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循環經濟下產業共生耦合模式探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循環經濟下產業共生耦合模式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循環經濟下產業共生耦合模式探究

[摘要]產業共生耦合模式是循環經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模式的構建要求充分挖掘區域各產業間副產品和廢物資源的共生耦合關系,并通過信息、物流、服務平臺等渠道構建起物質集成、能量集成、信息集成的聯合體。以依托型、平等型和混合型三種產業共生耦合類型為切入點,利用物質流動和實證分析的研究方法,構建出跨行業綜合利用冶金廢物的依托型共生耦合模式、協同處理多種固廢的平等型共生耦合模式和資源再生利用、多產業共生的混合型耦合模式,并探索建立起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要素集成系統。

[關鍵詞]循環經濟;依托型共生耦合;平等型共生耦合;混合型共生耦合

《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指出:發展循環經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方式。這將發展循環經濟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并對循環經濟的地位和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產業共生耦合模式是指在各產業系統之間形成資源配置合理、能量高效使用、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生態網絡,即通過物質集成、能量集成、信息集成的平臺體系,某個產業產生的副產品或廢棄物資源能夠作為另外一個產業生產所需的能量或原輔材料,使多個產業之間構成集成共生的生態網絡[1],它是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組成部門。近幾年,國家大力倡導發展循環經濟,建立了一批循環型城市、園區、企業,逐步形成了“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生態產業鏈和產業間資源共享、副產品互用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奠定了基礎。但從產業共生耦合能力的角度上看,還存在產業布局不合理、產業結構協同性較低、集成管理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等現實問題。加大對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討,是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

一、產業共生耦合的三大類型

生態產業鏈是在滿足社會性的長期需要的前提下,以恢復和擴大自然資源存量為宗旨,通過對兩種以上產業的材料、產品、副產品、廢物等基本元素進行優化組合和調整改造,形成既使產業鏈上各主體獲取一定經濟利益,又與自然生態系統保持協調平衡的復雜系統。生態產業鏈理論為構建產業共生耦合提供了重要支撐,一方面生態產業鏈在產業層面提出了如何彌補和延伸產業鏈條、打造循環型產業體系的實現途徑,另一方面在企業之間解決了如何實現副產品和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增強企業間耦合能力的問題。目前,國內學者對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類型進行了廣泛探討,大多以企業規模、運作機理和效益反饋為依據,將產業共生耦合的類型分為三類:依托型耦合關系、平等型耦合關系和混合型耦合關系。

(一)依托型共生耦合

依托型共生耦合關系是目前產業共生耦合中最為普遍的共生系統,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區域內具有一個或幾個主導產業或大型企業的存在,主導產業的生產運行需要一批為其提供原材料或零部件的行業或企業,同時主導產業的生產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的工業廢物,需要相應行業為其消化廢棄物,從而形成主導產業和輔助產業間、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間的物質、信息、能量集成的共生網絡。在依托型耦合模式中主導產業始終在交易中處于支配地位,各依附企業無法取代,這是該耦合模式的典型特征,除此之外,快速成長性和不穩定性也是它的主要特征[2]。

(二)平等型共生耦合

平等型耦合模式是指由各產業構成的耦合網絡中,每個產業都處于平等的地位,通過各結點之間物質、信息、資金和人才的相互交流,形成網絡組織的自我調解以維持組織的運行[3]。在平等型耦合網絡結構中,依托產業耦合關系建立的企業多以中小企業為主,各結點在談判和交易的過程中處于平等的地位,僅憑以交易形式實現交易雙方或多方的經濟利益而建立起來,各產業間的合作方式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的特點。但當原材料的提供、副產品的互換、廢棄物的交流不能給交易中的任何一方帶來經濟利益時,交易關系將立即終止,各方將尋求新的交易對象和交易形式。因此,以中小企業為主,依靠市場機制建立起的平等型耦合模式不具有穩定性和安全性。

(三)混合型共生耦合

隨著產業組織結構的不斷調整和產業體系的逐步完善,混合型耦合模式開始出現,它是一種復雜的組織結構網絡,由多個主導產業和一批附屬行業以各種交易活動構成。在混合型耦合模式的結構中,各主導產業或大型企業通過物質、信息、人才、資金和技術的交流形成合作與競爭的關系,是耦合模式的主體結構,起著支撐網絡結構的運行、引導網絡結構的發展方向等作用;依托主導產業物質需求量大和廢物流量多的優勢,能夠延伸出一批依附型行業,在多個主導產業的引導下構成多個小模塊;同時,在小模塊之間充分發揮各自的信息、物質優勢,能夠產生互助共生、互相滲透的網絡結構。基于以上運作方式構成的復雜的網絡體系具有結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物質流動的快速性和規模性、成員之間的滲透性和互助性等特點[4]。

