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木質建筑設計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對環境的回應
1.1對自然環境的引用與間接模仿
在木質建筑地域性表達中對于自然環境的直接引用,類似于中國傳統園林中的“借景”的手法,通過對某些界面材質、色彩的處理,以及建筑形體組合和洞口設計的處理,直接地將自然環境元素引入建筑之中,成為建筑的一部分,同時也以這種方式使得自然環境在建筑中得以延續。另外對于自然環境的模仿不僅僅停留于形式上具象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對環境做出一種邏輯上的深層表達,一種超越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抽象化的表達。
1.1.1對社會生活發展和城市肌理的順應
城市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對于城市中的建筑以及公共空間的功能的需求也在不斷地更新。求同存異,正是現代木質新建筑針對這些更新所做出的一種回應,這種回應在整體上順應整體城市的肌理與韻律,同時為城市生活的發展提供新的功能空間,并且利用現代的材料技術和建筑語匯對傳統的形式進行簡化與抽象,從城市意象的整體性和功能的適應性上為城市的有機更新提供可能性。
1.2對形式的借鑒
1.2.1傳統形式邏輯的保留
當然考慮到社會文化的發展,人們對于建筑功能和空間的需求也在不斷進步,單純的形式上的復古已經行不通了。但是傳統木質建筑形式的深層邏輯確是可以移植到現代建筑中來的,在現代木質建筑創作中起到導向作用。同時以表現傳統空間精神實質為終極目標的建筑設計,使得所創造出的空間以現代建筑的語匯表達著傳統木質建筑的神韻,通過這種感情移植使新建筑同樣扎根地域性文化之中,為人們提供一種新且“傳統”的歸屬感。
1.2.2傳統形式的提取與簡化
在保留木質建筑結構和空間形式的深層邏輯的同時要對傳統形式進行適宜性的抽象與簡化,既要保證文化和精神層面新形式與傳統形式的關聯性,又要適應全球化和當代文化下的超越民族的可讀性。在對于東方木建筑結構的現代抽象與表達的探索方面,日本建筑師們做了一些嘗試。如安藤忠雄在其僅有的三棟以木材為建筑材料的建筑對于對梁柱結構以及斗拱這一傳統東方木建筑結構形式簡化,抽象與提煉。
1.3對技術的運用
1.3.1“高技”———木質建筑現代化預制方式的探索
隨著木材加工技術的進步,木結構是預制程度最高的結構形式之一,這使得木結構建筑得以能夠快速地就地裝配。并通過規格化的結構部件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中國正處在城鎮化迅速發展的階段,在歷史文化城鎮新的發展中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傳統的建筑材料,利用地域性的建筑表達手法對其進行改造與創新。因此,對于地域性表達的討論在當今的國情下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1.3.2“低技”———木質建筑傳統建構方式的回歸
木質建筑在地式的傳統建造方式是對其所在地區的自然環境、地方材料的回應,同時也是文化傳承和技術積累的產物。通過對一個地區特有的木質建筑建造方式的借鑒和應用,能夠使建筑更好地融入當地的城市環境,同時在形式和細節上展現地域文化,得到使用者更多精神上的共鳴和認同。“高技”與“低技”并非格格不入的,在設計中應根據木質建筑的具體情況,在“低技”與“高技”中努力找到一個平衡點,一種“適宜技術”(AppropriateTech-nology),這并不是一種折中的態度,而是辯證的選擇。選擇適宜建筑所在地以及建造客觀條件的結構形式和建構方式,是建筑對其所處環境做出的回應,并且一建筑本身的建造限定了一種特殊的場所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價值取向。
2地域性的木質建筑在中國的發展前景
2.1建筑量的剛性需求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每年以2%的速度在不斷向前推進,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還將持續面臨著數量巨大的對于建筑的需求。今年兩會期間就提出,要通過推動新型城鎮化解決“三個1億人”: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在這一推動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對于大量的城鎮住房的改建工程,工廠大批量預制加上快速的現場安裝這一現代木質建筑的加工建造模式不失為一種快速而經濟的選擇,還可以調動農民參與建設,創造就業機會,真正能夠促改革與惠民生并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轉型。
2.2節約能源的必然趨勢
總理曾提到過“中國政府從國家戰略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我們沒有放松對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要求,并努力把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如果能夠更多地使用木質建筑這一綠色環保的建筑形式進行住宅的建造,勢必能夠以一種更加經濟和可持續的方式提供更多低耗能的住宅建筑。
2.3國家政策的支持
另外近年來中國政府也針對木質建筑和木材產品制定了一系列的規范和標準,并已漸成相對完整的體系。這些都體現出政府在政策和規范上對于木質建筑整體的關注與支持。
2.4對于傳統文化的回溯
隨著我國全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自身文化傳承和認同感的重要性。因此在建筑領域,人們也希望得到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建筑空間。木結構這一中國的傳統建筑結構形式也適時地重新被關注,當中國現代木結構技術達到一定的水平后,能夠為木質建筑的本土化的表達提供更多的空間的時候,中國的木質建筑將真正地重獲新生。
3結束語
木質建筑在中國建筑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具有良好的文化認同感和群眾基礎。同時木質建筑體系、現代林業體系的逐步完善都保證了木質建筑的經濟性和可持續性。另外,國家在政策和規范上對于木質建筑的關注和大力支持,以及市場所表現出的對于木質建筑的濃厚興趣都有利于木質建筑在中國的發展。中國的現代木質建筑正處于方興未艾的階段,因此我們要在徹底地學習西方先進木結構技術的同時結合我們自身的文化傳統和木結構體系,發展出植根于中華文明土壤中的木質建筑形式,從而有利于木質建筑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運用與推廣。
作者:胡婍婧 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