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經濟增長是當前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由于龐大的人口紅利,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實現了快速的經濟發展,但隨著我國勞動年齡人口不斷減少,人口老齡化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不小的考驗。本文通過研究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結合經濟增長理論,探究解決我國老齡化問題的思路。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經濟增長;影響機制
一、老齡化研究的理論基礎
(一)人口轉變理論
人口轉變理論是由經濟學家湯普遜提出的,此理論展現了傳統人口再生產類型向現代人口再生產類型過渡的整個過程,這一過程一共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高出生率與高死亡率并存、死亡率下降同時出生率較高以及出生率與死亡率同時下降。第一階段產生的原因是由于人們并未意識到人口過多產生的問題,因此并沒有對出生加以限制,導致出生率較高,同時由于醫療水平較低,人口死亡率也保持在較高水平;第二階段特征產生的原因則是因為由于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觀念開始轉變,晚婚晚育的觀念開始盛行,出生率受此影響開始下降;在第三階段,由于社會的進步,社會醫療水平得到了明顯改善,使得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下降,同時人口增長率也下降。可以看出,伴隨著經濟發展,人口結構必然出現轉變。在我國,人口的轉變同樣也經歷了這樣的三個時期。一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呈現“高出生、高死亡和高自然增長率”的特征;二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呈現“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的特征;三是進入20世紀70年代之后,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以及現代人生活理念的改變,人口結構也開始進入“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長”的階段。
(二)經濟增長理論
拉姆齊1928年的經典論文,一般被看作經濟增長理論的分水嶺。在1928年以前的經濟增長理論是以亞當•斯密、馬爾薩斯等人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他們認為人口增長與物質資料的增長并非同步進行,在人們人均收入超過生存水平的時候,人口數量就會因產出的增加獲得增長,此時受土地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的影響,由于人口發展過快導致土地供應不足,人口的出生率會因此下降,死亡率則會逐漸上升,人口增長因此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928年之后的經濟增長理論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經濟學家哈羅德、多馬創造出當代第一個流傳甚廣的經濟增長模型,也就是哈羅德-多馬模型,他們認為一國的經濟增長率等于該國經濟的儲蓄率與資本-產出比的比值,即一國經濟增長率與儲蓄率呈正向變動關系。內生增長理論試圖從模型內部尋找經濟增長的真正原因,強調經濟增長動力是內部力量。可以看出,經濟增長理論強調了人力資本與勞動投入能夠對經濟增長產生重要的影響,但并沒有關注人口結構變化給經濟增長帶來的影響。
二、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
(一)基于儲蓄率
國民經濟的長時間穩定,需要以可靠的物質資本作為基礎,物質資本的積累,又需要一定的儲蓄率的支撐。由于不同年齡結構的人儲蓄傾向不同,因而老齡化會影響整體儲蓄率。根據生命周期理論,年輕時期人們傾向于消費,儲蓄傾向較低,中年時期儲蓄率呈現出上升趨勢,在老年時期由于收入水平的降低,人們的消費逐漸大于收入,儲蓄將再次回到下降趨勢中,也就是說,可以看出老齡化則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會儲蓄傾向降低,進而影響投資等經濟活動。
(二)基于勞動供給
人口直接影響了勞動力數量,勞動力數量卻并非由人口總量所決定,而是總人口的年齡結構所決定的。人口老齡化直接降低了勞動力的供給數量,同時由于老年群體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對于新知識和技術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在某種程度上干擾了新興產業的發展。
三、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現狀
(一)老齡化率逐年增加
從1997年到2017年,我國老齡化率在逐年上升。短短20年時間,我國老齡化率從6.5%增加至11.1%,增幅近70%,并在2001年突破7%的比例,自此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
(二)區域不平衡
從區域位置上來說,我國老齡化存在著從東部向西部逐漸降低的趨勢,這意味著人口老齡化與地區經濟發展存在直接關系。我國從整體上可以分為東、中、西三個經濟帶,從東至西經濟發展水平不斷降低,人口老齡化程度也不斷降低。具體來說:在2016年我國東部地區的老齡化水平最高,為11.1%,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0.8%,共有8個省市的老齡化水平超過了10%;中部地區老齡化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其中有5個省市的老齡化水平超過了10%;西部地區的老齡化水平則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為10.6%,其中只有3個地區的老齡化水平在10%以上。也就是說,老齡化率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正相關關系。
(三)未富先老嚴重
