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養老驛站建筑空間設計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世界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老年人的居住養老問題迫在眉睫,養老居住設施的設計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我國提出的社區養老驛站的建設對于解決養老問題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其建筑空間設計也成為養老建筑的關注焦點。文章分析了國內外近五年以來養老設施空間設計相關研究文獻,對國外該領域的既有研究內容與現狀進行綜述與分析,來尋求該領域研究的切入點,并促進對建設現狀的反思。
關鍵詞:養老驛站;空間設計;文獻調查;綜述
0前言
老年人人口分布不均,養老設施分布與人口分布倒掛、老舊小區養老服務場所嚴重不足等問題,使得就近養老的趨勢更加明顯。養老驛站的提出,將有效的解決社區養老問題。近年來國內外對于養老設施設計的研究越來越多,本文將對國內外近5年內的養老設施設計進行歸納分析,研究國內外對于養老設施的設計策略,希望能夠以養老設施建筑空間設計為切入點,尋找新的創新點,對于養老服務驛站的設計提出建設性意見。
1養老設施概述
2014年京民政局了《北京市2014年養老照料中心建設工作方案》[1]。日間照料中心屬于養老照料中心范疇,養老照料中心按建設層級可以分為街道級、社區級;按照功能劃分可以分為只接受日托和既可接受日托也可以接受全托兩種。2016年京老齡委《關于開展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議的意見》[2]。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是一種就近服務于社區的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陪伴護理、心理支持、社會交流等服務的小規模、多功能養老服務設施。其具體服務內容分為兩種:一種是提供生活照護、短期居住等驛站內的服務;另一種是提供無障礙出行、情感慰籍、老年營養餐配送、醫療服務、上門護理、器具租賃等上門服務。它是對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支持和必要補充。養老驛站是北京市政府在完成日間照料中心的建設之后為進一步全面滿足社區居家養老需求而提出的建設目標;養老驛站可以理解為比日間照料中心覆蓋更全面、功能空間更細化、服務更周到、更有針對性的社區居家養老設施,是日間照料中心的補充與升級版。與日間照料中心相比,具有規模更小、補貼比例高、數量多、服務項目多的特點。兩者都屬于小規模多功能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日間照料中心發展的較早,對養老服務驛站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2研究現狀
2.1國外養老設施研究
周燕珉等人(2015年)[3]回顧了世界各國對于養老居住問題的探索歷程,探討了國外老年建筑的設計最新理念,老年建筑的關注點已經從物質轉向精神、微觀轉向宏觀,對于我國的老年建筑設計的發展方向提供思路。袁慶帆等人(2015年)[4],分析了日本日間照料設施的發展歷程和相關政策,并根據實際調研,重點分析了日本的日間照料設施注重“地域化”、“小型化”和“家庭化”的設計理念和方法。衛大可等人(2013年)[5]主要對英國日間照料養老設施的場地選址模式和空間布局模式進行了分類,在對英國25家日間照料養老設施的空間配置情況進行調查的基礎上,總結了活動室、餐廳等公共活動用房的空間使用模式及設計要點,并提出了對于我國的日間照料養老設施的建議和啟示。在老年人的行為系統研究上,胡慧琴等人(2014年)[6]主要以德國、美國、芬蘭等發達國家的養老設施為例進行分析,對于老年人的“步行和探索”、“烹飪和用餐”、“戶外活動”等行為系統和對應的空間模式進行了研究,探討了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設計方法。
2.2國內養老設施研究
