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區的營造與城市設計的價值取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邏輯體系告訴我們,合理的假設、縝密的演繹、可以得出正確的結論,這些正確的結論都是新生事物,就是創新。新區營造既是形式邏輯也是辯證邏輯的共同營造,是對過去建城方式的歸納與演繹,也是未來城市創新性發展與整體建造的新的探索,具體形成以下5種營造邏輯。
1.1生態邏輯:構筑生命共同體
生態興則城市興,城市是生態演替的紅利,是人類利用自然的結果。人類與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類以生態為底,方可持續發展。中國南北方城市的差異很大,各自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生長出來,有著自身豐富的實踐理性與實踐智慧,守望有情的山水環境,穩定富饒的地質條件,飽有充沛的淡水資源,林田綠野,走獸飛禽,孕育著城市的繁榮興盛。而基于生態共同的原則,新區營造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展開生態因子、生態敏感性與適應性分析,尤以氣候適應與水資源利用為重點,以最小的生態沖突去營造新區[3]。如地處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與濱海地區的江東新區啟動區,我們的城市設計方案傳承中國村落前塘后林的空間格局,以塘為點,以溝為線,水系統為面的水資源體系;積極改善上游面源,中游濕地,下游壓鹽的河溝特征,充分發揮入海紅樹林的調節作用;主動減災,防風消浪,韌性海綿,使之成為生態改造紅利下的立體復合CBD,遮蔭避雨,親水導風,滿足江東新區啟動區作為城市客廳的價值訴求,將建設融入自然,將新區融入生命共同體最完美生態
1.2發展邏輯:土地,資本,制度的演繹
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在制度的框架下土地與資本的完美演繹,是新區土地的充分使用,新區資本的高效流動,以及新區制度的不斷創新的過程;土地是自然、歷史、生產與生活等各種社會關系的載體,要做好土地適宜性的研究,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空間規劃、用地規劃、總體規劃、控詳修詳以至城市設計的準備工作,使土地擁有空間的價值;資本決定產業的邊界與形態,厘清政府與市場的資本配置的差異,重視土地投入與產出的關系研究,采取稅務前置的辦法引導產業布局,避免規劃建設,招商引資與財政稅收的關聯環節之間的脫節;制度則規范土地與資本的使用關系,根據發展的條件,確定發展的定位與發展的規模,不同發展階段制度的著力點有所不同,制度設計要有歷史觀與包容性,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也要關注長遠發展的可能,保持新區營造高質量發展。
1.3空間邏輯:空間,人口,產業的形態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4]。這是空間的辯證關系,對于城市而言,空間之用,就是人口與產業的聚集。空間為人民服務,空間為產業服務,是新區營造的基本法則。空間具有對人口與產業的開放性與包容性,而人口與產業的聚集度,則反映空間的價值。人口是產業存在的基礎,產業則促進人口規模的發展。人口結構越健康,則產業形態越豐富;產業形態越清晰,則人口的聚集度也越高,空間形態也就越豐富。新區建設要吸引高素質年輕人創業,必然選擇適應年輕人的高新產業進入,同時創造適宜年輕人的全新的空間體驗與優質的生活圈。新區營造一般會經歷“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發展的過程,其間要特別注意產業關聯,產服關聯(又包括產資、產稅、產學的關聯)與產城關聯等問題研究,確保新區營造的高品質空間。
1.4審美邏輯:地域,文化,時代的精神
