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教育教學音樂審美能力培養方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在互聯網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文明結構逐步從單一走向多元,形成了龐大且復雜的文化生態系統,音樂藝術的多樣性令人嘆為觀止。但通過深入剖析音樂藝術要素構成,不難發現音樂文化的豐富、藝術形式的創新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文化異質性互動基礎上的,如“古風+嘻哈”的中西融合音樂形式,整體上雖然能給人耳目一新的體驗,一旦分解開來并無明顯實質進步,甚至處于發展停滯和自我消耗的狀態,這是一種典型的音樂藝術內卷化效應。消除音樂藝術內卷化效應的有效手段是積極進取、突破現狀,但在高校音樂教育層面實施起來并非易事,受到科學理性主義、教育功利主義、文化速食主義等影響,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重技藝而輕審美”的理念缺陷,課程設置上過度解構音樂風格、形式、價值等,造成音樂人才培養方法單一、僵化。甘露編著的《音樂教育之實踐與審美思考》(科學出版社,2018年6月第1版)一書明確指出,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的,作者以高校音樂教育踐行者及研究者的身份,對于如何通過音樂教育實踐構建音樂審美能力進行了深刻思考,提出了科學的培養方法;品讀全書,筆者歸納出三個方面的特色:
一、強烈的問題意識,闡明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的主要障礙
全書結構清晰、布局簡潔,內容鋪陳主次分明、詳略得當,在探討關鍵問題時主次分明,絲毫不脫泥帶水。本書開篇就指出我國高校音樂教育中的種種不足,包括師資力量參差不齊、教育制度不夠規范、課程設置不夠科學等,但這些并非高校教育教學中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的主要障礙。結合書中“音樂教育與相關學科的探討”部分解析,作者強烈的問題意識體現在批判了高校音樂教育認知的狹隘性,指出主要障礙是科學理性凌駕于藝術感性之上。所謂“科學理性”(含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簡單說是基于邏輯實證方式構建的客觀檢驗標準,強調以驗證性成果為前提(如經驗證的教學方法),容易導致教育成果趨向單一的實用主義特征,而藝術有著明顯的感性特征,且與科學理性辯證統一,因此高校音樂教育不能都以“歌唱家”“演奏家”為培養目標,還要重視音樂審美教育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等方面的價值。
二、系統的理論剖析,闡明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的主要依據
本書關于高校音樂教育教學中審美理論的剖析非常系統,逐一建構“音樂審美與音樂美感”“音樂審美教育特征與內容構成”“音樂審美能力與美育論”等對應關系,為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提供重要依據。其中,最主要的依據是音樂審美教育視域下“核心-目的”關系,兩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其中,音樂審美教育核心是“理性與感性的平衡”,但理性內容(如樂理、樂器、樂譜等)必須以感性的形態表達,音樂審美教育目的不單是提升音樂專業能力,而是為了“培養一個美的人”,從這一點出發,音樂技能與音樂審美共同構成了音樂文化意象,但感性的“意”寓于理性的“象”中,換言之,高校教育教學中的音樂審美能力培養,可以超越具體的音樂作品、形式。
三、詳實的策略構建,闡明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的主要方法
全書包含五個章節,后三個章節重點闡述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策略構建,就培養方法而言,可歸結為一個“聽”(即“音樂欣賞”)字。廣義的音樂屬于“音響藝術”范疇,聆聽是音樂教育教學最基礎的手段,也是提升音樂審美能力最直觀的途徑。作者認為,聆聽不必拘于空間、時間,在課堂之上、校園之中、居家之所等都可以展開,但要實現從“聆聽”到“審美”的音樂認知跨越,還要靠一系列有效的引導手段,包括“音樂作品分析”“跨學科解讀”“音樂藝術形式融合”等。應該說,作者提供的培養方法是非常實用的,如跨學科解讀的方式下,將音樂與舞蹈、繪畫、文學等綜合一處,基于簡單的對比形式,就能夠發現音樂審美的特點,有利于學生展開自我美育的實踐。
作者:吳哲參 單位:鄭州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