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以及教育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化教學技術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已經成為一個舉世矚目的問題。現代教學技術不僅能夠將廣大高校教師以及學生從傳統的教學理念中解脫出來,同時也能夠為各個專業的莘莘學子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源以及更為廣闊的學習平臺。不僅突破了空間、時間的距離與限制,同時也將面對面展開學術交流、時刻展開信息共享等變成了現代高校教學推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高校教學;多媒體教學環境
0引言
隨著“科教興國”理念的提出,中國現階段的高校教學在現代化技術的推動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壯大。而作為教育現代化理念的重要標志和推動力,現代化教育技術同樣也是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條件,特別是在國際教育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競爭歸根到底都是對綜合素質人才的選拔競爭,鑒于此,各大高校在進行日常教學與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必須要借助各種教育手段以及現代化的教育技術來實現整個組織的本質轉變和創新應用。
1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特點
隨著國家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創新的不斷深入與迅猛發展,在現階段的高校教學過程中幾乎已經將現代化的教育技術作為了新時期下進行人才發展的重要工具。與此同時“信息技術與高校課程”的整合更是成為培養人才、提升人才的重要支撐點與不可或缺的工具。
1.1現代化教學技術讓授課更加活躍
在新時期下的高校教學過程中,對于現代化教學技術的依賴程度已經越發加深,全新的現代化教學技術不僅能夠讓原本枯燥、乏味的高校專業課堂授課變得活躍萬分,同時也能夠隨著授課內容以及授課目標的實現而進行不同場景的創建。與此同時,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各個專業領域的教學信息容量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共享。站在教學實踐的角度來看,這種現代化教學技術的應用也能夠對原本沖突的學生實踐時間與教學時間進行科學的調配,通過濃縮講解時間來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索打下堅實基礎。
1.2現代化教學技術轉變的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
傳統的高校教學主要是以班級授課的方式進行,而在現代化教學技術的影響下,教學組織形式發生了重大變遷。學生不僅僅滿足于通過有限的40分鐘課堂時間來進行專業學習,同時還可以借助遠程教學、微課、個性化定制教學以及其他多元化的網絡信息技術進行推進,可以說在現代化教學技術的影響下,現階段的高校教學模式已經逐漸發展為更加立體、多樣的“課堂多媒體授課體系”。
1.3現代化教學技術能夠吸收多元化的系統思維
作為教育技術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時代特色,現代化教學技術在高校的應用過程中更加科學化、系統化,而作為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一座橋梁,現代化教學技術通過較強的操作性以及實踐性推進了整個教育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在這個過程中廣大高校學子不僅可以借助全新理念的教學技術以及相關多媒體軟件對一切要想掌握的技術進行大膽模擬、大膽嘗試,同時每一名高校學生也都能夠通過這些開放式的系統思維來對一些課堂上尚未完全掌握、理解的理論知識進行深入挖掘,在海量的參考資料中逐漸形成一套獨具特色的認知之路。與此同時,現代化教學技術對提升高校的公共課程質量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下,一些復雜、尖端的公共課實驗便可以從傳統的言傳身教中掙脫出來,借助網絡媒體教學、虛擬場景構建等方式來對學生進行專項培養和實驗,在偏重于學生操作技能、教學軟件設計制作能力的同時,培養出更加多元化的新時代人才。
2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發展
2.1日益完善的校園網絡建設與規劃
作為高校內部局域網的載體,校園網不僅覆蓋面大、同時也通過各種無線網絡建設來對其進行有效的補充。目前很多高校的實驗樓、教學樓、圖書館、食堂、體育場、宿舍等公共區域均已經實現了這種無線網絡的全覆蓋,這種無線網絡與有線網絡的融合可以給廣大高校師生帶來便捷、高效的學習、授課環境,與此同時很多高校局域網也為廣大的師生們提供了定向的專業科研、教學、學習、管理、娛樂等綜合性信息構建。可以說新時期下的高校網絡與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已經成為高校師生們所必備的基本設施,同時這種便捷的技術同樣也為優化教學管理、推進教學信息建設創新、促進教學革命提供了核心支撐。
2.2多媒體教學環境的構建