新區營造要有特色,避免千篇一律。何鏡堂院士兩觀三性的理論思想,能夠幫助我們認識新區營造的審美邏輯。“兩觀”指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觀,“三性”為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5]。首先,“三性”是認知過程。新區營造需要分別解讀新區特色的地域屬性、價值取向及實踐能力,也即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問題,發現認知邏輯;其次,“兩觀”是方法總結。三性的和諧統一反映出新區營造的“整體觀”,具有從原點定位到原型創作到秩序建造的過程;三性的相互作用,這又反映了新區營造的“持續發展觀”,共同推動新區發展與新區特色的形成;這一過程既可以看作是一種累積性建構的過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穿插式建構過程,存在著周期性的重建規律;再次,形成新區特色的思想體系。兩觀之“整體觀”是新區的內穩結構,而“可持續性觀”則是新區的發展與演替的過程。新區特色即多樣性和差異性則源于新區所在的“地域性”、“文化性”及“時代性”等“三性”特征的精確把握以及對“三性”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尊重。“兩觀三性”是對新區營造在空間體系上所做出的有效指導,為新區營造提供全方位審美。
1.5競合邏輯:形成城市共同體
競合非競爭,競合的基礎是競爭,能競爭才能競合。歷史上,墨子倡導“非攻兼愛”,面對事物不去采取對抗的方式,而是采取兼容的方法,這就是競合邏輯。物質環境的構筑方式與社會治理的構筑方式是一樣的,中國人采取競合的方式來構筑物質環境與社會治理,榫卯是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的主要結構方式,不使用螺栓釘鉤,可以使其能夠相互咬合,構筑一座建筑,一處城市,當然也構筑了一個社會,成為傳統中國社會治理的主要結構方式,共生共榮。適用競合邏輯可以將新區建設的空間營造與經濟發展及社會治理統籌起來,小區域競合,大區域競爭,形成競爭優勢,然后在更大區域內實現競合,當然也就在更大區域外參與競爭。區域內城市的聯合發展形成城市群,城市群競合的結果就是城市共同體,城市共同體是城市群的演替產物,它不僅是數量上的集群,更是城市積極主動的高質量的共同發展區,城市共同體之間的分工會更清晰,關聯度更強,協同能力更好,是區域城市發展的方向。新區營造必然能夠引導建設更具競爭力的城市共同體,和而不同,達成區域之間最恰當競合。總之,新區營造的邏輯,是新區建設的思想闡述:生態邏輯是新區營造的本源,發展邏輯是新區營造的總綱,空間邏輯是新區營造的內涵,審美邏輯是新區營造的品質,而競合邏輯是新區營造的結果,新區將開啟未來智能文明時代城市新的營造格局。
2如何營造高質量的新區?
城市設計是實現新區營造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工具,設計創造價值,城市設計創造城市價值。源于新區營造的邏輯,新區城市設計的思想理念也應該隨著新區的新而轉型,取向于中國城市的東方邏輯,取向于適應氣候與自然環境,傳承歷史與文化的更加本質更具價值的思想理念;城市設計,設計城市美好生活。
2.1順其自然,城市設計重在各種關系的恰當把握
對于自然的看法,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6]。而《淮南子•天文訓》解釋:“一”是“道”,“二”是“陰陽”,“三”是“陰陽合和”[7]。因此,天地造物,總造一對,有陰就有陽,有亞當就有夏娃,有孔孟就有老莊,有康德就有馬恩,有中國就有美國,它們構成自然與社會的互補關系,然后相互修行,相互塑造,其間合和,便凝練成這個世界的價值傳承。于是,認知始于“二”成于“三”,萬物皆由“三”生,并構成以“度”,即物質尺度,形式維度與精神法度;人之所察,皆為度之所成,精彩所在,而“度”就是城市設計所需要把握各種關系的形態。城市設計重在設計好的關系,把握好“度”,主要包括“本與底”,“連與通”,“城與鄉”,“中而新”以及“競與合”等五種關系。“本與底”,是指生態本底與城市的關系,要在生態視野下設計城市,城市不僅是壯觀的構筑物集合,更是與自然休戚與共的生態組成;“連與通”,是指包括生態、生活與生產要素的流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資金融通,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城與鄉”,是指城市與周邊鎮村是一個共同體,要考慮城市結構、路徑、節點、邊界的控制,邊界產生價值,城市邊界的控制能力反映出城市的管治水平;“中而新”,其含義,就是以中為主,古今交融,中西合璧風格的控制,好的建筑用形式來說話,讓人一看就好,越說越好;“競與合”,是對增長的控制,無地界合作,跨區域競爭,實現區域要素充分平衡地流動[8]。