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傳統家具現代性發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侗族建筑文化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國燦爛的文化遺產。自古以來,中國人崇尚自然的思想使得中國木構建筑技藝在世界建筑史上享有盛譽,而傳統木構家具作為建筑室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記錄著人們的生活起居方式。侗族家具,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反映了當地居民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社會經濟價值,顯示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關鍵詞]侗族地區;傳統家具;現代適應性
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侗族先民們根據地理、氣候環境因地制宜,依勢建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木構建筑文化。在中國,木材自古以來就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廣西三江侗族地區的人們把隨處可見的杉樹木材資源與人們的家居生活相結合,設計制造出了獨具特色的侗族家具,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反映了當地居民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顯示了我國民族家具文化的多樣性。隨著現代化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民對生活物質要求的提高加上當地旅游業的繁榮發展,現如今侗族一些傳統家具的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等已不能滿足現代居民的生活和精神審美需求,家具文化逐漸消亡。如何平衡傳統木構建筑文化中的傳統繼承與現展之間的矛盾值得探究。
1侗族居民所處的地理環境和人文背景
侗族發展歷史悠久,族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以前,經過歷朝歷展綿延,新中國成立之后,定名為“侗”。侗族主要集中聚居在貴州省、湖南省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等地,多山地,地勢高低起伏較大,氣候濕熱多雨,優渥的自然環境使得侗族青山綠水環抱,林業資源豐富,盛產杉樹。杉木簡單易得,防腐耐磨,自然成為了侗族人們木構建筑的首選材料。靠山吃山的侗家人,有種樹護樹的美德,侗寨有載種“十八杉”之說,據說,侗族村寨家里如果有小孩子要出生,家里就會為自家新出生的孩子栽上百棵杉苗,待到孩子成年,杉樹成林,人也成才。侗族鼓樓的外形據說就是侗族先民按照杉樹的造型建造的。侗族鼓樓、風雨橋以及干欄式木構建筑獨具特色,當地匠師建筑房屋不用一釘一鉚,用侗族特有的“墨師文”符號,就能使得這些木構建筑巍然建立在人們眼前,建造技藝令人驚嘆。家具作為建筑文化的子學科,與建筑的淵源由來已久,自古以來家具的設計制作與木構建筑的建造工藝在人們的印象中都是一個概念。因此,結合侗族特色的建筑文化,侗族傳統家具的現代適應性發展問題同樣值得探討。
2關于侗族傳統家具研究以及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傳統民居文化研究大范圍的推行和對非物質文化以及物質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的重視,廣西侗族傳統民居研究再次成為許多學者的關注重點,出現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在廣西侗族家具這塊領域的研究甚少,目前研究的主要成果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基于圖像學方法的研究,如張文州的《侗族圖案在現代家具設計中的運用與分析》、孟婷婷的《侗族建筑裝飾元素在現代家具中的應用研究》等;二是在研究侗族木構建筑的前提下對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民居建筑中家具發展歷程進行梳理,如羅東華的《廣西侗族傳統建筑與家具的文化研究》等;三是多對廣西地區多樣性的民居文化以及具有特色性的木構民居展開研究,眾多學者對于侗族民居建筑中的家具所存在的局限性問題研究較少,社會力量對許多古老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保護和研究的力量還比較薄弱且力量分散,重視程度不夠。