經濟的支持,循環經濟憑借其高效的轉換系統和流轉系統,再加上我國發達的教育體系和較高的人口素質,有效促進了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之間關系的融合。
2.2整體性
城市循環經濟體系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不僅要兼顧社會、經濟、環境三者的整體利益,還要滿足不同地區的發展要求,同時也要保證構成城市循環體系的四個系統更具有協同性和整體性。
2.3復雜性
城市循環經濟體系是一個反饋系統,具有很強的復雜性,利用各生產食物鏈可以組成不同的循環經濟體系,每個循環經濟體系的保障系統和技術支撐系統是十分復雜的。
2.4公平性
循環經濟比傳統經濟更具有公平性,既體現在對人的尊重,能夠積極開放的接納外來移民創業者,注重城市文化中的包容度,也體現在對大自然的尊重上,在城市循環經濟體系中非常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節約,最大程度地避免造成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浪費。這四個特征也是城市循環經濟體系建立的依據和基礎。
3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構成城市循環體系有以下四各方面構成:
3.1綠色產業
生態產業和環保產業等都屬于是綠色產業,主要是指那些不對或者很少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的產業。在我國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①生態農業。現階段生態農業的生產手段與過去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加的注重生態環境和資源特點的影響,通常都會采取多種經營、多種產品互補等手段,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生態環境良性循環。
②生態工業。生態工業有效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的方式是從源頭上控制和閉合物質流程,盡量避免污染物的輸出,最大程度地保證環境不被污染,促進經濟持續化發展。
③生態服務業。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服務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生態服務業成為當前城市經濟健康發展的綠色產業。
④環保產業。環保產業包括三個方面:環保設備(產品)生產與經營;資源綜合利用;為環境保護提供技術、管理與工程設計和施工等各種服務的環境服務,這是最具代表性的綠色產業。
3.2基礎設施系統
城市基礎設施是指為城市物質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條件的公共設施。它是城市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項設施,具有綜合服務功能。城市基礎設施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都必須與城市的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等子系統協調發展。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應盡量使用自然清潔能源和新技術新材料,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
3.3技術支撐系統
我國很多學者都認為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是由以下五類組成的:減量化技術、資源化技術、替代技術、系統化技術、再利用技術。減量技術是源頭上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的,它是一種利用盡可能少的物質和能源消耗來完成既定目標的一項技術;資源化技術是把報廢的物品再次變成有用的物品的技術;替代技術是指為了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淘汰傳統的資源、材料、產品和工藝,開發和使用新的資源、材料、產品和工藝的新技術;系統化技術從系統工程的角度出發,通過構建合理的產品、產業、技術組合來達到物質資金技術的優化;再利用技術是指最大程度地使原料或產品物盡其用,通過多次反復使用來減少資源消耗的技術。
3.4社會保障系統
社會保障系統是城市中人類及其自身活動所形成的非物質生產的組合,與很多個領域都息息相關,比如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等。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系統,具體應做到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轉變政府職能,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關部門應盡快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二是樹立綠色消費的理念,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社會如何發展,都不能以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三是建立有效的公共參與機制,比如建立公眾參與的保障機制和信息交流機制并實行強制性公眾參與。
4我國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建立及措施
這是本文重點要闡述及研究的部分,作者分別從城市產業循環體系、垃圾循環體系和水資源循環三個方面的體系構建說起,來討論體系建設中要采取的措施。
4.1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構建
①構建城市產業循環體系。第一,要制定科學的城市經濟發展規劃,把新城區和老城區的產業結構及布局調整規劃搞好;第二,參考產業布局規劃和各產業園區的功能定位,集中打造特色產業園區和生態產業園區。第三,對于那些雖然在城市建成區但是并未在相關的特色園區生態園區的企業,也應該加強相關管理,提高其內部物料循環利用的水平。第四,對于找不到鏈接伙伴的企業產業或園區,要積極地組織引進和研發相關的補鏈項目,建立產業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第五,要大力發展靜脈產業和環境產業。這是形成整個城市完整的循環經濟環路的重要環節。
②構建城市生活垃圾循環利用體系。傳統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主要采用填埋處理和焚燒處理,這種方式嚴重污染環境,資源利用率低,已不適應現代城市的發展。首先要制定城市垃圾處理辦法,明確垃圾的管理標準;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動員每個居民自覺進行垃圾分類,使垃圾分類逐漸深入市民的思想和生活;第三政府應增加相關方面的投入,保證垃圾分類的物質設施建設;第四開展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由環衛部門或相關的產業化公司將垃圾分別送往相關企業;第五大力發展廢舊物資回收產業,培育再生資源集散交易市場。
③構建城市水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傳統意義的城市水循環模式強調水資源的供給管理,日益增長的城市用水量與我國淡水資源的稀缺之間的矛盾越發突出,因此必須構建城市水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實現水資源的分類和循環使用。第一要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城市建設規劃的編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應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其次應增加對雨水等地表水的收集,分類處理城市污水,實現用水的資源化;第三,結合居民樓、寫字樓等的新建與改造,將城市廢水經集中處理后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4.2構建城市循環經濟要采取的具體措施
綜合利用資源,開發利用可再生資源取代稀缺的自然資源,將有害環境的廢棄物減少到最低。最后,科學和嚴格的管理。循環經濟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集經濟、社會于一體,因此要建立健全循環經濟的管理體系,建立完備的規章流程,并監督其有效實施。國內外的調查證實,只要加強管理便可獲得削減物料和污染物的明顯效果。這些措施是在城市經濟循環構建的基礎上經過實踐檢驗了的標準化措施,是完全可行的。發展城市循環經濟既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遵循循環經濟的思想和戰略指導我國城市發展是完全適用的。
作者:王靖 單位: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