要善于把握主要關系,京津冀地區治理白洋淀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關乎整個華北平原的生態安全;而發展雄安新區恰恰是承接白洋淀治理生態紅利的必然選擇,懂得這個邏輯,新區建設與白洋淀治理那就密不可分,由此城市設計需要把握的關鍵問題清晰了,“城淀共融”成為我們規劃咨詢方案的主要理念,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方案的呈現便是對這個“度”的恰當把握。
2.2傳承歷史,城市設計是城市文明的累積性建構
對于歷史進程的看法,人類社會雖經不同的發展階段,卻也呈現驚人的歷史往復。春秋戰國的秦皇建制,元朝初年的邢臺試治,改革初期的深圳特區,以及現今的雄安新區、江東新區,都有新區研究、決策、設計、建設、試政、總結、范例、推廣的過程;我們需要遵循中國城市營造的普遍規律與歷史經驗,創新發展并發揚光大。歷史鑄造城市。新區需要充分發掘選址基地的歷史資源,這些地區經過時間的驗證,已經適應了人類的長期居住,也暗示了后人營城的法則,我們要向歷史學習,尋找新區生成的基因,共時性建造,歷時性傳承,累積性建構基于地域、文化與時展水平相適應的新區。雄安新區規劃咨詢之初,我們并沒有直接進入場地踏勘,而是去了保定,考察了清雍正1729年建造的直隸總督署,地處華北平原中心地帶,燕山以南,泰山以北,有意思的是,這座燕趙福地仿佛建在長城環繞的耳渦之中,“一座總督署,半部清朝史”,存續183年。文化總是扣人心弦,這讓我們驚嘆城市不僅是自然的饋贈,同時也是歷史的選擇。于是,我們的規劃咨詢方案在確立新區建設“原點”的基礎上,深度挖掘燕趙方城方院的歷史基因作為創作“原型”,形成空間結構與形態的“序列”,并繼而提出“中而新”的“雄安風格”[9],希望從城市設計角度指導新區城市文明的累積性建構。
2.3引領未來,城市設計是各專業合作共同創新的結果
積極應對氣候:南北方城市的氣候差異較大,規劃試圖尋找一個中間值,讓人的體感溫度舒適度最佳,又符合節能環保與場地資源匹配的要求,我們設想了全天候“26℃城市”的概念:建立26℃公共空間氣候調節系統。26℃城市,冬天會暖,夏天則涼;形成點線面立體網絡覆蓋智能控制的公共空間,即地下連續通道、空中連貫通廊、地面散點控溫裝置;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實現零碳排放;由此構筑全天候步行體系,無論寒冷的冬天抑或酷熱的夏季,都可以讓人穿一件襯衫,在這座城市飄然走過(圖2)。構筑美好生活:和羹之美在于合異,將不同的要素設計于城市,好的城市設計可以有許多精彩的故事,不僅能從其中讀出空間的品味,還可以讀出產業的結構,社會的形態以及制度的安排。空間源自土地,土地的邊界就是空間的形態,遵循“兩觀”“三性”的審美邏輯,形成空間的特色[10];產業聚集資本,資本的邊界就是產業的形態,可以稅務前置引導產業布局。社會衍生制度,制度的邊界就是社會的形態;城市以其豐富鮮活的生態性要素為基礎,實現生活性要素與生產性要素的充分流動,需要制度的包容。構筑優質生活圈,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新區營造參與引領城市共同體的構建,走向區域競合。發展公權物業:新加坡的經驗告訴我們,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必須大力發展公權物業,避免過去城市發展過程中由于缺乏足夠的公權物業而不斷要尋找私權物業變更的窘境,讓公眾享有最大價值土地的使用權利。再比如巴黎,塞納河邊的用地最終被整理出來成為城市公共活動的場所,已經過近千年漫長的演繹,新區營造一開始就應該將這些最好的用地預留出來,成為公權物業[11],這是新區營造從歷史經驗中得到的重要法則,公權物業可以由政府公權機構或非贏利機構持有或運營,它是城市居民的共同財富,是城市治理結構的基礎性平臺,能滿足城市重大要素承載與一般性要素流動的需求,是城市文明的象征。集成創新智慧:新區城市設計需要突破現行規劃行業的思維慣性,探索精準高效更加適宜的營城邏輯;需要多學科參與,要有規劃、建筑、景觀、交通、水利、生態、人工智能等背景的技術力量,還要有社會、經濟、文化、政治學科的知識支撐,共同協作,集成智慧;規劃師要在城市設計工作過程中懂得洞察,善于創新,具有覺悟,思辨與化育能力,尋找到城市破局的路徑;同時,規劃師要堅持自己,理解業主,做正確的事情與正確的規劃,與業主一起選擇適時的機遇去實現規劃的理想,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遇見未來。
