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針對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即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手段和方法單一、重理論而輕應用,提出了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的改革措施,即改革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手段和方法、改革教學考核模式。
關鍵詞: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課程設置
一、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課程設置不合理。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學時少,但內容較多,二者存在很大的沖突,需要進行有效的協調。第二,教學手段和方法單一。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使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和實踐的機會少,學生被動地學習,難以調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第三,重理論而輕應用。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缺少知識在實踐工程中的應用實例,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和理論性[1]。
二、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
(一)改革教學內容
高校在課程內容設置方面,要解決課時與教學內容之間的問題,要將課程內容按重難點進行劃分。對于重難點知識可以適當增加課時,并增加一些實踐課程,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能夠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升華到應用層面,進而使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得以提升。教師在課程設置方面還要重視工程應用,突出機械制造工藝[2],做到課堂教學內容精練、新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因為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的內容比較寬泛,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所以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應將機械制造工藝、機床夾具設計、機床和刀具選用等方面的理論知識串聯成一體,從而強化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設計能力。同時,課程內容應緊跟企業的實際需求,高校在制定課程內容前應實際走訪相關企業或者合作企業,了解目前各種先進工藝和加工方法,將課程內容設置與后期的生產實習緊密聯系在一起。此外,可以組織學生參觀企業的生產車間,這樣能夠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二)改革教學手段和方法
為了充實課程內容,適當對課程進行拓展和延伸,教師應改革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應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優化課程教學模式,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首先,建立多媒體教學資源庫。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通過制造業數字資源平臺及其他相關的網絡平臺收集、整理課程內容相關的圖片、音頻、視頻等資源,在課堂上向學生進行展示,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將抽象的理論基礎知識具象化,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還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積累大量相關的知識,有利于學生今后在學習和工作中的實際應用。其次,應用先進技術構建教學模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和課程的特點,通過一些先進的仿真軟件建立數字化教學模型[3]。例如,學習刀具幾何參數與切削力、切削溫度相互關系等重難點知識,教師以此可以讓學生通過直觀的感受來理解相關概念。金屬經過刀具切削后溫度會發生變化,同時會產生三個不同的變形區。這些理論知識難于理解、內容抽象,而且不容易記憶,在實驗的過程中也難以清楚地觀察到材料內部變形的情況。因此,在講授相關理論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虛擬技術構建教學模型,讓學生通過觀察動態模擬展示來將抽象的內容具象化,以便于理解和記憶。
(三)改革教學考核模式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應改革教學考核模式,采用多樣化的考核模式來檢驗教師的教學成果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注重采用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尤其要認識到過程評價的重要性。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包括理論知識部分和實踐實訓部分,基于考核的需要,兩部分各占學生總考核成績的40%,日常表現占總考核成績的20%。其中,理論知識部分的考核以學生期末考試成績為主,實踐實訓以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創新實驗以及科技活動、學科競賽、社會實踐等為主(以實訓中的表現和實訓報告為依據),日常表現以出勤率、作業完成情況、課上表現等為主。由此,對學生的理論、設計、答辯、實操等環節全方位進行考核,這樣才能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綜合能力。
三、結語
本文針對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改革課程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以及考核模式等方面進行探討,提出了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為學生后續的專業學習及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隋榮娟.有限元仿真在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4(15):25.
[2]王新榮.高校工科專業《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3(12):88.
[3]鞏亞東,朱立達,史家順,等.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23):4.
作者:王皓 單位:阿拉善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