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景觀設計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本文作者:宋志鋼 單位:河南省工人文化宮
基于節約理念下的園林景觀設計不僅僅具有經濟性、生態性和高效性還應具備其自身的個性化。個性化指的就是園林中的景觀要充分體現當地的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在設計中注重景觀特色和個性的挖掘保護避免在園林設計中忽視個性,造成雷同的現象。并且在園林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做到精心分配、選擇和組合,處處都要考慮周全,把設計做到盡善盡美。
園林景觀設計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它就要在各方面都盡可能的滿足城市人群對它的需求。于此,基于節約理念下的園林景觀設計就要求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要從不同年齡層次、不同需求層次的使用者的心里需求出發,設計出符合他們需要的園林景觀布局。設計師可以從當地的場地特點,使用者的活動內容、園林周邊的環境等情況來的提供相應的設施。
如何建設節約型園林景觀設計:
1對園林植物進行優化配置
在對園林進行配置的過程中,有科學依據指出園林的景觀設計應該以書目為主,實現喬、灌、草相結合的復層結構,強調綠量和生態效益,并且草、灌、喬的比例盡量保持在1:3:6最為適合。而在過去的實踐過程中也表明,在耗水量當中草遠遠高于喬和灌木,在生態效益中則是草低于喬和灌木。所以,在路旁和廣場宜多栽樹木;而簡易的喬、灌木就多長于居民小區之中。
2保持原生態,做到因地制宜
1迷宮景觀設計構成要素
迷宮景觀設計構成要素主要包含出入口、中心、路徑、材料、設計高度等幾個方面。
1.1出入口設計
出入口對迷宮景觀設計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景觀出入口設計是把兩個分割的空間聯系在一起的重要媒介,迷宮景觀的出入口相當于整個景觀內部與外部連接的門窗。另外,出入口設計的巧妙與否關乎整個迷宮景觀娛樂性的強弱。出入口設計可以在形式和個數上兩個角度變換設計,從而營造趣味性更強的迷宮景觀。常見的入口形式有3種:“I”字型、“T”字型、“十”字型。體驗者選擇進入迷宮景觀的方式,隨著入口設計形式的變換而變化。入口不僅在形式上變換,還在數量上有選擇的設計。由于出入口數量和位置設計的不同,迷宮景觀的體驗難度系數也隨之加大。因此,迷宮景觀出入口設計的合理性,可以提高體驗者游玩迷宮的興趣和挑戰。
1.2中心設計
中心景點凝結了整個迷宮景觀文化底蘊,表達景觀核心主題,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迷宮景觀都寄予故事傳說,每條路徑和每個景點設計都是在編織著美麗的故事。體驗者帶著無限的遐想和憧憬尋找迷宮的中心。
1.3路徑布置
一、現代可持續景觀設計中的一些缺陷
相同模式導致地方特色缺失在景觀設計中,存在著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每到一個城市、一個景點、一個廣場或公園都會感覺每個景觀都大致相同,沒有太大區別。盲目追求現代化,追求景觀設計的高水平導致了景觀設計的千篇一律。廣場設計更是明顯,無論在布局形式上還是在空間分布亦或是雕塑小品上,都存在著雷同性。這就要求我們了解當地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之后再進行設計。在少數民族的景觀設計中就要考慮到民族文化和當地的地理條件,在此基礎上對這些少數民族文化進行分析、重構,再進行設計,將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和特色盡可能地運用到民族景觀設計中,使其景觀的設計充滿“人情味”,充滿本民族特色,真正成為文化可持續的一個既滿足人們生活需要、又展現發揚民族特色的場所空間。
二、策略及措施
(一)生態性
民族景觀中應盡可能重視其可持續生態性,保護原有的自然資源基礎上進行設計,并盡可能減少對資源的浪費。
(二)經濟性
針對經濟性,則要注重當地材料和廢棄材料的使用。例如,沿海城市可利用貝殼做裝飾,或將貝殼進行粉碎性處理,作為鋪裝或拼貼作為景觀墻。可利用工業上的廢棄材料進行設計和改造,例如對廢棄的鐵路進行景觀加工、輪胎做成休閑座椅或秋千等。利用廢棄的鋼板進行再利用做成的景觀墻不僅滿足美觀效果,而且達到了其分割空間的功能性要求。利用本民族特色、價格低廉的材料隨意搭建,使人們感受自然景觀的輕松與隨意。
一、景觀設計“專題式”教學方案