二、構建產業共生耦合

模式的基本要求產業共生耦合的核心內容包括產品、副產品和廢棄物。產品是某一行業生產的主要物品,是企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行業生產運作的最終目的;產品在產業與產業之間的橫向聯系貫穿于工業生產體系的全過程,但目前產品在產業間的橫向拓展已相當充分,因此模式構建更多地考慮副產品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副產品是企業在生產主要產品的過程中產生的附帶產品,并非主要產品,不是企業生產經營的主要來源;同時,企業在生產過程必然會排放對生態環境具有危害性的廢氣、廢水、廢渣等廢棄物,與產品和副產品相比經濟價值會更低,這就決定了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更容易忽視副產品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往往容易造成副產品的資源浪費、廢棄物隨便排放等行為。因此,在產業共生耦合模式構建中,必須更加注重副產品的互用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注重廢棄物的回收、處理、利用。

(一)打破行業領域界限

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構建要求在工業網絡體系中延伸產業鏈條,或者重新構建一條資源綜合利用的產業鏈,這就需要人們擺脫行業領域界限這種思維意識的束縛,打破原有產業體系的界限,在行業間、企業間重新構建物質流、信息流、能量流、價值流的流向,積極發現和挖掘不同企業、產業、項目或工藝流程之間的共生耦合關系,培育和引進區域間建立共生耦合關系所需要的項目、企業,以形成區域間產業共生、資源共享的網絡體系,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循環利用[5]。

(二)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

產業共生耦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是在充分考慮各產業產生的副產品和廢棄物的物理形態、化學成分和利用價值的基礎上構建起的共生關系。在現有的產業鏈條或產業體系中,不可能完全實現所有的副產品和廢棄物都得到充分利用并實現自我價值,因此必須發展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構建出另一種產業類型以解決此問題。

(三)防止二次污染環境

目前,部分資源回收利用企業受規模小、地域分散、經營方式粗放等因素的影響,個體經營、廢物隨意堆放、廢水和廢氣隨便排放等現象頻繁出現,容易產生再生資源回收、加工過程中的二次污染環境問題。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建立必須以生產全過程中的環境質量監管、減少生態環境污染為前提,促使粗放式的經營方式向集約型經營方式轉變。

(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企業是產業共生耦合模式建立的微觀主體,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是企業開展副產品互換、互用和廢棄物多級循環利用等的內生驅動力。[6]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是產業共生耦合模式構建的關鍵因素,當企業間采取循環經濟相關活動不能獲取經濟利益時,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構建將難以開展。

三、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設計

根據以上三種產業共生耦合模式類型的特征和運行機理,在福建省內選取福建梅列經濟開發區、常富建材有限公司、仙游縣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其產業結構、行業屬性和耦合現狀,提出三種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設計方案。

(一)跨行業綜合利用冶金廢物的依托型共生耦合模式設計

冶金產業是資源密集型、能源密集型產業,具有能源消耗大、廢物排放多等特征。冶金產業的行業屬性決定了其能夠與多個行業集聚共生,并易形成以冶金企業為核心的資源共享互用聯合體[7]。福建梅列經濟開發區現以冶金和金屬加工、機械制造、建材等產業為主,在冶金和金屬加工產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引進和培育一批建材、化工、機械加工等企業消化冶金和金屬加工產業的產品、副產品和廢棄物,不斷延伸和拓展產業鏈條。同時,區內具有三鋼集團及下屬企業、廈工(集團)三重機等大型企業,在交易談判的經濟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具備構建跨行業綜合利用冶金廢物的依托型共生耦合模式的特征。針對目前產業結構、布局和主導產業的產業特性,構建產業橫向耦合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發展冶金壓延和金屬加工、機械制造、建材生產、精細化工等相關鏈接產業為基礎,充分發揮核心企業的資源優勢和輻射效應,進一步完善核心企業間物質、能量交換系統以及開發區副產品和廢物利用系統,有效提高冶金產業副產品和廢物的利用效率”

1.完善核心企業間物質、能量交換系統

以三鋼集團、小蕉軋鋼廠和閩光冶煉公司三大核心企業構成的冶金及金屬加工產業鏈為基礎,充分挖掘副產品和廢物互換的潛力,進一步完善核心企業間副產品及廢物互換系統,形成緊密分工協作的生產關系。充分利用三鋼集團的鋼坯資源,為小蕉軋鋼廠生產棒材和熱軋帶鋼提供原材料;閩光冶煉公司可為三鋼集團、小蕉軋鋼廠提供生鐵;小蕉軋鋼廠可綜合利用閩光冶煉公司冶煉鑄造生鐵時產生的大量富余高爐煤氣用于軋鋼;閩光冶煉公司也可綜合利用小蕉軋鋼廠軋鋼時產生的副產蒸汽供生產系統所需。