侗族的民居家居文化直接體現出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與精神世界,侗族家庭家具的變化也反映著侗族人民生活的變遷,侗族家具是該民族物質與精神生活的重要文化載體,對此學界盡管也有涉及,但是在侗族家具這一領域的研究遠遠不夠;最后,大多數的學者注重的是家具的結構并對其進行描述性的表達,對于侗族傳統民居中的家具材料以及審美功能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及工藝保護和傳承存在的問題并未了解深入,不能夠做在理論方面對于侗族傳統家具的現代適應性發展給予更好的指導作用。
3侗族傳統家具種類與結構特點
侗族家具種類比較單一,造型質樸、結構簡單、較少裝飾,多是低矮型家具。按照功能分類,侗族家具種類分為:坐臥類(床、榻等)、承放類(桌、幾、案等)、儲物類、屏架等其他類。侗族家具坐具造型比較低矮,有矮凳、長條矮凳等,大多為框架結構。可能是由于當地的地勢環境,人們在山地居住,低矮型家具從心里上給人一種安全性;另外就是受到侗族“火塘文化”的影響,在侗族的鼓樓內以及民居建中,都設有火塘。鼓樓中的火塘直接位于平行地面,居民圍坐在一起閑聊話家常,談論政事,周圍的椅凳相對較高,而民居中火塘屋中的火塘是位于一樓頂部,二樓底部中間的凹槽,平時侗族人家在一起休閑娛樂、交流情感、商議家事都會在此,而且火塘還兼有生火做飯的功能,這樣一來高型家具明顯就不合用。有的方凳下還會置隔板,這樣坐和防置雜物兩不誤,實現了家具的多功能。在侗族村落中還有一種坐具特別接地氣,木頭墩,就是直接把樹木截成一小節,然后進行刮磨、上漆等一些簡 單的操作之后,就成了一件十分接地氣的木墩,這種木墩不僅工藝相對簡單,而且極富有原生態,與村落環境十分協調。臥具類家具則主要是指民居中的床,有架子床、滿頂床、羅漢床等,長和寬均符合家具設計制作中人體工程學的要求,床腿相對較低,滿頂床和有的三面圍欄床的設計,便于在床的四角安裝立柱,夏天可支起窗簾防止蚊蟲叮咬。侗族的桌案主要包括方桌、長條桌(為配合長條桌的使用也有長條凳)、圓桌、條幾、翹頭案、香案、臉盆架等。侗族比較常見的是雙套桌,就是置于堂屋中間的桌子靠墻上邊還有一個長條形的翹頭案或者供桌,其實這種家具的擺設方式與豫中地區的一些四合院的屋內家具陳設相似。桌案旁邊還會放置高一點的椅子,造型有帶扶手直搭腦不出頭縱向靠背與不帶扶手板式靠背椅子等,侗寨椅子都鮮少雕飾,有的無扶手板式靠背的背板上回雕刻上簡單且大的祝福字樣。儲物類家具主要是箱、柜等,功能廣泛,可以用來儲藏衣服、布料甚至是大米等谷物等,侗寨有些酒家必備的家具是釀酒的木桶,這樣釀出來酒更添一份純木的原香。其他家具類型比如亮格柜、鏡臺、面盆架等也都是侗族日常家具中特有的品類。侗族的臉盆架也是中國古典家具中特有且常見的家具類型,分為帶巾架和不帶巾架兩種類型。盆架基本呈“米”字樣,帶有巾架的臉盆架還會再在掛毛巾的地方雕飾吉祥圖案,沒有巾架的實用性較強,無過多雕飾。侗族家具多取材自當地盛產的杉木或者松木所制,杉木居多、用杉木制作,用桐油刷漆,極具地方色彩。侗族家具大多都是手工制作,極少見到機械化大生產類型的家具,因此家具的種類樣式都比較簡單樸素,跟侗族的建筑技藝相比,是有所簡化的。侗族家具就地取材,造型樸實、自然天成的特點,充分展現出了侗族人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友好精神面貌。
4發展侗族傳統家具的必要性
首先,由于侗族的“火塘”文化以及當地地理環境的影響,侗族家具造型簡單、種類單一,加之現代文明的沖擊,廣西侗族優秀的傳統木構民居文化和傳統木制家具手工藝文化的影響力也逐步被削弱。隨著時代的變遷,舊民居無法更好適應現代社會的生活需求,更別提民居中家具技藝的傳承發展,為維護我國傳統工藝、提高對廣西侗族傳統民居建筑以及少數民族特色家具的認識,要將侗族傳統民居文化更好地傳承下來,只有對侗族傳統民居建筑及家具工藝文化進行解刨,整理出所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才能更有效傳承和更新侗族傳統家具文化的多樣性。