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發展的產物。對于發達國家而言,由于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在面對人口年齡結構轉變時也具有充足的對策。從時間角度來看,發達國家的老齡化時間相比中國更早,但發達國家在步入老齡化社會時的人均GDP水平遠高于我國。我國雖然在老齡化時間上稍顯緩慢,但人均GDP水平卻僅僅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人口年齡趨勢的轉變與人均GDP的提升之間存在較大的缺口,意味著我國在未富的情況之下步入了老齡化社會。
四、我國老齡化問題出現的原因
人口數量發生變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出生率與死亡率的變化,兩者的結合直接導致了人口再生產規模和速度的大小。近20年來,我國人口出生率在持續下降,死亡率始終保持在一個水平,自然增長率因此呈現出下降趨勢,而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一)人口出生率下降
1.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20世紀70年代后期,高速增長的人口壓力使得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迅速下降。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國家把控制人口增長提高到了戰略高度,控制人口增長的措施更加嚴格。由于有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我國的人口控制效果顯著,人口出生率受此影響不斷下降,促使人口結構從年輕型向年老型轉變。2.人們生育觀念的改變。現代社會,人們的生育觀念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目前,以獨生子女為主體的“421”家庭越來越普遍,年輕人照顧老人的責任比以往更重,加上生養子女的成本越來越高,撫養子女的壓力過大,在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作用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少生甚至是不生,從而大大降低了我國人口出生率。3.婚齡越來越晚。由于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增長、生活成本增長等原因,在2013年我國適齡人口結婚率開始下跌,“晚婚年齡”段人口開始上升。年輕人面臨壓力越來越高,結婚越來越晚,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著我國的人口出生率。
(二)人口死亡率基本不變
由于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死亡率有所降低,這直接導致了高齡人口在我國人口比重之中的上升,也使得我國平均壽命有所上升。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在1981年的人均預期壽命為67.77歲,而到了2015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了76.34歲,在僅僅20年的時間里,我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就增加了10歲。同時根據專家預測,到2030年,我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將提升至79歲,這意味著我國的老年人口比例將會進一步提高,人口老齡化問題將更加嚴重。
五、政策建議
(一)加快產業升級,適應人口結構變化
人口老齡化問題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反比關系,表明目前的增長方式與當前老齡化問題存在不協調的因素,我國應該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使經濟發展與難以改變的人口結構相適應。廠商應當以消費為導向,將人口老齡化因素納入考慮范圍,以老年人為主要消費群體進行產品的開發,擴大老年產品市場,并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促使產業結構的升級。當前我國的主要產業為密集型產業,如果沒有對產業進行優化升級,那么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增強,在勞動生產率未增強的情況之下,我國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也會減弱,只有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勞動生產率,才能逐步緩解人口老齡化的壓力。
(二)提高勞動者素質,挖掘人力資本紅利
過去我國依靠充裕的勞動力、龐大的人口紅利,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發展的同時,老齡化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在人口紅利已經難以發生作用的現在,勞動規模減小導致了勞動力成本的增長,以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未來發展形勢已經逐漸失去了競爭優勢,開始向東南亞地區轉移。因此,我國當前應當進一步挖掘人力資本紅利,提高對教育的投入,增強勞動力的平均知識技能水平,推動產業的進一步升級。此外,我國老齡化呈現出了城鎮導致的特征,這是因為我國城鄉差距過大的事實導致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加強市場投資,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城鎮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并緩解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的現狀,推動我國經濟的區域平衡發展。
參考文獻:
[1]馬爾薩斯.人口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2]田雪原,王金,周廣慶.老齡化———從“人口盈利”到“人口虧損”[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
[3]劉永平,陸銘.從家庭養老角度看老齡化的中國經濟能否持續增長[J].世界經濟,2008,31(01):65-77.
[4]賀菊煌.人口變動對經濟的影響[J].人口與經濟,2004,20(02):41-46.
[5]武元晉.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幾個問題[J].中國老年學,1987(01):3-4.
作者:武賽 單位:河北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