2.建立開發區副產品和廢物的利用系統

以充分利用三鋼集團、小蕉軋鋼廠和閩光冶煉公司排放的廢棄物資源為核心,進一步完善開發區物質流動系統,引進壯大一批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構建起開發區副產品和廢物的回收利用系統,建立涵蓋冶金、化工、建材、機械制造等產業在內的共生耦合體系。充分利用三鋼集團產生的鋼渣資源,用來制造水泥的鋼渣粉和鋼渣磚,實現三鋼集團鋼渣的“零排放”;培育一批建材企業,最大限度利用三大核心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高爐礦渣來生產礦渣微粉,并積極延伸建材產業鏈,生產多種新型建材產品;實施氧化鋅生產項目,綜合利用三鋼集團的廢渣和煙道塵來生產氧化鋅;進一步延伸精細化工產業鏈,進一步加工制造順酐和苯酐,進而利用順酐、苯酐生產不飽和樹脂以及不飽和樹脂工業品等產品。

(二)協同處理多種固廢的平等型共生耦合模式設計

傳統建材產業以大量消耗化石資源和礦石資源、大量排放廢棄物和污染物為主要特征。在現有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狀態下,迫切要求建材產業轉變單一原材料資源來源、廢棄物和污染物過度排放的生產方式。而依托現有技術和市場條件,建材產業已完全能夠在工業生態系統模式中承擔廢物處理者的角色,可協同處理建筑垃圾、粉煤灰、煤矸石等多種固體廢棄物,作為生產新型建材產品的原材料,為多個產業固體廢棄物處置問題提供解決途徑。建材產業屬于我國傳統優勢產業,產業門檻不高、投資金額不大、技術水平要求一般,大多以中小企業為主,在依托產業耦合共生下的市場交易環節中不易獲取主導地位,具有平等型共生耦合模式的主要特性。目前,常富建材有限公司以生產加氣混凝土砌塊為主,生產原料大多來源于附近企業的工業固體廢棄物,固體廢棄物占原材料的比例已達50%左右,原材料主要有周邊大唐火電廠生產排放的粉煤灰、爐底渣、脫硫石膏,羅源和古田鶴塘地區石材加工廠排放的碎石、石粉以及附近煉油企業的垃圾等廢棄物。根據現有市場規模和技術條件,常富建材有限公司應緊密圍繞市場需求,以綜合利用多產業固廢為中心,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拓寬原材料來源渠道,豐富新型建材產品類型,積極吸納河道淤泥、冶金企業排放的煤渣和鋼渣、建筑垃圾、垃圾焚燒發電廠殘留的垃圾渣、污水處理廠的淤泥爐底渣、化工廠的電石渣等廢物資源,作為生產加氣混凝土砌塊、空心磚、蒸壓磚、淤泥燒結多孔磚等新型建材產品的原材料,并通過完善產品配方比例,開發多樣化的新型建材產品,實現多產業固廢綜合利用、變廢為寶。

(三)資源再生利用、多產業共生的混合型耦合模式設計

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又稱為靜脈產業,是對社會生產過程和生活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固體廢棄物進行回收和再加工利用產業的總稱[8]。仙游縣素有回收加工廢舊塑料、廢舊金屬的傳統,每年回收的廢舊塑料、金屬等各種再生資源約80萬噸,但目前廢舊塑料和廢舊金屬再生利用產業的發展僅限于回收和粗加工環節,加工后的塑料原料、金屬材料出售至外地,限制了產業鏈的延伸和附加值的提高。因此,要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充分發揮廢舊塑料、廢舊金屬資源集中的優勢,以拓展延伸廢舊塑料和廢舊金屬回收利用產業鏈為核心,深入強化兩大資源回收利用產業與當地化工、紡織鞋服、建材、電子信息、木材加工、服務業等多產業的共生耦合關系,構建起資源再生利用、多產業共生的混合型耦合模式,不斷發展壯大循環經濟產業體系。

