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英語翻譯選修課混合式教學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混合式教學受到眾多教育者的關注。混合式教學將E-Learning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符合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符合自主學習、個性化培養和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要求。本文針對當前翻譯教學中面臨的問題,對非英語專業翻譯選修課程進行混合式教學設計嘗試,以期提高學生的翻譯鑒賞水平和翻譯實際運用能力。
1引言
2013年12月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翻譯題型由測試單句漢譯英調整為測試段落、語篇漢譯英;翻譯內容圍繞中國文化、歷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進行測試。四級翻譯題長度為140-160個漢字,六級翻譯題長度為180-200個漢字,翻譯難度大幅度提高。學生對熱點新聞和專業術語的了解和積累直接影響學生翻譯質量的優劣。翻譯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和翻譯專業知識的積累,需要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然而傳統一對多教學模式和個體學習模式對學時有限的非英語專業學生成效不理想。因此,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探索一種順應信息化教育理念和教育觀點的教學方式勢在必行。
2混合式教學
何克抗(2004)指出,混合式學習(B-learning)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混合式教學將教師對學習過程的設計與監控與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學習相結合,強調將教師的指導性與學生的創造性相結合。李曉紅(2017)指出混合式教學是各種教學要素的深度融合,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綜合利用傳統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的優勢,按照學習內容、學習環境、學習者和教師的特征,通過適當的媒體技術組織實施教學活動,以實現教學效益最大化的一種教學方式。黃文武(2015)指出,國際教育技術界的共識是,只有將傳統學習與網絡化學習結合起來,使二者優勢互補,才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基于此,筆者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與網絡學習進行有效結合,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教學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重新設計,通過微信和云課堂的使用,探究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
3大學英語翻譯選修課程混合式教學實施方案
3.1課程需求分析
筆者對選修英語翻譯課的140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問卷和師生訪談,了解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現狀和翻譯教學現狀,得出學生學習需求及存在的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將翻譯選修課程目標設定為提高學生的翻譯欣賞水平和評判水平。
3.2教學資源的選擇
結合新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編制英語翻譯選修課程教學大綱,設計適合非英語專業學生實際的課程整體框架。重點解決因課程設置、翻譯課缺失導致的學生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缺失問題。教學內容的選取注重時效,結合傳統文化,選擇適合學生水平的素材,圍繞翻譯基本理論、翻譯技巧綜述與演練、翻譯實戰與賞析三方面開展教學。
3.3混合式教學設計
3.3.1教師教學過程——教師主導教學
課前:基于提高學生翻譯欣賞水平和評判水平的教學目標,教師借助微信、云平臺等移動工具,根據教學需求向學生有目的地推送學習材料,包含教學視頻、課件、專題片、時政熱點、中國傳統文化等素材。通過在線翻譯專題討論、自我檢測,教師對學生的在線學習進行監控、啟發和指導。課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對學生網絡學習情況進行反饋,圍繞擬解決的問題創設情境,導入教學內容,提出教學目標。圍繞教學任務,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完成翻譯練習。小組成果匯報展示,小組互評,教師點評,通過譯文的對比分析,使學生對漢英差異有更深、更系統的理解和掌握,整個過程在教師協助下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對翻譯技巧及運用做重點講解和補充,安排課后線上的拓展內容。課后:教師利用網絡對學生進行輔導答疑,師生交流和專題討論,學生利用平臺互動學習,實現能力遷移。整個教學過程的基本原則是依托教學內容對教學資源、移動平臺、教學流程以及評價方式進行適時的設計,使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指導性有效整合。
3.3.2學生學習過程——學生自主學習
微信、云平臺等移動工具將課上教學與課下自主學習相聯系,學生在輔助資源下獨立探究、交流合作、翻譯對比分析,其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得到了培養和發展。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輔助者,通過在線信息的推送為學生的學習進行規劃。漢語注重“意合”,英語注重“形合”,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增強和“源語”輸入量的增加,有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從雙語文化背景的視角來思考問題。
3.3.3教學評估過程———多元評價
在混合式教學中,多種評價方式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課上評價和在線學習評價相結合,診斷性、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同伴互評和自我評價相結合。在考核過程中,線上學習考核和線下學習考核所占比例基本相同,目的是激發學生自主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的動力。
4結語
混合式教學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被動學習的現狀,學生是翻譯教學的主體,學生掌握著學習主動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借助學習資源、微信和云平臺,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探究,交流協作,積極主動解決問題。混合式教學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有利于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習效率。混合式教學使學生的自主式學習策略得以實施。以學生為中心、重能力提高的多元化評價模式,客觀反映了學習者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日常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從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3).
[2]李曉紅.大數據與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創新[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7(6):104.
[3]黃文武.基于Moodle平臺的混合式教學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13):197-198.
[4]黃天娥,李蘭皋.基于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學科版,2014(2):55.
作者:王艷紅 單位:齊魯醫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