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工作室模式在家具設計專業教學的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結合我國家具設計專業的教育現狀,文章對工作室模式在家具設計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進行探討,從引進實戰競賽項目和企業設計師參與教學、多層次滲透實踐性的教學方法、科學的成員淘汰及評價體系三個方面對工作室模式予以分析,并結合華南農業大學C+家具設計工作室的運營案例對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應用進行論證。
【關鍵詞】工作室模式家具設計實踐應用
一、工作室模式在家具設計教學中的必要性
(一)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高等藝術教育人才培養與社會對創新人才需求的矛盾愈加凸顯,高校畢業生尤其是設計類畢業生就業困難,同時相關企業和單位極度缺乏應用型人才。因此,推動家具設計專業教育模式的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是當務之急。家具設計工作室模式的本質是以現代創新應用型設計人才的培養為最終目標,以家具設計項目實踐過程為載體,真正實現家具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與行業、產業的無縫對接[1]。
(二)家具設計專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對于實踐性較強的家具設計專業來說,唯有具備創新思想、創新實踐能力以及創新實用技能的新型復合人才才能被現代社會和企業所認可。在現代藝術設計教育基礎上采用有效方式,探索建立適合家具設計專業發展的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及時獲取行業最新資訊、積累專業實踐經驗。家具設計是一門集綜合性、應用性、實踐性為一體的新興交叉學科,亦是高等教育改革中迫切需要調整的專業之一,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2]。此外,家具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應是多層次、多元化的,新型工作室制教學模式能夠實現差異化教學,為學生營造一種自由創新、自發學習、敢于探索、勇于實踐的學習氛圍,適應于我國高等教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未來趨勢;同時,能夠彌補傳統藝術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缺陷,是家具設計專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
二、工作室模式在教學應用中的探索
(一)引進實戰競賽項目、企業設計師參與教學
在家具設計工作室運營過程中,指導教師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導師不但要具備設計理論及實踐知識,還要引入相關企業或者設計比賽的項目對成員進行實戰指導。通過參與企業實際項目以及設計師的具體指導,學生能快速理解并掌握企業實戰項目和設計比賽項目的技巧與方法,熟悉項目運行過程中階段任務分配、實戰技能操作等環節,為將來快速融入實際工作環境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多層次滲透實踐性的教學方法
家具設計是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涉及造型設計、材料應用、生產工藝等多個學科領域,要求設計師及相關從業者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儲備,并具備較高的實踐操作水平。工作室模式強調“邊教、邊學、邊做”的實踐性教學方法,將設計相關理論與項目相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成長[3]。因此,在家具設計專業工作室教學過程中,指導教師不能僅停留在理論知識傳授及項目任務分解的層面上,應該在具體實際項目設計過程中指導學生,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同時指導教師要主導整個設計過程,可采取頭腦風暴、現場演示、案例匯報、團隊教學、分組教學等方式完成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
(三)建立科學的成員淘汰及評價體系
在家具設計工作室的運營管理與成員梯隊建設方面,科學的成員淘汰及評價體系尤為重要。為了優化家具設計工作室的管理,應借鑒設計公司的方式,建立相對完善的考勤制度、津貼獎勵制度及評價體系標準,讓學生在工作室中保持與設計公司一樣的工作狀態,以設計師的身份參與到實際項目的設計過程中,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實際設計能力。
三、C+家具設計工作室的應用情況
(一)C+工作室基本情況概述
工作室的名稱C+取自“私家”的諧音,在廣東話中“家私”意為家具,倒過來即私家,表示C+工作室的設計理念是追求家具設計的獨特性和定制性。C+家具設計工作室成立于2004年,是在華南農業大學家具與室內設計工作室的基礎上成立并逐步發展起來的,以專業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的設計團隊,是一個旨在培養家具設計專業學生多方面綜合設計實戰能力的創新工作平臺。工作室有固定的場地,營造了與正規設計公司一樣的辦公場所及休閑區域,使成員能夠在一個輕松愉悅的工作及休閑環境氛圍中更好地學習和創作,同時使指導教師和學生在接近實戰設計項目的工作環境中全身心地投入,體驗設計工作的各個環節。
