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職學校教育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關于課堂教學目標的再認識
“做對事情”則需要正確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把事情做對”與“做對事情”是不同的,每個人都希望把每一件事都做對。換句話說,每一件事都有很多種方法可以達成,而我們要選擇其中最適當的一種,這也是學校教育的目的之一。但事實上,還有比這個更重要的,即我們要去“做對的事情”。那么,我們首先就要問自己:“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也就是要能夠分辨是非善惡。而這里面就包含了許多價值上的抉擇。以前,老一輩人認為孩子上學就是讀書、認字、明理。這就抓住了課堂教學的根本。物質世界的學習研究和人類心靈的成長體驗,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把事情做對”與“做對事情”也是不一樣的。知識的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情感體驗、價值觀的形成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又是辯證統一的。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就更為復雜,就是要打通截然不同的領域,使學生主動探究根本的、完整的知識。教師就是要幫助學生打通、整合不同的領域,引領學生自主成長、持續發展、全面進步,既要“把事情做對”,更要明白“做對的事情”。所以說,有靈魂的課堂就是學生在運用一定方法,學習知識、提升能力的過程中,不斷端正態度、豐富體驗、形成價值觀。
二、關于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的再認識
中職教育屬于中等階段的教育,既有基礎性,又有職業性。因此,中職學校既要重視教育的基礎性,又要重視教育的職業性。如果忽視職業教育的職業性,職業教育的發展必然緩慢;但如果忽視了職業教育的基礎性,一味強調職業性,則把職業教育推向了實用主義、功利主義一邊。而教育一旦充斥功利性,其崇高性、理想性必然喪失殆盡。中職學生應該有兩種身份,一種身份是學生,另一種身份是準職業人。相應地,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也應該分為兩部分,一是對學生的培養,其培養方向是把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二是對準職業人的培養,其培養方向是讓學生未來成為用人單位滿意的員工。通過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我們要完成三項任務:為學生的一生發展打基礎、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打底子、為學生的謀職就業做準備。這三項任務如何協同推進,需要廣大職教工作者的創新實踐。筆者認為,就基層職業學校而言,應該在以下兩方面進行積極的創新實踐與探索。
1.將培養準職業人納入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
培養準職業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職業學校從教育和教學兩方面共同作用。而目前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普遍重理論、輕技能或重技能、輕素養。這兩種情況都陷入了“見物不見人”的誤區,背離了教育的本質。培養準職業人,既是為學生的就業做準備,也是為學生的一生發展打基礎。這就要求我們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要結合不同專業特點,對學生將來從事的職業所要求的素質、能力、知識、態度、價值觀等加以分析、歸納、提煉,形成具有較強針對性和適用性的人才培養方案。比如,如何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吃苦耐勞、堅韌毅力、善于表現等基本的職業素養?如何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精細準確、誠實守信的職業素養?如何把這些內容內化為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只有對這些問題予以回答并加以解決,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才是完整的。
2.建立適應培養準職業人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目前,職業學校的課程體系還沒有脫離文化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專業實踐課的老套路。這與考駕駛證類似。學開車的人都知道,到了駕校后先學理論,學習者一頭霧水,只能死記硬背。理論過關了,才開始上車。駕車上路以后才發現,許多理論考試的內容原來看看路上的交通標志牌就全明白了。如果在學員開車的過程中,教給他們如何辨認交通標志,豈不是事半功倍嗎?可見,目前學駕駛證的程序設計不科學。同樣,職業學校的“老三段”也是學生所抵觸的。要培養準職業人,就要求我們要對老套路進行徹底改革,要求我們要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實際可能出發,以把學生培養成為與他們所學專業所對應職業的優秀員工為方向,以大力推行融知識、態度、價值觀于一體的項目課程、實踐活動為主線,在此基礎上,構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課程體系。中等職業教育新一輪教學改革已進行了數年,無論是理論層面的分析,還是操作層面的把握,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必須打通、整合不同領域。從學校發展看,既要規模適度,更要內涵發展;從培養目標上看,既要注重職業性,更要體現基礎性;從利用資源上看,既要挖掘校內教師、課程、實訓的優勢,又要發揮校外師資、課程、實習的作用。總之,中職教育既要突出職業道德教育和專業技能培養,又要注重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讓中職畢業生心中充滿自信、手上掌握技能,這才是中職學校開展有靈魂教育的應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