針對老年人社區養老設施的空間需求以及老年人的行為特點,國內學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王小榮等人(2014)[7]通過對于社區養老的實態調研,通過滿意度評價指標分析得出社區養老具體需求的多樣性和差異性,要根據社區商業設施需求、社區環境安全性、住宅安全性以及老齡服務質量與水平來進行老年社區環境設計。林文潔等人(2015年)[8],將老年人的生活行為分為起居、就餐、休息、如廁,并且分析了老人對于各空間的需求。受到國外老年建筑設計的影響,國內的學者也開始進行老年建筑空間設計的研究。在老年建筑空間設置上,其中相關的論文有林文潔等人根據《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標準》對日間照料中心的功能用房類型、數量、是否兼用、實際利用情況進行了梳理,對于多功能活動室、餐廳、休息室三者的關系進行了分析,根據分析結果給出了日間照料中心的設計示例[9]。北京民政局(2016)392號文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設施設計和服務標準(試行)》將養老驛站空間分為生活用房、醫療保健用房、公共活動用房、服務用房,限定了各功能空間的構成,但是沒有具體給出各空間的面積。3養老驛站就餐圖4養老驛站醫療保健圖周燕珉等人(2016年)[10]針對養老服務設施的使用情況提出了4條建議:①空間增加適應性,設備預留改造性;②打破房間“化零為整”,增加隔斷“化整為零”;③注重員工服務流線,合理布局輔助空間;④共享周邊社區資源,開放部分對外功能。林文潔等人(2018年)[11],通過調研北京地區養老驛站的就寢與如廁、全托老人就餐及社區老人供餐服務(如圖3)、日常起居及醫療保健(如圖4)、洗漱、洗浴及洗衣晾曬和其它輔助空間的利用現狀,提出了功能空間設置和空間設計的建議,應該根據老人的行為特點、活動流線、護理流線、置屋空間以及管理需求來確定。北京工業大學卜德清對于北京地區的養老驛站進行了空間構成、空間組合關系以及功能空間設計要點三方面的分析,其中空間構成上分為應設置、可設置和可兼用用房;不同空間的組合,將空間分為需單獨設置和可合并開設,合理的將各功能空間聯系在一起;同時又分析了各功能空間設計的要點,多功能活動空間可根據活動內容分區設置,用餐區考慮餐桌分布,休息區分室,衛生間男女分設,為員工提供休息區以及具有外派服務的驛站要考慮擴大備餐和儲藏空間。除了對于功能空間劃分以及空間組合的研究,還有關于單個空間設施的相關研究。在老年服務設施中,用餐是最基本的服務需求,完善“老年餐桌”的配置和正常運行具有重要的意義。朱柳慧等人針對北京地區養老服務設施中“養老餐桌”的現狀,汲取國外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經驗教訓,對于改善社區“養老餐桌”提出了建議,應該拓展“老年餐桌”的功能、配置專業化的人員、創新經營方式等[12]。
3結語
通過近年來的養老設施空間設計的文獻綜述,了解到目前的研究現狀。國外的日間照料設施研究已經從物質轉向為重視精神的空間設計,通過調查分析老年人的行為系統以及需求進行設計。國內的研究時間比日本等國較晚,由于與日本的養老理念相似,所以很多都是借鑒日本的養老經驗,并沒有太多的關注到我國老年人的需求。近些年,我國的學者開始關注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以及他們在驛站中的行為動線等。相對來說,日間照料中心的空間設計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養老驛站的提出,改善了日間照料中心的不足,但在實踐上還沒有太多的經驗,文件中沒有給出明確的各個功能空間的建設面積指標,且目前的研究文獻中對于養老驛站的空間設計僅有一篇。本文期望在分析同類養老設施設計的基礎上,結合養老驛站的空間需求,分析老年人需求和行為動線,對于養老驛站就行空間設計的研究,以期對養老驛站的建設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2014年養老照料中心建設工作方案(京政發〔2013〕32號)[S].2014.
[2]北京市民政局.關于開展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議的意見[S].2016.
[3]周燕珉,林婧怡.國外老年建筑的發展歷程與設計趨勢[J].世界建筑,2015(11):16-21.
[4]袁慶帆,周典,徐怡珊.日本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設施的規劃設計研究[J].建筑學報,2015(10):112-116.
[5]衛大可,康健.英國日間照料養老設施的建設模式及啟示[J].建筑學報,2014(05):77-81.
[6]胡惠琴,趙怡冰.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的行為系統與空間模式研究[J].建筑學報,2014(05):70-76.
[7]王小榮,賈巍楊.社區養老實態調研與滿意度評價指標初探[J].建筑學報,2014(S2):157-159.
作者:楊艷 張雨 單位:河北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