3新區營造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新區營造凝聚新的智慧,人類的智慧基于人本身的需要,來源于自我的無限認知能力,這一認知從人類出現就已經開始,并延續到現在,而至未來,它反映人類治理能力的不斷提高,指導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3.1參與全球治理的空間邏輯
在的倡導與領導下,中國正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一帶一路,實現沿線國家共建、共享、共贏,是中國人參與全球治理的制度性貢獻;千年城市要有千年的故事,一個貢獻偉大制度的地方,也一定會產生與之匹配的壯麗景觀,如同貢獻漢謨拉比法的古巴比倫,貢獻查士丁尼法的尹斯坦布爾,貢獻公司法的倫敦,貢獻布雷頓森林體系及聯合國憲章的紐約,雄安新區應當主動承擔構建新時代這一影響人類文明進程之偉大歷史命題的責任,并為此探索建立與之匹配的空間邏輯。
3.2集成未來城市的解決方案
新城營造是理論創新的過程,規劃要有新思想,中國城市要有文化自信,歷史自信,敬畏自然,天人合一。中國營城歷來遵循《禮記.考工記》的方城模式,這很好地適應了氣候、地理、文化與生產、生活的需要,及至今日,我們仍然需要傳承這一理念,融合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積極探索26℃城市的營造方法,建設全天候步行系統,創新智慧交通[12],塑造立體城市的維度,提升公用公共服務水平,發展城市公權物業;在建構實體城市的同時,建構虛擬城市,實現全時空感知、全要素聯動、全周期迭代的實體與虛擬相結合的城市;未來的我們,會和城市融為一體,人工智能將演繹人類智慧,給每一處新區,每一座城市,每一個國家,以至整個地球裝個“腦”,讓新區、城市、國家、地球智能“思考”,集成未來城市智慧運維與自我修復的解決方案。
3.3探索建筑傳承的形式法則
中國建筑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有著清晰的發展脈絡與鮮明的傳統特色;到了現代,這些特色似乎沒有了,民國之后,中國式樣的建筑便停止了進步;也許過去快速發展讓我們來不及去深入思考,但新區營造應該是個機會,我們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文化,以及讓人記住的鄉愁,那一定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文化自覺;何鏡堂院士指出:推動文化發展,基礎是繼承,關鍵是創新;新區營造擔負著實現文化基因延續的歷史使命,要把建筑作為文化資源來打造,并成為新區營造過程中重要的制度安排,努力創造適應當代的中而新的時代風格與形式法則[13]。
結語
《朱子語類》卷七六:“凡事見得通透了,自然歡說”。新區營造要做得通透,要在新區還沒有建好之前,尋找到新區的營造邏輯,生成機制,讓新區的肌理與形式,符合地域、文化與時代的審美需求,把建設過程中的所有問題,想得清楚看得明白,把城市設計的方方面面做得透徹,有所理論。總之,新區營造是一種能力展示,既是對空間物理形態的建構能力,也是對社會價值形態的建構能力,對城市文明進程的建構能力。新區營造所獲得的經驗、成就、模式,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未來中國之于全球,不再是單一要素的物質輸出,而是由新區集成的價值傳播,是全方位城市的整體輸出。在不斷變化的認知世界里,新區營造是新時代中國人民貢獻給人類社會的生存典范,是對未來城市的創造與美好生活的全新探索,這既是新區營造的邏輯,也是城市設計的價值取向。
作者:姜洪慶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