1.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

一方面,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是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先決條件,應充分發揮仙游縣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的龍頭帶動作用,以現有的廢物資源回收人員、運輸工具、回收點為基礎,以再生資源物流平臺為支撐,采取“公司+基地+回收站+回收點”的資源回收管理模式,建立遍布鄉鎮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另一方面,發揮廢舊塑料、廢舊金屬的資源優勢,充分將廢物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規劃建設廢舊塑料加工生產園區,將現有的廢舊塑料加工企業納入園區進行規范化管理,積極引進塑料深加工項目和企業,生產塑料母料、農用塑料、包裝塑料、工程塑料、建筑塑料等深加工產品,提高廢舊塑料的附加值;規劃建設廢舊金屬及機械制造園區,將廢舊金屬用于制造汽車配件、工程機械、塑料機械、電機電器、木工機械、模具等產品;在廢舊塑料加工生產園區和廢舊金屬及機械制造園區推行集中化、生態化、規范化經營模式,建立和完善相應的集中供熱系統、污水處理系統、垃圾焚燒發電廠等公共基礎設施。

2.強化多產業集聚共生

做強做大涵蓋精細化工產業、紡織鞋服產業、建材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木材加工業和服務業在內的產業體系,強化廢舊塑料和廢舊金屬深加工、再制造與各產業的耦合力度,構建多產業集聚共生的混合型耦合模式。首先,加強工程塑料行業與汽車配件、工程機械、電機電器等機械制造行業的深度鏈接,加快發展塑料機械、模具等機械制造行業,為廢舊塑料回收利用產業的發展提供優質的生產器具;其次,強化主導產業與輔助產業間的耦合力度,塑料母料、模具、精細化工產業為紡織鞋服產業提供所需的原材料和生產器具,木工機械發展對促進木材的精度切割具有推動作用,工程塑料與電子信息產業、建筑塑料與建材產業均具有良好的契合關系;再次,加快發展生態物流、科技研發、金融服務、產品展示、維修維護等服務業,為多產業集聚共生的工業體系的快速發展壯大提供重要支撐。

四、產業共生耦合的要素集成系統

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構建與運行需要有完善的要素集成系統予以支持。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要素集成系統包括共生技術、能源資源、資金與人才、基礎設施、制度政策等方面,分別為模式的高效運行提供物質、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撐。

(一)共生技術的集成開發

共生技術是在產業內部的原材料開采、生產加工、回收利用和產業之間的鏈接耦合等領域,為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和循環利用廢棄物提供核心支撐的相關技術[9]。一批共生技術形成的共生技術鏈,將從源頭上提高產業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能力,為循環經濟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形成提供核心支持。政府應加大力度鼓勵科研機構和共生企業聯合開發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資源替代、共生鏈接和系統集成等方面的實用技術,重點加強對節能環保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新能源開發應用技術的研發,積極促進技術進步和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共生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工程實驗室、海外研發中心等技術研發平臺,組建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產學研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開展聯合攻關,突破一批產業共生耦合的關鍵核心技術。

(二)能源資源的集成供給

煤炭、天然氣等能源和土地、水等資源的供給是產業共生耦合模式構建的基本條件。能源資源的集成供給將有利于推進產業體系的布局合理和集聚發展。能源資源的集成供給系統設計必須以實現區域內能源使用高效化、清潔能源使用最大化、資源利用集約化為目標。在能量供給上,積極推行區域集中供熱、熱電聯產、余熱余壓回收利用等示范工程,遵循能量梯級利用原則,根據行業特性、生產規模、工藝需求合理規劃設計能量梯級利用流程,使能量在產業共生體系中得到充分利用[10];同時,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擴大清潔能源的用能比重,優化區域用能結構。在土地、水資源供給上,積極推行產業園區化管理,根據園區內產業鏈的上下游情況和企業用水需求狀況科學規劃園區布局,對于園區內污水排放較多的情況,可適當引進耗水大并對水質要求不高的行業入駐,最大限度集約利用水資源。

(三)資金與人才的集成共享

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循環經濟產業正逐步向資金密集型、知識密集型方向發展,而資金與人才的運作是產業共生耦合關系得以持續維系的關鍵環節。在資金的集成運作方面,對于目前發展循環經濟獲取的短期經濟效益低、回報率不高等問題,要充分發揮政府資金投入的導向作用,通過直接投資、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多種形式引導企業投資,鼓勵不同經濟成份和各類投資主體參與產業循環經濟發展中,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信貸為支持、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資機制[11]。在人才的集成運作上,要加大產業共生耦合的高層次科技型、技能型、經營管理型人才的培養力度,推進企業和相關高校合作培養針對循環經濟發展的高級技師、技工和先進技術研發人員,在相關產業園區或區域內形成“老、中、青”梯隊的產業共生耦合研發、管理團隊。