新時期下的高校教學設施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引導下,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多媒體教學體系,不僅有計算機機房、多媒體實驗室以及多媒體教室,同時也培養出了一批德才兼備的現代化教育技術帶頭人。在這些優秀人才的引導下,多媒體教學環境的維護以及構建已經成為各大高校教學工作推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在高校的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與此同時,新環境下的高校教學已經從固定的教師空間中掙脫出來,借助現代教學技術的滲透逐漸形成了更加適合自身發展與前進的教學手段。(1)微課教學在現代化教育技術中的應用。“微課”一詞最早出現在美國圣胡安學院中,是于2008年由高級教學設計師彭羅斯提出的,通過近幾年的演變與發展,這種微課教學已經走進了中國高校的各個領域授課當中,通過“一分鐘微視頻”的方式被廣泛應用。對于現階段的高校教學而言,這種“微課”授課方式更多地被應用到了一些難點較多、知識結構較為松散的課程教學當中,每一名高校學生都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認知情況來選擇適合自己進步的內容進行反復琢磨、反復研究,為簡化復雜學科知識奠定了基礎。(2)慕課教學在現代化教育技術中的應用。隨著現代化教學技術的完善和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普及,“慕課”這種教學方式也于2012年開始向一陣清風般吹進了美國各大高校。從字面上看,慕課主要是指通過大規模的開放式在線課程直播來激發學生的認知,通過對教學渠道的多元化配置來讓更多有著強烈學習意愿的學生通過網絡平臺來獲取最為優質、最為便捷、最為海量的教育資源。慕課在中國高校的推進過程中逐漸也形成了獨特的優勢,通過各大名校、名師的整理來為廣大高校學生提供專業性較強、成本較低的慕課學習資源,在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時也從另一個側面為那些家境貧困、日常課時有限的學生提供了多專業學習的渠道,為給國家培養、輸送更多的高素質、多元化人才提供了保障。(3)翻轉課堂在現代化教育技術中的應用。從上個世紀至今,中國的教育領域就在進行著一場深刻的劇變,其核心就是:將教學主體歸還給學生。與此同時,在這種變革中廣大高校教師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賢能者”,更多情況下在高校授課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必須轉變為“學生旁邊的引導者、合作者以及參與者”,而廣大高校學生的角色則是從傳統的“填鴨教學”中掙脫出來,逐漸成為“學習的構建者”。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必須要通過翻轉課堂的重新構建來逐漸完善整個高校的教學過程。而在現代化教育技術的影響下,廣大高校教師更是要充分地借助教學視頻來進行各種具有協作探究性、交流互動性的全新教學模型構建,以此來讓整個的高校專業領域學習變得更加生動與靈活,在強調高校學生參與度提升的同時來實現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協作能力的全面提高。(4)VR技術在現代化教育技術中的應用。虛擬現實也稱虛擬實境,簡稱“VR”,它是一種可以幫助廣大高校師生身臨其境地對一些虛擬場景進行體驗的計算機系統。通過高科技的信息手段不僅能夠生成一個逼真的視、聽、觸多種感知的虛擬環境,同時也能夠以用戶的專用交互設備作為媒介,來形成虛擬環境中的實體相互作用,最終形成一種身臨其境的交互式視景仿真信息交流。作為一種先進的數字化人機接口技術,在高校各個專業領域的應用過程中,這種虛擬現實技術不僅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借助身臨其境的感受來進行自我感官和思維的提升。在視覺、聽覺甚至觸覺的作用下帶給各位高校學子一種嶄新的認知思維。(5)與此同時,在進行VR技術的引入過程中,各級高等院校還應當將傳統的應試教育體系進行徹底顛覆,將一些VR構建出的實訓背景打造成獨一無二的“VR課堂”,在充分基于自身特點與自身優勢的同時進行“互動學做”的資源共享,真正地將“玩中學、做中學”這一創新教學模式應用到實際的領域學習中來。另外,廣大高校教師還應當將教學通過移動互聯、錄播等方式來充分地滲透到學生的碎片時間中,在隨時隨地進行實訓交互體驗的同時提高整體實訓教學效果。(6)可以說無論是微課、慕課、翻轉課堂還是VR技術,都必須要緊緊圍繞當代教育發展的“國際化、個性化與信息化”特點,在充分利用碎片化移動學習的同時,來對傳統的教學課堂模式進行變革,為每一名高校學生未來的發展以及整個高校教學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個最為廣闊的進步空間。而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現階段的高校轉型而言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3結論
綜上所述,現代教育技術在新時期下高校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在各級高校轉型發展的同時,這種先進的教學技術同樣也為開闊學生眼界、提升學生認知等方面帶來了更為廣闊的天空。特別是對于一些傳統教學平臺難以構建的實踐場景中,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更是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而作為新課改理念下教育教學改革的制高點與突破口,現代教育技術更是為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引導學生有效掌握領域新知識提供了途徑。
參考文獻:
[1]周鋁.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初探——以“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為例[J].農業網絡信息,2006(5):108-109.
[2]楊磊.現代教育技術在山東省高校體育教學中應用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8.
[3]應曉輝.現代教育技術在數控加工機械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2016(15):146-147.
[4]曹會云.試論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2):139.
[5]洪理平,胡強生.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應用中的不足及改進[J].教書育人,2005(32):17-18.
[6]王丹亞.淺談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34(6):
作者:李得昇 單位: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