景觀設計類課程教學有其特殊性,理論內容知識面廣,實踐能力培養較重要,筆者提出按“理論+專題”教學,理論為基礎,結合專題實訓,并結合就業市場,確定由理論講解和設計訓練兩個主要模塊。每一部分都有其目標性、啟發性,讓學生逐步理解此學科在專業中的教學特色與程序,緊貼現在景觀設計課程的現實意義,掌握專業設計方法。
(一)基礎理論專題
景觀設計屬于實用類藝術,研究與表現的是三維空間設計,在教學中規劃設計原則、設計方法、設計程序是必須掌握的知識。課程可以分為幾個專題:
1.古典園林景觀專題,對于古典園林景觀的的認識,主要結合不同的時期的景觀形式介紹。搜集資料,讓學生對所選的特定時期的景觀進行分析,以論文的形式提交作業。加強其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科的歷史發展做簡介的教學方法。
2.景觀設計程序與表現專題。了解景觀設計的流程,從草圖到方案體現出理論知識的細節,在設計表現中如何應用。逐漸使學生對課程形成完整的認識體系。
3.景觀設計的具體內容專題。授課教師應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提煉分析,選出有重點、難點知識,并按照多數學生的學習習慣及思維方式,系統性地對知識點歸納,結合景觀實際案例,進行理論知識的講授。了解世界景觀教育發展的趨向,以及國內景觀設計的現狀,根據目前發表的景觀類教材及資料,總結出課程學習中較合適的理論框架:
1正確的建設思路和原則
做好電廠景觀設計不僅要有景觀設計的專業水平,還要理解電廠環境的特點和特殊性,深刻理解電廠各種獨特的工業建筑的形式,積極吸收國內外相關類型的景觀設計經驗,認真分析電廠中各種人群的生產生活特點,唯有如此才能做好電廠這一特殊環境的景觀設計工作。電廠景觀設計要積極傳承地域傳統,挖掘企業文化內涵,我國幅員遼闊,每個地方均有自己的文化傳統、生活習慣和審美觀念,設計中應結合當地的資源,真正體現的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尤其是針對燃機電廠,很多業主提出了“去工業化”“后工業化”等建設理念,做為電廠景觀的設計者必須充分了解和深入挖掘這些特點,從而賦予電廠景觀以生態內涵和文化內涵。
2適當的設計手法和目標
在具體工程的景觀設計中,要將景觀設計納入到全廠建筑環境的統一規劃中去考慮,牢記視覺景觀形象、環境生態綠化、大眾行為心理等元素對于人們的景觀環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充分發揮景觀設計的環境生態功能和以人為本、宜人參與的社會功能。
1)注重全廠建筑環境的合理布局,在總體設計思路上,綜合考慮建筑群落,合理布局,創造多樣化景觀空間和優美的工作、生活環境。總體規劃充分考慮各種功能分區的劃分,做到既分工明確又和諧統一,既聯系方便又互不干擾,以人為本,方便工作和生活。以綠色設計為理念,充分考慮環保和節能,盡可能利用自然通風和采光,依托現有的自然環境和條件,巧妙構思,精心設計,達到人與自然、景觀與自然的和諧交融。
2)正確理解電廠的空間特點,景觀設計因地制宜。電廠與其他一些企業不同,有其特定的生產工藝,地下管道、地下管線、地上線路較多,對景觀設計提出了較高要求。電廠內景觀應統一規劃,做到系統性,布局合理,對污染較嚴重的生產區、儲煤場等地也應考慮。同時增加廠區公共綠地,設置必要的休憩空間及設施。盡量加大綠地面積,以提高綠地率,提升綠化的功能及電廠的景觀效果。在不能種植高大喬木的地段,可以種植低矮灌木或地被植物,避免那種以混凝土、地面磚全部覆蓋的現象。充分利用攀援植物對一些建筑物進行垂直綠化,豐富電廠綠色景觀,對于美化廠區內部環境,和廠區外部環境相協調有著重要的意義。植物的選用應遵循“適地適樹,適地適草”的原則,合理配置。喬木、灌木、花木、草坪相結合,配置密度合理,形成多層次的綠化景觀。對于一些有特殊運行要求的建筑物如配電室、控制室等,對室外植物的高矮有特殊要求,應合理選擇綠化樹種,達到治污及美化環境的效果。綠化布局與廠區道路、建筑物、設施布局協調統一,植物生存空間與人類活動空間相兼容。充分發揮植物的多種生態功能。
3)強調景觀的生態作用,電廠景觀設計要追求美觀,更要追求生態性,在景觀材料的選擇上應考慮再生性、本土化、易得性等特點,盡量控制采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對環境影響大的材料。植物的選擇應以鄉土樹種為主,并形成可自我循環的多樣化植物種群,盡量采用吸收廢氣和吸塵方面具有較高功效的樹種;在植物配置方面應注意喬、灌、草、花的合理搭配,形成由高到低的立體綠化,同時還需注意落葉與常綠樹種、綠色和彩色植物、開花和觀葉植物的合理搭配,做到植物景觀隨季相的變化展現不同的自然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