(四)基礎設施的集成共用

工業固體廢物回收中心、污水處理中心、無害化處置中心、信息服務平臺等基礎設施是保障產業共生耦合模式高效運行的重要環節。首先,要加強信息服務平臺的集成共用,積極運用現代網絡技術及時與企業相關的節能、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等方面的信息,便于企業通過網絡平臺及時尋找到廢物資源來源、廢物資源分解者、節能先進經驗等有效信息,使之成為工業園區、企業間交流合作的服務平臺。其次,要強化再生資源回收交易中心的建設,建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培育和發展可再生資源廢物市場和區域性廢物處理中心;強化廢物的分類收集,重點設立專門的廢舊金屬、廢舊塑料制品、廢舊電子、廢舊輪胎等工業固體廢物回收網絡體系。再次,共享污水處理中心、無害化處置中心,完善污染物的集中回收、集中處理、集中排放體系,積極提高處理設施的運行效果。

(五)制度政策的集成運作

進一步加強法規政策體系建設,建立起以節約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為核心,涵蓋相關配套法規、規章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進一步整合現有循環經濟相關政策,出臺一批支持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市場建立、節約用水的產業政策、技術政策、金融政策、稅收優惠政策、價格政策、宣傳教育政策等,構建起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實施、公眾參與的循環經濟政策體系,激勵和約束企業、園區(基地)發展循環經濟的相關行為活動。加強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設,清晰界定環境資源產權,開展節能量、碳排放交易制度的探索,為產業共生耦合的市場機制形成提供制度保障。

五、結論

隨著循環經濟的不斷推進,在我國逐步出現了各具特色的產業共生耦合模式,如以山東新汶礦業集團為代表的生態型礦山高效開采與資源能源跨行業綜合利用模式、以魯北化工為代表的原料多級利用化工聯產無廢化循環經濟模式、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代表的工業園區與城市一體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等[12]。在實際生產運作中,我國各地區、各工業實體基本具備構建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條件,但在模式構建的過程中必須以資源環境生態系統、產業耦合屬性、價值反饋系統為基本條件。資源環境生態系統是指產業規劃和循環經濟規劃必須從當地資源環境的生態特征出發,以發揮資源環境優勢和不損害生態系統正常運行為前提,充分考慮當地的水、海洋、大氣、森林、土壤等生態特征;產業耦合屬性要求在當地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以加強產業間的耦合力度、增強產業體系的緊密協作能力為方向,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和拓寬產業體系,積極引進一批資源循環利用企業,將多個產業有機聯系在一起;而價值反饋系統則要求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建立能夠維護生態環境、修復生態系統,給實施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為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光富,魯圣鵬,李雪芹.產業共生研究綜述:廢棄物資源化協調處理視角[J].管理評論,2014,26(05):150.

[2][3][4]王兆華.生態工業園工業共生網絡研究[D].遼寧:大連理工大學,2002.

[5]劉英基.我國產業高端化的協同創新驅動研究———基于產業共生網絡的視角[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06):126-128.

[6]張其春,郗永勤.我國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力機制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2):68.

[7]王金水,包景嶺,常文韜等.臨港重化工業區循環經濟共生網絡的構建[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5(3):119-121.

[8]胡嘯,徐慧娟,何云等.基于能量流分析的靜脈產業園建設[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5):27-28.

[9]王晰巍,林明興,劉戀.低碳經濟下產業技術鏈演進中知識創新螺旋及路徑研究[J].情報科學,2011,29(7):1011.

[10]孔令烝,謝家平,謝馥薈.基于產業共生視角的循環經濟區域合作模式[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5):42.

[11]王懷德.基于循環經濟的金融創新探析[J].中國商貿,2014(10):111-112.

[12]齊建國,王紅等.中國循環經濟發展的進程與政策建議[J].經濟縱橫,2010(10):29

作者:艾良友 邱俊琿 傅志強 單位: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福建教育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私人尤物无码不卡| 日产精品卡2卡三卡乱码网址|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小说|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综合|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精品东北一极毛片| 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麻豆发布| 美女扒开内裤羞羞网站| 大奶校花催眠全世界|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野花社区在线观看www| 岛国a香蕉片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天堂影院| 麻豆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成年丰满熟妇午夜免费视频|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双| 怡红院视频在线| 日本h无羞动漫在线观看网站| 免费看毛片电影| 真实男女动态无遮挡图| 日本在线理论片| 亚洲黄色一级毛片| 国产喷水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亚洲第一区二区快射影院|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看|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 777成了人乱视频| 欧美一级黄色片在线观看| 国产人妖在线播放|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校花小冉黑人系列小说| 变态Sm天堂无码专区| 91大神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不卡免费新一二三区| 人人妻人人玩人人澡人人爽| 成人看片黄a在线观看| 女扒开尿口让男桶30分钟| 人妻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