(二)C+工作室教學模式
充分發掘成員的成長價值和設計能力是C+家具設計工作室的主要目的。在家具設計專業運行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不但可以使零散、呆板的設計教形式變得系統、靈活,還可以真正做到理論結合實踐,使學生投入到實際設計項目訓練中,得到成長和提升。C+家具設計工作室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家具設計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實操項目課題教學、設計比賽項目教學、具體方案討論等以實踐為主的教學模式;引進已經畢業的前工作室成員設計師分享經驗,例如與課堂知識、設計競賽、企業工作相關的多種學習方式和途徑。學生和指導教師與企業設計師面對面地交流討論開闊了眼界、提升了技能。此外,通過參加各類家具設計比賽,工作室成員及時了解到國際最新的設計動態,有助于學生設計出與時俱進的方案及產品,同時促使工作室成員在有約束條件的情況下有條不紊地完成設計項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分析判斷能力與創新能力這些都是培養學生設計競爭力與動手實踐能力的必經階段,不僅是一個實踐學習的過程,更是對家具設計工作室教學成果的有效檢驗。
(三)C+工作室運營模式
在C+工作室運營過程中,除了指導教師作為工作室的主要管理者之外,還有一名優秀的大三學生管理員,其從每一屆大三的工作室成員中選出,輔助教師對工作室日常運營進行管理;以老成員帶領新成員,高年級的工作室成員指導和培訓低年級成員,增強新成員的團體意識,并使其積極主動地學習。工作室的成員選擇主要采取每年選拔一次的方式,在大一第二學期選拔有興趣的學生進入工作室,與大二、大三的學長組成設計團隊。經過一段時間培訓后,采用方案比賽的方式考核新成員,設定一定的試用期,從學生的電腦軟件操作能力、設計表現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進行測試,最終通過考核才能成為工作室正式成員。指導教師及學生管理員嚴格把控成員數量,一般在15至20人之間;根據不同學生的能力、特長組合搭配,采取交流學習、以大帶小的方式,通過具體的設計實務對學生進行指導,以此提高工作室成員的集體凝聚力。C+家具設計工作室成立以來,在專業教師的教學指導下,以大學生科研、行業設計比賽為抓手,培養學生綜合設計能力,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設計素質;發揮能力突出學生的骨干作用,針對各層次的大學生科研項目及相關競賽內容,分組進行,突出團隊協作、創新創意、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工作室團隊積極參加國內外各大家具設計比賽,屢創佳績、碩果累累,為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家具設計專業擴大了影響力。工作室學生積極參與大學生科研項目和學科競賽,僅在2017至2018年間,就獲得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8項,榮獲第六屆百利杯辦公家具、第七屆“健威杯”板式家具、“勞卡杯”全屋定制養老家具、宜華杯首屆全國大學生養老家具等各類設計大賽金獎4項、銀獎2項、銅獎6項,以及優秀和入圍獎若干項的優良成績。通過參與各類家具設計比賽,使工作室成員增強了團隊合作能力和綜合設計能力,C+家具設計工作室為珠三角家具產業輸送了眾多優秀人才。
結語
在藝術類大專院校中,各類設計工作室的建立為現代新型設計教學帶來了生機。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是家具設計專業培養學生理論結合實際的重要方式,應該成為現代家具設計專業教學大力推廣的一種方式,其最大的特點是打破了傳統設計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單一授課模式,采用新穎的教學方法和理念,有效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更好地應用到實際項目中,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有效提升了其專業能力,實現了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共贏。因此,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是家具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全新探索和有效補充,是培養創新型家具設計人才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王凱.工作室教學模式是藝術設計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3):72-73.
[2]張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驗室建設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8):252-254.
[3]米永龍.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教學模式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3.
作者:薛擁軍 單位: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