其次,對廣西侗族這一少數民族特色家具進行有效改進的同時也能促進該地區經濟發展,加強中國各民族的文化的平等交流,強化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因此,對廣西侗族民居建筑中特色家具進行深入的探索與實地考察,研究該地區地理環境、自然資源、宗教信仰、民族差異以及風俗習慣等對侗族民居的影響,探討傳統民族文化理念與民間造物工藝思想下的侗族家具文化發展問題,提出侗族家具的現代設計與發展的思路,對該地區經濟(尤其是家具制造業)良好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保護好其文化價值更能增加其經濟價值,以便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化發展。在文化產業和制造業潮流中,更好地發展該地區傳統家具,使其更具商業性、審美性,同時兼具傳承性和功能性。使得文化資本轉化為經濟資本。根據侗族傳統民居建筑和傳統家具的發展歷程以及政府對我國物質文化遺產的極度重視可知,研究侗族傳統杉木家具文化,使其適應時代的發展是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際意義。最后,侗族傳統民居作為該民族主要的居住方式,承載了該民族對生活的向往,此時的民居建筑已成為該民族的精神象征。作為建筑的子學科的家具,在時代的發展過程中,也不能因此忽略,若不適應時代的變革,侗族家具種類與制作技藝的逐漸弱化,民居建筑文化也會面臨著被摒棄的危險。
5侗族傳統家具可持續發展研究策略
5.1充分利用當地的林木資源
當地杉木資源豐富,且杉木具有生長快、經濟價值高等特點,耐腐蝕強、不受白蟻蛀食,可供建筑、家具、造橋等用。三江侗族其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有益于杉木的生長。大力發展林業資源不僅響應了所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種樹護林,發展綠色旅游觀光,而且優質的自然環境更能吸引大城市的游客來此感受世外桃源般的田園生活以及淳樸的民族風情。
5.2培育匠人,提高木制工藝
當地鄉鎮部門可以定期組織當地匠人對外與其他各地木匠工人進行合作交流與學習,通過到外地的學習與專研,結合本民族木工技術特色,在發揚本民族木構建筑與家具制作工藝的同時,還可以學習其他地區木工匠人的制作技術。政府部門還可以指定一些相應的優惠政策,吸引年輕人回鄉創新創業,組織和培訓當地年輕人學習制木工藝、木雕技術等,制作一些木刻工藝品、具有侗族特色文化的木雕畫等,利用豐富的林業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拉動當地經濟增長。
5.3形成規模化的家具生產鏈條
現代家具生產廠家可與當地木制工藝匠人合作,使得一部分的家具設計加入侗族少數民族家具特色的同時,促進大批量生產,拉動當時經濟發展,同時促進侗族家具生產緊跟現代家具產業發展步伐。
6結語
侗族建筑與家具歷史悠久,既有中國古代傳統木構建筑與家具文化的特征,又具有侗族特有的民族特色,取材因地制宜,造型結構簡單樸實,不堆砌雕飾,雅俗一體,作為侗族文化的物質載體,通過對侗族家具的研究來探討傳統少數民族的文化理念與造物思想,傳承和更新侗族木制工藝技術,使該地區傳統家具及工藝得到更好的傳承與保護,在保護民族工藝的同時,弘揚民族特色文化,審美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使傳統不被時代所摒棄,在促進侗族村落聚居地的家具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同時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實現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文州.侗族圖案在現代家具設計中的運用與分析[J].現代裝飾,2015(2):117.
[2]孟婷婷.侗族建筑裝飾元素在現代家具中的應用研究[D].南寧:廣西民師范大學,2016.
[3]羅東華.廣西侗族傳統建筑與家具的文化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9.
[4]伏虎.干欄建筑的“低技術”建造研究——以德保那雷屯村落住宅建筑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97-101.
作者:李超穎 單位:廣西民族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